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fb:e713:2b67:6e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5: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鳳珠
研究生(外文):HUANG FENG ZHU
論文名稱: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Evaluation Study of a School-based After-school Program
指導教授:陳嘉彌陳嘉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IA M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後照顧評鑑課後輔導弱勢學生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after-school programevaluationafter-school tutoringdisadvantaged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1
  • 點閱點閱:8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進行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期能了解課後照顧方案實施現況、實施成效、方案參與人的實際需求與看法以及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採取質化及量化兩種方法,調查對象為課後照顧方案之參與人,包括學生、家長、班級導師、課後照顧老師以及行政人員;質化資料包括焦點團體訪談、一般性訪談導引以及省思札記等資料;量化資料包括問卷調查資料以及學生定期評量成績收集。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學生喜歡課後照顧課,參加後覺得比較快樂。
二、參加方案前、後之國語及數學成績未達顯著性差異,但是T分數比參加方案前略為進步。
三、課後照顧老師對於學生在課後照顧活動中學習態度上的改善表示肯定。
四、學生希望在課後照顧課中,除做作業外能有較多時間做其他活動。
五、多數家長期望一星期安排4天課後照顧課;多數老師期望安排3天;多數學生則期望安排1天。
六、多數學生及家長希望由班級老師擔任課後師資,但是多數老師無意願授課。
七、實施過程中,學校面臨併班上課的困擾、課程活動安排的兩難、補助經費無法持續以及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負荷與壓力等問題。
This stud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based after-school program and considers the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implementation achievements, participators’ practical demands and view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processing the after- school program.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after-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use the methods of qual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participators of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which include students, guardians, tutors, teachers of after-school curriculum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The qualification data is focused group interview, general interview and post review thoughts. The collection of quantification data is based on the materials of questionnaires and students’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Most students like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and feel happier in the class.
2. Overall,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tudents’ T-score in Chinese and math before and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However, there is slight progress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3. Most of the teachers of after-school program agre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eaning behavior in the activities.
4. Among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curriculum, most students wish to have more time to do other activities.
5. Most guardians expect four days of after school program a week, most teachers expect three days, while most students expect one day.
6. Most students and guardians expect the class instructors to be the teachers of the after school program. However, most teachers are not willing to teach.
7.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at school are the trouble of combining the classes, the dilemma of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he shortage of subsidy and the extra burden and pressure to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 8
第二節 學校本位評鑑 21
第三節 課後照顧方案評鑑之實施要項 26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2
第一節 研究場域 3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3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40
第一節 學校實施現況之分析 40
第二節 方案實施活動之分析 65
第三節 方案參與人的實際需求與看法 8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94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啟示 113
第三節 未來的研究工作 114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120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兒童局(2005)。九十四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告書摘要版)。2006年8月17日,取自 http://www.cbi.gov.tw/welcorne.jsp
內政部兒童局(2007)。兒童局工作報告。2007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bi.gov.tw/welcorne.jsp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王本源、施淑惠、林超群(1996)。國小實施課後托育活動之我見。彰化文教,38,50-53。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
吳清基(1998)。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龍珠(2006)。小學生放學後的Second Round-職業婦女為國小學齡子女安排課後托育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黎建宏(2007)。課後託育學童解釋型態與影響因素探析。社區發展,119,237-252。
李鈺奐(2007)。台東縣國小高年級課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緒武(1993)。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12)。台北:南宏。
李翠齡(2004)。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WCA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
施伶玫(1997)。兒童情緒覺察能力的評量建構歷程及真實性探討。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良方(199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紀雅芬(2004)。兒童福利機構評鑑指標鑑制定-以台中縣托兒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陳美如(2004)。放學後的生活:國民中小學學生課後學習質量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香港教育統籌局(2005)。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畫。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685/embcm05087.pdf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高淑玲(2005)。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樺(2005)。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莊士雄(2005)。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
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五南。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6-130。
陳雅萍(2004)。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1。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章世敏、郝春東(2003)。兒童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綜述。北方論叢,5,121-124。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台北:師大書苑。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35。
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服務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雄(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基礎(一)(頁171-179)。台北:教育部。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53-60。
楊蓓瑛(2001)。台北市國小特殊班課後輔導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雯(2003)。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翠華(1990)。兒童課後托育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友泰(2000)。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服務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芬蘭、藍惠珠、林千妤、陸瓊如、李美蕙(2000)。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之分析研究。醫護科技學刊,3(2),281-299。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佩容(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千淑(2004)。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希聖、鄭怡世(2005)。方案評估:原理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
貳、英文部分
Attree, P. (2004). Growing up in disadvantag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qualitative evidence.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30(6), 679-689.
Halpern, R. (2003). Making play work: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vingston, K., & McCall, J. (2005). Evaluation: Judgemental or developmental?European F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8(2), 165-178.
Mahoney, J. L., Lord, H., & Carryl, E. (2005).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after-school 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al attributes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 76(4), 811-825.
Swaffield, S., & Macbeath, J. (2005). School self-e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a critical friend. Cambridge Fournal of Educationt, 35(2), 239-2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2. 王本源、施淑惠、林超群(1996)。國小實施課後托育活動之我見。彰化文教,38,50-53。
3. 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
4. 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
5.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6.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7.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
8.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
9.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6-130。
10.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1。
11.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35。
12. 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13.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53-60。
14.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服務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