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石世明(1999)。彌留之際的靈魂:臨終照顧的心理剖面。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石世明(2001)。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台北市:天下遠見。
伍碧濤(2006)。愛的樂章-以一個失智老人家庭個案家屬長期照顧角色之探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燕蕙(2006)。敘事研究課堂筆記。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
李燕蕙、張秋蘭、趙庭鈺(2007)。本土敘事研究論文資料彙編。研究生團體講義資料。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
李燕蕙(2007)。紮根-詮釋現象學-敘事之對話。第七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質性研究工作坊。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
呂佩佩、丁興祥、陳美伶、唐婉如(2005)。學術洪流中護理研究的定位—從質性研究 與量化研究之源流談起。護理雜誌,52(6),78-80。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著,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18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余徳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10,69-115。
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宗海、陳獻宗(2000)。失智症簡介。當代醫學,6(12),434-442。 邱愛富(1999)。探討老年失智症患者之照顧者的壓力與因應方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8-2314-B-030-009),未出版。
邱啟潤、許淑敏、吳瓊滿(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醫護科技學刊,4(4),273-290。 林健群(1998)。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國防醫學,26(1),8-10。 林仁廷(2001)。「尋」與「逃」:一個失聲男性對「力」與「情」的辯證。未發表的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台北縣。 孫家棟(2000)。簡明護理病理學。台北:匯華。
翁福居、林財源(2004)。失智概念認知調查與老人團體照護模式之探討。身心障礙研究,2(1),56-65。 韋淑玲,蔡芸芳。(2002)。花蓮地區民眾對於老人失智症相關知識及態度之探討。慈濟醫學,14(2),97-104。 夏淑怡(2004)。臨終病床陪伴者的療癒經驗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許鶯珠(2007)。敘事研究的應用分析~研究者與生命故事的對話。載於第七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
許樹珍(2001)。護理專業與關照倫理現象之探討。哲學雜誌,37期,104-135。 郭麗馨(2002)。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陳榮基(1990)。臨床神經學。台北:華榮。
張利中、林志龍、洪栩隆(2001)。醫學系與護理系學生自我概念落差與死亡焦慮之關係。醫學教育,5 (1),40-51。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湯麗玉(1992)。痴呆症老人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39(3),89-98。 湯麗玉、葉炳強、陳良娟、謝碧容(2000)。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應用心理研究,7,171-190。 黃惠屏、吳瓊滿(2004)。協助一位家庭主要照顧者適應照顧壓力過程。護理雜誌,51(1),99-105。 黃碧琴(1994)。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雅君(2007)。不同疾病嚴重度失智症患者居家、日間照護、護理之家服務之成本效性分析。未發表的碩士論文,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台中縣。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台北。 溫金城、羅文傑、李俊泰、林建群(1998)。阿耳茲海默氏症。國防醫學,26(1),11-14。
楊佩琪(1991)。影響老年人癡呆症之主要照顧者照顧意願之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5,82-89。
楊曼華(2003)。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的居家照顧。護理雜誌,50(5),79-83。 葉炳強、徐亞瑛、劉珣瑛(1993)。痴呆患者的認識與照顧。台北:健康世界。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龍祥燕(2007)。爸媽,我在這裡!照顧失智雙親心路歷程。台中市:白象文化。
劉秀枝(2007)。聰明活到一百歲:劉秀枝談失智與老年照護。台北:天下雜誌。
劉景寬、戴志達、林瑞泰、賴秋蓮(2000)。台灣失智症的流行病學。載於劉秀枝編著。應用心理研究(157-169頁)。台北:五南。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載於林本炫、周平編著,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259-286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2006)。死亡焦慮下的自我照顧—以安寧護理人員為例。生死學研究,3期,133-164。 蔣欣欣、張碧芬、余玉眉(2001)。從護理人員角色的創造探討護理倫理的實踐。哲學雜誌,37期,88-103。 龔卓軍(2005)。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1,57-75。 釋慧開(2003)。生死學基本問題討論課堂筆記。嘉義:南華大學。
中文譯書
人道醫療(吳美慧譯)(2005)。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
年:2004)
小澤勳(2007)。失智!這回事。(陳昭蓉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2003年)
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年)
弗蘭克(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沈錦惠合譯)。台北市:光啟文化。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思樂(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張美惠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年)
托爾斯泰(1997)。伊凡•伊里奇之死。(許海燕譯)。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2000)。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5年)
克莉絲汀.伯頓(2004)。親愛的,你記得我是誰嗎?: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生命之歌。(李素卿譯)。台北市:傳神。(原著出版年:1998年)
克拉克森、邁肯溫(2000)。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張嘉莉譯)。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柯柯拉、馬休斯(1994)。解開母女情結。(孫科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2年)
保羅.田立克(1994)。信仰的動力。(魯燕萍譯)。台北市:桂冠。
索甲仁波切(1996)。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年)
敘說分析(王勇智、鄧名宇譯)(2003)。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年)
敘事心理與研究(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年)
搶佔兩億人市場(宋瑛堂譯)(2005)。台北市:藍鯨出版。(原著出版年:1999年)
圖姆斯(2000)。病患的意義。(邱鴻鐘、陳蓉霞、李劍譯)。青島市:青島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年)
歐文.亞隆(2000)。當尼采哭泣。(侯維之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年)
歐文.亞隆(2003a)。存在心理治療-死亡。(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年)
歐文.亞隆(2003b)。存在心理治療-自由、孤獨、無意義。(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年)
羅伯.索柯羅斯基(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0年)
羅洛.梅(2004)。焦慮的意義。(朱侃如譯)。臺北縣:立緒文化。
蘇珊.麥克丹尼爾、潔芮.赫渥斯、威廉.竇赫提(2003)。愛的功課。(楊淑智、魯宓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2年)
蘇珊.桑塔格(2000)。疾病的隱喻。(刁筱華譯)。台北市:大田。(原著出版年:1977年,1978年)
英文部分
Acton, G. J., & Wright, K. B. (2000).Self-transcendence and fmily caregivers of adults with dementia. Journing of Holistic Nursing,18 (2), 143-158.
Bruce, D., & Paterson, A. (2000).Barriers to community support for the dementia care: A qualitativ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5),451-457.
Coe, M., & Neufeld,A.(1999).Male caregivers’ use of formal support.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1(4),568-588.
Davis, L. L.(1996).Dementia caregiving studies:A typology for family intervention.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2(1),30-55.
Given, C. W., Collins, C. E., & Given, B. A.(1988).Sources of stress among families caring for relative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3(1),69-82.
Holmes, S.(1989).Cancer symptom distress scale.Nursing Times,85(23),58.
Morris, J. C.(2005 ).Dementia update. Alzheimer disease association disorder,19(2),100-117.
Norbeg, A., & Athlin, E.(1989).Eating problems in severely demented patients issues and ethical dilemmas.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4(3),781-789.
網路資源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07年2月12日)。網址: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6年9月21日)。網址:http://www.tada2002.org.tw/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7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tada2002.org.tw/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08年5月5日)。網址:http://www.tada2002.org.tw/index_news.php?ncid=9&nc2id=64
李維倫研究主題簡介:現象學取向的臨床心理學(2008年4月3日)。摘自網站http://researcher.nsc.gov.tw/mp.asp?mp=80
Mjpj部落格(2007/09/04)。網址:http://blog.udn.com/ilan7004/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