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尤菊芳(2002)。勾勒教學活動的藍圖-教案撰寫原則與方法。台北,第十一屆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
2.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 期,23-31頁。3.王珮珊(2005)。應用電子地圖於國小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麗雅(2005)。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第51卷第1期,p41-50。6.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網(2007)。Google Earth簡介。網頁資訊:http://fema.swcb.gov.tw/google/google_introduction.asp
7.余政賢(2004)。臺北縣「鄉土地圖融入教學」設計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4(6),23-31。8.余俊青(2003)。地理資訊系統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9.宋華瑞、莊智惠、翁秀菁(2002)。如何設計編寫教案。台北縣新莊市思賢國小。
10.何猷賓、薛家圓(2000)。網際網路在地理教育上的應用。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清華大學,頁187-202。
11.何猷賓、廖葆禎(2000)。現代網路數位地圖的使用與教學。2000 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30-144)。台北,國立清華大學。
12.何燦群(2006)。初階教學之一 — Google Earth 的發展背景簡介。個人網頁:http://gemvg.com/archives/34
13.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頁1-8。
14.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8,1-2。15.林傑斌、劉明德(2002)。地理資訊系統GIS 理論與實務。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16.林寶山(200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7.周天穎(2003)。地理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儒林圖書。
18.周天賜譯(2003)。Robert Delisle(1997)原著:問題引導學習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出版社。
19.耿志華(1979)。怎樣輔導兒童閱讀地圖和描繪地圖。台灣教育,339,46-48。
20.徐聖謨、姜道章、吳信政(2002)。地圖學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21.梁朝雲(1997)。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簡介LEAD 前導計畫的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34,28-41。
22.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期,頁53。23.許秀桃(2004)。網路電子地圖與傳統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空間認知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4.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印行,頁145-147。
25.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 期,2-9 頁。26.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教育部編印。
27.教育部國教司(2003)。中華民國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8.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324期,9-12。
29.黃政傑、李隆盛(1995)。鄉土教學的課程設計。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局。
30.黃冠達(200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1.楊龍士、雷組強、周天穎(2006)。遙感探測理論與分析實務。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32.廖泫銘(2006)。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趨勢與發展。台北,開放式地理資訊系統暨網路地理資訊系統研討會(Open GIS and Internet GIS)。
33.蔡博文(2006)。原住民傳統領域空間建構類型之分析—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與部落參與的研究取徑。國科會。
34.鄧天德、陳源在、徐榮崇(1996)。國小學生地圖應用能力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7-43。
35.賴進貴(1997)。我國地圖教育發展之探討研究。地圖,8,85-96。36.賴進貴(1999)。中小學地理資訊教育之探討。1999 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頁92-105。
37.賴進貴、邱顯晉(2002)。GIS 在中小學教育體系的發展。台北,2002 年ESRI用戶會議暨成果應用發表研討會。
38.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39.鍾喜亭(1994)。國小教學活動之推展。國教天地,107,7-14。40.蕭文龍(2007)。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台北,�眳p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1.蕭惠君、邱貴發(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頁37-45。
42.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資訊教育課程設計(頁197-215)。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文獻
1. Baker, T. R., (2005), Internet-based GIS mapping in support of K-12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57(1), 44-50.
2. Baker, T. R., and Case, S. B., (2000), Let GIS be your guide, The Science Teacher, 67(7),24-26.
3. Bednarz, S. W., and Richard, H. A., (1999). The status of GIS technology i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Geography, 98, 60-67.
4. Bruce, B.C., and Levin, J.A. (1997).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edia for inquiry,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7(1), 79-102.
5. Dexter, S.L., Anderson, R.E., and Becker, H.J.(1999).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221-239.
6. Fisser, P., 2001.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 process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Twente University Press, Enschede.
7. Inglis, A., Ling, P., and Joosten, V. (1999). Delivering Digitally-Manag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Knowledge Media. Kogan Page, London.
8. Levine, J.(1998).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9.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 J. Prentice-Hall.
10. Sprague, D., and Dede, C.(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