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永昌、張永宗(2002)。創造雙贏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生活科技教育,33,2-11。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國華(1995)。建構與教學:建構與學習。建構與教學,第一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益(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林怡如、何信助、廖年淼(2004)。提升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師友,2,43-47。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
中等教育雙月刊第50卷第3期,頁9-21
洪錦永(1997)。遠距教學環境中微積分合作學習研究。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誌陽(1999)。Polya啟發法的哲學面向,數學傳播23卷3期9月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邱上真、B30世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77頁。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
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報,4,74-108
張淑娟(1997)。高一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景媛(1994)。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期,141-174。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
台北:師大書苑。
莊一凡、陳光勳(200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調查分析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24。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周麗萍(2001)。資訊融入數學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2-58。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金堂(1996)。數學解題之研究取向。教師之友,37(3),38-44
姚如芬(1998)。從教學研究實作中學習教學-以數學科職前教師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原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台北:教育部。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第11卷第2期。頁1-6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革新。國立台東師範院校1999行動研究國際研討會主
題論文集。頁1~17
陳伯璋(200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圖書。
陳英娥、林福來(2004)。行動研究促進初任數學教師的教學成長。
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83-105。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27-166。
陳淑貞(2004)。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省思。師說,180,11-13。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之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
蔡坤憲(2006)。怎樣解題(原作者:G.Polya)。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2005)。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葉明達、柳賢(1999)。數學解題教學的新嘗試-合作解題。科學教育月刊,225,16~25。劉珍修(2006)。網路會議室小組合作數學解題之分析研究。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溫家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理論實證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263-287。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郭重吉、江武雄和張文華(1997)。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I)-
教師轉變與課程調整。科學教育學刊,第五卷第三期,295-320。
Abrami, P. C. (1995). Classroom connections: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oronto: Harcourt Brace.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 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Dalton, T. H. (1988). The challenge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Elliott,J.(1991).Action reacher for education change. Bristol: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A.(1994).Erzberger’s DilG35: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78(1),83-101
Johansen, D. H. (2000). Computer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NJ: Prentice Hall, Inc.
Lou, Y., & MacGregor, S. K. (2004). Enhanc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between-group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0(4-6),419-440.
Mayer, R. E.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on approach. NY: Freeman.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Y: Freeman.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Schoenfel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rlando,FL:Academic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