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尹玫君(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洪碧霞等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195─209。台北:翰林。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頁185-192。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期,22~30頁。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高雄市。王全興(2003)。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試探與展望。菁莪,15(4),34-37。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王麗雅(2005)。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道力(1996)。國民小學鄉土活動師資培訓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1,1-24。朱耀明(1999a)。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51-557。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朱耀明(1999b)。融入式的網路教學運用:以電腦在教育上運用課程為例之
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報,26(2),1998 & 27(1),1999,287-318。
江培菁(200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有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7。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融入教學。資訊教育雜誌,87期,頁22~p31。
吳明清(民87)。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規準。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八十七年度獻禮之專題講座。台灣:台北市。
李佳玲(2001)。國中實施鄉土教學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李怡慧(2000)。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000 年教育特刊: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94-102。杜玥潾(1999)。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忠(1999)。全球資訊網建構教學理論與設計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周倩、孫春在(民85)。遠距合作學習環境之設計與建立:CORAL經驗。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5期,26頁。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3(3),頁91-102。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 期,頁2-12。林瑞榮(1997a)。國小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師大書院,頁17。
林瑞榮(1997b)。不及與過之間—實施鄉土教育的省思。國教之友,47(4):16-17。
林瑞榮(2000)。國小鄉土教材的評鑑與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三卷三期,頁73-90,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林瑞榮(2004)。鄉土語言與教育的發展與爭議:不及與過。現代教育論壇。 屏東師院,頁1-8。
邱貴發、吳正己(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卷1期,頁20-27。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姚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一項理論建構的探討,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姚誠(1997)。解讀鄉土教育。台灣的自然生態與鄉土教學,8-13。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鄉土教學季刊,3(3),頁1-16。
施吉安(2002)。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榮昭(1985)。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孰優?孰劣?資訊與電腦,8月, 90-91頁。
夏黎明(1989)。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61- 78。
夏黎明(1995)。鄉土的結構、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正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店。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頁63-73。高湘韻(2002)。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研究-以《花蓮縣國民小學鄉土在地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涂金堂 (1998)。後設認知理論之介紹。菁莪季刊,9(4),58-66。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桂芳(1998)。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珍(2000)。從國小社會科教學談建構教學理念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頁170~177。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教育部。
郭重吉(1989)。從認知的觀點探討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認知與學習基礎研究第三次研討會。台北。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陳弘昌(1996)。談國小鄉土教學。現代教育論壇,頁206-207。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伯璋(1995)。鄉土教育的設計原則。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陳玲月(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添球(2004)。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模式。花蓮師院學報,18期,159~190頁。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4),9-16。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陳豐祥(1997)。情意目標在鄉土史教學上的應用。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78,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印行。
曾永義(1988)。 鄉土的民藝。 台北:文建會。
曾祥榕(2000)。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冠達(200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探究。市師社教學報,1,頁179-194。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楊孟麗、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穎(2000)。我國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3(3),頁31-48。楊瑞明(2001)。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資訊與教育,2001 年特刊,頁302-318。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媒體,50,64。
劉世雄(2001)。國小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1994)。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店。
蔡俊男 (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奕源(2003)。媒體輔助教學成效研究-以國小學童的流水作用概念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婉緩(2004)。社會學習領域中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四年級教師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鄧天德(1993)。怎樣培養學生喜歡鄉土教學。鄉土教材教法。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鄧天德(1996)。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7-192。台南師範學院。
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鄉土教學季刊,3(3)頁17-30。
鍾喜亭(1995)。鄉土教材設計。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顏龍源 (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頁32-39。羅陸慧英(2000)。資訊科技與教學法共譜課堂樂章:誰在彈奏主旋律?中華民國第14 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手冊,頁87-94。
鐘樹緣(1999)。教學科技應用於小班教學之探討。教師之友,40(1),12-20。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二、英文部份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91-215。
Brown, J. S., & Duguid, P.(1993)﹒Stolen knowledge﹒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0-15﹒
Collins, A.(1989)﹒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echnical report No. 474﹒Champaign, IL: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Illonois at Urbana-Champaign﹒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3), 10-13, 21.
InSara Mcneil,Jerry D. Price, Stephanie BogerSlavin, R. E.(1990)﹒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1990).Circle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Edina, MN:Interaction Book﹒
Jonassen,D. H. (1996).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lavin, R.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 Y.: KKY.
Spencer﹐K﹒(1988)﹒The psycholog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structional media﹒London:Routledge
Sun, C. T. & Chou, C.(1996)﹒Experiencing COR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of Distant Cooperative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39(3), 35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