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ㄧ、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3)。E世代中教師應具備的電影素養。載於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 體素養(頁155-185)。台北市:高等教育
方同生(1977)電影片。教育資料科學月刊,11(3),11∼18。方志華(2004)。關懷情意的實踐觀點與故事流傳-從師資培育「德育原理」課程到中小學德育實踐。載於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王介安主編(1999)。電影辭典。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王瓊文主編(2006)。培養媒體素養。載於培養媒體小高手-現代父母必備的12個媒體素養祕訣(頁6-7)。台北市:公共電視。
古宛芸(2003)。欣賞教學法在彈性課程中之運用-以欣賞影片「天使的約定」為例。國教天地,154 ,56-62。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朱則剛(2004)。電影。載於教學媒體(頁217-229)。台北市:五南。
江琪瑞(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江福佑(2003)。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江慧萍(2005)。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吳月霞(2006)。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四年級關懷與尊重教學方案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9-38)。台北市:心理。
吳秀碧主編(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市:心理。
吳事穎(2004)。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運算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財順主編(2003)。生命教育創意方案手冊。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市:學富。
吳淑英(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童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凱雯(2005)。國小中年級生命教育之實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維寧(2005)。上一堂有趣的課。人本教育札記,193,92-95。
吳翠珍(2002)。媒體教育上路了。人本教育札記,161,46-48。
吳翠珍(2006)。媒體素養是什麼?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北縣教育,58,23-26。李岱恩(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芬容(2006)。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昱平(2006)。具魅力的電影式生命教育。師友月刊,466,86-89。李秋敏(2006)。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生命概念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周芬芳(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文淇(1998)。電影藝術與意識型態核心課程計畫。2006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database/art&ideology/
林文淇(2003)。看電影的一百種方法I:《我的父親母親》與《有話好好說》的形式美學。2006年1月15日,取自: http://www.ncu.edu.tw/~wenchi/article/100ways/100ways_1.htm
林玉屏(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秀桃(2008)。教室電影院之生命故事影展---以小三國語文領域教學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幸宜(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市:寰宇。
林盈均(2006)。以「麥當勞化」觀點評析國小媒體素養教學計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侯睿章(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柯克昌(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教育理念與需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柳毓珍(2006)。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如齡(2007,6月)。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22。2007年6月1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
洪杏杰(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昭岑(2006)。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琦婷(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翠芬(2005)。生死教育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討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南華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洪賢明(2004)。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目標達成滿意度之初探-以新竹市國民中學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紀潔芳、劉可德(2006)。視聽媒體在生死教育教學運用之探討。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台北市:心理
范敏雪(2003)。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國小音樂課程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一國小五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效智(199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高雄市教育網路(2001)。高雄市電影教學課程種子教師培訓研習計畫。2006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kh.edu.tw/news/y2010425_1.htm
尉遲淦(1999)。生命教育的系統省思。嘉市文教,52,4-7。
張 蘋(2005)醜小鴨蛻變的故事- 班上有被拒絕男童之班級經營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榮、顏荷郁(2005)。電影智慧語。台北市:爾雅。
張淑美(2001)國小教師對生死教育的看法與需求-以高雄市「國小生命教育研習班為例」。教育研究月刊,85,54-65。張淑雯(2007)。上課了,一起看電影-談電影融入生命教育課程。教師之友,48之4,81-88。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張晶禾。認識電影。2006年6月10日,取自http://vc.cs.nthu.edu.tw/~jhchang/store-room/teach/hist2.htm
張湘君、葛琦霞(2000)。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市:三之三文化。
張慈軒、吳雪綺(2006)。批判教育學的媒體素養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2,119-132。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輝道(2003)。生命教育Go GO GO-班級經營活動套餐。台北市:天衛。
張霄亭(2004)。教學媒體與教學設計-教學媒體的認識。載於教學媒體(頁42-54)。台北市:五南。
張寶珠(2005)。觀賞電影藝術,實施創意教學。中等教育,56之5,142-151。
張鶴騰(2005)。國民小學推動生命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梅長齡(1991)。電影原理與製作。台北市:三民。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許瑞文(2005)。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懿慧(2005)。台南縣市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世敏(2005)。媒介素養的基本概念。載於媒介素養概論(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光輝(1983)。我國教育電影的發展史(上)。視聽教育雙月刊,25(1),1-4。陳永吉(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佳伶(2004)。電影觀賞與團體討論方案對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芳玲(2001)。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建榮(2005)。開心成長必看的30部電影。台北市:亞太。
陳建榮(2006)。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77-96)。台北市:心理。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鳳卿(2007)。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屏東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鈕則誠(1999)。從生命教育看生死學。空大學訊,278,156-160。曾志朗(民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市:聯經。
曾明麗(2006)。影片教學融入國小四年級水生家族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焦雄屏(譯)(1992)。Louis D. Giannetti著。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台北市:遠流。
雲美蓮(2007)。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介琪(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妙娟(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家庭倫理觀與人群關係影響之研究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台北市:新文京。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收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敬世龍(2004)。台南縣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柳新(2005)。談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策略。教師天地,135,74-78。葉瑞枝(1991)。如果教室像電影院-提高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師友月刊,286,15-16。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管中祥(2006)。媒體、政治、兒童。人本教育札記,209,44-47。
聞天祥。拍給大人看的兒童電影。2006年4月15日,取自http://movie.cca.gov.tw/
劉現成(2005)。超級夢工廠: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優勢。媒體識讀教育月刊,46,1-4。
劉瑞瓊(1998)。如何落實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輔導通訊,55,15-21。樊明德(2004)。電影開啟生命智慧-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
樊明德(2004)。與孩子談生命。台北市:智庫。
潘慶輝編審(2003)。創思教育飛起來。台北市:三之三文化。
蔡宗和(2006)。以劇情片做為教學工具之意涵。視聽教育雙月刊,48,2,30-38。蔡明昌、吳瓊洳(2004)。融入式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教育學刊,23,159-182。蔡金霖(2006)。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適仰(2008)。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台北:心理
鄭惟謙(2007)。從影片欣賞論生命教育的實施--以「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為例。教師之友,48之2,93-100。鄭數華(2005)。「自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盧玲穎(2002)。他的教材是電影:訪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系主任陳儒修。人本教育札記,155,82-85。蕭志明(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生命教育課意見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龍寶麒(1968)。談電影與教育。教育文摘,13(6),15-16。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謝素梅(2005)。國小家長對生死教育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簡政珍(2004)。電影閱讀美學。台北市:書林。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17,6-7。蘇峰賢(2007)。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二、西文書目
Bluestone, C. (2000). Feature films as a teaching tool. College Teaching Washington,48 (4), 141-146.
Ellsworth, E. (1987). Educational films against critical pedagogy. Journal of Education, 169(3), 32-47.
Dixon, W. A., & Reid, J. K.(1999). Teacher attitudes on coping with grief in the public school classroom.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36,266-288.
Forness, S.R., & Serna, L.A.,& Nelsen,E.(1998).Mental health and head sart ; Teaching adaptive skill.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21 ,258-274.
Futur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gramme.(2006, July 07)Angus: Moving Image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01,2007,from http://www.flatprojects.org.uk/projects/bnortheasteduc/image.asp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esley, J. W. (2001). Using popular movies in psychotherapy. USA Today, 129, 52-54.
Hesley, J. W., & Hesley, J. G. (1998). Rent two films and let`s talk in the morning:using popular movie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Keith, P. M.(1998). Investigation of a typology of life and death as an indicator of quality of life. Omega, 37, 151-163.
King, J. (2002). Using DVD feature films in the EFL classroom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5, 509-523.
Krout, J. A., & Wasyliw(2002)Infusing gerontology into grades 7-12 social studies curricula. The Gerontologist, 42, 387-391.
Milne, H. J., & Reels, S. M.(2000). Using video therapy to address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f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3, 24-31.
Tan, J.E., & Ko, Y.-C.(2004).Using feature films to teach observation i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methods.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Teaching Sociology,32,109-118.
Wartella, E.A., & Jennings, N. (2002).Children and computers: New technology-old concerns .The Future of Children , 10, 31-43.
Wass, H., & Neimeyer. R. A.(1995). Death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ying-Facing the facts.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