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頁21-44。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 卷2 期,頁35-41。
王明鳳,2004,〈對東南亞外籍新娘婚姻組成及運作方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期,內政部社會司,頁197-204。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政部,1994,《澳洲移民資訊》,內政部編印。
內政部,2005a,〈94年版人口資料彙集〉,內政部。
內政部,2005b,《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資料彙編》,內政部。
內政部,2006a,〈外籍配偶生活輔導、語言學習及子女課後照顧實施計畫〉《台內戶字09500882611號函》,內政部,頁4。
內政部,2006b,〈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執行成效報告大綱〉,《95年3月15日行政院院會資料》,內政部。
內政部、教育部,2005,〈輔導外籍配偶補習教育、籌組民間團體及成立照顧輔導基金專案報告〉,《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資料彙編》,頁239-246。
石 磊,1984,〈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4期,71-83。
台北縣政府,2002,〈91.07.30北府教補字第0910444391號函〉,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6,〈95年度台北縣成人教育實施計畫〉,《北府教社字第0950381571號》。
台北縣終身教育資源中心,2005,〈臺北縣各級補校行政資源手冊〉,台北縣政府。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 期,頁163-229。
朱若蘭,2006,〈印尼媽上補校兒子國語溜〉,《聯合報》,95.5.13,A6。
行政院,2006,〈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95.6.14院臺治字第0950019554號函》,內政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資料彙編》,內政部,頁193-232。
宋學文,1999,〈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1期,頁81。宋國誠,1997,《認識社會》,台北:台灣書店。
何青蓉,1994,〈從識字教育內涵檢視我國識字教育的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21期,頁47。何青蓉,1999,〈學習社會中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50期,頁 2-9。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頁7-10。何景榮譯,2002,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著,《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
沙依仁,1999,〈擇偶技巧與夫妻調適〉,《空大學訊235》,頁86-91。沈倖如,2002,《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瓊瑜,1998,《團體認同與行為意向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盛保,2002,〈澳洲的語言政策從同化到多元文化〉,《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2002年9月26-27日,頁18。
吳宏哲,2000,《移民手冊─加拿大篇》,謝雨生教授審閱,台北:台灣人口協會,內政部補助。
吳金鳳,2005,《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美雲,2000,《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圖書。
吳坤暉,2000,〈一九九八年美國加州地區廢除雙語教育之探討〉,《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六期,頁190-192.196-207。林詠慧,2001,《由破而立?--中年女性參與成長課程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宏熾,1998,〈從美國1900年代身心障礙者相關法案談我國身心障礙者轉嫌服務與昇崖規劃〉,《社會福利》,134期,頁24-34。邱淑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期,頁108。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社會教育學刊》,29期,頁197-219。胡台麗,1981,〈台灣農村婚姻的變貌:兼談社會文化現象的瞭解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0期,頁67-89。
胡幼慧,1991,〈婚姻與家庭的社會學觀角〉,《臨床醫學》,第28卷第2期,頁108-114。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千雅,2004,《德國移民政策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宜盈,2005,《跨國婚姻婦女所生育子女之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第八輯》,頁2.167-180。洪淑媚,1993,〈公民教育的意義、演進及影響公民教育的因素之探討〉,《建國工商專科學校學報》,第12期,頁51。
洪千雅,2005,《德國移民政策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位出版。
柯乃熒,2004,〈社區照顧中婚姻移民者的隱形位置〉,《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2003.1~2004.12演講》,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T305,頁1-7。
袁 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柴松林,2005,〈婚姻移民及其衍生問題的解析〉,《日新》,第五期,內政部警政署,頁167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期,頁105。徐意淳,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以台北市國小補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九十四碩士論文,未出版。唐文慧、蔡雅玉,1999,〈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全球化下的社 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台大社會學系論文集,頁10-11。
唐先梅,2001,〈工作與家庭生活〉,《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合著:家庭概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頁182。
夏曉鵑,1997,〈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月刊》,30期,台北:台灣社會研協會,頁10-21.36-37。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期,頁45-92。
夏曉鵑,2002,《流璃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6,《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義彥,1991,《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台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義彥,1977,〈政治社會化的涵義〉,《東吳政治學報》,第1期,頁104-139。
陳永成,2005,《台北縣外籍配偶識字教材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良榕,2004,〈A B C的貧富落差〉,《收錄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頁:172-175。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下一代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第6期,頁137-140。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期,頁26。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頁23.27-28。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194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教育部,33.10.7公布,93.6.4修正公布。
教育部,2003,《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講座資料》,頁33。
教育部,2004,〈教育部推展外籍配偶終身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頁21-27。
許雅惠,2004,〈臺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期,頁181-178。郭銘森,2005,《異國婚姻對我國社會與國家認同衝擊之探討:以雲 林縣台西鄉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榮崇,2002,〈澳洲移民政策的變遷與台灣移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期,頁379-388。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期,內政部社會司,頁63-64。黃 城,1991,《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台北:嵩山出版社。
黃 城,2003,《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整合研究─以現代中國的變遷為主體》,桃園:鍾郡出版社。
黃正治,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西真,2002,《中國社會婚姻不對稱與超邊際分析模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91,〈成人基本教育的課程設計〉,《成人基本教育》,教育部社教司主編,台北:台灣書店,頁133-162。
黃政傑,1993,《成人教育課程規畫模式與原則之研究》,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第六卷第4期,頁69-81。黃國昌,1996,〈維持雙重國籍制,有利國家各僑民的發展〉,《僑協雜誌》,第52期。頁3。
黃富順,1990,〈工業化國家的成人識字教育〉,《社會教育學刊》,19,頁50-51。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第34期,頁2-35。黃富順,2003,〈外籍新娘的基本教育權〉,《九十二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手冊》,台北縣政府承辦,頁8-9。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13,頁31-32.34。黃盟琇,2006,〈新台灣之子—外籍配偶子女教養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期,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頁1-4。
博蘭尼,1989,黃樹民、石佳英、廖立文譯,《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明慧,2006,〈印尼媽媽撐家計〉,《聯合報》,95.5.13,A6。
張秀雄,2004,〈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五輯》,頁39-40。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翊群,2004,《跨國婚姻台灣媳婦社會權與福利需求之探討-以越南籍配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麗芬,1997,〈研究兒童發展的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期,頁22-25。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曾雪娥主編,1994,《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臺北市教育局。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譚光鼎等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大,頁54。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期,頁94-99。楊國德,1995,〈成人教師的專業訓練與培育〉,《載於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頁409-441。
楊國德,1999,〈美國識字志工協會的新行動與新策略〉,《成人教育》,50期,頁52-54。楊瑪利.楊艾俐,2004,《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雜誌。
葉孟宗,2003,《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雷敦龢,2002,〈世界人權宣言註釋〉,《和平叢書》,30期,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研究中心,頁20。
趙彥寧,2004,〈何處是我家?移工、移民經驗談〉,《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2003.1~2004.12演講稿,東海大學波錠廳,頁1-6
薛承泰,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92.10號,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40.239-241。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文輝,1989,《美國社會與美國華僑》,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蔡文瑜,2006,〈尋找新移民的家▬論新移民女性的居家處境及對識字教育的啟示〉,《社教雙月刊》,12,頁30-32。蔡庭榕,1999,〈西方國家移民控制理論與做法〉,《警學叢刊》,第29卷第4期,中央警察大學,頁1-28。蔡庭榕,2006,〈論主權與人權▬以婚姻移民面談為例〉,《憲政時代》,第32卷第一期,頁4.11。蔡培村,1995,〈發展成人教育,建立終身教育體制〉,《教改通訊》,10,頁14-16。廖元豪,2004,〈考試及格才能當台灣人?─評國籍法修正案關於歸化條件之新規定〉,《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中華救助總會,93年12月26日,頁34-43。
廖元豪,2006,〈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第44卷第3期,頁11.84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鄧運林,1991,〈成人教學有關問題初探---成人基本教育教學型態量表介紹〉,《成人基本教育》,教育部社教司主編,台北:台灣書店,頁199-217。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2004年 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新竹市政府教育局主辦,頁3-5。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期,頁115-142。劉淑婷,2003,〈新台灣之子-教育二三事〉,《台灣時報》。92年10月20日,第3版。
潘燕妃,2001,〈生活〉,《聯合報》,2001.11.11,台北報導,8版。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昕怡,2000,《移民手冊─美國篇》,謝雨生教授審閱,台北:台灣人口協會,內政部補助,頁1-85。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崇亞,1997,《新制度主義與公共組織分析》,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秀芬,1998,〈臺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期,頁1-34。謝俊義,1999,《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聯合報,2001,〈異國婚姻〉,《地方公論》,A8。
薛淑今,2002,《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薛承泰,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92.10,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40.239-241。
鍾羅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
賴來焜,2000,《國際(私)法之國籍問題-以新國籍法為中心》,台北:台灣商務。
聯合報,2004a,〈新台灣之子易發展遲緩〉,《聯合報》,2004.4.8,A3版。
聯合報,2004b,〈我國移民政策〉,《聯合報》,2004-07-13,A3版。
蕭成洽,2005,《我國國籍法制與實施現況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之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惠娟,1997,〈從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模式評析我國成人識字方案〉,《成人教育雙月刊》,36期,頁17-24。龍冠海,1969,《社會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
羅英維,2004,《外籍配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醫療利用情形探討 -以台北縣地區教學醫院新生兒特診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譚光鼎等編著,台北:國立空大,頁113-135。。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期,內政部社會司,頁21。Gary S. Becker,1998,王文娟、李華夏、吳惠林、鄒繼礎合譯,《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an-Erik Lane、Svante Ersson著,何景榮譯,2002,《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頁50-52。
May,June,July, August,September,2006,〈移民及投資講座〉,加拿大B.C.省駐台辦事處,頁1-2。
網路資料
大紀元時報,2004,〈讀寫能力影響加國移民收入〉,頁1-3,http://www.epochtimes.com/(9/12/2004 3:57:16 PM)。
大紀元時報,2006,〈回顧美國近年客籍工計劃及移民法案〉,頁1.2,http://www. Epochtimes. tw/bt/6/4/12/n1285310. htm(95.5.2)。
王朝暉,2005,〈專家談法國騷亂:移民難融入主流社會(實錄)〉,《新浪網,》頁1-3,http://news.sina.com/w/2005-11-08/12558244680.shtml(96.4.3)
戶政司,2006,〈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 (每月更新)〉, http://www.ris.gov.tw/9 (96.4.21)
內政部,2004,〈現階段婚姻媒合業管理分工表〉,《內政部台內戶字第0940065062號函》, http://www.ris.gov.tw/(94.05.1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3,〈入出國及移民法完成立法所代表之意義〉,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dex_ch_main.asp。(96.4.18)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a,〈業務介紹〉,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dex_ch_main.asp。(96.4.16)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b,〈移民署96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dex_ch_main.asp。(96.4.20)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c,〈移民署95年大事記〉,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dex_ch_main.asp。(96.4.17)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d,〈移民署組織架構圖〉,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dex_ch_main.asp。(96.4.19)
內政部戶政司,2006a,〈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戶籍人口統計月報》,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0.html。(96.4.16)
內政部戶政司,2006b ,〈臺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戶籍人口統計月報》,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0.html。(96.4.16)
內政部統計處,2007,〈在臺外籍人士統計〉,《內政統計通報》,第4週,http://www.moi.gov.tw/stat(96.1.26)。
台北縣政府施政計畫,2006,〈教育局施政目標與重點〉,
http://www.tpc.gov.tw(96.3.14)。
台北縣政府應用統計分析,2003,〈臺北縣92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http://www.tpc.gov.tw(96.3.13)。
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2007,〈簽證與移民資訊〉,頁1-5,
http://canada.org.tw/chinese/temp_resident_visa.php(96.4.13)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1999,〈全新的華僑文化與教育〉,《僑委會》,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60&level=C&no=60。
李 鐳,2005,〈新聞分析:巴黎郊區騷亂的四大原因〉,《人民網》,頁1-4,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31/3839663.html(96.4.4)
豆 豆,2005,〈全世界國民所得排名〉,頁1-2。http://tw.knowledge.yahoo.com
吳學燕,2004,〈我國移民政策與輔導之探討〉《》,《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中華救助總會,93年12月26日,頁71.75-76。http://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Contents.htm(96.4.26)。
法國在台協會,2007,〈法國簽證〉, http://www.fi-taipei.org/rubrique.php3?id_rubrique=119(96.4.16)
林月娥、歐亞美、馬香、曾秀珠、黃鈺樺、彭麗琴,2004,〈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快樂 學習 新生活〉,《台北縣終身教育資源中心》,教育部社教博識網,http://wise.edu.tw/index.php(96.3.18)
林慧貞,2006,〈淺談外籍配偶子女教養的親職協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6期,頁3,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96.3.25)
約書亞國際開發有限公司,2005,〈美國移民方法〉,頁1-2,http://www.jbss.com.tw(2005-08-18)。
教育部,1993,〈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大家來識字〉,《成人基本教育教材第一冊》,http://wise.edu.tw/index.php(96.3.13)。
教育部教育統計資料庫,2007,〈補習學校校別資料〉,《92-95學年度》,96.02.09完成,http://www.edu.tw(96.3.13)。
國家華語文測驗推動委員會,2007,〈組織職掌〉, http://www.sc-top.org.tw/chinese/organization.asp。
黃貞貞,2006,〈英國外籍新娘生產力驚人倫敦市比例最高〉,《維多新聞網》,頁 1-2。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Topics/cna(96.2.3)
張嘉玲,2007,〈12年國教8月啟動政院、教部定調〉,《TVBS新聞網》,頁1。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28/8/ays2.html(2007/02/28)
瑞 琪,2004,〈澳洲公佈廢除成人英語課程上課時間〉,《華濤移民電子報》,頁1,http://www.fastlane.com.tw/Page10196/2004april/2004april_1.html(96.4.27)。
楊惠琪、沈旭凱,2007,〈12年國教 衝擊北北基政策〉,《聯合新聞網》,頁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27/2/ayfw.html(2007/02/28 )。
趙彥寧,2005,〈婚姻移民面面觀〉,《台灣年鑑》,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1-3,http://www5.www.gov.tw/todaytw/。
僑務委員會,2007,〈本會簡介〉
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12&level=C&no=12(96.5.24)
澳大利亞台北簽證服務處,2007,〈移民手冊〉,頁1-4,
http://www.australia.org.tw/tpeichinese/home.html(96.4.14)
賽珍珠基金會,2007,〈外籍新娘問題分析〉,頁1-2。http://www.psbf.org.tw/about_us.htm
Erin,2006,〈美參議院移民修正案十項要點〉,《大紀元時報》,譯自美聯社報導,4/7/2006 4:33:21 PM 頁1。http://www. Epochtimes. tw/bt/6/4/12/n1285310. htm
Tami,2006,〈是對還是錯︰多元文化政策在貽害移民?〉,《出國線上:新聞中心》,2006-3-20 11:43:00,頁1-5,http://www.chuguo.cn/news/60394.xhtml
Yvonne,2006,〈12個種族歧視最少的美國城市〉,《出國線上:新聞中心》,頁2-3。2006-3-20 11:43:00,頁1-5, http://www.chuguo.cn/news/60394.xhtml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retser, G. A., (1999), ”Cross-National Marriage in Sweden: 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1971-1993”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3): 363-380.
Freire, P., (1970), “The adult literacy process as 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0(2): 205-225.
Greenstein, F. I.,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4): 936-957.
Hunter‚ C. J. and D. Hamm, (1979), Audlt Il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Mc Graw-Hill.
Immergut, E.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26(1): 5-34.
Kitano, H. L., W. T. Yeung, L. Chai and H. Hatanaka, (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Knowles, M. S., (1970), Gearing adult education for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1(1): 11-16.
Langton, K.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