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丘昌泰,1995《台灣環境管制政策》,台北:淑馨出版社,頁59。
丘昌泰,2000: 22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非政府組織》。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江明修,2003,《非營利創新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
丘昌泰,2007,《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丘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韋伯文化。
江明修、丘昌泰,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周錦宏,2006,福爾摩沙藝術節系列活動《三義木雕國際文化藝術節》訪視評估報告。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2007:休閒社會學(二版),台北,華立圖書出版社,頁192-348-311。
史美強,2005,網絡與府際治理制度》,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毅志、張維安,2000,〈台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社會階層背景之分析〉, 《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305-338。台中:台灣省文獻會出版。
張維安編,2000a,《台灣客家族群-產經篇》(作者:張維安、黃毅志、黃紹恆、張翰璧、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2000b,《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研究人員:張翰璧、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台灣史文獻委員會印行。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閩南與客家族群社會階層背景之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305-338。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朱燕華編著,2001,《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出版公司。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維安,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頁169-180,收錄於張維安、朱燕華編著,《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出版公司。
張維安,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頁179-207,收錄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洪馨蘭(1997)《煙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煙作經濟》。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0。行政院文建會。
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徐正光,2002:4;俳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57-362。行政院文建會。
張維安(2000a)〈台灣客家產業經濟導論〉,《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問記錄》,頁1-14。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2000b)〈台灣客家族群的產經特質(代序)〉,《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1-19。台灣省文獻會。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21-49。台灣省文獻會。
梁憲初,1994,〈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56。行政院文建會。
黃毅志、張維安,2000,〈台灣客家閩南與客家的社會階層之比較分析〉,《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頁305-338。台灣省文獻會。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台灣社會》,頁1-14。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張維安、朱燕華,2001,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生智文化出版
郭思妤譯,200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作行銷》,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譯自Kotler, Philip &Lee, Nancy.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A Roadmap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2006.
劉坤億,2003,〈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頁233-268。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頁373-74。
朱雙一、陳建寧,2004,台灣文學反映的客家社會結構和民性特徵,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
潘勛; 2008,馬克潘Mark J.Penn;微趨勢,台北,雅言文化出版社。
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以治理與社會資本兩大理論說明農會與政府間獨特的夥伴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頁181-220。高宣揚,1999 ,Postmodernism ,頁658。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頁49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頁147。
林谷蓉, 2008 ,〈從海洋文化推動與漁業事項屬性觀點探討漁會組織之定位〉,收於《海洋文化研究叢書第1號-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基隆市。
皮爾•波狄爾。Bourdieu, Pierre;譚立德譯,2007,《實踐理性:關於行為理論》,頁1-21, 153-214 ,第1版,北京:三聯書店。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頁223-226,台北市;五南。
陳清春,1995,農委會台灣農家要覽:269。
張康之:2008,論社會的網絡結構:2008:39。
哈拉爾. W. E. ,1999,新資本主義.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14。
傅家雄,2004,台灣經濟變遷與發展,頁76-140,台北,華立圖書公司。
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二、文件
丘昌泰,<我國環境管制政策之研究:政策管理體系的觀點>,<法商學報 >,第31期(1995)年,頁89。丘昌泰,1998,〈以社區主義破解公害糾紛的困境〉,《台灣環境保護》。第20期,頁11。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境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8-9)
丘昌泰,<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2005.6),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丘昌泰、張翰璧、鄭曉峰,<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創刊號,200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張維安,2006,台灣客家產業經濟研究之回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電子報第三十三期。
范揚松,1994,客家族群特性與企業家性格之會通與轉化,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正光, 1994, 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王志卿 1995 經濟活動的社會基礎論台灣中小企業運作的網絡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炯仁 ,1996,臺灣族群關係的歷史發展-以屏東平原的閩客關係為例。 臺灣族群關係研討會,頁109-123。 台北市:前衛出版社出版。
邱榮舉 、 謝欣如,2003, 論台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
周志龍, 2000,全球化發展與台灣行政區劃再結構 。
史美強與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探:中國行政評論,頁74。
楊美萍,2004,桃園縣海岸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
梁憲初 1994 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刊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等主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 維 安、黃毅志,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
葉俊榮、江淳芳、陳仲嶙,2006,〈公共設施政策之永續性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政策連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羅烈師,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北台灣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羅烈師(1999)〈台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評述(1966-1998)〉,《客家文化通訊》,2:117-137。
李建堂、張長義;1994,桃園沿海土地變遷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1期》臺北市:中國地理學會,頁76-82。
林育建:2007,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碩士論文。陳茂泰,1973 ,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平靜與望洋的例子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7。
黃異,2004,現行漁會組織之探討,農委會漁業署。
勒伯斯坦(Leibenstein''s‚1976,X非效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臺北:新史學雜誌社。遼寧大學;經濟轉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效應《經濟研究參考》2004年第78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76-2006,《臺灣農業物價統計月報》。
周憲文,1980,《清代台灣經濟史》, 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憲文,1985,《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文山,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璋玲,2009,漁港多功能發展與社區營造─以南澳朝陽漁港為例碩士論文。轉載自:台灣漁產品行銷網\漁業智庫 ttp://www.aptcm.com/fish/km.nsf/ByUNID/3C09AF35925919A8482572B9002B4BDE?opendocument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張翰璧,2004;從「義民信仰」的建構看 客家 族群認同的想像;族群關係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
何宗翰,2008:養殖基金會專刊 。
氣象局,2007,《氣候資料年報(地面資料),頁67-68》(臺北市:中央氣象局)。
黃文吉、林文信、陳光昱,2006,「台灣地區漁港再造與漁村振興之研究」,第三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旅運管理系。
黃文吉、林文信、廖一久,2005,由漁港發展歷程論漁村振興、轉型與再造,2005年漁業發展與漁港開發論壇,台灣大學與海洋大學。
林玉茹,〈清代台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台北文獻》直字111 期
吳思華,1999,「組織邏輯:人情與理性」,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頁271-283,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 119期莊英章,1971,〈廟宇與鄉民生活一個漁村的個案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12。蕭興富:1997,農業生產調查,行政院農委會。
潘廉方,1966,《臺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165-166》,台北。
張研田,1975,人與饑餓人口與糧食問題論文選集:72,臺北市,臺灣商務。
羅斯托夫茲夫,美國經濟史家俄裔美人,(Michel J. Rostovtzeff)著《羅馬 帝國社會經濟史》,採社會階級論,以為中產階級,農人及軍人的結會而使帝國崩潰。MICHEL J. Rostovtzeff,(1870-1952):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7-),中譯本:馬雍、厲以寧譯:《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張維安,2006,〈台灣客家企業家探索:客家族群因素與金錢的運用〉,《客家研究》。1(2): 43-74。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論文。
林玉茹的,1993,《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焦點在清代的台灣港口,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在〈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
蘇桑盈,2008,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環保團體遊說策略研析:以政策網絡觀點分析,碩士論文。(Kooiman,1994;Rhodes,1996;Pierreand Peters,2000;轉引自廖坤榮,2004:185)。
廖坤榮,2004 「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頁181-220。陳恆鈞、張國偉,2005 「協力模型運作之初探」,法政學報,第19 期,頁41-80。法國學者P.Bourdieu(1986)在”Forms of Capital”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著),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1-44》,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
Jorgensen,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施添福2001:159-165)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283面。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39。。王俊秀,2000:4,「永續發展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連結: 議題與展望」,環境教 育季刊,(43): 8-17
王俊秀,2000 "進技於道:科學、技術、社會與通識的交會",通識教育季刊,(7)1: 110-115
王俊秀,2000,國土倫理的社會面向:環境社會學的觀點",應用倫理學季刊,15: 1-8
辛旗,1991,台灣社會的三階段變遷論四十年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體系,載於詹火生主編(頁3-17),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田珍寶,1998,真誠的愛;從族群關係探討,宗教教育:148期,1998年6月號
陳威穎;96)創新的擴散心得報告碩一0961421
Michael E. Porter, 1999,李明軒,邱如美 - 天下文化出版。競爭優勢。
Michael E. Porter, 2001, 蕭羨一 - 天下文化出版。
王志弘,2008 《領域》,台北:群學。(原著︰David Delaney, Territory)(與徐苔玲合譯)(預定出版)
廖坤榮2004 ,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期(2004/12) 頁次181-219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法學暨哲學教授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查爾斯.泰勒 Taylor, Charles
譯者 李尚遠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 2008。
劉純杏,2001,李喬長篇小說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0學年度。陳心怡,2004, 以社會關係網絡分析客家人工作貧窮問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松野周治,2006,〈透過國際交流達到結合各地區文化觀光資源:
從日本京都府舞鶴氏的經驗談起〉,《東亞地方治理交流研討會─文化、觀光與政經》,台北:台灣大學社科院主辦(未出版)。
Reinhold.pp.61-196。將地方產業走向觀光化,視為是地方物質的一種轉變過程,使得地方原來的資源價值,具大幅度的提升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91-205。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明修,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73:71-95.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
五南。
李英周,2006,漁港與漁村未來發展方向,漁業推廣,232期,11-21。
胡興華,2004,迎接休閒漁業時代的來臨,漁業推廣,211期,10-25。莊慶達,2007,漁業署,漁業推廣第260期。
1996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84年(1995)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6,台灣經濟發展概況。
《資本的空間》,2008,台北:群學。(原著:David Harvey, Spaces of Capital)(與王玥民合譯)(預定出版)
《發展理論》,2008,台北:群學。(原著:Richard Peet & Elaine Hartwick, Theories of Development)(與方淑惠合譯)(預定出版)
胡其湘,2007:漁業署。
彭子倩,2007:養殖基金會。中華民國漁業簡介,2004。
台灣農業年報,1949。
漁業年報,2007。
四、網站
漁業署,2008.4.21,〈漁業發展現況簡介〉,網址:http://vol.moi.gov.tw/vol/moi_work.htm
台灣漁業聯合網
http://show.etaiwanfish.com/Index1.asp
漁業署
http://www.fa.gov.tw/
農委會
http://www.coa.gov.tw/
台灣省漁會
http://tpfa.etaiwanfish.com/
桃園區漁會
http://taoyuan.etaiwanfish.com
壹、西文部份
I. Books
Ashworth, G.J. and H. Voogd.1990a. Selling the City: 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sector Urban Planning.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Amin, A. and Thrift, N. 1992. "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6(4): 571-87
Bourdieu,Pierre.1992.Invitatio to Reflexive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aiden, G. E.(1991), 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Burt, R.1992.Structural Hole. Cambrid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nacich, Edna, and John Modell.1980. The 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Solidari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eman, James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oleman,J.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 Stamatiadis, and N. H. Gartner, “MULTIBAND-96: A Program for Variable-Bandwidth Progression Optimization of Multiarterial Traffic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554, 1996, pp. 9-26
Dicken, P. (1994)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ms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101-28.
Goodal, Brian.1990. “The Opportunity Set Concept-An Application To Tourust Destination Areas” in Ashworth, G.J. and Voogd, H., Marketing Tourism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Granovetter, M. S.(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pp.1360-1380.
Kearns, Gerry and Cris Philo.1993. Selling Places: 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Pergamon Press.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ogan, J.R. and H. L. Molotch. 1987. Urban Fortunes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lotch, Harvey.1976.“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of a Pla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1): 309-332.
Ohmae, K. (1995)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tow,W.W.,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London: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8)
Ward, S. V. and Gold, J.R.(ed).1994. Introduction In Place Promotion–The Use of Publicity and Marketing to Sell Towns and Region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J. S.(1988).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eprint edition). New Hampshire : Ayer Company.
Coleman, J. S. (1988b).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a).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 1360-1380.
Gartner William C,1996 “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New York:Van Nostrand
Mark J.Penn,2008,微趨勢microtrend」
Habermas, Jurge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s Political Functio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1989. 181-235
Jenkins 1998]. C. Jenkins, M. Jackson, P. Burden, and J. Wallis,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Web resources using Java and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Volume 30, Page 646-648, 1998.
Seydlitz, R. & Jenkins, P.(1998).The influence of families, friends, schools, and community on delinquent behavior. In T.P. Gullotta, G.R. Adams,.R.
Jones T,1995,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259.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Row. Le win?B= f (P, E)
Lewin, B., 2000. Gene VII. Oxford Univerdity Press, New York.
Freedman Friedman, M. & Churchill G. A., Jr. (1987). Using Consumer Perspectives and a Contingency Approach to Improve Health Care Delivery, Journal of Consummer Research, 13(March), P492-510.
Putnam ,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 pp.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