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中壢戶政事務所網站,網址:http://www.chungli.gov.tw/population/popuhistory.html,2007.04.29
中壢市公所,《中壢市志地理志》。中壢:中壢市公所(未出版)。
中壢市公所,1998,《潺潺溪澗話中壢》。中壢:自刊本。
中壢市公所網站,〈地方史誌〉,網址:http://www.junglicity.gov.tw/Jungli/intro/dept3/list.asp,2007.02.28。
中壢市公所網站,2007.02.02,〈中壢市行政區域圖〉,網址:http://www.chunglicity.gov.tw/Jungli/libary/street/list.asp。
中壢市公所網站,2007.02.02,〈桃園縣行政區域圖〉,網址:http://www.chunglicity.gov.tw
王甫昌,1994,〈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6期,頁 43-96。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丘昌泰,2005,《臺灣客家人的“福佬化”現象:族群同化理論的觀察》,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四川成都,10/12-16。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頁45-96。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
安倍明義,1996,《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
行政院客委會,2007.02.28,〈客委會與你-簡介〉,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7&CtNode=348&mp= 346 &ps=
吳中杰,1999,〈台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二期,頁74-93。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中杰、邱彥貴,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
吳正龍,2005,〈彰化福佬客之研究-員林鎮挖仔與菜公堂聚落的調查〉,《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七期,頁23-57。巫德箕,2000,〈從福佬客談客屬巫氏〉,《客家雜誌》,第116期,頁38-40。李坤錦,1997,〈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客家雜誌》,第90期,頁22-25。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原著,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茂興、徐偉傑譯(Joan Ferrante著),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北:弘智。
李嫦薇,2006,〈多元文化檢視雲林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教育社會學通訊》,第72期,頁19-38。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業謙、周光淦譯(Jary, David & Julia Jary著),1999,《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林逸涵,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社會網絡與族群認同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衡道,1963,〈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台灣文獻》,第14卷,第一期,頁153-158。
邱創進,2002,〈試問「客」從何處來?-解析彰化平原「福佬客」族群的文化型態〉,《文化視窗》,第42期,頁80-81。施正鋒,2006,〈嘗試瞭解福佬客現象〉,收錄於《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第39卷第3期,頁1-6。洪安全總編,1994,〈勒方錡片〉,《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唐菁萍,2005,《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四屆教學碩士論文。頁44-49。徐正光,1998,〈台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0-33。徐貴榮,2002,〈台灣福佬客形成之因〉,《客家雜誌》,第116期,頁35-37。桃園縣文獻會編,1962,《桃園縣志》卷六〈人物志‧立功篇〉。桃園:桃園縣文獻會。
桃園縣文獻會編,1962,《桃園縣志》卷首〈志略篇〉。桃園:桃園縣文獻會。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群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德永,1996,《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台北:前衛。
梁玉青,2002,《台北縣三芝鄉福佬客的閩南語語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莊華堂,1999,〈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現況〉,《歷史月刊》,第134期,頁72-78。莊華堂,2005,〈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第85期,頁65-72。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咨民,2002,〈台閩地區國民三世代不同族群通婚狀況調查結果分析〉,《中國統計通訊》,頁13-16。許倩雯,2003,文化同化對高雄市客家族群休閒活動參與影響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65-190。連文希,1971,〈客家人入墾台灣地區考略〉,《台灣文獻》,第22卷,第三期,頁1-25。
連文希,1972,〈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流佈-兼論述開拓奮鬥精神〉,《臺灣文獻》,第23卷,第四期,頁1-23。連橫,1962,〈戶役志〉,《臺灣通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郭伶芬,2002,〈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之研究-以福佬客的形成為線索〉,《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四卷,第二期,頁1-55。郭伶芬,2003,〈彰化福佬客玄天上帝信仰之研究〉,《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27-72。陳正祥,2004,原住民國中生文化資本、族群認同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木,2003,《臺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委會研究報告成果。
陳俊傑,2003,《國姓鄉福佬化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南投市:投縣文化局。
陳逸君,2005,〈「七界內」的客家意識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區福佬客族群意識之研究途徑〉,《研究與動態》,第12期,頁221-233。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曾慶國,1997,〈彰化縣福佬客〉,《客家雜誌》,第90期,頁27-31。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黃厚源,1994,《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政府。
黃厚源,2005,《我家鄉桃園縣(修訂版)》。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頁159-166。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
黃惠雯等譯(Crabtree, Benjamin F. & William L. Miller著),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
黃森泉,199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委會委託研究報告。
葉至誠、葉立誠,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彰化縣政府,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分布調查》。彰化:彰縣文化局。
漢珍光碟資料庫,〈台灣大事紀〉,網址:http://db2.library.ntpu.edu.tw/ttsCGI/ttsweb.exe?@4;12586;1;tcentury@@0.8401318917239373,2008.1.2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1938,《臺灣大年表》。台北,南天。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劉鶴群等譯(Schaefer R. T.著),2002,《社會學》。台北:巨流。
潘明宏、陳志瑋譯(Nachmias, C. Frankfort & David Nachmias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瓊嬅,1997,〈現代國家中的族群文化與族群認同-台灣族群現象的理論分析〉,收錄於族群、認同、多元文化社會學書研討會。
鄭良偉,1995,〈政治目標與語言政策〉,發表於語言政治與政策研討會。台灣教授協會主辦。
黎淑慧,2003,〈客家人與福佬族群的互動-從福佬客談起〉,《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頁237-254。盧德嘉,1960,〈勦平許逆紀事〉,《鳳山縣采訪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
蕭新煌、黃世民,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編印。
賴志彰,1998,〈福佬客的帶狀村落:彰化八卦山山腳路民居的調查報告〉,《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卷,頁91-132。賴志彰,2004,〈夢裏不知身是客:認識福佬客的歷史和文化〉,《文化視窗》,第67期,頁84-89。賴閔聰,2004,《員林的福佬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英從,1991,《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
藍鼎元,1958,〈粵中風聞台灣事論〉,《平台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 種。
羅烈師,2007.02.28,〈台灣地區二十年來客家博碩士論文簡述〉,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 7696&ctNode=515&mp=298
羅肇錦,1998,〈漳汀客家調查記〉,《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頁111-118。貳、西文部份
Aboud, F.,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In J. Phinney & M. Rotheram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pp. 32-55). Newbury Park, CA:Sage.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 (Eds.), Field methods in cross- cultural research. (pp.291-324). Newbury Park, CA:Sage.
De Vos, G & Romanucci- Ross, L. 1982 Ethnicity: Vessel of meaning and emblem of contrast. In De Vos, G. & Romanucci- Ross, L.(eds.)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Driedger, L. 1976 “Ethnic self-identity: A comparison of ingroup evaluations.” Sociometry, 39, 131-141.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gg, M., Abrams, D., & Patel, Y. 1987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of Indian and Anglo-Saxon British adolescents.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13, 487-508.
Hutnik, N. 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efe, S. E., & Padilla, A. M. 1987, Chicago ethnicity. Albuquerque, N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La Framboise, T., Coleman, H. L. K., & Gerton J. 1993.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biculturalism: Evidence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Sulletin, 114(3), 395-412.
Lax, R., & Richards, A. 1981 “Observa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Jewish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Research report.” 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Related Sciences, 18, 299-310.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499-514.
Porter, J. R., & Washington, R. E. 1993. Minority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 pp.139-161.
Smith, E. J. 1991.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ajority/minority statu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 pp.181-188.
Tajfel, H., & Turner, J.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Austin & S. Worche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47. Monterey, CA: Brooks/Cole.
Ullah, P. 1985 “Second generation Irish youth: Identity and ethnicity.” New Community, 12, 310-320.
Yinger, J. M. 1981. Toward a theory of 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24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