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淑雯
研究生(外文):Chang-Shu Wen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臺灣解纏足運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Anti Foot-binding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王瀞苡王瀞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Ching 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纏足風俗纏足解放運動天然足會
外文關鍵詞:Foot BindingAnti-foot-binding MovementFolkloreCusto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9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從纏足在台灣發展的歷程中,與解纏足現象反映了時代的特徵與歷史風貌的多樣性。回顧臺灣地區解放纏足的呼聲,從十九世紀以來已有所聞,中外人士出現反省女性纏足與地位的聲音,社會上反映解纏足的意識逐漸濃厚起來,不盡然是因為日本統治的功效才得以奏效,但經由日治循序漸進提倡解纏,藉由女性身體(足下)的改造受到真正廣泛的注意,而解纏足成為有言論,形成組織,蔚為運動,在社會上引起較多迴響,對於重整臺灣社會文化秩序以及女性生活轉變,有其重要的啟發與貢獻。
因此本文主要透過日本統治時推動民俗改善政策理念之纏足解放運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的研究內容與目的:首先從纏足風俗隨移民傳到臺灣,在台灣社會形成之背景及所代表的社會價值意義切入主題,並探討解放纏足風俗在台灣的發展、演變脈絡跟耙梳經過歷史涵構,纏足的成效與對不同族群造成之影響。再針對日本統治基於經濟、衛生等因素漸進式的推行纏足解放運動,在台灣掀起的波瀾,探究統治政策扮演的角色和如何操作中介力量(知識份子、仕紳階層)形構臺灣纏足解放運動之運作,最後詮釋纏足解放運動所呈現的文化意義,觀察在環境變遷下對臺灣女性型塑轉化的過程與意義。
經過本研究的進行發現,歸納出日本推動的解纏足運動在台灣社會文化,所具有的面向包括:
1、台灣纏足歷史傳統意義
2、解纏足運動所表現的特徵
3、解纏足運動之文化脈絡與影響
期許透過此研究檢視臺灣纏足風俗文化與解纏足運動的變遷,反映當時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與時代意義,儘可能展現並追求接近事實的歷史面貌及多面性的動態過程,對紀錄臺灣風俗文化演變盡一份心力。
From the foot-binding and Anti-Foot-binding phenomenon in the course of Taiwan''s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 era and the historical style. The idea for anti-foot-binding was raised in Taiwan since 19th century. People began to think the meaning of foot-binding and the social states of wom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nti-foot-binding idea was rising in the community gradually. Japanese colonialism was not the main effect.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eign, Japanese promoted the anti-foot-binding idea gradual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 and receive extensive attention, it made the policy of female body reforming. Because of the new regulation, people started to discuss the issue and established the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for Anti-Foot-binding; from persuasion to punishmen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ovement,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gained the universal social reverberates. It is not to be denied tha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here by the restructuring abou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rder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lives.

This approach explored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by the custom improvement policy ideas that mad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The contents and purposes are included:
The first is 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Foot-binding custom background that was from the Taiwanese immigration and the significant social values of the Anti-Foot-binding that was represented. More than that, it is to probe into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that beca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aiwan''s development by tracing back to the contex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history. As well as try and find the influence to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t the time.
Then the Japanese ruler and the official also changed their former attitude that they cared about the movement gradually and at all into supporting the movement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and health. To study how the policy managed the middle class to operate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This research, under the new policy,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changing that affected the Taiwanese culture and female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conclude the cultural meaning that was gave by the movement.

In the study, we found the directions to generalize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that was promoted by Japanese in Taiwan are:
1. The meaning of the foot-binding in Taiwanese traditional history.
2.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3. The culture and influence of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In order to seek and close the true face of the folk culture and the processes, it explores the foot-binding custom and the anti-foot-binding movement that reflect social value and culture meaning during the time in Taiwa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aiwanese folk culture.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v
目錄 -------------------------------------------------------------------------------- v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

一、 緒論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1.1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1.2問題意識與目的-------------------------------------------------- 3
1-2 研究內容------------------------------------------------------------------- 6
1-2.1研究範圍與用語定義-------------------------------------------- 6
1-2.2研究限制------------------------------------------------------------ 7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1-3.1研究方法------------------------------------------------------------ 8
1-3.2研究步驟------------------------------------------------------------ 9
1-3.3研究流程------------------------------------------------------------ 10
1-3.4章節架構------------------------------------------------------------ 11
1-4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13
1-4.1名詞釋義------------------------------------------------------------ 13
1-4.2文獻回顧------------------------------------------------------------ 17
1-5 小結------------------------------------------------------------------------- 31

二、 台灣的纏足風俗之歷史回顧
2-1 臺灣纏足的社會背景--------------------------------------------------- 34
2-1.1臺灣地區纏足的歷史淵源-------------------------------------- 35
2-2 台灣少數纏足族群概述------------------------------------------------ 41
2-2.平埔族婦女----------------------------------------------------------- 42
2-2.2客家婦女------------------------------------------------------------ 42
2-2.3客家婦女不以纏足為美的因素------------------------------- 44
2-3 不同歷史體制下對「纏足」的賦義-------------------------------- 47
2-3.1傳統纏足共同體的形構與社會意涵------------------------- 47
2-3.2教會對臺灣女子不纏足的啟蒙------------------------------- 53
2-3.3帝國凝視下的纏足話語----------------------------------------- 54
2-4 小結------------------------------------------------------------------------- 57

三、 日治時期推動纏足解放相關政策
3-1 日治時期總督府對台灣民俗的政策趨向------------------------- 58
3-1.1 維持現狀到漸進政策------------------------------------------- 59
3-1.2 同化政策到公權力介入--------------------------------------- 64
3-1.3 皇民化運動到強制性民俗改善------------------------------ 68
3-2 日本當局對纏足問題的提出----------------------------------------- 71
3-2.1 生物學政治與人種改良--------------------------------------- 72
3-2.2 衛生、經濟因素------------------------------------------------- 74
3-2.3 天災人禍之考量------------------------------------------------- 75
3-3 全面推動纏足政策------------------------------------------------------ 76
3-3.1學校教育的配合-------------------------------------------------- 76
3-3.2民間社會教化團體的鼓吹------------------------------------- 81
3-4 小結------------------------------------------------------------------------- 83

四、 異己文化的改造-以解纏足運動為中心-
4-1 中國大陸放足思潮呼應----------------------------------------------- 84
4-2 民間纏足解放運動的興起-------------------------------------------- 86
4-2.1知識份子對解纏足的議論------------------------------------- 86
4-2.2民間解纏足運動的組織團體---------------------------------- 88
4-2.3解纏足運動的興起因素----------------------------------------- 91
4-2.4婦女主導的解纏足團體----------------------------------------- 98
4-3 解纏足觀念與推廣------------------------------------------------------ 102
4-3.1解纏足團體觀念的宣導----------------------------------------- 102
4-3.2強制手段:科罰-------------------------------------------------- 103
4-3.3報章雜誌的提倡-------------------------------------------------- 104
4-4 小結------------------------------------------------------------------------- 108

五、 啟蒙/抵抗-臺灣纏足風俗的生成變化-
5-1 臺灣各地解放纏足的發展概述-------------------------------------- 110
5-1.1解纏運動發展前後的成效------------------------------------- 110
5-1.2學校推動施行的成果------------------------------------------- 114
5-2 解纏運動檢討------------------------------------------------------------ 116
5-2.1報章雜誌的評論-------------------------------------------------- 116
5-2.2建議與迴響-------------------------------------------------------- 118
5-3 解纏足的影響與意義-------------------------------------------------- 120
5-3.1殖民者同化政策的影響---------------------------------------- 120
5-3.2對臺灣社會之影響---------------------------------------------- 122
5-3.3婦女與新世界的交融------------------------------------------- 126
5-4 小結------------------------------------------------------------------------- 132

六、 結論
6-1 台灣纏足歷史傳統意義------------------------------------------------ 133
6-2 解纏足運動所表現的特徵--------------------------------------------- 135
6-3 解纏足運動之文化脈絡與影響-------------------------------------- 138
參考文獻------------------------------------------------------------------- 14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文寶,2003,《中國俗文學發展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王詩琅(譯),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1956,《日據下的臺政》三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尹建中等著,1996,《民俗及有關文物保存維護論述專輯》,台北:內政部。
*尹章義著,1990,《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司法行政部,1969,《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桃園,司法行政部。
*片岡巖、陳金田譯,1981,《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
*竹忠信子,2007,《日治臺灣生活史(明治篇)》,台北:時報。
*朱介凡,1995,《中國民俗學歷史發展》,渤海堂。
*仲富蘭,1989,《中國民俗流變》,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李亦園著,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幼獅。
*李亦園, 1992 ,《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
*吳存浩、葉濤,2002,《民俗學導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吳瀛濤,1980,《臺灣民俗》,眾文出版。
*苑利,2002,《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范情,2006,《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台北:女書文化。
*林金田編,2002,《台灣文獻》,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惠祥,1968,《民俗學》台北:商務。
*林繼富,2006,《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卓意雯,1993,《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周星主編,2006,《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
*荊子馨,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
*柯基生著,1995,《三寸金蓮-奧秘、魅力與禁忌》,台北:產業情報雜誌社。
*柯基生著,1998,《深閨紅顏淚―三寸金蓮》,台北:台北縣蘆洲市公所。
*柯基生著,2003,《千載金蓮風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高洪興著,1995,《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
*徐海燕著,2000,《悠悠千載一金蓮-中國的纏足文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涂照彥、李明俊譯,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人間出版社。
*陶立璠,1987,《民俗學概論》學苑出版社。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輯,1999,〈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文化處。
*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連橫著,1978,《台灣通史》,台北:幼獅文化。
*張仲著,1994,《小腳與辮子》,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張邦梅著,1996,《小腳與西服》,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
*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南天出版。
*馮驥才著,2004,《三寸金蓮》,北京:作家出版社。
*陳培豐,2001,《「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國語教育政策の再考》。東京:三元社。
*陳紹馨著,1980,《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 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經典雜誌編著,2005,《赤日炎炎: 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市:經典雜誌。
*黃仁宇,2001,《放寬歷史的視野》,台北市:允晨文化。
*黃昭堂、黃英哲譯,1989,《臺灣總督府》前衛出版社出版社。
*黃有志,1991,《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幼獅。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靜嘉著,2002,《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楊,2001,《小腳舞蹈:滇南一個鄉村的纏足故事》,合肥:安徽文藝。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市:時報。
*鄭琳枝,1989,《臺灣民俗點滴》,臺灣省立博物館。
*鄭惠美編,2006,《藍衫與女紅:客家女子的衣飾美學》新竹市: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鄧迪斯,2005,《民俗解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蔡錦堂,2006,《戰爭體制下的臺灣》,國立編譯館。
*臺灣總督府,1945《臺灣統治概要》臺灣總督府。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87,《臺灣慣習記事》,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5,《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二)期刊及論文集:
*山根幸夫;吳密察譯,198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台灣風物》,32:1。
*三尾裕子,2004,〈以殖民統制下的「灰色地帶」作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一以《民俗臺灣》為例 〉,臺灣文獻,55:3。
*王詩琅,1981,〈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31,頁2。
*王詩琅,1960,〈日據初期的習俗改良運動〉,《臺北文物》3513-22。
*王世慶,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4:4。
*王樹村,1993,〈民俗與民俗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3:2=115。
*艾汀詩(Sandra Adams),1996,〈從束腰與裹腳看東西方婦女的地位〉,《文化雜誌》,24 期,頁64-90。
*江碧貞,〈淚水一缸小腳一雙〉,《世界地理雜誌》,台北,192期。
*江碧貞,〈柯先生與他的三寸金蓮〉,《華航雜誌》台北:華航雜誌社,1996,7月。
*池田敏雄,1982,〈植民地下台灣的民俗雜誌〉,《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
*池田麻奈,1982,〈「植民地下台灣的民俗雜誌」解題〉,《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
*池田鳳姿,1998,〈《民俗臺灣》的時代〉,《民俗臺灣》第5 卷附錄。
*何耀坤,2005,〈國分直一博士與臺灣考古及民俗學〉,《台南文化》,59。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1993,〈日本之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7期。
*林莊生,1995,〈《民俗臺灣》與金關丈夫_五十年後的讀感〉,《臺灣風物》45:1 。
*林美容,2004,〈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紀錄一佐倉孫三所著《臺風雜記》之探討〉,《臺灣文獻》,55:3。
*林淑慧,2004,〈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0:2,頁76-77。
*林秋敏,1996,〈中國婦女纏足研究的概況〉,《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4,頁287-296。
*林秋敏,1999,〈從不纏足運動談女性自覺的萌芽〉,《歷史月刊》,頁59-64。
*林佩淳,2000,〈古代三寸金蓮與現今美容朔身的探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0期。
*苗延威,2007,〈未知的誘惑:纏足史研究的典範轉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
*苗延威,2007,〈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頁1~45。
*柯基生,1999,〈金蓮祕性-纏足與性的解析〉,《歷史月刊》,128期,頁69-74。
*柯基生,〈女性纏足的緣起與影響〉,《北縣文化》60期,頁58-67。
*洪敏麟,1976,〈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27(3):143-157,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郁如,2000,〈日本統治初期士身階層女性觀之轉變〉,《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55-281。
*徐錫山,1998,〈「三寸金蓮」縱橫談〉,《歷史月刊》,109期,頁94-98。
*黃美娥,2006,〈差異 /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
*黃啟瑞,1947,〈教育的使命〉,《台灣文化》第2卷第1期。
*張修慎,2007,〈戰爭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9期第2卷。
*張國興,1996,〈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1895-1945〉,《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張隆志,2006,〈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
*黃英哲,2006,〈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
*葉高華,2008,〈祖媽的裹腳布與台灣堡圖〉,《臺灣光華雜誌》,頁44。
*陳培豐,2004,〈走向一視同仁的日本民族之『道』-「同化」脈絡中皇民文學的界線〉,發表於《「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舉辦,2002年11月22日。另刊《文化研究會報》24期。
*陳存仁,1992,〈女性酷刑纏足考(上)〉,《傳記文學》,61:5,頁59-66。
*陳存仁,1993,〈女性酷刑纏足考(中)〉,《傳記文學》,62:1,頁113-122。
*陳存仁,1993,〈女性酷刑纏足考(下)〉,《傳記文學》,62:2,頁128-134。
*陳培豐。2003,〈重新解析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同化』國語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軸〉,《臺灣史研究》7卷2號。
*楊興梅,2000,〈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醜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近代史研究》第4期,北京。
*楊念群,2004,〈從科學話語到國家控制--對女子纏足由『美』變『醜』歷史進程的多元分析〉,載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蔡淵絜,1988,〈日據時期台灣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1。
*蔡錦堂,1995,〈皇民化運動前台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拓墾論文集》,淡江歷史系。
*謝仕淵,2004,〈殖民統治與身體政治:以日治初期台灣公學校體操課為例(1895-1916)〉,《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使的交錯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謝艾潔,2002,《對客家婦女不纏足的看法》,《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 》。
*.謝仕淵,2004,〈日治初期(1895-1916)臺灣公學校的女子體育與放足運動〉《臺灣文獻》55(2):205-230,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蘇旭珺,〈由服飾裝扮的殘毀美學探討中國纏足之風〉,《北縣文化》60期,p49-57。


(三)碩博士論文
*王昭文,1991〈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西美貴,2003,〈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志煌,2002,〈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一九一八--一九三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雅鈴,2003,《日本皇民化政策與台灣文學的反動精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敏,1980,〈中國近代的不纏足運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燕秋,2001.5,《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德戎,2006,〈清末民初的女權運動-以反纏足與興女學為中心〉,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4,《日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方瑀,2005,《日治臺灣形象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伶,2006,〈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政誠,200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1896~192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1995,《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文鋒,1999,〈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台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旭珺,1993,<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1860~1945>,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偉崙,2004,〈日治時期閩客婦女勞動力的差異─以解纏足前後探究〉台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日治時期相關法則、報紙
日本的《解放纏足宣導員委任令存法》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
《台灣統計協會雜誌》。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編,《臺灣史料(稿本) 》。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 ,《臺灣慣習記事》。
臺灣教育會編 ,《臺灣教育會雜誌 》(簡稱「臺教」)。
臺灣協會發行,《臺灣協會會報》 (簡稱「臺協會報」)。
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發行 ,《臺灣時報》。
臺灣自日新報社發行,《臺灣日日新報》 (簡稱「臺日」)。
臺灣新報社,《臺灣新報》。


(五) 網路資料:
國立編譯館-辭書資料庫:【教育大辭書第1-8冊】網址:http://edic.nict.gov.tw/tudic/(線上檢索日期:2007/8/13)

歷史文化學習網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96&subjectid=207(線上檢索日期:2008/3/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 三尾裕子,2004,〈以殖民統制下的「灰色地帶」作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一以《民俗臺灣》為例 〉,臺灣文獻,55:3。
2. * 王世慶,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4:4。
3. * 王樹村,1993,〈民俗與民俗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3:2=115。
4. *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1993,〈日本之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7期。
5. * 林莊生,1995,〈《民俗臺灣》與金關丈夫_五十年後的讀感〉,《臺灣風物》45:1 。
6. * 林美容,2004,〈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紀錄一佐倉孫三所著《臺風雜記》之探討〉,《臺灣文獻》,55:3。
7. * 林秋敏,1999,〈從不纏足運動談女性自覺的萌芽〉,《歷史月刊》,頁59-64。
8. * 苗延威,2007,〈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頁1~45。
9. * 柯基生,1999,〈金蓮祕性-纏足與性的解析〉,《歷史月刊》,128期,頁69-74。
10. * 洪敏麟,1976,〈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27(3):143-157,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 徐錫山,1998,〈「三寸金蓮」縱橫談〉,《歷史月刊》,109期,頁94-98。
12. * 黃美娥,2006,〈差異 /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
13. * 張修慎,2007,〈戰爭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9期第2卷。
14. * 張隆志,2006,〈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
15. * 黃英哲,2006,〈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