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中文部分
丁立偉、張起鳳(1997)。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上)天主教觀點研究。載於神學論集, 111,87-100。丁立偉、張起鳳(1997)。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下)天主教觀點研究。載於神學論集,112,265-276。中國人權協會(1987)。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臺北:大佳出版社。
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編著(2003)。臺灣城鄉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前衛出版社。
巴神一(2003)。魯凱──神山風俗誌。屏東縣:國立潮州高中。
巴蘇亞、博伊哲武(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臺北:前衛出版社。
文史哲出版社。
方雅芳(2006)。社區活化之出路──桃米社區和三島町案劇分析。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6,68-93。
王秀如、陳啟雄、陳俊宏(2006)。原住民題材應用於性別圖像等號設計表現與意象之探討。科技學刊-人文社會類,15(1),27-40。
王衍(2003)。永續發展社區營造之探討。蘭陽學報,2,95-104。
王嵩山(2005)。資訊再現與知識創造: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收藏數位化的自然史。中國民族學會通訊。38,3-30。王德馨、俞成業(1995)。公共關係。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麗娟、謝文豐(2006)。生態保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Grorge Torkildsen著,王昭正譯(2003)。休閒與遊憩管理(二)。臺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古宜寧、辛晚教(1999)。都市化、階層化、文化認同與藝文活動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532-554。
古宜寧、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31(2),91-111。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住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布興.大立(高萬金)(1997)。原住民的臺灣認同。嘉義:信福出版社。
田哲益(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臺北:武陵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石原照敏、古兼秀夫、安福惠美子編著,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朱惠琴、鄭孝中(2006)。整合傳統文化、觀光產業資源與閒置人口以發展原住民社區──以三地門鄉為例。產業管理評論,6(2),34-47。江冠明(2003)。創新的認同-三地門文化產業中的現代認同與變遷。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江啟先、王嵩音、王嵩容(2007)。慶典規劃行銷。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雪玲(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米甘幹.理佛克(2005)。原住民族文化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0)。原住民的希望-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誕生與成長。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法律及補助要點彙編。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原住民新部落運動計畫說明會議手冊。主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承辦:原住民聚居之直轄市、縣(市)公所,原住民地區五十五個鄉(鎮、市)公所。時間:2003年4月1日。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玄奘大學推廣部暨教資系(2005)。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吳文明主編(1992)。臺灣高山族與祖國之淵源。臺北:臺灣山胞文經發展協進會。
吳坤熙(2004)。觀光遊憩資源實務。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遊客認知面向的探討。旅遊管理研究,2(2),39-56。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吳宗瓊(2003)。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春季號,16(1),45-61。吳武忠、范世平(2004)。中國大陸觀光旅遊總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萍、侯立陽、李來(2005)。中國觀光旅遊產業發展條件與展望。中國經濟, 28(7),65-71。
宋莉瑛(2002)。觀光對原住民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屏東縣霧臺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亦園(1982)。臺灣的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亦園(1999)。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再長(1994)。動機與情緒。載於心理學,頁99-114。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如蘋(2003)。從衝突理論分析臺灣地區的族群關係。政治學學報。創刊號,頁1-26。李昭鴻(2007)。觀光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美枝(1988)。社會交易與交涉協調。載於社會心理學,頁331-368。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素馨、侯錦雄(1998)。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載於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素馨、侯錦雄(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李崇僖(2005)。原住民文化遺產保護之國際現況與展望。輔仁法學,29,1-52。李淑娟(2004)。臺灣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規劃之研究─以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部落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係系,碩士論文。李莎莉(2004)。藝術與心性──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新時代價價。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刊,47,25-52。李莎莉(2005)。活化、原住民文物館──整合地方造景、造產與造人資源。載於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頁265-288。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臺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第安與東臺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5-21。李銘輝(1990)。觀光地理。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良君。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史(原住民地區公共服務就業人員課業輔導教材之二)。屏東:屏東縣政府。
杜奉賢、賴顯松、張素玢、謝政道、鍾辰英、賴朝財、吳明訓、鍾宇翡、許光廷、陳亮岑、呂智雄、羅國天等(2004)。茂林國家風景區:排灣人文采風調查計畫。高雄縣茂林: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杜奉賢、謝政道、吳明訓、劉高興(2003)。高屏山麓──魯凱人文采風調查計畫。高雄: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杜政榮、林高永、陳玫秀(2005)。有機環境栽培與健康。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杜政榮、唐先梅、林高永(2007)。家庭生態休閒。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沈桂萍、石亞洲(1998)。民族政策科學導論-當代中國民族政策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38,26-36。卓玲妃,陳乃菁(2003)。文化產業設計與創意。歷史月刊,8月號,頁111-114。周文欽(2005)。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1996)。研究方法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宏、高長梅、白昆榮等主編(1998)。學校教育科研全書。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明立國(1992)。臺灣原住民的祭禮。臺北:臺原出版社。
林志興(1999)。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存續與發展。歷史月刊,1月號,頁84-88。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忠正(2004)。由泰雅族祖靈祭發展文化觀光之可行性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秋綿(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2,23-40。林修澈(1996)。中國的民族語言政策。載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295-338。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國章(1999)。三民主義民族平等政策與臺灣的族群融合……當代族群關係理論的解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98,16-23。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連聽、宋秉明、陳思倫(2006)。觀光學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瑞穗(1990)。社會問題理論。載於詹火生、瞿海源、陳小紅、林瑞穗、簡安、楊瑩編著: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頁43-68。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現象與理想。非政府組織夏季論壇,19,30-38。
空間雜誌編輯部(2000)。民間參與的地方重建「社區與歷史建築活化」日本經驗座談側記。空間雜誌, 127,81-88。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公司。
邱永漢(2003)。中國觀光產業即將全面起飛──十三億人的潛在市場壟斷性的觀光資源。財訊,256,70-72、74、76、78-79。姜逸群、黃雅文(2006)。社區組織與社區營造。國民教育,46(5),31-37。姚德雄(1998)。九族文化村。南投:日月潭九族文化觀光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屏東縣立泰武國民中學(1991)。原住民的神話故事。屏東:泰武國民中學。
屏東縣霧臺鄉公所(1992)。霧臺今昔。屏東:霧臺鄉公所。
施正一主編(2001)。民族經濟學教程(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施政鋒(1998)。國際潮流與原住民的權利。載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2-109。主辦: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承辦: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時間:1998年11月17、18、19日。
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柯進雄(1994)。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臺中:臺聯出版社。
洪泉湖(2003)。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公民訓育學報,14,37-53。洪泉湖(2006)。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與休閒觀光之互動。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5-155。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泉湖、邵宗海、沈宗瑞、孫大川、劉阿榮(1997)。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
洪泉湖、劉阿榮、沈宗瑞、朱宏源、羅潤蒼、李紹明、楊壽川、黃惠昆等(1996)。兩岸少數民族問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洪進雄(2005)。部落文化政策與部落發展生機。載於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頁289-322。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洪瑋琳(2005)。魯凱族祭典儀式與舞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紀俊臣、楊正寬、林連聰編著(2005)。觀光行政與法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范育成(2006)。從文化觀點探討新竹縣文化產業之內涵。身體文化學報,第3期,頁71-90。范珍輝、江亮演、江林英基、黃維憲(1998)。社會運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唐先梅、周英戀、蔡覺醒(2007)。慶典規劃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夏學理、淩公山、陳媛編著(2000)。文化行政(修訂再版)。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大川(1995)。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載於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頁241-250。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大川(1997)。泛原住民意識與臺灣族群問題的互動。載於洪泉湖、邵宗海、沈宗瑞、孫大川、劉阿榮編著: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頁43-84。臺北:時英出版社。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之研究。載於復興南論文集,17,67-84。
宮本延人原著,魏桂邦譯(1998)。臺灣的原住民族─以世界觀研究臺灣原住民之作。臺中:晨星出版社。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1998)。臺灣的原住民族。臺北:晨星出版社。
翁註重(2001)。文化產業的地方特性與時空意義。工業設計,29(2), 160-167。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臺北:永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高淵源(1977)。臺灣高山族。臺北:香草山出版社。
高德義(2000)。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3-42。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高薰芳(1996)。研究方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如慧(2002)。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以原住民女學生為例。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茂桂(1998)。土地與民族對於臺灣原住民保留地的幾個看法。載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0-265。主辦: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承辦: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時間:1998年11月17、18、19日。
張茂桂(1998)。土地與民族對於臺灣原住民族保留地的幾個看法。載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0-265。臺北:臺灣原住民部落聯盟。
張宮熊(2006)。休閒事業概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桃洲(2004)。意象源流略論。詩網路,16,86-91。
張國聖(2005)。「被遺忘的人類」還是「黃昏民族」?──從我國原住民政策的發展看民族平等在現階段臺灣社會之實踐。通識研究集刊,8,89-106。張淑君、劉憐均、劉純君(2005)。農村地方文化產業分析與行銷經營策略。農業經營管理年刊。11,1-34。
張德永(2005)。多元文化、語言教育與族群發展。載於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頁187-208。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鏡予(1986)。衝突。載於王雲王總編篡: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頁23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96)。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承辦單位: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曹勝雄(2006)。觀光行銷概論。載於觀光行銷學,頁1-32。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曹樹勛(1947)。邊疆教育新論。臺北:正中書局。
梁建銘(2000)。臺灣原住民文化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0,125-139。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等(1991)。文化人類學(上)、(下)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木柱(1989)。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出版有限公司。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載於臺灣的社會問題,頁399-428。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木柱(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檢討。臺北:行政院研討會。
許世楷、施正鋒、布興‧大立(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臺丠:前衛出版社。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2007)。生態旅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胞政策。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季刊,40,97-106。
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Stephen J. Page & Ross K.Dowling著,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等編譯(2007)。生態旅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子涵、張淑君、塗金榮、劉純君(2005)。臺灣文化產業之地方化與全球化初探-以嘉義縣鄒族為例。嘉義縣文獻,32,76-92。
陳子環(2002)。魅力臺灣-我國觀光產業之現況。臺灣經濟研究月刊,頁254-292;頁40~48。
陳玄宗(2007)從國際觀光角度思考我國發展觀光的契機。臺灣經濟金融期刊,43,(4),51-65。
陳沛悌、王慈惠、陳甫鼎(2007)。觀光發展對地方的經濟影響。真 理觀光學報,5,57-75。
陳其南(2007)。臺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其南、陳瑞樺(1998)。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陳建和(2006)。觀光產品策略。載於觀光行銷學,頁131-154。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建和(2007)。觀光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思倫、高麗真(1994)。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知。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353-376。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焜元、胡庭禎、黃斯茜、魏鸞瑩等(2004)。觀光產業人力培育之研究:以觀光客倍增計畫為例。弘光學報,45,129-137。
陳逸傑、韓文仁、周邵寰(2006)。文化產業推動機制之探討。立德學報,4(1),4-21。
章仁香(1997)。從「臺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談起。載於洪泉湖、邵宗海、尤宗瑞、孫大川、劉阿榮等編著: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頁85-112。臺北:時英出版社。
喬宗忞(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琪富(2006)。宜蘭縣時潮社區文化產業發產之過程。社區發展季
華加志(2000)。當前原住民問題──以原住民文化維護與發展為例。政策月刊,58,22-24。雅柏甦詠(2003)。原住民族土地權的多元視角。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32,101-118。黃文鑒(2006)。我國觀光產業。產業調查與技術,156,124-144。
黃世明(2007)。休閒管理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正聰(2007)。霧臺鄉生態旅遊規劃暨執行96年工作計畫簡報。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計畫主持人:靜宜大學黃正聰教授。時間:96年5月28日
黃坤祥(2002)。文化認知差異對高屏地區原住民人力運用之探討。載於原住民教育季刊,28,52-89。黃金柱主譯(2006)。休閒概論(Im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政傑、李隆盛等主編,國立編譯館主譯,李苹綺譯(1995)。鄉土教育。臺北:漢文書店著。
黃昭瑾(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特性。臺灣休閒農業會訊,6,8-13。黃美英(2005)。族群與區域發展-臺灣社區營造經驗的省思與拓展。環境與藝術學刊,3,53-65。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
黃深勳、曹勝雄、容繼業、陳建和(2006)。觀光行銷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深勳、黃營杉、洪順慶、吳青松、陳松柏(2002)。行銷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順利(1999)。以社會心理學理論解析的原住民困境。臺灣教育。黃煜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源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等(2003)。社區總體營告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監察院。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再版四刷)。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萬翔(2001)。從「活化文化資產」到「城鄉生命重現」21世紀城鄉規劃發展之新思維。北縣文化,70,101-106。黃應貴(1998)。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鴻程(2003)。服務業經營。臺中:滄海書局。
楊思偉、沈姍姍(1996)。比較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國樞、葉啟政(1991)。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1,29-49。楊凱成、李佳玲(2007)。地方文化館再現問題之研究:雲林縣大埤鄉酸菜博物館個案分析。2007年第七屆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主持人:楊凱成。雲林科技大學理科大樓。
楊智偉(1998)。臺灣原住民自治區初探。載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81。主辦: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承辦: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時間:1998年11月17、18、19日。
楊雅淳(2004)。魯凱族知識青年對傳統狩獵文化的認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智魁(1999)。「由竹文化探討竹山工業區的發展策略」。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張芝雲、林瑞穗(1987)。社會學(上、下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詹火生、瞿海源、陳小紅、林瑞穗、簡春安、楊瑩等編著(1990)。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達西島接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魯凱族。臺北:原出版社、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鄒亮瑩(2006)。原住民觀光獲利與文化保存的互惠──認真觀光者的看色探討。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鈴木質(1932),王美晶譯(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鈴木質(1932)原著,林川夫審訂(1994)。臺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鈴木質(1932)原著。吳瑞琴譯(1995)。臺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北:臺東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
鈴木質著,王美晶譯(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敦如(2004)。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臺東縣建和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4,5-26。網站: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臺灣省通志卷人同冑文化篇第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臺灣省政府公報有 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2)、(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71)。發展中的臺灣山地行政。南投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歷史學會(2002)。民族問題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識。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6(5),115-122。劉其偉(1983)。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劉其偉(1990)。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1991)。文化人類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阿榮(1997)。後工業轉型中臺灣原住民經濟發展的方向。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阿榮主編(2007)。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純(2002)。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事股份有限公司。
劉清約(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灣地區原住民族的教育文化與生活。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劉新圓(2001)。政府應積極振興文化產業。國家政策論壇,1(3),121-122。劉萬得(2001)。屏東縣原住民傳統體育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增祥(2000)。導光導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2。蔡中涵編著(1996)。原住民歷史文化(一)、(二)。臺北:教育廣播電臺。
鄭健雄(2007)。休閒與遊憩概論。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盧梅芬(2005)。人味!哪去了?博物館的原住民異己再現與後殖民的展示批判。博物館季刊19(1)。
賴明政,陳麗美(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與挑戰。中國經濟,28(7),61-64。
賴峰偉、廖英賢(2003)。城市意象再造之策略──以澎湖縣推動公共建築夜間照明設計經驗為例。照明學刊,42-51。錢運財(2006)。傳統聚落發展觀光之遊憩衝突研究──以新竹縣內灣地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龍冠海(1969)。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龍冠海(1986)。社會學。載於王雲五總編篡。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戴寶村(1998)。地名權與原住民人權。載於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89-512。主辦: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承辦: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時間:1998年11月17、18、19日。
薑志俊、黃立、範建得(2002)。消費者權業保護。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北體學報,6,175-192。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性觀點。臺北體育學院學校,6,175-192。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謝政道、呂智雄、崔琳(2006)。得樂的卡傳統家屋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5(1),43-68。謝政道、呂智雄。得樂的卡傳統家屋之研究:以Ladaliyan家屋為例。大葉大學學報。11(4),19-29。
謝政道、杜奉賢。魯凱族的傳統生產活動。中興大學博學學報,2,37-63。謝政道、許光廷。「看見/看不見」的石板屋聚落空間研究:以高雄縣茂林鄉下三社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多元文化暨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41。
謝政道、許光廷。日治時期原住民社會的控制技術:以東魯凱族大南社為例。南華大學。多元差異之守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
謝政道、蔡金仁(2006)。卡巴利瓦時期的大南社。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樹人學報,4,35-60。謝政道。大南社會所制度初探。中臺科技大學。中臺學報,17(4),147-172。謝政道。西魯凱族貴族制度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2),91-110。謝政道。西魯凱族親屬制度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人文資源研究學報,1(1),64-75。謝政道。排灣族傳統社會結構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137-158。謝政諭(1996)。傳統原始部落觀光休閒的社會學分析──以臺灣蘭嶼雅美族為例的探討。載於兩岸少數民族問題,頁220-23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謝高橋(1991)。社會學。臺北:巨流出版有限公司。
謝登旺(2006)。原住民文化產業的探析。載於劉阿榮主編(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13。臺北:揚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謝繼昌(1996),臺灣原住民教育─文化的省思。載於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12。主辦:教育部,承辦: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歸鴻吉(1993)。山地學校推展社會教育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歸鴻吉(1995)。談山胞原住民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歸鴻吉(2005)。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正元、游景德、蔡裕源(1999)。文化經營:臺灣原住民文化展現分類之探討。中山管理評論,7(4),1075-1113。藤島亥治郎著,詹慧玲編校(1993)。臺灣的建築。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關復勇(2004)。高雄地區文化產業行銷與流行消費。高雄文化研究2004年刊,頁21-28。霧臺國民小學(2008)。霧臺國民小學校務概況。霧臺:霧臺國民小學。
霧臺鄉公所(1992)。霧臺今昔。霧臺:霧臺鄉公所。
霧臺鄉觀光產業協會(200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九十六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霧臺人文生態觀光及單一窗口執行計畫。霧臺: 霧臺鄉觀光產業協會。
麗依京‧尤瑪主編(1998)。心靈改革、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承辦: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時間:1998年11月17、18、19日。
藺德、邱上嘉(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回顧與展望。設計研究,5,141-147。蘇維彬(2006)。原住民休閒觀光產業發展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5,233-238。
英文部分
Alister, M.A.(1984). Tourism W:Economic Physical Social impact, New York, Inc.
Chang.P.J.(2000).Beyond Assimilationism and Separatism:A Multiccoltural Study on M.H.Kingston’s Tripmaster Monkey:His Fake Book.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1, pp.389-398.
Chen, C.M.(2007).China’s New Serategy towards Taiwan:Analyses of China’s Lifting Ban on Outbound Tourists to Taiwan.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 No.3,pp.187-213, Autumn 2007.
Getz,D.(1991).Festival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Goffe,P.(1975).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How Developing Nations View Tourism.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m Adimnistration Quarterly,16.
Graburn, N.H. and Jafars, J.(1991). In troduction to torism Social sc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rearch.
Hinch, T., & Delamere T.(1993).Aboriginal festivals as tourism attractions: A community challenge.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18(2),131-142.
Johnson, R.L., & Moore, E.(1993). Tourism Impact Esti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pp.279-288.
Kiwasaki, L.(2000). Ethnic tourism in hokkaido and the shaping of ainu identity Pacific Affairs,73(3),pp.393-412.
Lai,W.J.(2002).An old asset, a new market:The new definition for testival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澎專學報,3, 189-198.
Lin, L.J.(2001).Is the Internet a Competitive Promotion Media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ournal of Tourism and Health Science,Vol.1,PP.1-5.
Liu, A.(2005).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Progress and Limi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Vol.5,No.1,pp.99-124.
Liu,P.L., & Liu.A.(2005).A Tourism Perspective on Ecomseum:The Miao Ecological Villagesin Suoga,Quizhou, China.真理觀光學報, 3,pp.73-94.
Packer.L.V.(1974).Tourism in the Small Communin: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Change. Unprblihed PHD. 5(1),pp.99-124.
Reed, J.(1987).Battle Royal on the Old Boardwalk, U.S. New and Wowld Report, April 27.
Ross,G.F.(1992).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iralian C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0(3),pp.13-17.
Ryan,C.(2002).Tourism and cultural proximity: Examples from New Zeal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4),pp.952-971.
Van den Berghe, P.L.(1992).Tourism and the ethnic division of lab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pp.234-249.
Van den Berghe, P.L., & Keyes, C.F.(1994).Introduction: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1(3),pp.334-352.
Witt, P.A., & Goodake, T.L.(198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rriers to leishre enjoyment and family stages. Leisure Sciences, 4, pp29-49.
Wood,K.(1991).The Good Torist:Wold wide for the Green Traveller. Mandarin, London.
胡夢蕾.(2005).Service Quality in Taiwan’s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An In-House Guests Approach.Journal of Taiwan Home Economics、Taiw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Vol.37, pp.109-118(2005.12).
網站部分
霧臺鄉公所(2006)。
http://www2:pthg.gov.tw/townwtt/Cms Show.aspx?Porm=200611494948337,200610261414。 2008/5/22
屏東縣警察局(2008)。
http://www.Ptpdice.gov.tw/Cms Show.aspx?Porm=200611271227122715854,2006112712174476……。2008/5/22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6)
http//www.maolin-nsa.gov.tw/maolin/into/print.php?L2-CODE=000ppp & lang=ct 2008/3/10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2008)。
摘自http://kocha.cultrual.pthg.gov.tw/CmsShow3.aspx?
ID=456 & Link Type=3&C_ID=641 2008/7/21
江雨菁(2003)。百合花評鑑出爐──到霧臺民宿做客有保障。2001年1月8日臺北報導。http://www.travel.mook.com.tw/new/news-3413
.htm 2008/7/13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2008)。霧臺民宿介紹。
http://www.seena.com.tw/Dt/0203.htm 2008/7/13
國立台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2007)。96年原住民族民宿業者暨生態旅遊業者經營管理輔導計畫。
http://www.ciptu,edu.tw/bbe/index.html 2008/7/13
開拓文教基金會(2008)。部樂e樂園。
http://www.e-tribe.org.tw/wutara/Desktop Default,aspx/?
Tabld=218 2008/7/13
維基百科(2008)。屏東縣。
http://www.zh.wikipedia.org/wiki/%E5%B1%8F%E%9D%B1%E7%B8%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