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文獻 (略依年代先後排列)
《尚書》
《周禮》
《左傳》
《莊子》
《管子》
《呂氏春秋》
(漢)劉 安,《淮南子》,台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
(漢)佚 名,鄭玄注,《易緯乾坤鑿度》,台北,老古出版社,1976年。
(漢)王 充,《論衡》,台北,台灣古籍,1997。
(魏)管 輅,《管氏地理指蒙》,台北,中華出版社,1985。
(晉)葛 洪,《抱朴子》,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晉)郭 璞,《葬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晉)郭 璞,《青囊海角經》,台北,大方出版社,1978。
(晉)郭 璞,《地理善本葬經》,台南,大山出版社,1999。
(唐)王 瓘,《軒轅本紀》,收入 (宋)張君房撰,《雲笈七籤》,濟南,齊魯,2003。
(唐)葛 洪.陳飛龍註譯,〈內篇〉《抱朴子》今註今譯,下冊,極言篇第十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2001。
(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1999。
(唐)房玄齡等,《晉書》,130卷,北京,中華出版社,1997。
(唐)楊筠松著,(清)榮錫勳注,《撼龍經疑龍經批注校補》,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
(唐)曾文辿撰,〈青囊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四庫全書》 卷十一子部七術數類,總0808冊。
(唐)楊救貧,《都天寶照經》,揚州,江蘇廣陵古籍,1997。
(唐)卜應天,《雪心賦》,新竹,竹林出版社,1989。
(南唐)何 溥,《靈城精義》,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2。
(後晉)劉 煦,《二十五史.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1989。
(宋)吳景鸞,《珠神真經》,上海,文明出版社,1928。
(宋)褚 泳,《祛疑說》,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
(宋)蔡元定,《發微論》,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9。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宋)黃妙應,《博山篇》,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
(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出版社,1999。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軒轅本紀〉,收入《雲笈七籤》卷一百(台北:中華書局,2003),頁2175。
(元)脫 脫,《宋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91。
(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全集》,上海,中華出版社,1936。
(明)徐善繼、徐善述合著,《地理人子須知》,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
(明)蔣平楷,《水龍經》,台北,文星書局,1964。
(明)王廷相撰,《王氏家藏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
(明)周履靖輯刊,嚴一萍選輯,《黃帝宅經》,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明)金星橋,《心得要旨》,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7。
(明)蔣平階,《水龍經》,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88。
(明)繆希雍,《葬經翼》,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88。
(清)吳天洪,熊汝嶽同撰,《羅經解》,台北,皇極出版社,1979。
(清)四明真人,《地理原真》,台北,武陵出版社,1988。
(清)蔣大鴻,《地理錄要》,台北,武陵出版社,1982。
(清)蔣大鴻撰、(清)無心道人注,《天元五歌闡義》清道光3年(1823),線裝,刻本 1冊。
(清)溫明遠《地理辨正續解》,收入《四庫術數類叢書》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術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所,2004年)。
(清)范宜賓集,《乾坤法竅》,台中,瑞成出版社書局,1970。
(清)沈竹礽,《沈氏玄空學》,香港,聚賢館出版社,1993。
(清)柯劭忞,《新元史》,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
(清)孫竹田,《心眼指要》,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頁54。
(清)姚廷鑾,《陽宅集成》,台北,武陵出版社行,1999。
(清)汪志伊刪定,《地學簡明》,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
(清)林 牧,《陽宅會心集》,台北,武陵出版社,1970。
(清)吳才鼎,《陽宅撮要》,北京,中華出版社,1991。
(清)姚廷鑾纂輯,《陽宅集成》,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
(清)吳才鼎,《陽宅撮要》,北京,中華出版社,1991。
(清)儲方慶,《搜玄曠覽》,江蘇,廣陵出版社,1997。
(清)劉公中,《堪輿闢謬傳真》,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清)沈 鎬,《地學》,台北,武陵出版社,2000。
(清)高見南,《相宅經篡》,台北,育林出版社,2004。
(清)汪志伊刪定,《地學簡明》,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二、當代專書
一丁、雨露、洪涌編著,《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卜則巍,〈雪心賦〉,收入《地理大全輯要》卷八,台北:武陵出版社,1986。
亢 亮、亢羽編著,《風水與建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王 乾,《風水學概論》,成都,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王 煒.陳麗芬,《揭開風水之謎》,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王 豪,《玄空大卦暨青囊諸經註》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6。
王 驥,《易經註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王士峰,《陽宅學探討與應用》,斗六,自印版,1999。
王玉德,《中華堪輿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王玉德,《風水術注評》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
王玉徳,《神秘的風水:傳統相地術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王君榮,《陽宅十書》,台北,文星書局,1964。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台北,地景出版社,1995。
王明鐘,《玄空大卦祕訣》台中:如意堂出版,1998。
王松寒,《王氏陽宅學》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
王松寒,《我看風水的心得》台北:武陵出版社,1986。
王亭之,《中州派玄空學.上中下卷》香港:紫微文化服務社有限公司出版,1977。
王雲五主編,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0。
王銘銘、潘忠黨主編,〈中國風水:歷史與文化〉《象徵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的探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著,梁祥美譯 ,《史懷哲自傳》,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弗雷澤(J.G. 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1987。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朱 偉,《家居設計與風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吳步江、 李科儒,《青囊經.天玉經.寶照經譯解》台北:武陵出版社,2000。
吳明修,《易經三元地理闡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
吳師青,《地學鐵骨祕》台北:鼎文書局,2001。
吳師青,《樓宇寶鑑》台中市,瑞成出版社,1994。
李人奎,《風水辭林秘解》台北:泉源出版社,1990。
李少君,《圖解黃帝宅經︰認識中國居住之道》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李居明,《學風水的第一本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李約瑟(Joseph Needham),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
李晶偉,《太極與八卦的奧秘與應用》台北:新智出版社,1995。
李奧波德(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台北,天下,1998。
李煥明,《比較易學論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卷一,台北,谷風,1987。
沈竹礽,《沈氏玄空學》上、下冊,台北:武陵出版社,2004。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大,1996。
周作明,《風水與經商》,台北,新智出版社,1995。
周宜興,《中國八千年歷史新探源:大地灣遺址與伏羲氏》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2007。
周學武,《周濂溪太極圖說考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
尚 廓,《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地景企業公司,1995。
林志縈,《玄空風水玄機飛星賦評註》台北:育林出版社,2007。
林俊寬,《水在中國造園上之運用》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林俊寬,《易經與風水》講義,保生道教文化學院96學年度第1學期,2007。
林俊寬,《道家陽宅學新講》台北:國際道家學術基金會,2007。
林政華,《易學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林益勝,《易經與生活》,台北,空中大學,2003。
林嘉書,《生命的風水——台灣人的漳州祖祠》,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林徽因,《風生水起:風水方家譚》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出版社,1998。
冠 元,《玄空風水陽宅操作》香港: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2002。
姚廷鑾(餐霞道人),《陽宅集成》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
柯建成,《玄空指妙》台北:武陵出版社,1997。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
洪潮和,《剋擇講義》,台中,文林,1982。
胡肇台,《中國風水在建築選址定向之應用》台北:瑞成書局出版社,2004。
胡肇台,《陽宅風水指南》台中:瑞成書局,2005。
韋伯(M.Weber)著,劉 援、王序文譯,〈當代思潮系列叢書〉《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韋伯(M.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倪 璠,《庚子山集注》,台北,台灣中華出版社,1980。
徐芹庭,《陽宅風水》台北:孚嘉書局出版社,1997。
秦瑞生,《三元玄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武陵,2001。
袁廷棟,《哲學心理學》,台北,輔大,1985。
馬克斯.舍勒著(Max Scheler), 李伯杰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貴陽市,貴州人民,1989。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1996。
馬泰青,〈地理辨惑〉上卷,收入柯建成,《玄空指妙》台北:武陵出版社,1997。
高友謙,《中國風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涂爾幹、莫斯著,《原始分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張 岱,《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出版社,1992。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張益瑞,《陽宅風水學的奧秘》南投縣:天明出版社,1996。
張清淵、彭鐘樺著,《天下第一風水地理書》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06。
張惠民,《中國風水應用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張覺明,《八宅明鏡精解》,台北,牧村出版社,1998。
梁 超,《玄空風水學講義》香港: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2002。
梁 濤,〈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古史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出版事業,1987。
清鴻山人,《玄空風水學理秘訣》臺北:久鼎出版社,2007。
莫裏曼.弗裏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郭沫若,《青銅時代》〈《周易》之制作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伯陽,《各派陽宅揭秘.》臺北:久鼎出版社,2007。
陳奇猶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出版社,1988。
陳怡誠,《玄空九星地理學》,台北,武陵出版社,1988。
陳怡誠,林文松編著,《九星法地理祕旨全書》,香港,香港書城,1988。
陳怡魁講述.張茗陽著,《生存風水學》臺北:財團法人易學研究基金會,2000。
陳柏瑜,《玄空陽宅學》台北:益群書店,2005。
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正統道藏》,第四十冊,太玄部,夫字號。
陳鼓應、趙建偉著,《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台灣商務,1999。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出版社,2003。
陳澧謀,《玄空風水問答》台北:進源書局,2005。
陳澧謀,《玄空風水探究》台北:武陵出版社,2005。
章仲山,〈陰宅秘斷〉,收入沈竹礽註,《沈氏玄空學》上冊卷三,台北:武陵出版社,2004。
章仲山,《心眼指要》,香港,紫微,1998。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
渡邊欣雄,《 風水思想と東ァジァ》京都:人文書院,1 990。
渡邊欣雄,《 風水-氣の景觀地理學 》 京都:人文書院,1995。
渡邊欣雄著,楊昭譯,《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1999。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
程建軍、孔尚朴,〈風水學批判〉,《風水與建築》,台北,淑馨,1994。
馮建逵、王其亨,〈關於風水理論的探索與研究〉,《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1992。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頁114。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卷一(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
黃榮泰,《玄空八宅經緯》台北:進源書局,2004。
圓銘居士,《陽宅風水指南》台中:瑞成書局,2005。
楊文衡,《中國的風水》,台北,幼獅出版社,1995。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台北:聯經圖書出版社,1998。
趙景義,《三元玄空紫白訣》台北:育林出版社,1994。
趙魯源,蔡承樺編注,《新校地理玄龍經》,台北,武陵出版社,2001。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書店,1995。
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劉麓巖,〈地理小補〉,談養吾著、張春成編纂,《安親常識地理小補》台北:育林出版社,2002。
慧 緣,《慧緣風水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範正義.林國平著,《神聖的紐帶︰分靈—進香—巡游》台北:九州出版社,2003。
練力華,《玄空住宅環境學》北京:中國廣播音像出版社,2006。
蔡達峰,《歷史上的風水術》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談養吾,《玄空本義談養吾全集》台北:育林出版杜,2001。
龍德居士,《天元五歌闡示全集》台北:久鼎出版社,2007。
戴斯.賈丁斯(Des Jardins,J.R.)著,林官明,楊愛民譯,《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2。
謝武藤,《風水的玄機》臺北市:武陵,2001。
鍾茂基,《各派陽宅精華(上、下)》台北:進源書局出版,2000。
鍾義明,《地理實用集》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魏里許,〈龍法〉,收入《地理大全要訣》卷一,台北:武陵出版社,1986。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
鐘義明,《三元九運玄空地理考驗註解》,台北,武陵出版社,1994。
鐘義明,《玄空大卦祕訣破譯》台北:武陵出版社,2004。
鐘義明,《玄空地理秘中秘》台北:武陵出版社,2005。
鐘義明,《玄空地理叢譚》第二集,台北:武陵出版社,2005。
鐘義明,《玄空星相地理學》,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
鐘義明,《地理實用集》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顧吾廬,《八宅明鏡》,台南,世一出版社,1991。
顧陵岡彙集.徐試可重編,《地理天機會元》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
三、碩博士論文
王參賢,《中國傳統陽宅風水思想初探》,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朱俊鵬,《敦煌風水類文書初探》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2。
江達智,《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林俊男,《台灣的傳統陽宅風水類型及其區位原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邱櫂鴻,《傳統風水術的哲學省察》,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施邦興,《葬經》中的風水理論,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洪如峰,《傳統中國人身體投射風水環境的知識體系之文獻探討》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胡肇台,《中國風水在建築選址定向之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所碩士論文,2003。 唐蕙韻,《中國風水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張文瑞,《陽宅風水與建築相關技術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張昀浚,《臺灣民間風水傳說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貞海,《周易文學性質之探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郭庭源,《台灣與金門地區民間風水傳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陳連武,《風水-空間意識形態實踐﹕台北個案》,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2。 陳學賢,《中國堪輿的哲學探討-以三合派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進國,《事生事死:風水與福建社會文化變遷》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2。
游志誠,《周易之文學觀》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黃仲淇,《風水場域之意象性研究:以三元理氣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黃怡章,《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0。
楊瀚辰,《景觀理論與風水理論比較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2006。廖 楊,〈港澳台漢族民間文化〉《港澳台的風水文化》,廣西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鄭全雄,《論易經風水思想與傳統建築及景觀環境規劃關聯性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四、期刊論文
王仲孚,〈伏羲氏傳說試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1983。王振鎰,〈司南指針與羅經盤〉,《中國考古學報》第五期,1951年6月。
宋.賴文俊撰,《催官篇》二卷,收入殷善培,〈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圖書著錄評議〉《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頁221~239。
李亦園,〈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漢學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總號第八號),(台北巿:南天出版社翻印,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210~235。李煥民〈易經的文學傳統〉《中華出版社易學月刊》第九卷第六期,1988年8月1日出版。
周志川,〈朱子與地理風水思想〉《乾元雜誌》第十三期,2000 年,頁 40-51。
尚 廓,〈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收入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台北,地景出版社,1995。
林政華,〈周易的文學之美〉《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五期,1992年2月12日。馬志欽,〈生命的韻律,地磁與風水〉《科學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五期,頁415-423。康忠慧,《人類學視野下的風水文化》(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9月),第17卷,第4期。
張文瑞,《陽宅風水與建築相關技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張紅珍,《近期中國風水文化爭議綜述》,總第150期,2006年第4期。
張淵量,《風水與人的關係》,江西文獻,第九十二期,頁42-44,1978。
連景初,〈風水奇訟〉,《台南文化》第8卷第7期,1968年9月,頁31-頁32。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二十四期,2000年6月。 游志誠,〈易經是不是文學?〉《國文天地》第六卷第十一期,1991年四月出版。覃瑞南,〈風水鎮物在台灣地區民宅施作的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期,2004年10月,頁267-頁286。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第四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黃蘭翔,〈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台灣史研究》第4 卷第2期,1997年6月,頁57-頁88。
葉春榮,〈風水與報應:一個台灣農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0年6月,頁233-頁257。鄒 然,〈論周易卦爻辭的文學價值〉,《周易研究》第31期,1997,頁41。
漢寶德,〈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邦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83。
漢寶德,〈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台大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5-55,1986。
劉長林,〈《周易》意象思維的基本邏輯規律〉,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八輯,2005。
蔡 穗,《風水的空間結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二十一期,頁93-95,1993。
鄭志明,〈社區文化的宇宙模式與神聖空間〉《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二期,(嘉義:南華大學環藝所,2001。錢學敏,《錢學森的哲學探索》,《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陳啟鐘,〈風生水起-論風水對明清時期閩南宗族發展的影響〉《輔仁宗教研究》18卷第3期,台北:輔仁輔仁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