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專書
王杰,《國際機制論對國際機制的分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王逸舟,《探尋全球主義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李金明,《南海波濤:東南亞國家與南海問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
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狀》,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慎明、王一舟編,《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宋鎮照,《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壇,1998年。
門洪華,《大國崛起與國際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燦榮編,《多邊主義與東亞合作》,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武軍、杜建平等譯,Robert Gilpin著,《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倪世雄、金世忠,《國際關係理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莊國土、陳一平等編《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廈門: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5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冷戰後東盟國家對美國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陳峰君,《亞太安全析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發展》,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曹雲華、唐羽中,《新中國—東盟關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陶威廉等,《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2月。
楊志恆編,《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鄭資約,《南海諸島地理誌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 B.Hughes著,《國際政治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1999年。
閻學通、孫學峰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金德湘主編,《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鞠海龍,《亞洲海權地緣格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阿米塔.阿契亞,《東南亞的多邊合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
潘忠歧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二、中文期刊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于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于有慧,「中共外交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3卷第1期,2004年2月。牛軍,「中國崛起: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思考」,《國際經濟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11月。
方長平,「多邊主義與中國周邊安全戰略」,《教學與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第5期,2004年。
尹琦,「9.11後美國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層次分析」,《魯行經院學報》,濟南:山東行政學院2003年第2期,2003年。
「中國與東盟:解開領土死結」,《中國新聞周刊》,北京:中國新聞社,2002年8月。
王冠雄,「中、菲、越三國南海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之研析」,《戰略安全研析》,台北:亞太安全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第二期,2005年。王逸舟,「中國與多邊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第10期,2001年。
王厲榮,「南中國海爭端中的印度」,《南亞研究季刊》,成都: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05年第3期,2005年。
仲光友,「印度東方海洋戰略及其影響」,《東南亞縱橫》,南寧:廣西社會科學 院,2006年第9期,2006年。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46卷第六期,2003年11、12月。成雪峰,「試論東盟對建立亞太安全體制的影響」,《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李兵,「印度的海上戰略通道思想與政策」,《南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第2期,2006年。
李明峻,「美日安保與台灣」,《戰略安全研析》,台北: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第1期,2005年。李金明,「二十一世紀南海主權研究的新動向」,《南洋問題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第105期,2001年。
李金明,「南海九條斷續線及相關問題研究訪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第2期,2001年。
李金明,「從東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南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
李金明,「海洋法公約與南海領土爭議」,《南洋問題研究》,第122期,廈門:廈門大學,2005年2月。
宋燕輝,「南海會議與中華民國之參與: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5卷第2期,1996年2月。宋燕輝,「美國對南海周邊國家歷史性水域主張之反應(上)」,《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7卷第10期,1998年10月。宋燕輝,「美國對南海周邊國家歷史性水域主張之反應(下)」,《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7卷第11期,1998年11月。宋燕輝,「初探台灣新政府的南海政策」,《新世紀智庫論壇》,台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第10期,2000年。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戰略情勢之發展與現況」,《亞太區域研究》,台北:中研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2003年3月。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5卷第5期,1996年5月。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第18期,2007年。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 研究中心,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林正義,「十年來南海島嶼聲索國實際作法」,《亞太區域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2003年3月。
邱丹陽,「中美南沙爭端中的美國因素」,《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5月。
胡念祖,「南海政策綱領施行十週年之檢討:南海島嶼主權維護」,南海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3年3月29日。
孫光民,「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4卷第7期,2001年7月。
徐立波,「試析新時期東盟大國平衡戰略」,《東南亞之窗》,南京: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2期,2006年。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第21期,2004年。袁正清,「國際制度研究:理論、實證、趨勢」,《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中勇,「南海航運與交通安全」,南海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3年3月29日。
張秀三,「冷戰後東盟地區主義的發展與日本的應對」,《東南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院,2006年第3期,2006年。
張明亮,「南中國海爭端與中菲關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第13卷2期,2003年6月。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競爭性機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41卷第5期,1998年5月。張雅君,「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模糊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8月。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國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46卷第2期,2003年3月。張曉霞,「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多邊機制的模式與特徵」,《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1月。
莫大華,「後冷戰時期東協的軍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5卷第3期,1996年3月。馬春海,「區域制度變遷與中國東盟合作」,《東南亞縱橫》,南寧:廣西社會科學院,2005年5月。
時永明,「東盟地區論壇與預防外交」,《國際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國際關係問題研究所,1998年2月。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年11月。陳欣之,「三十年代法國對南沙群島主權宣示的回顧」,《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6卷第11期,1997年11月。陳欣之,「南沙主權糾紛對台海兩岸關係的意義與影響」,《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8卷第7期,1999年。陳奕平,「權利、機制與認同:對美國東盟地區論壇政策演變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第1期,2006年。
陳鴻瑜,「南海問題的行政管轄權與制度」,南海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3年3月29日。
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觀」,《當代亞太》,北京: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1999年。
賈慶國,「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2003年第8期,2003年。
趙洪,「試論印度與東盟關係」,《國際關係專論》,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2006年第3期,2003年3月。
楚樹龍,「多邊外交:範疇、背景與中國的應對」,《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第10期,2001年。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年。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第11期,1999年6月。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8卷第6期,1999年6月。劉中民、滕桂青,「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第3期,2006年。
劉相駿,「試析冷戰後東協安全共同體」,《太平洋學報》,北京:中國太平洋學會,2004年。
劉復國,「國家安全定位、海事安全與台灣南海政策方案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劉復國,「南海政策綱領核定十週年:當前性區域南海問題對話合作機制」,《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03年3月29日。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第五期,2004年。蔡增家,「中共對東協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號,1998年。
蔡鵬鴻,「試析南海地區海上安全合作機制」,《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2006年第6期,2006年。
閻學通,「中國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1997年。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第二十二期,2004年。羅梭•楚德,「澳洲的東亞安全政策:以台澳關係為主」,《澳洲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第1期,2000年。
羅劍波,「冷戰後東盟安全合作的深化及其我國對南中國海安全環境的影響」,《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2002年第5期,2002年5月。
龐中英,「地區化、地區性與地區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3年。
三、中文成果報告書
李文志、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國科會東亞區域研究成果報告,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2000年。
蔡政文主持,《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影響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年11月。
四、英文專書
Bull, Hedley,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Camilleri , Joseph A., “Regionalism in the New Asia-Pacific Order”,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2003.
Harding, Harry,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ast Asia in Transition: Toward a New Regional Order”,( New York: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Keohane, Robert O. “Neorealism and its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Keohane , Rober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Longman),2001.
Kim, Samuel,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a’s Foreign Policy face the New Millennium”, (Western Press: Amember of Persus book, LLC), 1998.
Mahathir, Mohamad and Ishihara, Shitaro, “The voice of Asia: Two Leaders Discuss the coming century”, (New York: Kodansha International),1995.
Morgenthau, Hans Joachim, “politics among the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0.
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 (New York: 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Sutter, Robert, ”Why Does China Matter?” , (Washingt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2004.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1979.
五、英文期刊、官方報告
Acharya , Amitav, “Idea,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from the “ASEAN Way” to the Asia- pacific way?”, The Pacific Preview, Vol.10, No.3, 1997.
Cheng Joseph Y.S, “China''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Regional Multipolarity”, com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Strategic Affairs, Vol. 21 Issue 2, Aug 1999.
Lee, Lai-To, “China’s assessments of China’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3, No.2, Apr.1997.
Lin, Cheng-Yi, “Taiwan’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Asian Survey, (Los Ange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ol.37No.5), 1997
McDougall , Derek, “Australian Approaches To Reg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For Australian-Taiwan Relationships”, Taiwanese Journal of Australian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Volume 3, 2000.
Narine , Shaun, “ASEAN and the Management of Regional Security”, Pacific Affairs, Vol.71, No.2, 1998.
Thao, Nguyen Hong , “Vietnam and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32N.02, April-June 2001.
Tsamenyi , Martin and Herriman ,Max, “Ocean Energy and Law of the Sea”, The Need for a Protocol,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29,no 1, January-March ,1998.
Tonnesson ,Stein, “Can China Resolve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Working Papers, (Singapore: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0
Tsamenyi ,Martin and Herriman ,Max, “Ocean Energy and Law of the Sea”, The Need for a Protocol,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vol. 29,no 1, January-March ,1998.
Vatikiotis , Michael, “Taming the Drag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ust 3 1995.
Yuzawa , Takeshi, “The Evolution of Preventive Diplomacy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sian Survey”, V.XLVI NO.5,(Los Ange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United States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 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ruary 1995.
Congress Hous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gressional Record, Extension of Remarks, 104th Congress, 1st session, Congressional Record, , March 10, 1995.
六、中文網站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資料庫—南海專題,〈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法理依據〉,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305/t10649.htm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的基本立場以及解決南沙爭端的政策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南海專題,2000年11月22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2305/t10650.htm
鄭永年,「中國軟實力悄然響起」,2005年1月13日,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HIAW/755732.htm
胡錦濤,「中國的發展:亞洲的際遇」,第二屆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2004年4月24日,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551897.htm
楊志恆,「中共與南海週邊主要國家軍事交流」。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60-9/m169_3.htm
「菲律賓反對國際政治中的單邊主義抬頭」,新華網,2004年8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8/16/content_1793275.htm
「推動多邊主義發展,促進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副部長王毅在第十四次不結盟運動外長會議上的談話」,2004年8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chn/gjwt/gjrdwt/t151070.htm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10月,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胡錦濤,「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
「中國有關國際秩序的主張」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6年8月24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4778.htm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文件,2002年7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08/06/content_512599.htm
「我國敦促菲律賓停止侵犯中國主權」,新浪網,2000年2月4日,http://news.sina.com.cn/china/2000-2-4/59403.html
「我國要求菲律賓方面尊重中國領土主權」,新浪網,2000年2月1日,http://news.sina.com.cn/china/2000-2-1/58717.html
「中菲關於在南海建立信心措施的會議閉幕」,2001年4月5日,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223688.html
「海洋國際相關會議介紹」,行政院海洋巡防署,http://www.cga.gov.tw/Ocean/Nations_04.asp
郭崇倫,台灣與亞太安全對話,國策研究院,www.inpr.org.tw/publish/pdf/115_3.pdf
郭崇倫,「台灣與東協區域論壇的發展」,國策研究院,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10-9/m119_6.htm
劉學成,「關於在亞太地區開展預防性外交的幾點看法」,http://iaps.cass.cn/Bak/ddyt/0003-1.htm
「中國提出南海行為準則草案」,新浪網,1999年11月29日,http://news.sina.com.cn/china/1999-11-29/36150.html
「通訊專欄:南海行為準則」,中華歐亞基金會,2000年1月10日,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460
「中國與東盟10國將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國際先驅導報,2006年11月15日,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5/093110501918s.shtml
「中菲越簽署馬尼拉協定 合作勘探南沙石油」,新華網,2005年3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15/content_2698410.htm
「中華民國外交部針對中國與東協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聲明」,2002年11月5日,http://www.mofa.gov.tw/webapp/content.asp?CuItem=2289&mp=4
「外交部就中菲越簽南海聯合探勘協議答客問」,中國石油網,2005年3月16日,http://161.207.1.13:82/gate/big5/www.oilnews.com.cn/gb/misc/2005-03/16/content_608095.htm
「翟昆:胡錦濤訪越—折射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未來」,中國評論新聞網,2005年10月26日,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00/5/3/0/100053095.html?coluid=32&kindid=507&docid=100053095
劉復國,「美國與東南亞」,http://iir.nccu.edu.tw/hpolicy/2006report/1-2.pdf
李明博,日本對南海衝突處理之政策研析,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70-5/m171_5.htm
「美國黑手伸向南海 中國政府表示“嚴重關注”」,南方網,2004年4月20日,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04200773.htm
「通訊專論:東協區域論壇之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1999年3月10日,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358
「台灣擬在南海太平島修建機場 越南提出抗議」,星島環球網,2007年9月15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glb_military/200709/t20070915_618990.html
南海:共同開發大步走,新華網,2005年4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14/content_2829754.htm
七、英文網站資料
Philippine foreign secretary calls for formal Code of Conduct on South China Sea,People’s daily online, 5 August, 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508/05/eng20050805_200568.html
Press Statement by The Chairmen of The 8th ASEAN Summit, The 6th ASEAN+3 Summit and ASEAN-China Summit, Phnom Penh, Cambodia, 2002, http://www.aseansec.org/13188.htm
Instrument of Extension of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to China, March 21,2003, http://www.aseansec.org/15268.htm
ASEAN-China Senior Officials Meet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Kuala Lumpur, 7 December 2004, http://www.aseansec.org/16888.htm
Declaration on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ovember 4th, 2002, http://www.aseansec.org/13163.htm
THE KUALA LUMPUR STATEMENT 8 JUNE 1993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CSCAP), http://www.cscap.org/kl.htm
ASEAN Decla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anila, Philippines, 22 July 1992 http://www.aseansec.org/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