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兒童局(2005)。九十四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告書摘要版)。2006年8月17日,取自 http://www.cbi.gov.tw/welcorne.jsp
內政部兒童局(2007)。兒童局工作報告。2007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bi.gov.tw/welcorne.jsp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王本源、施淑惠、林超群(1996)。國小實施課後托育活動之我見。彰化文教,38,50-53。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吳清基(1998)。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呂龍珠(2006)。小學生放學後的Second Round-職業婦女為國小學齡子女安排課後托育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黎建宏(2007)。課後託育學童解釋型態與影響因素探析。社區發展,119,237-252。
李鈺奐(2007)。台東縣國小高年級課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緒武(1993)。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12)。台北:南宏。
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WCA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施伶玫(1997)。兒童情緒覺察能力的評量建構歷程及真實性探討。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施良方(199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紀雅芬(2004)。兒童福利機構評鑑指標鑑制定-以台中縣托兒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信賢、陳美如(2004)。放學後的生活: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學習質量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香港教育統籌局(2005)。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畫。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685/embcm05087.pdf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高淑玲(2005)。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秀樺(2005)。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莊士雄(2005)。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五南。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6-130。陳雅萍(2004)。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1。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章世敏、郝春東(2003)。兒童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綜述。北方論叢,5,121-124。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台北:師大書苑。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35。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服務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嘉雄(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基礎(一)(頁171-179)。台北:教育部。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53-60。楊蓓瑛(2001)。台北市國小特殊班課後輔導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淑雯(2003)。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翠華(1990)。兒童課後托育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友泰(2000)。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服務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鄭芬蘭、藍惠珠、林千妤、陸瓊如、李美蕙(2000)。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之分析研究。醫護科技學刊,3(2),281-299。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佩容(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顏千淑(2004)。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魏希聖、鄭怡世(2005)。方案評估:原理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貳、英文部分
Attree, P. (2004). Growing up in disadvantag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qualitative evidence.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30(6), 679-689.
Halpern, R. (2003). Making play work: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vingston, K., & McCall, J. (2005). Evaluation: Judgemental or developmental?European F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8(2), 165-178.
Mahoney, J. L., Lord, H., & Carryl, E. (2005).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after-school 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al attributes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 76(4), 811-825.
Swaffield, S., & Macbeath, J. (2005). School self-e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a critical friend. Cambridge Fournal of Educationt, 35(2), 23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