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台彎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2,頁55-100。
中研院(2007)〈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資料使用常見問題集〉,《學術調查資料庫通訊》,21,頁14-19。
中研院(2008)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使用手冊,取自資料庫光碟。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市做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巫有鎰(2004)《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學同期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頁1-47。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頁1-31
李隆安(2004)〈台灣地區羅啟宏分層的各個分層都市化程度等級的排序研究〉,《調查研究》,15,頁5-30。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頁87-115。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頁71-105。
林俊瑩(2006)《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吳政達(2007)《教育政策分析新論》。台北,頁190-191。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胡玉鳳(2005)《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馬信行(1990)〈1990年台灣人口普查中教育資料之分析與詮釋〉,載於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處編《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論文彙編》。
范麗娟(2007)〈台灣弱勢者教育的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12,頁77-90。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頁95-139。
高淑芳(2000)《八十八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陳建州(2000),《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頁85-106 。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台北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陳奎熹(2006)《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增訂二版一刷,頁129。
張善楠等(1997),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關係〉,《台東師院學報》,8,頁25-52。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 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頁25-62。黃毅志(1997)〈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台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85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頁189-215。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頁1-35。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之影響: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頁181-195。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市94年度國民小學國語文領域基本學力檢測計畫成果報告書》。
鄭世仁(199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初版,頁219-223。
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2),頁117-152。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頁417-445。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謝敏鈴(2002)《台灣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從基層教師的觀點談起》,台彎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謬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啟宏(1992),〈台灣省城鄉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190,頁41-68。
英文部分:
Blau, P. M. & Duncan, O. 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John Wiley.
Chang, C. H. (1992)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aiwan”, Taiwan Economic Review, 20(1): 23-50.
Coleman, James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ames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
Garner, Catherine L., and Stephen W. Raudenbush. (1991). “Neighborhood effect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4): 251-262.
Halsey, A. H. (1972) Educational Priority:EPA problems and policies(Vol.1). London:HMSO.
Hillman, J. (1996) The challenge of disadvantaged. In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Ed)Suuccess Aainst the Odds. London : Routeledge.
Plowden, Bridget(The Plowden Report)(1967)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Vol. 2). London: HMSO.
Sarah Archibald (2006) “Narrowing in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at Do 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 Peabodyjournal of Education, 81(4):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