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按著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1.(清)文慶等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出版。
2.(清)丁曰健,《治臺必告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3.(清)丁紹儀,《東瀛識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4.(日)川口長孺,《安平縣雜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五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5.(清)王大海,《海島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出版。
6.(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四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出版。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影印出版。
9.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清)朱景英,《海東札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11.(清)吳子光,《臺灣紀事》,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三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12.(清)吳之鋘修、周學曾、尤遜恭等纂,《道光晉江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二五,上海:上海書局,2000年影印出版。
13.(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清)李翰章編輯,李鴻章校刊,《曾國藩文集》,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年。
15.(清)汪輝祖,《佐治藥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出版。
16.(清)沈茂蔭編,《苗栗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五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17.(清)松筠,《西藏圖說》,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出版。
18.(清)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0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19.(清)周凱,《內自訟齋文選》,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八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20.(清)周凱,《廈門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九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21.(清)周鍾瑄,《諸羅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四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22.(清)周璽,《彰化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五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23.(清)松筠,《西藏圖說》,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出版。
24.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1995年。
25.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997年。
26.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
27.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
28.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29.(清)姚循義修、李正曜纂,《乾隆南靖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三二,上海:上海書局,2000年影印出版。
30.(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1.(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外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2.(清)姚瑩,《中復堂全集•姚氏先德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3.(清)姚瑩,《中復堂全集•寸陰叢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4.(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外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5.(清)姚瑩,《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6.(清)姚瑩,《中復堂全集•康輶紀行》,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7.(清)姚瑩,《中復堂全集•識小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8.(清)姚濬昌編,《中復堂全集•附錄•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出版。
39.(清)姚瑩,《東槎紀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40.(清)姚瑩,《東溟奏稿》,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四九,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41.(清)姚瑩,《中復堂選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八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42.(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出版。
43.(清)郁永河,《裨海紀遊》,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四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44.(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八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45.(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影印出版。
46.(清)馬其昶,《桐城耆舊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出版。
47.(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影印出版。
48.(清)連橫,《臺灣通史》,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二八,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49.(清)陳文達,《臺灣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0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50.(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出版。
51.(清)陳培桂編,《淡水廳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七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52.(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六0,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3年。
53.(清)陳衍,《福建通志列傳選》,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九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54.張榮錚、劉勇強、金懋初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55.(清)曹振鏞等纂,《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出版。
56.(清)鄂爾泰、張廷玉、徐本等纂,《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出版。
57.(清)鄂爾泰等纂,《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出版。
58.(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影印出版。
59.(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60.(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月第3次印刷。
61.(清)劉家謀,《海音詩》,收入《臺灣雜詠合刻》,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二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62.(清)劉統勳等纂,《大清律例》第一冊,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33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出版。
63.(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七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64.(清)慶桂、董誥等纂,《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出版。
65.(清)鄭用錫,《北郭園詩鈔》,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四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66.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6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0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6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撰,《臺灣通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三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6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列傳選》,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二七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7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收入《臺灣文獻叢刊》八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7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三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7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乙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七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7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七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7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二一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75.(清)錢儀吉編,《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出版。
76.(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出版。
77.(清)藍鼎元,《東征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78.(清)藍鼎元,《平臺紀略》,收入《臺灣文獻叢刊》一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79.(清)魏源,《海國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出版。
二、專書(按著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1.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2.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3.王詩琅,《三年小叛五年大亂:臺灣社會變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2003年。
4.何培夫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
5.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6.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7.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8.林慶彰,陳仕華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臺灣》,臺北:萬卷樓出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9.施立業,《姚瑩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10.唐文基,《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翁仕傑,《臺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12.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13.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14.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15.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16.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17.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18.陳在正、孔立、鄧孔昭,《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19.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0.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21.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22.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23.(清)陳盛韶著,《問俗錄:福建、臺灣的民俗與社會》,收入《臺灣研究叢書》二七,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出版。
24.黃福才,《臺灣商業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5.楊松年,《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論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26.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
27.楊熙勇,《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
2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年。
29.劉妮玲,《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久大印行,1989年。
30.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31.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32.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33.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34.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三、期刊論文(按著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1.丁亞傑,〈姚瑩與臺灣的淵源〉,收入林慶彰、陳仕華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臺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冊,2002年,頁1-38。
2.方英,〈試論姚瑩對臺灣游民的整治〉,收入《歷史檔案》(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4年第2期(2004年),頁72-75。
3.王幼華,〈清代臺灣文學中的民變與動亂〉,收入《臺灣文藝》(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83期(2002年8月),頁77-101。
4.王生懷,〈論姚瑩抗英保臺思想及其實踐〉,《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2期(2002年),頁36-40。
5.李國祁,〈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1875-1894)〉,收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8卷第12期(1975年12月),頁4-16。6.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收入《中華學報》(臺北:中華學報社)第5卷第2期(1978年7月),頁131-159。7.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收入《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第107期(1996年12月),頁58-66。8.李祖基,〈大陸移民渡臺的原因與類型〉,收入《臺灣研究集刊》(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2004年第3期(2004年3月),頁49-58。
9.汪毅夫,〈訟師唆訟:清代閩省內地和臺地的社會問題〉,收入《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編輯部)2006年第2期(2006年),頁67-74。
10.汪毅夫,〈清代臺灣的幕友〉,收入《東南學術》(福州:東南學術雜誌社)2004年第1期(2004年),頁125-131。
11.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收入《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第十二卷第二期(2005年12月),頁35-74。12.金成前,〈撰述清季官吏重視臺灣之史實〉,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7卷2期(1976年6月),頁211-226。13.季雲飛,〈清代臺灣民間械鬥與清政府的對策〉,收入《社會科學輯刊》(瀋陽:社會科學輯刊編輯部)第117期(1998年),頁112-118。
14.林丁國,〈清代臺灣羅漢腳存在因素之探討〉,收入《臺灣史料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第14期(1992年12月),頁33-57。
15.施立業,〈姚瑩與桐城經世派的興起〉,收入《清史研究》(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2004年第2期(2004年5月),頁27-33。
16.施立業,〈論姚瑩的哲學思想—桐城派經世之路探討(一)〉,收入《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第1期(1994年),頁32-37。
17.施立業,〈關於姚瑩歷史地位的再認識〉,收入《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1997年第4期(1997年4月),頁48-52。
18.胡巨川,〈從碑碣看清代臺灣之流民與乞丐〉,收入《史聯雜誌》(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第20期(1992年6月),頁175-182。19.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收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天津:南開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第5期(2005年),頁86-94。
20.陳孔立,〈清代臺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評「土著化」和「內地化」的爭議〉,收入《當代》(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30期(1988年10月),頁61-75。21.陳孔立,〈清代臺灣社會動亂原因與性質的分析〉,收入《臺灣研究集刊》(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1996年第4期(1996年),頁46-59。
22.陳孔立,〈清代前期福建平民偷渡臺灣〉,收入《臺灣研究集刊》(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2001年第4期(2001年),頁17-22。
23.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49期(1980年3月),頁115-147。24.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歷史與政治背景〉,收入《食貨月刊》(臺北:食貨月刊社)第10卷第7期(1980年10月),頁293-305。25.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民變和社會結構〉,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五十一卷二期(2000年6月),頁57-133。26.許達然,〈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收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唐山出版社)第二十三期(1996年7月),頁1-81。27.許毓良,〈清代臺灣的社會控制—以購線為例〉,收入《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五十四卷三期(2004年9月),頁17-57。28.張世賢,〈清代對於臺灣海防地位之認識〉,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7卷2期(1976年6月),頁206-226。29.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上)〉,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6卷2期(1975年6月),頁83-102。30.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下)〉,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6卷3期(1975年9月),頁4-13。31.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收入《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第24卷第4期(1974年12月),頁75-85。32.張雄潮,〈清循吏姚瑩治臺事蹟及其經世文章〉,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5卷1期(1964年3月),頁197-214。
33.戚其章,〈姚瑩的海防思想與海國研究〉,收入《安徽史學》(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第1期(1994年),頁26-31。
34.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52卷第2期(2001年6月),頁221-234。35.許毓良,〈清代臺灣綠營的再論析〉,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56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6-91。36.黃秀政,〈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收入《文史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文史學報編輯委員會)第9期(1979年6月),頁117-153。37.葉振輝,〈鴉片戰爭與臺灣〉,收入《臺灣文獻》(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43卷2期(1992年6月),頁129-135。38.劉妮玲,〈游民與清代臺灣民變(上)〉,收入《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第32卷第1期(1982年3月),頁1-22。39.劉妮玲,〈游民與清代臺灣民變(下)〉,收入《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第32卷第2期(1982年6月),頁15-44。40.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性質之分類與表象分析〉,收入《史聯雜誌》(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第2期(1983年1月),頁33-54。41.謝貴文,〈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治安事功〉,收入《屏東教育大學學報》(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第二十四期(2006年3月),頁413-444。42.鞠北平,〈姚瑩治臺的游民政策述論〉,收入《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安慶: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第21卷第5期(2002年9月),頁44-46。
43.顏章炮,〈清代臺灣民間的守護神信仰和分類械鬥〉,收入《清史研究》(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8年第4期(1998年),頁48-54。
44.羅運治,〈鴉片戰爭時姚瑩防臺措施的探討〉,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臺北: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三期(1991年7月),頁93-120。四、學位論文(按著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1.王春美,〈姚瑩的生平與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6年。
2.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3.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4.金智,〈清代嘉慶、道光朝臺灣社會動亂的研究1796-185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5.陳玉貞,〈清代臺灣吏治研究:以刑名、錢糧職責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6.章瑄文,〈紀實與虛構—鴉片戰爭期間臺灣殺俘事件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7年。
7.曾國棟,〈清代臺灣示禁碑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
8.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
9.謝宜蓉,〈清代臺灣民變與宗教關係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10.謝貴文,〈姚瑩的經世思想與在臺事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6年。
五、工具書(按著者姓氏筆畫依序排列)
1.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清)吳榮光編,《歷代名人年譜》,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影印出版。
3.國家圖書館編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
4.國家圖書館編印,《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5.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6.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貳、外文部分
一、外文著作
1.James W.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London: Macmillan & co.,1903).
2.Kenneth E. Folsom, “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 :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 ,1968).
二、翻譯書籍
1.(法)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Les Europ�縹ns aux portes de la Chine: l'exemple de formose au XIXe siecle)》,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2.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 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1年)。
3.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日)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影印出版。
5.(美)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矬間A《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6.(美)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7.(美)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年。
8.(法)R�縵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沙考察報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