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開發(2004)。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冊。台北: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誌毅(2004)。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問題。師說,180,7-10。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95,75-79。艾如昀(1994)。國小學生處理小數的歷程與困難。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李俊賢(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面積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政憲(2007)。課堂多媒體教材製作與教學運用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吉彬(2006)。資訊科技融入高中數學資優教育的實務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進福(2006)。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源順(2001)。0. 的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5,31-48。
李威進、李茂能、楊德清(2005)。完成九年一貫第一階段學童數學識表現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8,61-78。
吳昭容(1996)。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童小數概念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杜建台(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理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阮麗蓉、曹雅玲(2005)。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5專刊,110-128。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2-8。何榮桂(2002a)。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何榮桂(2002b)。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呂慧君、姚如芬(2005)。電腦加數學等於多少?--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的應用。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2,62-68。周麗萍(2001)。資訊融入數學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2-58。周筱亭(1990)。電子計算器對於國民小學小數運算學習之影響(1)。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究會。
邱建偉(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林麗雲、姚如芬(2002)。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75-92。
林麗娟(2000)。電腦視覺設計:動態性因素與學生特質探討。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林保平(1997):動態幾何教學的電腦補助教材研究。八十六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 86-2511-S003-036)。
林保平(2001):教具學具觀點的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研究─以分數的教學為例。九十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0-2521-S-153-003)
林寶貴(2000):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兒童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之設計。九十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88-2614-S-003-001)
林穎雪、黃佑民(2001)。國小數學CAI軟體使用報告。資訊與教育,特刊,65-76。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4-6。南一書局(2004)。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2000)。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徐式寬(2003):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探討(1/2)。九十一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1-2511-S-002-001)
徐式寬(2004):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探討(2/2)。九十二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2-2511-S-002-016)
徐新逸(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資訊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資訊科技與媒體,64,68-84。
梁惠珍(2003)。國小四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文鎮(2007)。一位五年級教師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莊一凡、陳光勳(200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7(1),1-24。
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28,86-95。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淑萍(2006)。一位教師實踐五年級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黃鵬修(2004)。串流大師:數位影音瘋。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郭孟儒(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及其成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文利(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32。
陳明璋(2005)。數學簡報系統MathPS。陳明璋主編。萬腦奔騰數學網(第三輯)。新竹市: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專班。
陳明璋(2006)。在數學簡報系統上數學視覺與互動呈現之研究。九十四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4-2521-S-009-001)
陳明璋(2008)。一個具備可化程式邏輯為操作程序的幾何構圖造形環境之研究。2008年7月17日,取自:http://www.cc.nctu.edu.tw/~mjchen/。
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45-60。
陳淑貞(2004)。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省思。師說,180,11-13。陳素敏(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分數概念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建安(2003)。小三「分數和小數」CAI光碟教學之研究。資訊與教育,93,87-97。
黃偉洲(2001)。指示物活動改進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黃偉洲、劉祥通(2003)。以數學積木協助學童克服小數迷思概念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0,71-93。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康軒文化(2006)。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冊。台北: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文化(2004)。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冊。台北: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彭元豐(2005)。數學簡報系統的構圖環境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游心怡(2007)。關於建構三角函數動態學習環境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正宏(2007)。我國資訊科技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78,1-20。劉世雄(2002)。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課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5(6),24-31。劉曼麗(1998)。國小數學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屏師科學教育月刊, 7, 1-9。劉曼麗(1999)。從教學札記看小數的教與學。論文發表於88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劉曼麗(2001)。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小數概念研究(I):國小學童「小數與小數運算」概念量測工具發展研究。八十九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89-2511-S-153-012)
劉曼麗(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小數概念研究(II):國小學童「小數與小數運算」概念之調查研究。九十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0-2521-S-153-003)
劉曼麗(2003)。從小數符號的問題探討學生之小數概念。屏東師院學報,18,459-494.劉曼麗(2004):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數與小數能力指標的詮釋:子計畫三—小數。九十二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2-2522-S-153-008)
劉曼麗(2005a)。學生的小數概念。科學教育月刊,276,2-10。劉曼麗(2005b)。小數的教學活動。科學教育月刊,277,25-32。
劉曼麗(2005c)。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9-52。劉曼麗(2007):國小學童的小數概念發展之探索性研究(3/3)。九十五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95-2521-S-153-001)蔡宜誠(2005)。定線複製法之特性及其運用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苑鳳(2005)。多媒體概論。台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20-27。蔡秀勤(2002)。串流教材製作:Microsoft Producer for Powerpoint 2002。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訓練處教材組。
翰林出版(2003)。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七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2006)。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六、八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淑津(2005)。從表徵觀點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的一位小數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應雅鈴(2007)。資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數感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慶利(2007)。運用二維對稱性建構雙瓦片鋪磚之研究。國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戴政吉(1999)。四年級學童的小數迷思概念~由學童習作所犯之錯誤談起。國教天地,134,106–112。譚寧君(2007)。利用「數學簡報系統(MathPS)」發展國小數學輔助教材之研究。九十五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NSC95-2521-S-152-008)
蘇柏奇(2006)。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知覺設計理論為基礎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D’Entremont, Y. M.(1991).The reconstruction of decimal knowledge inyoung adul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Hart, K. & Sinkinson, A (1987). Forging the Link Between Practical and Formal Mathematic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ontreal, Quebec, Canda: University of Montreal.
Hiebert, J. & Wearne, D. (1988a).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aningfu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testing a local theory using decimal number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5), 371-384.
Hiebert, J. & Wearne, D. (1988b). Instruction and Cognitiv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3(2), 105-117.
Hiebert, J. (1992).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decimal fractions. In G. Leinhardt, R. Putnam, & R. A. Hattrup(Eds.), 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283-322.Hillsdale, NJ: LEA.
Irwin, K. C. (2001). Using everyday knowledge of decimal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4), 399-420.
Kalyuga, S., Ayres, P., Chandler, P., & Sweller, J.(2003). The 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 23– 31.
Lesh, R., Post, T., & Behr, M.(1987).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Janvier(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33-40. Hillsdale, NJ:Erlbaum.
Mayer, R. & Moreno, R.(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snick, L. B., Nesher , P., Leonard , F., Magone , M., Omanson ,S.,& Peled ,I.(1989). Conceptual base of arithmetic errors:The case of decimal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20(1),8-27.
Sweller, J.(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 12,257-285.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J.J.G & Paas,F.G.W.C(1998).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25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