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尹玫君(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洪碧霞等主編:九年一貫課
程新思維,195-209。台北:翰林出版社。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振德(1987)。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王振德(1997)。資源利用與公共關係-資源教室經營的兩個要項。特殊教育季刊,69,32-38
王振德(1998)。資源教室的行政管理與經營。特教園丁季刊,13(3),1-6。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曉璿(2000)。電腦融入音樂科教學模式探究。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習會
八十九年度研究計畫。民96 年 5 月 20 日,取自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
師研習會網頁:http://www.isst.edu.tw/s44/89/hswang/table.htm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何榮桂(2001)。如何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之資訊教育。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主編),電腦融入教學,3-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7。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
育,87,22-56。
吳正己、陳美靜(1998)。職前教師電腦基本能力的培育。台灣教育,572,20-27。吳亭芳、侯嘉怡、陳明聰(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吳東光、孟瑛如(2004)。資源班教師對IEP電腦化之接受度與應用現況探析,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26,61-87。
吳振賢(2002)。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鐵雄(2000)。資訊科技對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9,1。
呂仁禮(2001)。國小教師電腦基本能力需求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李介至(2002)。國中小教師教學科技運用之問題分析。視聽教育,43(5),21-33。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2007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TeacherDetail.asp?no=20
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
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南。
卓俊良(2001)。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孟瑛如、吳東光(1999)。數學學習障礙與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應用。特殊教育季
刊,72,13-18。
孟瑛如、游惠美(2000)。資源班實施現況探討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行政配合度
及設班狀況之相關分析。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
299-322 。
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林文濱、張明順、潘裕豐(1997)。電腦輔助視覺記憶、記憶策略對中度智能障礙
學生短期記憶訓練成效之影響。1997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
林宏熾(1995)。淺談「重度智障兒童」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季刊,11(1),9-13。
林坤燦(2001)。資源教室經營理論與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中
心。
林信榕(200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創新模式。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
討會(462-4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月盛(1998)。資源教室的現況與改進。特殊教育季刊,67,27-29。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五南。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 8。
邱藍慧(2002)。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 ,3-9。吳明隆(2002)。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
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范惠宇(2005)。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唐文華(1966)。如何推動小學資訊教育及行政電腦化。新竹師院學報,9,229-240。
孫國珊(2002)。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63,63-73。
高令秋(1994)。資源教室設計之探討。研習資訊,11(6),51-54。高豫(1995)。電腦繪圖系統在特殊教育的應用。特教園丁季刊,11(1),1-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2003)。打造資訊新未來英特爾e教師計畫。台
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張英鵬(1993)。增強策略在電腦輔助教學方案中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法學習影
響。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3,39-68。
張英鵬(1995)。國小特殊班使用個別化教育方案電腦軟體之成效及其相關研究。
台北師院學報,8期,413-450。
張英鵬(1997)。覺統合訓練方案對國小語文科學習障礙兒童感覺發展、語文表
現、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張國恩(1999)。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勝成(1993)。提昇視覺障礙者溝通能力的高科技。特教園丁季刊,9(1),5-9。張蓓莉(1988)。資源教室方案的發展方向。高雄市政府主編教育局主編:資源教
室,57-75。
張蓓莉(1991)。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2007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moe.gov.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
information/expand/index.htm。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資訊教育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95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陳守仁(1993)。電腦輔助教學在啟智教育上的應用。台灣教育,505,48-50。
陳美靜(199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香君(2004)。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採用層級
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雄。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 29-36。
游惠美、孟瑛如(1998)。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補救
教學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07-347。
程鈺雄、楊繡文(1999)。源班教學實務融合普通班教學理念-小菜鳥的補救
教學個案筆記。台東特教簡訊,10,10-14。
黃淑蘭(2003)。國中小教師資訊應用基本素養之指標建構及初探模式驗證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富廷(2000)。影響智障學生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君(2000)。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學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瑞珍(1993)。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心理。
黃碧玲(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
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曉婷(2000)。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文凱(1994)。電腦在啟智教育的應用。國小特殊教育,l6,24-27。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台北,五南。
楊坤堂(1999)。普通班特殊學生的班級輔導。學生輔導,64,58-69。楊惠甄(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楊憲明(1999)。源班的意義、類型、功能與定位。南師特教簡訊,15,1-12。
葉靖雲(1998)。資源教室的概念知多少。特教園丁季刊,13(3),19-22。
董媛卿(2005)。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五南
鄒小蘭(1994)。殊班電腦輔助教學應用實例與成效。特教園丁季刊,9(4),39-47。
劉惠珠(2002)。台北市田園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蕭金土(1993)。覺障礙者的輔助器材。特教園丁季刊,9(1),22-24。蕭金慧(2001)。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賴錦緣(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
示。資訊與教育,85,45-54。
顏龍源(1996)。Internet上遠距教學系統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蘇佳瑜(2000)。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台北市立師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琲雯(2001)。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為之影
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鍾樹椽(1995)。落實電腦於特殊兒童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4,
3-11。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英文部分
Budoff, M., Thormann, M. J., & Gras, A. (1984). Microcomput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An instrodution to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s.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Behrmann, M., & Jerome, M. K. (2002).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student with mild
disabilities: Update 2002 (ED 463595).
Darter, C. L. et al. (1990). The impact of the computer on teaching of reading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D 326836).
Edyburn, D. L. (2000).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32(9), 1-23.
Hagen, D. (1984). Micro computer resource book for special education.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
Harris, W. J.,& Schutz, P. N. B. (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Ohis : A Bell & Hoell Company.
Hauser, J., & Malouf, D. (1996). A federal perspective on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504-511.
Hawisher, M. F. & Calhoun, M. L. (1978). The Resource Room.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8(5), 250-25
Higgins, K., Boone, R., & Lovitt, T. C. (1996). Hypertext support for remedi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4), 402-412.
Johnson, G. et al. (1987). Effects of instruction design variable on vocabulary
accquistion of Ld students: a study using the hint and hunt I progra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206-213.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cArthur, C. A., Ferretti, R. P. Okolo, C. M., & Cavalier, A. R. (2001).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iteracy Problems: A Critical Revi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3), 273-301.
MacArthur, C. A., Graham, S., Schwartz, S. S., & Shafer, W. (1995). Evaluation of a
writing instruction model that integrated a process approach, strategy instruction, and word process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rterly, 18, 278-291.
Okolo, C. M., & Ferretti, R. P. (1998). Multimedia design projects in an inclusiv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Sometimes people argue with words instead of fist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1, 50-57.
Puckett, K. S. (2004). Project ACCESS: Field testing an assistive technology toolkit for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9(2), 5-17.
Rosegrant, T. (1985). Using the microcomputer as a tool for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8(7), 113-115.
Smith, T.E.C., Finn, D. M., & Dowdy, C. A.(1993).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ilddisabilities. F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Vaughn, S., Boss, C. S., & Schumm, J. S. (1997). Teaching Main-streamed, Driverse and At-risk Student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Boston: Allyn & Bacon.
Wiederholt, J. L., Hammill, D. D. & Brown, V. L. (1993). The Resource Progra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ustin: Amy.
Woodward, J., & Baxter, J. (1997). The effects of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mathematics on academically low achiev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 373-388.
Woodward, J., & Rieth, H. (1997). An historical review of technology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7, 503-536.
Zorfass, J. (1994). 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an I-Search Unit.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3(2), 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