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于國善(2004)。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12,23-31。王英洲(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
王詩惠(2003)。開發因數教學模組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雃,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第51 卷,第1 期,41-49 頁。
王緒溢、梁仁楷、劉子鍵、柯華葳、陳德懷、黃智偉(2001)。應用於教室內之高互動學習環境設計-無線測驗系統與網路教學資訊系統之整合應用。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 (GCCCE2001)專題報告。中壢:中央大學。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ccv.src.ncu.edu.tw/ccv/Library/GCCCE2001F142.pdf。
江惜美、王緒溢、吳權威(2001)。高互動作文教學。第五屆全球華人科技教育學術研討會 (GCCCE2001)論文集,1208-1232。中壢:中央大學。2007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gcsce.org/gccce2001/ big5/paper/paper/info_tec_and_sci_edu/ F135_Jiang.doc。
何欣玫(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教育,87,22-48。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何東墀、蕭金土(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鑑定、學習問題診斷、學習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4-2413-H018-004。
吳彥廷(2005)。詮釋國小數學知識-圓面積公式、分數的除法及因數與倍數。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理學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3)。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2,159。
吳雅琪、孟瑛如(2005)。資訊融入解題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乘除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103-128。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劃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呂翠華譯(2008)。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改造學習困難的孩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連芬(2002)。教學模組之設計與實踐~以國小二年級乘法補救教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俊賢(2007 )。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面積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浚淵(2003)。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李坤崇、歐慧敏(2006)。測驗題目分析與補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9,111-130。周文忠(2002)。國小學童因數與倍數迷思概念類型及成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0–2521–S–153–002)。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97-428。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文慧(2004)。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榮貴(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電腦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雲(2003)。運用數學科「小數」教學模組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家戀(2003)。運用除法教學模組於國小三年級除法補救教學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美多(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施秀麗(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倍數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柯重吉(2006)。國小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因數倍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9,113-126。邵淑華(1996)。「直接教學法」在國小數學資源班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建偉(2004)。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邱慧珍(2002)。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瓊慧(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南一書局(2006)。第九冊數學科教師手冊。南一書局出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新逸 (2003,6 月)。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64 ,68-84。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數學解題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比較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55-265。
張卜仁、吳承燕、高惠珠(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圖像記憶教學行動研究。2003年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專題報告。台北:師大。2007年9月18日,取自: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網頁:http://www.chu.edu.tw/~jerry/paper/tanet2003/pdf/C2/9780.pdf
張小萍(2004)。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維珍(2006)。探討因數與倍數相關概念及其知識結構—以中部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 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8-2614-H-017-011)。
康軒文教事業(2006)。第九冊數學科教師手冊。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陸思明、陸思溫(1998)。數學嘉言繽紛錄。臺北市:建宏出版社。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許錦芳(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與成就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許雅媚(2007)。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怡娟(2006)。因數與倍數的學習成效對於異分母加減法學習的影響-以中部地區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璋(2005)。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Informath工作室。上課投影片20060318。
陳明璋(2008)。一個具備可化程式邏輯為操作程序的幾何構圖造形環境之研究。2008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cc.nctu.edu.tw/~mjchen/。
陳東陞(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資訊,9(3),17-21。陳昭龍(2006) 公因數與公倍數解題模組。科學教育月刊,47-50陳素敏 (2007 )。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分數概念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清義(1996)。國小五年級學生因數、倍數問題學習瓶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
陳家慧(2005)。數位化評量系統融入低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按按按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瑛(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乘法之電腦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標松(2003)。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因數倍數問題解題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陳慧佳(2006)。網路即時互動系統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等值分數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千純(2001)。數學學習不利學生面積概念的診斷與補救教學。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志華(1999)。國小數學科因數與倍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研討會。
黃士騰(2006)網路教學課程實做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單元補救教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培甄(2005)。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之創新架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9(1) ,61-89。黃國禎(1999)。直接教學法在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國忠(2005)。高中三角函數動態圖說證明元件開發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國勳、劉祥通(2002)。歡樂滿堂的數學課-因數教材創新教學之實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6,52-64。黃國勳、劉祥通(2005)。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之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1),95-129。黃國勳、劉祥通(2003)。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30,52-70。黃國勳(2004)。實踐小學高年級因數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耀興、邱易斌(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因數、倍數學習上成就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之專題報告。
黃琡懿(2007 )。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梁嘉勝(民94)。適性化補救教學系統-以分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珀華、王靖宜(2004)。我的教室有一部電腦:幼稚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3-2520-S-324-001)。
楊坤堂(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4,12-18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臺北:五南。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景聰(2007)。虛擬教具融入國小六年級分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以仁(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速率概念的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翰林出版事業(2007)。第九冊數學科教師手冊。翰林出版事業出版。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應雅鈴 (2007 )。應用數學報系統發展國小數感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芳蕙(2001)。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哲仁、林榮貴(2006)。國小可操作視覺化之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電腦活動輔助學習設計之研究。台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40(1),23-45。謝堅(1993)。因數與倍數。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十冊。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60-223。
謝堅(1997)。實驗課程中因數與倍數教材的設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編: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97-111。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國棟(2007)。中國時報。
譚寧君(2007)。利用「數學簡報系統(MathPS)」發展國小數學輔助教材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計畫編號NSC-95-2521-S-152-008)
譚寧君、熊召弟(2006)。同步遠距數學診斷教學之行動研究。GCCCE第十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應用大會,中國北京。
蕭慶利(2006)。運用二維對稱特性建構雙瓦片鋪磚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蕭正洋(2004)。國小學童倍數補救教學實施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明堂(2003)。資訊科技在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融入與應用。國教天地,154,20-22 頁。顏錦雀(2007)。資訊融入資源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因數單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龍源(2000)。主題化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
蘇耿進(2004)。利用Excel設計之活動進行國二應用問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薛素瓊(2004)。高互動作文教學研究-以金門賢庵國小低年級作文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院實小(1999)。「按按按」系統在班班有電腦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辦班班有電腦教學應用實驗計畫。2006年7月4日取自http://learning.educities.edu.tw/EduClick/document/ EduClickInTaipei.pdf。
劉子鍵、王緒溢、梁仁楷(2002)。當電子書包進入教室:高互動學習環境之系統建置與應用模式。教育研究月刊,99,110-119。二、英文部分:
Ertmer, P. A. (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T R&D,47(4),47-61.
Fuchs, L., & Fuchs, D. (2001). Principl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LD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 85-95.
Garnett, Ph.D., Kate. (1998) "Ma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Division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CEC. 摘自http://www.ldonline.org/article/5896
Geary, D. C., & Hoard, M. K. (2002).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basic mathematics: Deficits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In J. M. Royer (Ed.), Mathematical cognition,93-115.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Geary, D. C.(2005).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37,4-15.
Geary, D. C.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arithmetic:Problem-solving differences and ognitive deficits. In L. Swanson, K. Harris & S. Graham (eds.)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NY: The Guilford Press
Kosc, L. (1974). 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7,164-177.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VA:NCTM.
Pólya, G. (1971).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2nd ed.).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