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佳煌、潘中道等 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出版。
王惠君,2000,《各縣市可成為藝文資源之公有閒置空間土地初步調查與評估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頁16-17。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境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等,2001,《政策分析》。台北:空中大學,頁316。
江世芳,1998,《讓台北閒置空間『甦活』起來!》。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江彥震,2005,〈以古屋聞名的新屋鄉〉, 《客家雜誌》,頁48-50。台北:客家雜誌社。吳英明,1996,《公共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關合開發與都市發展》。台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林琮盛,2000冬季號,〈當火龍不再噴火─德國北魯爾區的重生〉,《新故鄉雜誌》,頁37-48。林會承,2003,主編《2002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頁3。
徐震 ,1985 ,《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曾梓峰,2002,《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一版。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
黃海鳴計畫主持,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一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黃瑞茂,〈淡水殼牌倉庫建築群再利用策略〉,《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2001.10,頁3.2.1-3.2.10。
劉舜仁,2000,《空間的滅絕與再生》,收錄於閒置空間新造化,楊智富主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頁14-19。
潘明宏,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蕭麗虹、黃瑞茂計畫主持,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一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二、期刊論文
王惠君,2001,〈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元月號:19,頁4-7。
王本壯,2005,《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政治大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王翠菱,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連接關係轉變─以松園別館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20期,頁11。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鳴益,2000,《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康與宜蘭白米社區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國碩,2004,《永續都市發展下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高雄橋仔頭糖廠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王崇斌,〈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1999,頁178。
林振春,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第47卷,第1期,頁66-77。
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傑祥,2004,《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台灣水泥竹東廠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 策〉,《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33。
柯慈怡,1998,《建構社區主義導向的公共政策─鹿港鎮「老人福利社區化」方案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徐震,1997,〈社區營造:臺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第97期,頁1-15。張憲銘,2004,《司馬庫斯與公部門應對策略之研究-以社區主義角度探討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主龍,2005,《軍事設施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大鵬灣原有營區軍事設施為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郭依蒨,2004,《由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使用後評估檢視委外經營機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其南主講、洪文珍整理,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業》,第55期,頁4-9。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怡君,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再閒置」研究─以台中二十號倉庫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24期,頁97-99。陳亮全,1998,〈二十一世紀人性社區環境營造--日本東京世田谷社區總體營造〉,《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24卷,第2期,頁101-109。陳朝興,2001a,〈台灣推動閒置空間的實踐與觀察〉,《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頁1.4.1—1.4.7。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183-186。陳嘉萍,2002,《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頁1.1.1—1.1.10。
曾能汀,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班碩士論文。黃碧華,2004,《社區博物館的個案研究-以南瀛總爺藝文中心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臧振華,2005,〈與社區作伙:史前館的「藍海策略」〉,《「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15。
鄭仲昇,2001,《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應用—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文化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綿綿,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松山菸廠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汀嵩,1997,《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之研究:社區主義的觀點》,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東容,2006,《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旭明,1998,《社區主義在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以樹林焚化爐興建營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三、文件
文化資產保存法,2005.2.5公佈。
桃園縣新屋農會(歷史建築群)展示、空間設計營運計畫書,2007.8.27公佈。
四、報紙
聯合報,2007.2.12,〈地方文化館何去何從 三之一〉,A4版要聞。
聯合報,2007.2.13,〈地方文化館何去何從 三之二〉,A10版話題。
五、網站
Foreningen Baeredygtige Byer og Bygninger,2007.08.29,〈Tyskland Ruhr Emscher Park 〉,網址:http://www.dcue.dk/default.asp?id=382
IBA __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Emscher Park,2007.08.29, 〈Arbeitsbereiche〉,網址:http://www.iba.nrw.de/arbeitsbereiche/kunst.htm
大紀元,2007.08.30〈社區成功典範 古川町和高山陣屋〉,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9/10/ n1048055.htm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新屋鄉農會倉庫保存再利用計畫〉,網址:http://www.hakka.gov.tw/fp.asp?xItem=10915&ctNode=308&mp=307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08.29,〈在地文化資產〉,網址:http://www.tyccc.gov.tw/leisure/
桃園縣入口網站,2007.06.22,〈縣政新聞〉,網址:http://www.tycg.gov.tw/main/news_detail.aspx?sn=2868&type_code=02
新屋鄉公所全球資訊網,〈認識新屋〉,網址:http://60.248.215.35/shinwu/
新屋鄉戶政事務所,2007.09.09,〈地理位置〉,網址:http://www.hsinwuhr.gov.tw/cht/profile/location.htm
新屋鄉戶政事務所,2007.09.09,〈行政區域圖〉,網址:http://www.hsinwuhr.gov.tw/cht/profile/areamap.html
達文西瓜藝文館,2007.08.30,〈基國派教堂〉,網址:http://oldcity.com.tw/luzz/story.htm
漂浪誌,2007.08.30,〈【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網址:http://roamov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html
貳、西文部分
Bogdan, Robert C. & Biklen, Sari Knopp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Hogwood, Brian W. and Gunn, Lewis A. 1984. 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ick, T. D. 1983.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InMaanen, J. V.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Lofland, John and Lofland, L. 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Company. MA:Allyn & Bacon Company.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ichael Q. 1987. 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Strauss, A. L. & Corbin, Juliet.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e Theory.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Tim Oakes.2006. Cultural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village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9 No. 1 March 2006,pp.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