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1: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淑芳
研究生(外文):Shu-fang Sun
論文名稱: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Generation changed and Feng Ya-The study of Zhou Liang Gong selects “Chi Du Xin Chao”
指導教授:莊雅州莊雅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4
中文關鍵詞:世變風雅尺牘周亮工《尺牘新鈔》
外文關鍵詞:“Chi Du Xin Chao”.Zhou Liang GongChi DuFeng YaGeneration Change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1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世變」是朝代興替、世道衰敝的代詞,而周亮工是明清「世變」下的貳臣,由於受到「世變」的影響,使得他所編選的《尺牘新鈔》蘊涵特殊的文化用心與價值。而「風雅」是中國古代文學文化重要的命題,從《詩經》風雅精神的傳統形成以來,即蘊涵古代士君子對國事的憂慮,對世道與文化的關懷,而呈現著挽救危亡、還俗於淳的用心。尤其是面臨世變之際,風雅的精神更加地凸顯、發揚。
本論文即從「世變與風雅」的古典課題切入,鎖定明清「世變」之際的一部重要尺牘選集,為當時著名的文化人物周亮工所編《尺牘新鈔》。此部尺牘選集,由於編選精嚴、網羅用心,不但是明清尺牘選集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特殊的文化用心,使得這部尺牘選集的價值更高、更值得重視。以故,筆者試圖由周亮工編選《尺牘新鈔》的文化用心為鎖鑰,來探索與掘發蘊藏於《尺牘新鈔》中的豐富內涵與文化意義。
關於尺牘文學的研究,學界過去以來大多偏重在晚明尺牘小品的概念。然筆者發現,《尺牘新鈔》有著超越晚明文化的意圖,在編選的策略上,亦呈現著不同以往的做法。因而,為了闡說《尺牘新鈔》特殊的文化價值,本論文的章節設計如下: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文獻探討、論題提出、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說明目前學界對周亮工及《尺牘新鈔》的研究皆不足,乃至有誤解現象,亟須對《尺牘新鈔》作系統性研究。第二章〈尺牘與風雅──源流與演變〉,考述尺牘和風雅所形成的傳統。第三章〈明代尺牘與風雅〉交代明代尺牘雅俗遞變的情形。這當中,並回溯明代尺牘的演變和風雅文化的交會,來說明尺牘小品盛行於晚明的概況與興衰。第四章〈周亮工與世變〉,交代周亮工生平事蹟與文章扑~,並強調「世變」對周亮工的影響,論及「貳臣心態」與其扶持風雅的文化志業的關連和焚書之因。第五章〈標風雅、隱性靈〉,交代《尺牘新鈔》於清初尺牘新刻中的創新意義和編選策略,尤其著重於闡發「風雅」的編選宗旨。第六章〈世變與藏弆〉,交代「藏弆」的名義與「世變」的關連,《藏弆集》的編選特色,世變滄桑的文化書寫,以及「闡幽搜佚」的做法與苦心。這當中還包括周亮工以「周圻」為化名的尺牘的探討。第七章〈風雅與結隣〉,交代「結隣」名義與「風雅」的關連,《結隣集》的編選特色,以及扶持風雅的做法與用心。並且對幾篇重要的《結隣集序》作說明,以闡明「結隣」旨歸。第八章〈結論〉,則對本論文研究所得作總結。另於論文最後有〈附錄〉三表,提供論文參考依據。
透過本論文研究,筆者希冀能對周亮工編選《尺牘新鈔》的「風雅」時代文化意義作凸顯強調,認識與掌握明清之際文化思潮的變遷,並充分闡發周亮工企圖為時代指引的一條由邪返正、由虛尚實、由俗歸雅的文化新路。
“Generation changed” is a codeword of dynasty’s rise and fall, and the country comes to an end and society decay. Zhou Liang Gong becomes a courtier again when Ming Qing “generation changed”. As a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generation changed,” thence the Chi Du Xin Chao he selects which includes the value and care about culture. “Feng Ya”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ancient China literature. Since the spirit “Feng Ya” forms in Sin Jin, which includes gentlemen’s anxious for the country’s affairs, and they also concern about the generation changed and the culture. It appears the care of rescuing the country from peril and returning to the simple society. Especially, facing the generation changed, the spirit of Feng Ya becomes more splendid and glorious.
This report treats about the classical topic of the “generation changed and Feng Ya.” It aims at the times of Ming Qing generation changed; Chi Du Xin Chao is authored Chi Du selects by Zhou Liang Gong who is a famous figure of culture. Because he compiles strictly and collects attentively, this Chi Du selects is not only the aristocrat of the Ming Qing Chi Du selects,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special care of culture. It makes the higher value and think highly of this Chi Du selects. Therefore, the writer tries to make the care about culture of Zhou Liang Gong’s Chi Du Xin Chao to be a key factor exploring and discovering the constructions of culture and plentiful connotations.
About the study of Chi Du literature, the academic circle accents on the concept of Chi Du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ing. However, the writer discovers that the Chi Du Sin Chao has contemplation to get beyond the culture of the late Ming. In the strategy of selecting and editing, it shows the methods which differs from befo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special value of culture about Chi Du Sin Chao, the writer designs the chapters of this report are as below:
The first chapter“Exordium”: Explain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bring up the themes, and treat the bibliograph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ccounting for the academic circle at the researches of Zhou Liang Gong and Chi Du Sin Chao are not enough; they still have misunderstanding phenomenon, so we have to make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for the Chi Du Sin Chao. The second chapter“Chi Du and Feng Ya”:Explain the tradition that Chi Du and Feng Ya shape. The third chapter“Ming Chi Du and Feng Ya”It presents the situa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Ming Chi Du; it also remou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Chi Du and the culture of Feng Ya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of Chi Du in the late Ming. The fourth chapter“Zhou Liang Gong and Generation Changed”: Explain the life of Zhou Liang Gong and his literary works, and emphasize that how the “generation changed” influences Zhou Liang Gong. It refers to the “mindset of being a courtier again,” the relation of supporting the culture of Feng Ya, and the reason of skoob. The sixth chapter“To Mark Refine and Canceal Spiritually”: Explain the innovative meanings and compiling strategy of Chi Du Sin Chao of the early Qing, especially for stressing the object of “Feng Ya.” The fifth chapter“Generation Changed and Cang Ju”: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Cang Ju”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Generation Changed.” The features of the Cang Ju Gi are the writing of the vicissitudinary world and the methods of collecting the losing articles. It includes the discussions of Chi Du by “Zhou Qi” who is the alias of Zhou Liang Gong. The seventh chapter “Feng Ya and Jin Lin”: Explain the connection of “Jin Lin” and “Feng Ya,” the features of Jin Lin Gi, and the method and the care of supporting Feng Ya. Furthermore, explain some important article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Jin Lin Gi; the topic is about account of “Jin Lin.” The eighth chapter“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research from the report. In addition, the report has three “postscripts,” to provide the authorities.
Through the report, the writer hopes to stress emphatically on the meanings of the Feng Ya culture of Zhou Liang Gong’s Chi Du Sin Chao; knows and masters the change of the Ming Qing cultures, and then aims at guiding a new culture from wrong to right, vain to real, and secular to elega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6
第三節 論題提出 ……………………………………………… 11
一、「世變與風雅」的古典課題 ……………………………… 11
二、《尺牘新鈔》中的「世變」與「風雅」……………………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25
一、編選背景………………………………………………… 25
二、版本與流傳……………………………………………… 27
三、編選概況………………………………………………… 44
第五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58
第二章 尺牘與風雅──源流與演變 ……………………… 63
第一節 尺牘的源流………………………………………… 63
一、簡牘與書同源──古文書牘脈絡……………………… 63
二、簡牘與書分流──文人尺牘脈絡………………………… 76
第二節 風雅的演變………………………………………………83
一、《詩經》風雅傳統的原義………………………………… 83
二、魏晉風流與文人雅集…………………………………… 84
三、六朝文化與江左風流…………………………………… 85
四、狂狷精神與隱逸風流…………………………………… 89
五、文人結社活動與風雅生活韻事 ………………………… 95
六、從逸民到遺民群體意識………………………………… 103
第三章 明代尺牘與風雅……………………………………… 109
第一節 尺牘與復古 ── 追溯古雅尺牘的源起………………112
一、「文必秦漢」和「古文辭」的提倡……………112
二、春秋「辭命」與「雅言」、「立言」觀………116
三、尺牘和辭命的淵源………………………………121
四、尺牘小道觀念的倡導………………………… 126
  第二節 尺牘與山人 ── 尺牘由雅入俗的現象 ……… 135
一、妄庸巨子與山人崛起……………………………135
二、山人現象與詞客竿牘……………………………138
三、山人罵座與山人尺牘……………………………143
  第三節 尺牘與性靈 ── 文人尺牘的小品化……………150
一、袁宏道與《袁中郎尺牘》………………………152
二、陳繼儒與《翰海》………………………………167
第四節 尺牘與振雅 ── 回歸尺牘雅道的呼聲…………177
第四章 周亮工與世變………………………………………… 183
第一節 周亮工的生平及其成就………………………………183
一、生平大略………………………………………………… 183
二、著述情形………………………………………………… 184
三、為人風範………………………………………………… 185
(一)風雅人物…………………………………… 185
(二)儒者品格…………………………………… 187
四、文章扑~………………………………………………… 189
(一)文章方面…………………………………… 189
(二)扑~方面…………………………………… 192
五、地位影響………………………………………………… 194
第二節 世變對周亮工的影響………………………………… 196
一、扶持風雅的文化志業…………………………………… 196
(一)政治貳臣與文化遺民……………………… 196
(二)闡幽搜佚與扶持風雅……………………… 202
(三)《尺牘新鈔》與《列朝詩集》、《通雅》同為時代鉅著……213
二、焚書與悲志……………………………………………… 216
(一)焚書之因…………………………………… 216
(二)呂留良「悲志」說 …………………………217
(三)焚書與傳世……………………………… …219
第五章 標風雅、隱性靈……………………………………… 222
第一節 清初尺牘新刻的編纂情形─《尺牘新語》和《尺牘初徵》 …………………………………………………… 222
第二節 《尺牘新鈔》的編選策略………………………………225
一、區隔晚明尺牘的「新」刻意義…………………………… 226
二、隱去「性靈」的尺牘策略………………………………… 229
三、標舉「風雅」的原則典範………………………………… 248
 (一)《尺牘新鈔》中「風雅」意涵的擴大……………… 248
(二)《尺牘新鈔》一選的「選例」說明……… 258
(三)《尺牘新鈔》三選的「選例」說明……… 261
  (四)《尺牘新鈔》中的「評點」情形……………266
(五)《尺牘新鈔》中的卷首作者所凸顯的典範意義…………271
四、「風雅」與回歸儒者精神傳統…………………………… 277
第六章 世變與藏弆………………………………………………284
第一節 「藏弆」名義與「世變」……………………………… 284
第二節 闡幽搜佚的做法與苦心……………………………………289
一、從「遺書」、「遺集」或「遺稿」中所選之尺牘遺文……289
二、《藏弆集》卷首中的遺書或絕筆……………………………291
三、世變滄桑的文士遺文……………………………………… 297
小結 ……………………………………………………… 323
第三節 以隱為藏的特殊意圖──周亮工以「周圻」為化名的尺牘……327
小結 ……………………………………………………… 347
第七章 風雅與結隣 ………………………………………… 349
第一節 「結隣」名義與「風雅」……………………………… 349
第二節 扶持風雅的做法與用心…………………………………351
一、講學知己──聖學相砥和忠義文章……………………… 351
(一)東林黨人 …………………………………… 354
(二)復社成員 …………………………………… 367
小結 …………………………………………………380
二、文章知己──挽救斯文和回歸古道……………………… 382
(一)豫章文士 …………………………………………… 382
(二)易堂文友 …………………………………………… 412
小結 ……………………………………………………… 424
三、風雅知己──紅橋集會和風雅再現……………………… 426
小結 ……………………………………………………… 450
第三節 「結隣」旨歸──關於幾篇《結隣集序》的說明……………453
第八章 結論………………………………………………………460
參考文獻……………………………………………………………465
附錄…………………………………………………………………484
附錄一《尺牘新鈔》收錄作者一覽表……………………………484
附錄二《尺牘新鈔》收錄作者之尺牘數量統計表………………506
附錄三《尺牘新鈔》收錄作者籍貫之人數統計表………………524
壹:周亮工著述
1.(清)周亮工撰,《賴古堂詩集》(四卷五冊),國家圖書館善本書目,清康熙辛巳(四十年,1701)重刊本。
2.(清)周亮工撰,《賴古堂未刻詩》,手藳本,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集部。
3.(清)周亮工撰,(清)陳允衡、汪楫輯,《偶遂堂近詩》,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4.(清)周亮工輯,《全濰紀略》,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5.(清)周亮工撰,《李公起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6.(清)周亮工撰,《唐仲言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7.(清)周亮工撰,《張林宗先生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8.(清)周亮工撰,《盛此公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9.(清)周亮工撰,《劉酒傳》,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0.(清)周亮工撰,《王王屋傳》,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舊小說己集,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
11.(清)周亮工撰,《書王安節王宓草印譜前》,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2.(清)周亮工撰,《書姜次生印章前》,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3.(清)周亮工撰,《書戚三郎事》,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4.(清)周亮工撰,《書鈿閣女子圖章前》,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5.(清)周亮工撰,《書影擇錄》,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6.(清)周亮工撰,《通盡》,石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7.(清)周亮工編,《楊朱兩先生著述目錄》,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8.(清)周亮工,周亮節輯,《瑞木紀》,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19.(清)周亮工選,《賴古堂文選》,清順治甲午(11年,1654)序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
20.(清)周亮工撰,《賴古堂書畫跋》,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1.(清)周亮工撰,《字觸》,《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2年。
22.(清)周亮工、周在浚等輯,《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11月。
23.(清)周亮工撰,《賴古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4.(清)周亮工撰,《書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25.(清)周亮工輯,《尺牘新鈔》,《叢書集成初編》,海山仙館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6.(清)周亮工撰,《閩小記》,《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7.(清)周亮工撰,《讀畫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8.(清)周亮工撰,《同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臺一版),1989年。
29.(清)周亮工編,《賴古堂印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0.(清)周亮工、周在浚等輯,《明二百名家尺牘》,台北:廣文書局,1994年。
31.(清)周亮工、周在浚等輯,《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2.(清)周亮工撰,《印人傳》,《二十五史外人物總傳要籍集成》第二冊,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貳:尺牘選集
一、別集
1.(宋)蘇軾撰,《東坡尺牘》(二卷二冊),明末海陽黃嘉惠校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宋)黃庭堅撰,《山谷老人刀筆》(二十卷八冊),明覆宋刊本配補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3.(宋)孫覿撰、李祖堯註,《孫尚書內簡尺牘編註》(十卷二冊),明成化十七年(1481)孫仁西蜀重刊孫凱之鈔補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4.(宋)孫覿撰、李祖堯註,《孫尚書內簡尺牘編註》(十卷四冊),明嘉靖丁巳(三十六年,1557)顧名儒建陽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5.(宋)孫覿撰、李祖堯註,《孫尚書內簡尺牘編註》(十卷六冊),明萬曆八年(1580)姚江葉逢春廬州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6.(宋)楊萬里撰,《誠齋集尺牘》(存二卷一冊),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影鈔宋端平元年(1234)刊誠齋集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7.(明)周怡撰,《訥谿先生尺牘》(四卷八冊),明萬隆間訥谿文錄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8.(明)凌約言撰,《鳳笙閣簡鈔》(四卷四冊),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1566)吳興凌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9.(明)高拱撰,《政府書答》(四卷四冊),明隆萬間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0.(明)張居正撰,《太岳集書牘》(十二卷四冊),明萬曆間江陵張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1.(明)王錫爵撰,《王文肅公牘草》(十八卷六冊),明萬曆乙卯(四十三年,1615)王時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2.(明)王穉登撰,《謀野集》(十卷三冊),明江陰郁氏玉樹堂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3.(明)王穉登撰,《屠先生評釋謀野集》(四卷四冊),明新安程德符校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4.(明)葉向高撰,《後綸扉尺牘》(十卷四冊),明啟禎原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5.(明)湯顯祖撰,《玉茗堂尺牘》(六卷六冊),明末刊玉茗堂全集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6.(明)湯顯祖撰、沈際飛選,《玉茗堂尺牘》(六卷四冊),明崇禎九年(1636)吳郡沈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7.(明)袁宏道撰,《袁中郎尺牘》(一卷一冊),舊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8.(明)祝世祿撰,《環碧齋尺牘》(五卷五冊),明吳時元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9.(明)熊廷弼撰,《遼中書牘》(存一卷一冊),明萬曆辛亥(三十九年,1611)熊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0.(明)汪可進撰,《淑艾齋尺牘》(三卷六冊),明萬曆甲辰(三十二年,1604)。(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二、總集
1.(宋)杜仁傑編,《歐蘇手簡》(四卷二冊),日本天明元年(1781)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元)吳宏道編,《中州啟劄》(四卷一冊),影鈔元大德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3.(明)萬玉堂主人編,《晉南北朝小簡精選》(存一卷一冊),明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4.(明)黃始輯,《評註蘇黃尺牘合纂》,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12月。
5.(明)王世貞重編,《尺牘清裁》(六十卷補遺一卷十二冊),明隆慶辛未(五年,1571)吳郡王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6.(明)王世貞重編,《尺牘清裁》(六十卷遺一卷四冊),明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7.(明)陳臣忠輯,《尺牘雋言》,《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344冊,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8.(明)沈佳胤編,《瀚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9.(明)徐渭輯,《古今振雅雲箋》,明末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 1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明)王錫爵編,《歷朝尺牘大全》(十四卷十二冊),明萬曆辛亥(三十九年,1611),金陵書林大有堂周近泉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1.(明)凌迪知編,《國朝名公翰藻》(存二十卷十六冊),明萬曆九年(1581)吳興凌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2.(明)程大約編,《國朝名公尺牘》(三卷三册),明萬歷丙子(四年,1576)徽郡滋蘭堂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3.(明)屠隆編,《國朝名公尺牘》(存一卷二冊),明萬曆間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4.(明)屠隆編並註,《歷朝翰墨選註》(十四卷十六冊),明萬曆丙申(二十四年,1596)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5.(明)梅鼎祚編,《書記洞詮》(一百一十六卷十六冊),明萬曆丁酉(二十五年,1597)梅安祚等集貲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6.(明)鍾惺編並註,《新鐫選註名公四六雲濤》(十卷四冊),明末書坊文萃堂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7.(明)野H忠編,《雲箋一統》(八卷八冊),明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王世茂校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8.(明)野H忠編,《車書樓彙集各名公四六爭奇》(八卷四冊),明萬曆庚申(四十八年,1620)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19.(明)野H忠,王焞同編、吳明郊注,《精選當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八卷首卷一卷八册),明萬曆丁巳(四十五年,1617)刊金陵書坊吳小山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0.(明)春谷陶e日先生彙集,《精選當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八卷首卷一卷九冊),明萬曆丁巳(四十五年,1617)刊金陵書坊傅春溟印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1.(明)項伯達編,《國朝七名公尺牘》(八卷六冊),明萬曆癸卯(三十一年,1603)新安項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2.(明)李國祥編,《古今四六濡削選章》(四十卷十二冊),明萬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李氏南京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3.(明)陳繼儒編,《補選捷用尺牘雙魚》(四卷三冊),明末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4.(明)張一中編,《尺牘爭奇》(八卷八冊),明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5.(明)唐玉編,《新刻翰府紫泥全書》(八卷八冊),明末金陵唐心雲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6.(明)黃河清批選,《風教雲箋》(不分卷二冊),明三衢舒用中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7.(明)徐宗夔編,《國朝名公翰藻超奇》(十四卷十四冊),明末繡谷唐廷仁校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8.《名公書翰》(不分卷五冊),(明)佚名,明藍格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29.(明)陳眉公、(清)金聖嘆,《才子尺牘》,台北:廣文書局。
30.(清)李漁,《尺牘初徵》,《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1.(清)徐士俊、汪淇合編,《尺牘新語》,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32.(清)清王元勳,《明人尺牘》,程化騄合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12月。
33.(清)黃容、王維翰合編,《尺牘蘭言》,清康熙二十年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34.(清)顧棫輯,《歸錢尺牘》,清康熙三十九年顧氏知月樓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35.(清)曹煜撰,《繡虎軒尺牘》,清康熙傳萬堂刻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36.(清)衛台擢編,《書柬》(不分卷二冊),藍格稿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37.(清)佚名,《古今簡尺》(不分卷二冊),舊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收藏)
38.希夷編,《歷代名人書牘精華》,台北:廣文書局。
39.《明清名人尺牘》,佚名,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40.何寄澎等編,《性靈書簡──古典篇》,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41.奚敏芳編,《不朽的庭訓──歷代家書精選》,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88年1月。
42.楊志平譯注,《宋代書信選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43.奚敏芳編,《不朽的庭訓──曾國藩書信選粹》,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88年10月。
44.李東選注,《尺素寸心──中國歷代書信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7月。
45.黃保真選注,《古代文人書信精華》,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3年1月。
46.殷正林等著,《中國書信精典》,臨沂: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47.襟霞閣主編,《清代名人家書》,南京:江蘇廣陵刻印社,1997年5月。
48.仇正偉等編,《唐宋十大家書信全集》,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8月。
49.鄧紹基、李玫主編,《尺牘精華》,四川:巴蜀書社,1998年9月。
50.郭芹納編著,《歷代書信》,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1.李峰、羅友松選注,《名家書柬賞析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5月。
52.趙樹扔菕A《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53.王兆祥主編,《家書擷金──家書篇》,(歷代名人名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54.王兆祥主編,《世態百味──交際篇》,(歷代名人名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55.王兆祥主編,《官場醒語──政事篇》,(歷代名人名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56.王兆祥主編,《情海洗珠──情愛篇》,(歷代名人名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57.王兆祥主編,《詩書品藝──文化篇》,(歷代名人名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58.童小暢編,《鄭板橋家書的真理與智慧》,台北:大步文化,2003年5月。

參:古典文獻
一、經部
1.(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第1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3.(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詩經注疏》,《十三經注疏》第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5.(漢)戴聖編、(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6.(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第6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7.(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第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8.(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第8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9.(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鵞湖出版社,1984年9月。
10(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史記》,《二十五史》本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十一刷。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二十五史》本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十一刷。
3.(南朝宋)范曄撰,《新校後漢書注》,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3月。
4.(唐)房喬等撰,《晉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第3冊,1995年12月十一刷。
5.(唐)李延壽撰,《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第3冊,1995年12月十一刷。
6.(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二十五史》第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十一刷。
7.(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二十五史》第11、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十一刷。
8.(明)李贄撰,《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三刷。
9.(明)李贄撰,《續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三刷。
10.(明)焦竑撰,周駿富輯,《國朝徵獻錄》,《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26》,台北:明文書局。
11.(明)吳應箕,《東林事略》,《中國野史集粹》第1冊,成都:巴蜀書社,
2000年9月。
12.(明)杜登春撰,《社事始末》,《百部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13.(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9月。
14.(明)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2月。
15.(元)辛文房撰,傳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16.(清)不著編人、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7.(清)萬斯同撰,《明史》,《續修四庫全書》第324∼3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8.(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8年4月。
19.(清)吳偉業撰,周駿富輯,《復社紀事》,《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6附一》,台北:明文書局。
20.(清)陸世儀撰,周駿富輯,《復社紀略》,《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6附一》,台北:明文書局。
21.(清)李棪撰,周駿富輯,《東林黨籍考》,《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