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0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順淇
研究生(外文):WU SHUN CHI
論文名稱:借偶再生借衣還魂-服裝腹語術
論文名稱(外文):Clothes Talk - Between Fashion and Puppets
指導教授:郭文泰
指導教授(外文):Craig A.Quinter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傀儡操控人類替身互為主體性連結超真實腹語知己
外文關鍵詞:puppetsmanipulationvirtual puppetryintersubjectivitylinkhyperrealalter eg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企圖藉由「偶」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人造物,探討其形成的動機和淵源,以一窺人類心靈的偉大奧秘。
人類總是企圖從他者身上找尋自己的形象,在大自然萬物中追逐自己的影子,人類會造出類似自身形象的人偶,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小型證據。

人偶,是人類投射自己的形象到萬物之上的產物之一;服裝,則是產物之二。上帝造人,人造物;其實,人也想造人。

本論文闡述一種再現精神的物質性中介,一個流變的潛在時空,跨於二元之間的媒介物,類似客體角色陪伴主體通過戲劇般的儀式,達到再生或還魂的過程。

「偶」類似於一種介於有生物和無生物之間的半生命物件,其曖昧性造成一種潛在的詩意空間,一種變形過渡的,時而隱滅時而閃現的真實。
「偶」是以幻覺感覺理論基礎所衍生的呈現物,是一種類似於立體繪畫的欺眼術表現手法,日本黑暗美學大師澁澤龍彥曾如此描述人偶「是一種矯飾主義形式的、浮士德夢想的小小實現」。

「偶」是現身於現實世界的超現實物件,是超現實主義的異質肉身,「偶」這般迷眩、極其生動的意象,融合了一種非理性的潛意識世界和人類創造力的精采展現。
而人類心靈展露的面貌,是繁美富麗綿延一片的超現實景象,人類心靈的秘密宮殿,絕對是這世上最耀眼的風景。

就「偶」的概念來說,本研究可以以小探大,見微知著。
人類的替身無所不在,不管是網際網路上的虛擬ID身分,或是動畫的藝術也都是一種「平面的偶」的形式以及人類操縱偶的意象衍生物,
「偶」以其極為生動的意象,在各個平台蓬勃發展,本論文研究可以在動畫領域、電玩領域作衍生論述,並有其他發展和繼續進行研究的可能性。

由本論文衍生反思之,現今,類「偶」之替身物無所不在的世代已經來臨,舉凡部落格現象,個人電子身分,都是一種操偶者操縱偶的概念。
當未來醫學日益進步,科技一日千里時,機器人、人偶、甚至於身上擁有過多人工器官的人類,如同類似於生物機械體般人造人的現象將日益普遍;
或是在未來,當生命可以以非自然的現象繁衍時,亦或我們可以不用肉身就能夠到達任何場所時,屆時,人類該如何定義自己? 人類和「偶」的界線又在哪裡? 而人類的價值又為何?

回歸到服裝設計創作,除了對「偶」的有感與思辨之外,本創作研究以偶戲裡的傀儡意象為靈感,試圖將人與偶之間的微妙關係轉化為服裝設計上的演變脈絡,
並將其提線的意象作衍生和轉譯為獨特的創作語彙,來進行創作實驗和技法演練。

本論文創作研究將通過(一)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二) 實驗技法的操作與轉換;(三)作品創作設計和展演呈現之三個部份。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本創作將透過偶戲藝術、時尚藝術、文學、人類學、神秘學、文化研究、美學之領域的文獻回顧,將各領域之理論與文獻探究發想,以作為自己作品的對照或基礎。

(二)實驗技法的操作與轉換
用偶戲裡的元素,連結線,操控關係,偶身,人身,主客體之個別的特性,來發展成創作作品的獨特語彙。

(三)創作設計與展演呈現
結合服裝設計作品,舞台設計裝置,表達創作者想要呈現的風景和精神。
Puppetry is an ancient form of art that originated from religious rituals and traditional theater. Mankind had used puppetry to ask for goodwill and seek consolations since the primitive ages. Because through puppetry man can pay their respect to the gods, these ritual dramas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are the archetypes of puppetry.

Puppetry had sprung from religion and theater, both which had always acted as media between human souls. It is not just play-acting, it comprises the infinite secrets and desires of man.

The strings that connect the puppet and the puppeteer symbolize the invisible link between the narrator hidden behind the scenes and the performer on stage. This style of performing has a deeper philosophical meaning.

Through the rituals in puppetry, people are able to seek for liberation. In puppet theater, the puppe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elf. In reality, clothes are like the simulacrum of the self. Fashion and dressing is like a theatrical play behind the theatrical self, we can also find some kind of redemption or consolidation. Fashion is the performing and interpreting of the self, it is the process of self-reconstructing.

I was inspired by the puppets in puppet theater. Therefore, in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 will try to apply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puppet to trace the evolation of fashion. I will also use the imagery of puppets on wires as an analogy and extension of creation.

In addi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the puppets,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he puppets, and the objectification of man as a conversion of fashion designing to carry out the creative experiment.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1. An overall view of the fiel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2. Creative experiment; 3.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1. An overall view of the fiel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 will use past research and theories of puppetry and fashion as the basis for my own productions.

2. The procedures of the creative experiment and transition.
Using the elements in puppet theater such as the connecting strings, manipulation relations, puppet,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etc. to develop a new vocabulary for the creative productions.

3.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The combining of fashion design, stage design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the creator’s designs.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創作背景與動機-2
1-2 創作目的-3
1-3創作方法與步驟-4
1-4創作架構-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2-1偶戲初探
2-1-1偶戲典故-9
2-1-2偶戲釋義-10
2-1-3偶戲文化-10
2-2偶的初探
2-2-1偶的最初微形-14
2-2-2「偶」與「戲」形成軌跡-18
2-2-3何謂偶的特質- 20
2-3偶與操偶者的感通轉譯- 25
2-4偶與服裝的類同點
2-4-1 神秘性-30
2-4-2 精神性-32
2-4-3 儀式性-33
2-4-4 戲劇性-34
2-5不同領域的觀察與探討
2-5-1 文學藝術-36
2-5-2繪畫藝術-37
2-5-3電影藝術-38
2-5-4肢體藝術-41
2-5-5形象藝術-42
第三章 實驗操作與轉換
3-1創作概念解說-44
3-2元素介紹-45
3-3材料介紹-47
3-4偶線之創作演譯-49
3-5偶身之創作演譯-52
第四章 服裝創作設計
4-1創作理念-58
4-2設計構成與作品呈現-59
第五章 結論-85
參考文獻-88
附錄-89
羅麗容著,《中國神廟劇場史》,里仁書局,台北,2006。
劉其偉編著,《藝術人類學》,雄獅出版,台北,2002。
容世誠著,《戲曲人類學初探》,麥田出版,台北,1997。
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聯經出版,台北,1997。
Antonin Artaud著,《阿鐸戲劇文集-劇場及其複象》,聯經出版,台北,2003。
Alberto Manguel著,《意象地圖》,商務出版,台北,2002。
Jean Baudrillard尚.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時報出版,1998。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麥田出版,台北,2005。
高宣揚著,《流行文化社會學》,揚智出版,台北,2002。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立緒文化,台北,1999。
紀蔚然著,《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書林出版,台北,2006。
基爾.伊拉姆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駱駝出版,台北,1998。
林克歡著,《戲劇表現論》,書林出版,台北,2005。
澁澤龍彥著,許晴舒譯,《夢的宇宙誌》,如果出版,大雁文化,2008。
谷崎潤一郎著,譯者李尚霖,《陰翳禮讚》,臉譜出版,台北,2007。
羅蘭.巴爾特著,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臺灣商務,1993。
羅蘭.巴爾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扎記》,台灣攝影,台北,1997 。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揚智文化,台北,1997。
張愛玲著,《張愛玲全集》,皇冠出版,台北,1968~1992。
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時報出版,1998。
論文集:
《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民俗藝術基金會,2004,。
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論文:
邱一峰,《閩台偶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黃鉦傑,《漢斯.貝墨之人偶攝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4。
熊睦群,《皮藍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劇本與演出分析》,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5。
期刊:
藝術評論,第4期,國立藝術學院出版。
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五期,1998。
中外文學,第34卷,第十期。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