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3: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惠媛
研究生(外文):Chan Hui-Yuan
論文名稱:《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體制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ategory and Style on Ku-Chin-Tu-Shu-Chi-Cheng Ching-Chi-Tien
指導教授:鄭恒雄鄭恒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圖書資訊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圖書資訊檔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2
中文關鍵詞: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體制清初康熙類書書目圖書文獻學目錄學主題法輯錄體解題玉海藝文部文獻通考經籍考
外文關鍵詞:Ku-Chin-Tu-Shu-Chi-ChengChing-Chi-TienCategory and StyleEarly Ching DynastyK’ang-HsiClassified BookCatalogPhilologyBibliographySubject ApproachCompiling AnnotationYu-Hai Yi-Wen-PuWen-Hsien-Tung-Kao Ching-Chi-Ka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1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古今圖書集成》纂輯於康熙中晚期、成書於雍正朝,係清朝圖書史上之代表性文化工程,主要反映清初康熙盛世知識世界之宏規全景,與其後乾隆朝叢書《四庫全書》之纂修同具里程碑意義。在結構特性上,《集成》為「類分型」類書之代表,設立經目、緯目,縱橫交錯,其體例編制之完善賅備,造就古代類書之典範、總結地位;其中《集成‧經籍典》為該類書之一部居,又本身涵具書目性質,故該典實可視為一部以類書分類思維纂輯之書目,編制方法獨樹一格,與傳統圖書目錄迥異。本文之撰述,即以探討《集成》─尤以《集成‧經籍典》為主體,著重目錄學議題之析論,實際深入文獻內部進行探究,以闡發《集成》暨《集成‧經籍典》奧博而精、縝密而宜之體式結構特徵。
本文於開端主要利用近人研究成果並參酌有關史料文獻,著力於梳理《集成》版本、編纂、形制方面之總體概況,再者分別就《集成》與《集成‧經籍典》探究其前承於諸書之體式淵源,進而將《集成‧經籍典》所涵攝之書目體制特質彰顯開來,或探其著錄形式、引文義例、按注作用,或考類書之經籍部類沿革,或勘其與傳統簿錄之異,要以「類書暨書目」纂輯體式之結合探討,內化為貫穿全篇之研究主軸。研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數端:
其一,在研究文獻資源方面,首先縷述《集成》自首版─殿版銅活字本印成後,各版次所呈現之形式特點及學術價值,尚廣納近世國內外編製之各式研究工具,包含索引與目錄、電子版資料庫、考證、續編、研究論著目錄等資源,並就各典部之單獨印行者進行出版概況調查。再則於《集成》研究成果之綜述梳理中,考察其研究型態發展、研究主題面向、研究反映現象,以針對現象分析所指出各項闕遺之處,於本研究可行範圍內進行補葺。
其二,在編纂過程人物方面,主要根據有限史料檔案與前賢考述研究,結合相關文獻以推測《集成》大規模從事編纂、刻書活動之歷程,包含《集成》編纂於個人、學術、文治、歷史上之需求動機,及其成書稿本始末,至兩度開館間之人員變動與分工預事要況,並就過程中首要貢獻人物─陳夢雷與《集成‧經籍典》分纂者─金門詔進行生平行事、編纂理念之考探,為清初康雍時期纂修《集成》之文化盛舉勾勒實際情狀。
其三,在總體形制流略方面,主要由《集成》凡例規範鳥瞰全書之層次佈局,探究其典部編排之內在理路與關聯變通,復由《集成》縱橫錯綜之組織形式,揭示全書於「三經二緯」體式雛型下彈性設置經目、緯目之法,及各緯目下涵括「事、論、文、圖表、傳」為一之文獻匯統原則,以闡揚《集成》嚴密而富靈活之體制特性。次則探其體式源流,主要就《集成》各項緯目結構,而尋繹前朝類書及史書於《集成》中所體現之創改、綰合原則,另就《集成‧經籍典》之類目組成、輯錄特性,而探該典與前朝「輯錄體解題目錄」、「主題目錄之過渡」之關聯啟發,以彰顯自宋明以來書目編制歷經轉化、改革,於《集成‧經籍典》之影響軌跡。
其四,在書目體例編制方面,主要採取微觀視角對《集成‧經籍典》進行通盤觀照,首先將全典結構表格化,統計該典六十六部之經、緯目分布概況。次則配合《集成》緯目架構考察《集成‧經籍典》之著錄體式,即據十項緯目為次,依序進行其體式要項之釋例分析,並輔以原書圖版具體說明之。再則著意於引文內涵之義例探討,以《集成‧經籍典》實際載錄之文獻內容段落為主要分析對象,可覘知此一具類書性質之書目,係透過類書纂輯形式進行主題類分與翦裁排比,故對於文獻材料考述、梳理之細緻全面性,實更勝於史志或傳統簿錄。另則考察《集成‧經籍典》按注內容及編輯作用,要以深刻爬梳其編例原則,藉此補充歸納〈凡例〉所未及之條目編排、文獻考訂、變通處理等各項相關細則。
其五,在書目分類架構方面,首就《集成‧經籍典》本身之類目組成、歸併原則等相關議題進行綜覈研析,探查該典與傳統簿錄於類目上之沿革異同。尚以比較方法為輔,藉歷代類書之經籍、藝文部類沿革考索,而明其形式轉變之跡,主要擇取兩種類書文本─南宋《玉海‧藝文部》與清初《淵鑑類函‧文學部》為實際觀察對象,據以突顯《集成‧經籍典》於歷朝類書相關部類發展中之承轉、增益關係。再則取其與圖書目錄之分類、輯錄方法比勘異同,主要選擇兩部圖書目錄─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做為比較對象,要以同中求其異,藉以釐析二者分類方法邏輯、輯錄內容作用之相異處,由此突顯《集成‧經籍典》結構體式之特殊性。
最末,本文企盼由文獻研究、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三大方向獲致開展線索,秉此做為研究思理之基準點,藉他山之石,展望未來對於《集成》後續研究之可行作法,聊就筆者能及之處為其提供部份建議,是為本文潛心探究之向度。
"Ku-Chin-Tu-Shu-Chi-Cheng" is compiled in the middle-later K’ang-hsi period, and finished in Yung-cheng period. It’s a cultural project of representativeness in history of the books of Ching dynasty, mainly reflects the great panorama of knowledge world of K’ang-hsi flourishing age. It is equal to the series of Chien-lung period "Szu-Ku-Chuan-Shu" with milestone meaning.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Chi-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lassified style' classified books. It sets up the division and subdivision entrie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riss-cross, and its style is much completely, brings up the canonical position of the ancient classified books. Among all categories, "Ching-Chi-Tien" is a section of the classified books, and contains catalog property itself,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catalog that collected with categorical thinking of classified books. Its compiling method is unique, different with traditional catalogues.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Chi-Cheng" -- mainly on "Ching-Chi-Tien", focus on analysis of the bibliography topic, deepen and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actually, with elucidating its precise and appropriat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Chi-Cheng" and "Ching-Chi-Tien".
The thesis mainly utilizes present research and refers to relevant historical sources in the beginning, and makes efforts in arranging the edition, compiles, frame of whole respects on "Chi-Cheng". Moreover, it probes into the style origin from all books on "Chi-Cheng" and "Ching-Chi-Tien", and then manifests category and style property of catalog on "Ching-Chi-Tien". It discusses style of records, regulation of quotations, and function of comments. Afterwards, it inspects the past history of classic category of the classified books, and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g-Chi-Tien" and traditional catalogues. It mainly combines discussion of the style with 'classified books and catalogues', and turns into the main shaft of whole research inward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古今圖書集成》相關研究資源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集成》研究資源
一、版本淵源
二、研究工具
三、分部單行
第二節 《集成》文獻回顧
一、圖書文獻學著作
二、類書綜論文獻
三、專題研究論述
第三章 《集成》暨《集成‧經籍典》編纂原委與編者學養考察
第一節 《集成》編纂原委
一、編纂動機
二、編纂始末
三、編纂分工
第二節 《集成》暨《集成‧經籍典》編者學養
一、《集成》編纂者─陳夢雷
二、《集成‧經籍典》分纂者─金門詔
第四章 《集成》暨《集成‧經籍典》通部形制與體式源流探討
第一節 《集成》通部形制
一、凡例規範
二、經緯層級
三、整序原則
第二節 《集成》暨《集成‧經籍典》體式源流
一、《集成》類書體式之源
二、《集成‧經籍典》書目體式之源
第五章 《集成‧經籍典》之體例編制探微
第一節 微觀框架
第二節 著錄體式
一、「彙考」著錄體式
二、「總論」著錄體式
三、「圖」、「表」著錄體式
四、「列傳」著錄體式
五、「藝文」、「選句」著錄體式
六、「紀事」、「雜錄」、「外編」著錄體式
七、「易學別傳」特例
第三節 引文義例
一、匯合官方尊經政策
二、述明典籍編修原委
三、考察學術流變脈絡
四、輯錄序跋敘釋文字
五、逐收相關書目著述
六、揭示評議辨駁之論
七、廣納人物事蹟傳記
八、薈萃佳文錦言之句
九、泛採瑣聞雜篇異事
第四節 按注作用
一、考辨事目原委,始末展卷可知
二、綜覈條目載記,諸事關聯可得
三、釐定排序之則,事物先後可繫
四、述明擇錄之理,存汰情由可循
五、制定析分之例,錄文詳略可參
六、標註據考文獻,材料徵引可稽
七、指陳往籍得失,書篇良窳可論
八、附釋瑣細條項,隨文查驗可據
九、略闡學說大要,經籍流傳可察
十、透顯纂輯意識,學術趨向可判
第六章 《集成‧經籍典》之分類架構研析
第一節 類目訂定與歸類排序問題討論
第二節 類書經籍藝文部類之沿革考索
一、考形式演變─《玉海‧藝文部》與《集成‧經籍典》
二、考部類範疇─《淵鑑類函‧文學部》與《集成‧理學彙編》
三、小結
第三節 與圖書目錄之分類輯錄法鑑別
一、考立類組織─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與《集成‧經籍典》
二、考輯錄方法─《文獻通考‧經籍考》與《集成‧經籍典》
三、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集成》暨《集成‧經籍典》目錄學意義及缺失總結
一、影響價值
二、缺失平議
第二節 本研究成果
一、研究文獻資源方面
二、編纂過程人物方面
三、總體形制流略方面
四、書目體例編制方面
五、書目分類架構方面
第三節 未來研究展望
一、文獻研究方面
二、史學研究方面
三、文化研究方面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一 《古今圖書集成》研究論著目錄(1911-2006)
附錄二 《古今圖書集成》分部單行書目
附錄三 《集成‧經籍典》按注引證釋例表
典籍文獻

一、類書方面
[隋] 虞世南撰;[淸] 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臺北市:新興,民60。
[唐] 歐陽詢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臺北市:新興,民58。
[唐] 徐堅等奉敕撰。初學記。臺北市:鼎文,民65。
[宋] 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7。
[宋] 祝穆撰(前後續別四集);[元] 富大用撰(外集新集);[元] 祝淵撰(遺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東京市:中文,民71。
[宋] 章如愚撰。群書考索。臺北市:新興,民58。
[宋] 謝維新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市:新興,民58。
[宋] 王應麟撰。玉海。臺北市:華文,民53。
[清] 張廷玉等奉敕撰。子史精華。臺北市:新興,民56。
[清] 張英等奉敕撰。淵鑑類函。臺北市:新興,民60。
[清] 陳夢雷撰;蔣廷錫等重校。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民66。
中華書局編輯部輯訂。中國歷代經籍典 五百卷。臺北市:中華書局,民59。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編。中國歷代經籍典。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民82。
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續編初稿:經籍典。臺北市:鼎文,民61。
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華大典:文學典。南京市:江蘇古籍,民88。

二、目錄方面
[漢] 班固撰;[唐] 長孫無忌等撰。新校漢書藝文志;新校隋書經籍志。中國目錄學名著第三集 第1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52。
[後晉] 劉煦撰;[宋] 歐陽修撰。唐書經籍藝文合志。中國目錄學名著第三集 第2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52。
[宋] 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市:上海古籍,民79。
[宋]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叢書集成初編 第44-48冊。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4。
[元] 脫脫等修。宋史藝文志廣編。中國目錄學名著第三集 第3-4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52。
[明] 楊士奇等編。文淵閣書目。臺北市:世界書局,民56。
[明] 焦竑輯。國史經籍志。叢書集成初編 第25-31冊。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4。
[清] 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0。
[清] 朱彝尊原著。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86。
[清] 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叢書集成初編 第13冊。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4。
[清] 張廷玉等刪定。明史藝文志廣編。中國目錄學名著第三集 第7-10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52。
[清] 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原著;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6。
[清] 邵懿辰撰;邵章續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新1版。上海市:上海古籍,民68。
朱師轍撰。淸史[稿]藝文志。書目五編 第83冊。臺北市:廣文書局,民61。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市:齊魯書社,民85。

三、典制體史籍方面
[宋] 鄭樵撰;王樹民校。通志二十略。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4。
[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5。
[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臺北市:新文豐,民75。
[明] 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北縣:文海,民68。
[清] 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欽定大清會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第79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1。
[清] 崑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 第798-81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1。
楊家駱主編。十通分類總纂:藝文類 第19-21冊。臺北市:鼎文,民64。

四、史料方面
[清] 鄂爾泰、張廷玉等编纂。國朝宮史。北京市:北京古籍,民83。
[清] 蔣良騏等原纂;王先謙、潘頤福、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雍正朝。臺北市:文海,民52。
[清] 蕭奭撰;朱南銑點校。永憲錄。北京市:中華書局,民48。
[清] 禮親王汲修主人輯。嘯亭雜錄‧續錄。臺北市:廣文,民75。
[清] 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徵存錄。清代傳記叢刊 第10冊。臺北市:明文,民74。
[清] 錢儀吉纂錄。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 第108冊。臺北市:明文,民74。
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小傳。清代傳記叢刊 第5冊。臺北市:明文,民74。
鄧之誠撰。清詩紀事初編。清代傳記叢刊 第20冊。臺北市:明文,民74。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康熙朝卷。南京市:江蘇古籍,民76。
龍顧山人纂;卞孝萱、姚松點校。十朝詩乘。福州市:福建人民,民89。
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5。
趙爾巽等撰。淸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7。
章乃煒。清宮述聞。北京市:北京古籍,民7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第33冊。上海市:江蘇古籍,民80。

五、個人著作
[清] 聖祖玄燁。康熙帝御製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民55。
[清] 陳夢雷。松鶴山房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第141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1。
[清] 陳夢雷。松鶴山房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第1416冊。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1。
[清] 陳夢雷。周易淺述。北京市:九州,民93。
[淸] 法式善。陶廬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民48。
[淸]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7。



近人論著

§ 專書 §
一、類書研究
郭伯恭。宋四大書考。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6。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臺中市:東海大學,民60。
張滌華。類書流別。修訂本。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民74。
顧力仁。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硏究。臺北市:文史哲,民74。
劉葉秋。類書簡說。臺北市:國文天地,民79。
陳仕華。王伯厚及其玉海藝文部硏究。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2。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3。
彭邦炯。百川匯海:古代類書與叢書。臺北市:萬卷樓,民90。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新1版。北京市:中華書局,民94。
趙含坤編著。中國類書。石家莊:河北人民,民94。

二、目錄學研究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3。
昌彼得、潘美月合著。中國目錄學。臺北市:文史哲,民75。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市:文史哲,民76。
李萬健。中國著名目錄學家傳略。北京市:書目文獻,民82。
周彥文。中國目錄學理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民84。
胡楚生。中國目錄學。臺北市:文史哲,民84。
高路明。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硏究。南京市:江蘇古籍,民86。
余慶蓉、王晉卿合著。中國目錄學思想史。長沙市:湖南敎育,民87。
程千帆、徐有富合著。校讎廣義:目錄編。第二版。濟南市:齊魯書社,民87。
傅榮賢。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學硏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民88。
李致忠釋評。三目類序釋評。北京市:北京圖書館,民91。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民92。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含《古書通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民93。
張舜徽。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民93。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4。

三、圖書文獻學研究
來新夏等著。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上海市:人民,民79。
吉少甫主編。中國出版簡史。上海市:學林,民80。
焦樹安。中國古代藏書史話。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3。
謝灼華等著。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臺北市:天肯,民84。
張秀民、韓琦合著。中國活字印刷史。北京市:中國古籍,民87。
曹之。中國古籍編撰史。武漢市:武漢大學,民88。
鄭鶴聲、鄭鶴春合著。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0。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硏究中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硏究中心編。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民91。
李致忠、周少川、與張木早合著。中國典籍史。上海市:上海人民,民93。
姚福申。中國編輯史。修訂本。上海市:復旦大學,民93。
胡道靜。中國古代典籍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民93。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民93。
齊秀梅、楊玉良等著。清宮藏書。北京市:紫禁城,民94。

四、歷史及學術研究
陳秉才、高德合著。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北京市:人民,民76。
林慶彰。淸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市:文津,民79。
楊余練等編著。淸代東北史。瀋陽市:遼寧教育,民80。
陳祖武。淸初學術思辨錄。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民81。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民85。
吳雁南主編。淸代經學史通論。昆明市:雲南大學,民90。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市:山西古籍,民90。
葉高樹。淸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縣板橋市:稻鄉,民91。
傅玉璋、傅正合著。明淸史學史。合肥市:安徽大學,民92。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民93。
陳其泰、李廷勇著;張立文主編。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民93。

§ 參考工具書 §
梁子涵編。中國歷代書目總錄。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44。
梁啓超。圖書大辭典簿錄之部。臺一版。臺北市:臺灣中華,民47。
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臺北市:臺聯國風,民59。
鄧嗣禹編。中國類書目錄初稿。臺北市:大立,民71。
莊芳榮編。中國類書總目初稿:書名著者索引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民72。
黃葦主編。中國地方志詞典。合肥市:黃山書社,民75。
杜學知。圖書集成簡目。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6。
中國方志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方志大辭典。杭州市:浙江人民,民77。
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北京市:文化藝術,民83。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編著。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市:紫禁城,民8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市:漢美,民84。
金恩輝、胡述兆主編。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臺北市:漢美,民85。
來新夏主編。清代目錄提要。濟南市:齊魯書社,民86。
臺灣商務館編審委員會編。增修辭源。臺增修版。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6。
王餘光、徐雁主編。中國讀書大辭典。第二版。南京市:南京大學,民88。
柯愈春。淸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市:北京古籍,民90。
趙國璋、潘樹廣主編。文獻學大辭典。揚州市:廣陵書社,民94。

§ 學位論文 §
宋建成。「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61年6月。
孔建國。「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64年6月。
楊果霖。「朱彞尊《經義考》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9年。
夏南強。「類書通論—論類書的性質起源發展演變和影響」。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民90年4月。
劉寧慧。「叢書淵源與體制形成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90年6月。
陳信利。「《藝文類聚》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民91年6月。
劉剛。「隋唐時期類書的編纂及分類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民93年5月。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94年6月。
王利偉。「宋代類書研究」。碩士論文,四川大學歷史文獻學,民94年10月。
曹紅軍。「康雍乾三朝中央機構刻印書研究」。博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民95年。

§ 期刊論文 §

一、類書研究

(一)類書分類與編纂方法
黃剛。「從類書看古代分類法及主題法」。四川圖書館學報 2期(民71年):44-48。
張展舒、錢建。「以《初學記》為例剖析分類目錄與主題目錄結合的類書目錄」。 圖書館學研究 5期(民74年10月):62-63。
張國朝。「《藝文類聚》的編輯技術成就及其價值」。圖書與情報 4期(民74年): 59-61。
羽離子。「類書的分類和目錄」。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4期(民75年11月):25-28。
陳寶珍。「談談類書的分類體系」。津圖學刊 1期(民76年):31-36。
路林。「唐代科舉文化、類書與目錄學」。圖書館學研究 5期(民76年10月):45-48。
馬明波。「從類書的類例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廣東圖書館學刊 1期(民78年3月):23-28。
李守素、梁松。「試論類書的分類體系與分類技術」。大學圖書館學報 5期(民78年10月):22-28。
羽離子。「類書分析分類法的立類原則及其體系的兩重性」。圖書館雜誌 10卷5期(民80年10月):52-53。
王析。「類書立類思想與類書衰亡原因初探」。圖書情報知識 3期(民81年9月):15-19。
汪雁。「唐宋類書編纂體系述略」。貴圖學刊 4期(民81年9月):47-49;40。
陳大廣。「關於『中華大典』框架與索引的探討」。中國圖書館學報 4期(民81年10月):56-62。
王立。「類書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主題類分」。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期(民88年):22-29。
夏南強。「類書分類體系的發展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40卷2期(民90年3月):130-138。
李海祁。「唐代類書中的目錄學方法」。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4期(民90年7月): 50-51。

(二)類書文化與思想內涵
張其中。「官修類書功能嬗變論」。四川圖書館學報 4期(民79年7月):65-69;63。
郜明。「儒家學術文化與類書編撰」。大學圖書館學報 4期(民79年8月):24-32。
賀巷超。「淺談類書產生和存在的條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4期(民82年):52-54。
朱育培。「當代類書編纂體制上的突破:兼評“輯而不作”論」。大學圖書館學報 3期(民85年5月):75-76。
陳一弘。「類書的體式、編輯作用、侷限與普遍性」。國立編譯館館刊 29卷1期(民89年6月):285-301。
于翠玲。「論官修類書的編輯傳統及其終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6期(民91年):118-125。
張凌霄。「類書及其分類思想溯源」。瀋陽教育學院學報 4期(民91年):95-98。
王利偉。「儒家文化對類書編纂之影響」。圖書與情報 4期(民93年8月):32-34。

(三)類書發展與興衰歷程
鄭恒雄。「我國的類書」。輔仁學誌 11期(民71年6月):465-488。
練小川。「類書的起源和衰亡」。圖書情報知識 2期(民74年6月):16-19。
王晉德。「中國古代類書的興盛:明清類書」。貴圖學刊 4期 (民80年12月): 60-63。
武躍進、王壯。「明清類書的興盛與衰亡」。圖書館學研究 2期(民85年):76-82。
俞天。「中國古代類書史略」。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 1期(民86年):86-89。
段金泖。「從類書的沿革看我國編輯史的發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期 (民86年):122-124。
張琴、魏曉虹。「古代類書的編纂歷程」。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 2期(民89年): 63-64。
高長青、楊麗梅。「古代類書衰落探源」。圖書與情報 3期(民90年9月):36-39。
梁平。「中國古代類書編撰簡史要略」。圖書與情報 3期(民93年6月):23-27。
張云瑾。「中國類書的發展歷程」。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 期(民93年):14-16。
陳仕華。「類書的流變與世變」。在昌彼得敎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化曁文獻資源硏究所主編,181-197。臺北市:臺灣學生,民94。

(四)個別類書研究
喬衍琯。「玉海藝文部述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16卷2期(民72年12月):24-37。
王重民。「王應麟的《玉海‧藝文》」。冷廬文藪,710-715。上海:上海古籍,民81。
崔文印。「高氏諸“略”與章氏《山堂考索》」。史學史研究 1期(民83年):64-70;19。
郭紹林。「歐陽詢與《藝文類聚》」。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1期(民85年):87-93。
吳栢青。「論虞世南『北堂書鈔』」。中國書目季刊 31卷 1期(民86年6月):51-59。
黃兆強。「『冊府元龜.國史部』研究」。東吳歷史學報 7期(民90年3月):19-51。
趙宣。「簡論《玉海‧藝文》中主題目錄的新方向」。圖書情報工作 51卷8期(民96年8月):90-91;100。

(五)傳統與當代類書相關研究
劉青。「當代類書發展試論」。圖書館論壇 4期(民86年):78-80;19。
王育紅、鄭建明。「中國古類書研究的思考」。江蘇圖書館學報 1期(民91年2月):29-31。
周蜀蓉。「論古類書的現代功能」。四川圖書館學報 3期(民91年5月):78-80。
徐威。「論新時期類書資源的開發利用」。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6卷4期(民91年):46-48。
唐光榮。「傳統類書研究與現代類書研究的表現形態」。宿州師專學報 3期(民92年):41-44。

(六)其他
夏南強。「類書的類型與歸類」。大學圖書館學報 4期(民91年7月):70-74。
孫津華。「『四庫全書總目‧類書』探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期(民94年3月):48-51。
劉剛。「八十年類書研究之檢討」。大學圖書館學報 2期(民95年):35-45。

二、目錄學研究
昌彼得。「清代的目錄學」。圖書館學刊(輔大) 2期(民62年6月):8-14。
劉子明。「高似孫在我國目錄學史上的貢獻」。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4期(民78年): 37-39。
戚培根。「獨樹一幟的著錄體例—匯考式解題目錄:評高似孫《史略》中的圖書著錄」。圖書館論壇 3期(民80年):55-59。
周彥文。「論傳統目錄學中標題法觀念的出現」。中國書目季刊 28卷1期(民83年6月):21-30。
曹書杰。「清代補史藝文志述評」。史學史研究 2期(民85年):60-68。
劉固盛。「高似孫《子略》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4期(民85年):6-10。
周彥文。「四庫全書總目目錄類論述」。書目季刊 33卷1期(民88年6月):15-28。
鍾瑛。「論明清官修書目的時代特徵」。中國圖書館學報 3期(民90年):25-29。
王餘光。「清以來史志書目補輯研究」。圖書館學研究 3期(民91年):2-5;27。
周彥文。「書目的運用與文獻生態」。書目季刊 35卷4期(民91年3月):1-12。
邵永忠。「清儒補元史藝文志目錄學成就探析」。圖書館雜誌 10期(民92年): 71-73。
楊寄林、董文武。「《文獻通考‧經籍考》“諸評具載”的獨特方式」。史學月刊 4期(民95年):72-81。

三、圖書文獻學研究
賀修銘。「康熙與清初的圖書館事業」。廣東圖書館學刊 1期(民73年3月):43-46。
盧秀菊。「清代盛世武英殿刊刻本圖書之研究」。圖書館學刊(臺大) 6期(民78年11月):115-134。
楊玉良。「武英殿修書處及內府修書各館」。清代宮史探微,213-237。北京:紫禁城,民80。
吳哲夫。「四庫全書所表現的傳統文化特色考探」。故宮學術季刊 12卷2期(民83年冬季):1-20。
周積明。「『四庫學』通論」。故宮學術季刊 17卷3期(民89年春季):1-21。
劉葵波。「論清代武英殿的刻書活動」。圖書館雜誌 9期(民89年):52-54。
周德美。「文獻系統化加工與文化演進」。孔孟學報 80期(民91年9月):299-311。
翁連溪。「談清代內府的銅活字印書」。故宮博物院院刊 3期(民92年):79-85。
陳雪云。「明清官府書業述論」。中州大學學報 21卷4期(民93年10月):6-8。

四、歷史及學術研究
內滕虎次郎著;蘇振申譯。「宋代史學的發展」。宋史研究集 第六輯,157-208。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60。
裴汝誠。「司馬光長編法與李燾《長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期(民73年):56-62。
何孝榮。「論康熙提倡程、朱理學」。史學集刊 2期(民85年):67-73。
何冠彪。「清初君主與《資治通鑑》及《資治通鑑綱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7期(民87年):103-132。
汪高鑫。「朱熹和史學」。史學史研究 3期(民87年):43-50。
費劼。「試論康熙的文化政策」。江漢論壇 2期(民87年):45-47。
黃愛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統治思想與文化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4期(民90年):58-66。
張麗珠。「紀昀反宋學的思想意義─以《四庫提要》與《閱微草堂筆記》為觀察線索」。漢學研究 20卷1期(民91年6月):253-274。
王記錄、李豔。「漢學、宋學和清代史學」。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32卷1期(民94年1月):81-85。

附註:《集成》相關研究書目收入附錄一「《古今圖書集成》研究論著目錄(1911-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