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勤硯
研究生(外文):Chin - Yan Huang)
論文名稱:運用公開資訊於學術專題研究之探討–對「中國資訊戰」資料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Open Source Informa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Analysis of Related Materials on China's Information War
指導教授:陳志誠陳志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trick S.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同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經營學系(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一般商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3
中文關鍵詞:面向分析法資訊檢索搜尋引擎信息戰公開資訊
外文關鍵詞:Information retrievalSearching engineInformation warOpen source informationFace Analysis Method (F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這個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且由於情感、溝通、知識、商業等各種應用及需要,網路上的公開資訊大量產生,資訊的搜尋與分析已成為人們決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驟之一。自從網際網路的出現,學術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也有了重大的改變,網頁更成為了學術研究最主要的資料來源,本研究以大同大學的電子資源資料庫內的文章,以「中國信息戰」為搜尋依據,將專家及學者所發表的文章,擷取114篇來做分析的樣本集,斷詞後,再以人工方式擷取出關鍵詞彙,以面向分析法(Facet Analysis Method,FAM)為理論依據,將250個關鍵詞彙分類出六個面向。最後經由本研究所設計的系統,自動產生出「中國信息戰」各篇文章隸屬的面向分類。本研究經由不斷的更新「中國信息戰」語料庫,來配合相關的研究案,讓研究人員擷取出有用的資訊,進而做出更完善的分析。
Internet has become a part of modern life. No matter young or old, male or female, they all could be the users who are fond of the network.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information source of academic research. This paper using the article in the electronic database of TTU, using “China’s Information War” as searching basis and extracting experts’ articles for sample set. Cutting words and extracting keywords in artificial way. Using FAM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classify 250 keywords into six facets, than producing the facet of every materials on “China’s Information War” automatically through the system designed in this paper.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1.5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學術常用的研究方法 7
2.2 運用網際網路資料進行學術研究 10
2.3 公開資訊的背景知識 11
2.4 中國資訊戰的發展 13
2.5 電子資源資料庫 15
2.6 搜尋引擎分類 16
2.6.1 分類目錄式搜尋引擎 17
2.6.2 自動索引式搜尋引擎 17
2.6.3 匯總式搜尋引擎 18
2.6.4 特殊目的搜尋引擎 18
2.7 詞彙的權重計算 19
2.8 面向分析法 19
2.9 特殊目的面向分析法 20
2.10 公開資訊的相關研究整理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3.1 研究流程 25
3.2 系統開發設備及執行環境 27
3.3 研究支援單位 27
3.4 研究設計 29
3.4.1 研究步驟 29
3.4.2 樣本收集 30
3.4.3 權重計算 31
3.4.4 文件篩選 32
3.4.5 面向分類 32
第四章 實驗與分析 33
4.1 系統模擬與實作 33
4.2 實驗結果與評估 38
4.2.1 第一次實驗 39
4.2.2 第二次實驗 41
4.2.3 結果評估 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4
5.1 研究結論 44
5.2 研究貢獻 45
5.3 未來應用 45
參考文獻 46
中文文獻部分 46
英文文獻部份 48
網頁部份 50
附錄一 「中國資訊戰」語料庫關鍵詞彙 51
A.1 語料庫內的關鍵詞彙 51
中文文獻部分
[1] 吳宜鴻,全球資訊網資料之分析、索引與擷取,博士論文,清華大學,2001年。
[2] 沈偉光,信息戰,中國大陸,1990年。
[3] 林逸塵,網路布落格自殺資訊之收集與檢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
[4] 邱承迪,網際網路上可疑不法資訊之自動化蒐集系統,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
[5] 鍾雨潼,臺灣2002年公開資訊觀測站重大訊息之資訊內涵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2003年。
[6] 陳志誠,網路上不法資訊自動蒐集系統,國科會計畫,1998年。
[7] 陳志誠,網路上高精確率之犯罪資訊蒐尋系統,國科會計畫,1999年。
[8] 陳東輝,論政府資訊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之衡平,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2002年。
[9] 陳皙彥,一個有效的文件檢索索引結構-關鍵詞繼承結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2003年。
[10] 張志偉,入門網站教父Yahoo!,商周出版,2000年。
[11] 傅澤偉,公開資訊與基金特性對股票型基金績效之影響,真理財經學報,2006年。
[12] 翟本瑞,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南華大學,2005。
[13] 劉家兆,美國軟體類股異常報酬之研究-- 使用線上公開資訊探勘相關財務比率,碩士論文,中正大學,2001年。
[14] 張美玲,網路虛擬社群類型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大學,2003年。
[15]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1991。
[16] 顏志平,專用搜尋引擎之設計、建置與績效評估-以網路上犯罪情報自動搜集系統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2001年。
[17] 章立民研究室,Visual Basic 2005 檔案IO與資料存取祕訣,初版二刷,�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8] 曹祖聖、李同顯、林義証、蔡文龍,Visual Basic 2005 程式設計經典,第二版,�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英文文獻部份
[19] Baeza-Yates, R. and Ribeiro-Neto , B.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Page1, 1999.
[20] Chen, P. S. An automatic system for collecting crim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aw and Technology, 2000.
[21] Crowley, E. Open Source Centric Information Security Lab Development, College of Technology Houston, USA, 2005.
[22] Lawewnce, S. and Giles, C. L.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on the web, ACM Intelligence: New Visions of AI in Practice, 11(1), pp.32-39, 2000.
[23] Noble, D. F. Fusion of Open Source In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Vienna, USA, 2005.
[24] Tomaszewski B. M., Pan, C. C. , Mitra, P. and Alan M. MacEachren, Facilitating Situation Assessment through GIR with Multi-scale Open Source Web Document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2007.
[25] Terry, M., Kay M., Vugt, B.V., Slack, B., and Park, T. ingimp: Introducing Instrumentation to an End-User Open Source Applic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rloo, ON, Canada, 2008.
[26] Taylor, S. "Improving Analysis with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Symposium.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2003.
[27] Yee, W. G., Beigbeder, M. and Buntine, W. SIGIR06 Workshop Report: Open Sourc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OSIR06), USA, France, and Finland,2006.
網頁部份
[28] we910919’s 部落 http://blog.mobile01.com/we910909/article/2796
[29] 大同大學電子資源查詢系統,http://leris.library.ttu.edu.tw/leris/
[30] 大同大學和平與安全研究中心,http://www.psi.ttu.edu.tw/
[31] 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newmops.tse.com.tw/
[32] 王崑義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
[3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34] 雅虎奇摩知識家 http://tw.knowledge.yahoo.com/
[35] 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36] 微軟MSDN,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msdn/default.mspx
[37] 微軟技術社群討論區 Visual Basic,http://forums.microsoft.com/MSDN-CHT/ShowForum.aspx?ForumID=232&SiteID=14
[38] 蕃薯藤網路調查網,http://survey.yam.com/
[39] 藍色小舖,http://www.blueshop.com.tw/board/default.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