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2: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文信
研究生(外文):Wen-Hsin Chen
論文名稱:第七次修憲中的憲改爭議與報紙角色
論文名稱(外文):The Role of Newspaper in Disputes of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During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指導教授:周陽山周陽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Shan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修憲報紙媒體角色政治立場公民社會媒體政治
外文關鍵詞:constitutional reformnewspaperthe role of mediapolitical preferencecivil societymedia and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第七次修憲對我國政局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修憲過程民、國兩大黨藉由「國會減半」改革旗幟的號召,成功形塑期待憲政改革的主流民意,修憲案也因兩大黨政治實力的優勢而順利通過。在民主社會中,人民有權要求修憲的程序和內容,符合社會公義與程序正義;不過,修憲過程與修憲案本身,卻引發諸多爭議,修憲過程中多元意見亦未獲得充分的討論與呈現。
民主奠基於不同利益、不同觀點的人彼此對話,經由溝通與協商過程形成多元社會的共識。而大眾傳播媒體在民主社會擔負重任,「監督政府」、「公共論壇」就是最被期待的兩種政治角色。本研究分析媒體在此次修憲中的政治立場,檢視其所扮演的角色,從中反映近年台灣媒體環境的發展、變遷與結構性困境,並對新聞專業意理與媒體當前困境提出省思和建議,以作為日後媒體報導國會立法、處理憲政爭議的參考方向。
各報在本次修憲過程中,積極針對修憲條文內容及過程等議題提出主張,也呈現出不同的論述策略及特質。本研究認為,影響四報評論態度偏向的因素,議題取向已大於政黨取向,不過各報基本的政治立場是長期因素影響,短期內難以變動。綜合來看,無論是從公共領域中意見自由流通及公民審議的觀點,或是從守望社會、監督政府的第四權位階,來審視媒體在此次修憲的表現,國內大眾報業仍有一大段改善的空間。本研究反思新聞專業意理,並分析平面媒體政經結構的控制、產業危機、及其再造公民社會的挑戰,以對各層面提出改進方向。
本研究建議,媒體應檢討過去傳統新聞專業意理中「守門人」、「中立者」角色僵化的問題,引進公民新聞學,主動引發公民討論,以公民的關懷作為新聞報導與評論的選擇標準之一,補現今媒體角色之不足。就修憲議題而言,媒體可以透過新聞專業和對公共事務的分析能力,結合民眾力量參與審議,形成公民輿論,進而由下而上間接影響政治人物或政黨的政策決定,以再造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深化媒體公共領域的實踐。未來媒體處理修憲議題時,應多著力於「修憲前準備」階段,另外,也應避免政治議題的討論陷入國家認同的爭議。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will impact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aiwan. In the process of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DPP and KMT successfully form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which had been sympathetic to constitutional reform. Therefore,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passed through smoothly in 2005. Factually, the rights which ask for procedural and social justice during constitutional reform of people have been protected. However,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articles both give rise to many disputes. It hadn’t been discussed and communicated adequately that various opinion during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The mass media assum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in democratic society. The political role of media that “Watch Dog” and “Public Forum” were expected. This research analyses political preference of mass newspaper which publish in Taiwan in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survey the role of media in political controversy. Expect to be a mirror of the development, transition, and structure predicament of media in Taiwan recently.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introspect traditional profession of journalism to advance suggestions for political news report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reform, newspapers advanced many views and positions actively, moreover, different peculiarity and tactics arose in their discourses.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issue factors influence deflection of newspapers commentaries instead of political preference. Nevertheless, the political preference of newspapers which based on extended structure doesn’t be changed easily. Generally,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newspap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s research analyses structural control, industrial crisis, challenge to rebuild civil society of mass newspaper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advises newspapers to review “gatekeeper” and “neutral” roles, and make up a deficiency by introducing public journalism. Mass media should make use of news specialty and analytic ability to public affair appropriately, and integrate power of citizen to participate public deliberation, even to affect politicia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cy decision. According to above suggestions, mass media have a chance to rebuild civil society by reinforcing practice for public forum.
目錄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iii
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緣起………………………………………………………… 2
第三節、台灣主要報業集團的政治立場分析…………………………… 4
第四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8
第五節、研究途徑與方法………………………………………………… 11
第二章、理論及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台灣民主化與憲政發展………………………………………… 15
第二節、公民社會與民粹式民主………………………………………… 18
第三節、憲政民主與新聞自由…………………………………………… 26
第四節、新聞媒體的位置與角色………………………………………… 29
第三章、我國歷次修憲進程分析………………………………… 34
第一節、我國憲政沿革與憲改背景……………………………………… 34
第二節、歷次修憲進程…………………………………………………… 38
第三節、七度修憲的歷史定位…………………………………………… 46
第四章、第七次修憲過程與爭議分析…………………………… 49
第一節、修憲案發起與立法院審議……………………………………… 50
第二節、公告六個月與任務型國民大會選舉…………………………… 53
第三節、任務型國民大會複決…………………………………………… 58
第四節、大法官對修憲程序的解釋……………………………………… 63
第五節、憲政體制之變革與影響………………………………………… 65
第五章、憲政爭議中的報紙角色………………………………… 74
第一節、評論呈現形式分佈……………………………………………… 74
第二節、時間與議題分佈………………………………………………… 78
第三節、修憲立場分析…………………………………………………… 82
第四節、政治立場分析…………………………………………………… 116
第五節、各報修憲論述評析……………………………………………… 121
第六章、當前平面媒體困境與出路……………………………… 127
第一節、當前媒體角色與位置…………………………………………… 127
第二節、新聞專業的反思………………………………………………… 129
第三節、平面媒體政經結構的控制與契機……………………………… 137
第四節、平面媒體的產業危機與出路…………………………………… 142
第五節、媒體公共領域的瓦解與再造…………………………………… 145
第七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研究發現………………………………………………………… 151
第二節、研究結論………………………………………………………… 155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159
參考書目………………………………………………………………………… 161
附錄一:修憲進程與媒體修憲評論一覽表…………………………………… 167
附錄二:深度訪談問題重點紀要……………………………………………… 175


表目錄

表2-2-1:民粹主義的類型與分類…………………………………………… 21
表3-3-1:我國歷次修憲之重點和主要內容………………………………… 46
表5-1-1:四報與修憲相關之新聞評論總額比較表………………………… 75
表5-1-2:四報與修憲相關之新聞評論呈現形式一覽表…………………… 76
表5-1-3:四報與修憲相關之新聞評論呈現形式比較表…………………… 78
表5-2-1:四報與修憲相關之新聞評論時間分佈表………………………… 80
表5-2-2:四報與修憲相關之新聞評論議題分佈表………………………… 82
表5-3-1:各報對修憲案整體立場篇數統計表……………………………… 83
表5-3-2:各報對立委減半立場篇數統計表………………………………… 86
表5-3-3:各報對選制變革立場篇次統計表………………………………… 91
表5-3-4:各報選制改革相關配套措施篇次統計表………………………… 96
表5-3-5:各報對廢除國大及其職權移轉立場篇次統計表………………… 100
表5-3-6:各報對修憲程序爭議立場篇次統計表…………………………… 109
表7-1-1:各報對修憲內容的態度綜合比較表……………………………… 152
表7-1-2:各報對修憲程序爭議的立場綜合比較表………………………… 154
一、中文書目
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慧馨(2005),《二○○四年報紙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登美、沈中元、周萬來(2002),《立法理論與實務》。台北:空大。
台灣智庫、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2005),《國民大會職權行使法座談會紀錄》,2005年2月23日。
田習如(2000),〈台灣三大報「深層結構」大探索〉。《財訊》,224:231。
石元康(1998),〈市民社會與民主〉。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立法院(2004a),《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三卷第三十六期。
立法院(2004b),《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三卷第三十七期。
江俊霆(1999),〈菲律賓柯拉蓉政權崛起之研究(1983-1986)─民粹主義觀點的個案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陳嘉宏、蕭旭岑(2005)。〈國大修憲過關立委減半公投入憲〉,《中國時報》,6 月 8 日,版 A1。
李明勳(1998),〈政治民粹主義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炳南(1992),《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
李炳南(2001),《九七修憲紀實》。臺北:世新大學。
李炳南(2003),《2000 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出版社。
李炳南、楊智傑(2006),〈第七次修憲過程瑕疵與正當性〉。吳重禮、吳玉山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臺北:五南圖書。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
周陽山(1993),《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東大圖書。
周陽山(1995),《政局的再出發》。台北:世界。
周陽山(2004),《民粹台灣》。台北:時英。
周陽山(2005a),《第七次修憲條文逐條釋義》。台北:東大。
周陽山(2005b),〈兩極化的政治生態〉。《中國時報》2005年05月16日
周陽山(2006),《監察與民主》。台北:監察院。
林子儀等(2003),《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
林文益譯(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原書 McNair, B.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林文程編(2006),《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林水波(2005),〈異例滋生典範轉移:臺灣立委選制的變遷〉。《國家政策季刊》,4(2):42。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臺灣書店。
林東泰(200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
林河名(2005)。〈修憲完成,扁:續啟動憲改〉,《聯合報》,6 月 8 日,版 A2。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2∼2000〉。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南方朔(2004),〈如果政治都變成了市場〉。《中國時報》2004年06月28日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書局。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
胡佛、湯皓全(1998),《改革憲政》。台北:業強。
倪炎元(2003),《再現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徐正戎(2005),〈一個斷絕修憲的窘境〉。《中國時報》 2005年06月12日A15時論廣場。
徐正戎(2006),〈我國修憲機關問題之研究〉。吳重禮、吳玉山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臺北:五南圖書。
祝基瀅(1990),《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
高元宏(1996),〈解構民粹主義專題─民粹主義的歷史演變〉。《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
國民大會(2005),《國民大會速記錄》,2005年6月6日
張文貞(2004),〈憲改的正當程序:從國民主權與民主原則的面向來分析〉。台北:新世紀台灣憲改學術研討會。
張亞中(2005),〈修憲程序合理性的探討〉。「政府再造與憲政改革」系列座談會(二)」,5月7日。台北:台灣法愛公德會、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專班。
張卿卿(2002a)。〈競選新聞框架與廣告訴求對選民政治效能與信賴感的影響〉,《新聞學研究》,70:135-165。
張卿卿(2002b)。〈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1):1-39。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臺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5),〈民粹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3期,頁222-229。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曹衛東(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原書Habermas, Jurgen(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莊麗俐譯,Golding, P. & Murdock, G.著(1995),〈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當代》,114:32-51。
許介鱗(2001),《台灣史紀(續)卷四》。台北:文英堂。
陳宏銘(2005),〈國會改革修憲案通過後憲政體制的走向〉。《民主鞏固與憲政改革系列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頁37-53。
陳郁宜(2006),〈憲政爭議的媒介再現:台灣主要報紙報導第四次修憲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圖書。
陳義彥、陳陸輝(2002)。〈政治功效意識、政治信任感以及台灣選民的民主價值〉,選舉與民主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彭芸(2002)。〈2001 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9 (2): 1-36。
彭懷恩(1997),〈政黨、大眾媒介、與選舉—政治傳播的角度〉。林文益(譯),《政治傳播學》,頁 205-216。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曾建元編(2005),《憲政改造論壇2005會議實錄》。台北:台灣智庫。
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
黃光國(1996),〈解構民粹主義專題─民粹式民主〉。《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
黃昭元(1998),〈未來憲改的幾個方向〉。《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民大會。
黃浩榮(2004),〈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No.86,pp39-81。
黃錦堂(2004),《現行憲政體系之問題與改革方向》。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楊日青(2004)。〈憲政體制的轉型〉,陳義彥(主編),《政治學》,頁 213-246。臺北:五南。(2006)。〈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之檢討〉,憲政民主的成長與挑戰研討會論文。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4 月 30 日。
楊孝爃(1993),《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智傑(2004),〈建構大法官決策行為模型〉。《政大法學評論》第 81 期,111-156。
當代中國研究編輯部(2001),〈第三波民主化與民主改革的經驗教訓:專題研討會紀要〉。《當代中國研究》第72期。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趙月枝譯(2005)。《媒體全球化與民主化:悖論、矛盾與問題》。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書:Robert A. Hackett(2005). 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 One World, Many Struggles.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劉駿州(1994),〈實證、批判、詮釋──三大方法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48:153-167。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佳青(2005),《八面玲瓏:台灣蘋果日報政治立場之初探》。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鄭貞銘(1991),《守望媒介》。台北:幼獅。
歷史月刊編輯部(1996),〈解構民粹主義專題─民粹主義的歷史回顧與現代意義〉。《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
謝芙美(2004),〈立法院修改憲法之議事程序〉,《憲政制度與陽光法案之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謝瑞智(2001),《憲法新視界》。台北:文笙。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眞實到主觀眞實》。台北:正中。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台北:風雲論壇。
瞿海源(1999),〈媒體與政商的不倫關係〉。《目擊者》,9:11。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鼎文。(原書:Curran, J. & Seaton, J. (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5th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羅文輝、黃葳威(2001),〈2000年總統選舉公民營報紙新聞之比較研究〉。《選舉研究》,7(1):1-20。
蘇永欽(1994),《走向憲政主義》。台北:聯經。

二、西文書目
Bennett, W. L., & Entman, R. M. (Eds.) (2001). Mediated politics: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novan, Margaret (1984). Popu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Dahlgren, P.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cy? In B. Axford & R. Huggins (Ed.).,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 64-88. London, UK: Sage.
Davis, D.K. (1990). News and Politics. In Swanson, D. L. & Nimmo, D. (Eds.) New direction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Elster, Jon (1995), Forces and Mechanisms in the Constitution-Making Process. 45 Dule L. J. 364 (1995).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rving.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Linz , Juan J. & Alfred Stepan. (1996). Toward consolidated democracies. Journal of Democracy, 7(2), 14-33.
Mazzoleni,G.& Schulz,W.(1999).“Mediatization”of politics: a challenge for democrac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6(3), 247-262.
McNair, Brian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 Routledge.
Pusey, M. (1978). Jurgen Habermas. London: Tavistock.
Silverstone, R. (1999).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Sage.
Thompson, I. (1999). Women and feminism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13(2), 154-179.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Tumber, Howard (2001).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ole of The Fourth Estate in Cybersap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 4, No. 1 pp. 95-1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彭芸(2002)。〈2001 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9 (2): 1-36。
2. 張卿卿(2002b)。〈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9(1):1-39。
3. 張卿卿(2002a)。〈競選新聞框架與廣告訴求對選民政治效能與信賴感的影響〉,《新聞學研究》,70:135-165。
4. 高元宏(1996),〈解構民粹主義專題─民粹主義的歷史演變〉。《歷史月刊》1996年3月號。
5.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6. 林水波(2005),〈異例滋生典範轉移:臺灣立委選制的變遷〉。《國家政策季刊》,4(2):42。
7.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No.86,pp39-81。
8.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9. 劉駿州(1994),〈實證、批判、詮釋──三大方法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48:153-167。
10.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
11. 羅文輝、黃葳威(2001),〈2000年總統選舉公民營報紙新聞之比較研究〉。《選舉研究》,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