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國生
研究生(外文):Kuo-Sheng Cheng
論文名稱:漂流,是行動的力量:漂流社工的運動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Flowing is The Root of Activism: The Praxis of Social Work Rank and File in Taiwan
指導教授:紀駿傑紀駿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Chieh 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基層社工社工師法社會運動漂流社工勞工運動
外文關鍵詞:rank and file social workerslabor movementFlowing Social Workersthe law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zationsocial mo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1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台灣社會工作發展隨著黨政合一的國家發展,養成具有依賴國家的性格。社會工作者首次為自身權益挺身,表現在1980年代各縣市約聘社工員爭取納編的過程中。爾後國家與社會工作協商的結果,是以專業化來鞏固社會工作的地位,並且輔以國家考試賦予證照的制度來作為專業地位的保證,1997年社工師法的通過,正式宣告著台灣社會工作劃時代的一刻。然而專業身分的賦予,勞動條件的保障並沒有隨之而來,在2002年的南投縣裁撤事件中,這個議題才又被重新提醒。

本研究是從社會運動的角度出發,以次級資料分析及深度訪談的方式,檢視漂流社工作為台灣基層社工的代表,如何走出不同於主流社工專業化的道路。漂流社工的背景來自於2002年南投縣政府收回生活重建中心,此事造成災區社工對於政策暴力的不滿,開始有許多社工開始反思社工勞動權益的議題,漂流社工正是當時集結起來而最具有行動力的一群人。

漂流社工秉持著「基層發聲、基層行動」的精神,從發行電子報作為起點,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行動。漂流社工主要的行動有三個:發行電子報、出版紙本刊物、舉辦普渡營隊。他們原本是想要凝聚基層社工的力量,透過集體行動來面對兩個宰制基層社工的體制──學術界(知識體系)與實務界(社福機構),但是他們後來發覺社工的勞動狀況與階層處境多重紛雜,所以決定改以認知解放作為主要的核心目標,透過紙本刊物與普渡營隊來啟發社工的社會學想像力,以在地行動做為鬆動社工體制的一種可能性。

漂流社工最主要的成就,在於創造基層社工發聲與對話的平台,開始讓實務經驗被重視與談論,從中凝聚了基層社工的集體性與團結力,也突破了社工既有的無力感。本研究認為,社工要走向名符其實的專業道路仍有一段路要走,實務界的經驗與知識才是社工真正需要的,推動基層社工組織的力量以及幫助社工員訴說自己的故事是首要的任務。
Social Work in Taiwan has always depends on the state, because Taiwan is special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history. Social workers fight for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first in 1980s by asking contract social workers to become formal public officials.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al workers resulted in the granting of professional status of social work and supported by national examination. In 1997 the law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zation is enacted, this meant a milestone in Taiwan’s social work history. However, even social workers get symbolic professional status; they don’t have secured labor condition. Due to Nantou County government’s layoff event in 2002, issues related social workers’ working condition were brought up again.

This essay uses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and the methods of secondar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in trying understand the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 of rank and file in Taiwan’s social work: Flowing Social Workers, how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of professionalization in social work. Flowing Social Workers emerged from the layoff event by Nantou County government during 921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incident makes Nantou social workers realize unfair policy and its violence, and resulted in many social workers’ rethinking about the issue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Some active social workers gather together to talk about how to rethink and feedback this policy, they are Flowing Social Workers.

The spirit of Flowing Social Workers is to ” voice and act in grass-root”; they released online newspaper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started a series of actions. Flowing Social Workers had three kinds of actions: releasing online newspapers, publishing journal, and holding Poodoo(folk Ghost Festival)camps. They planned to connect and empower rank and file social workers while facing two dominant structures in social work: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tellectual system) and practical institutions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y found labor condition of social workers too complicated, so they changed their goal to cognitive liberation--To open social workers’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by publishing journals and holding Poodoo camps; they believ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hange social work structure by acting locally.

Flowing Social Workers’ achievement was to create the public sphere that the rank and file social workers could voice out and have their voices heard, and to change their previous condition of helplessness in mainstream social work. This essay argues that social work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it achieve professionalization, what social workers need to do is to gai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develop rank and file social workers’ agency and discourse, social worker’s storytelling should be taken up as the principal mea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分析架構 10
第五節 論文大綱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資源動員與人際網絡 13
第二節 組織架構與民主決策 20
第三節 政治過程與新社會運動 28
第四節 基進社會工作與相關本土研究 33
第五節 基層社工運動的國外經驗 38
第六節 小節 46

第三章 漂流社工的行動軌跡 49
第一節 社會工作在台灣的發展 49
第二節 南投縣政府回收生活重建中心始末 52
第三節 回收生活重建中心後的組織與集結 60
第四節 南投團體:漂流社工的現身 66
第五節 漂流社工與電子報的重新摸索與定位 73
第六節 小結 88

第四章 漂流社工的文治武功 93
第一節 漂流社工的戰場 93
第二節 漂流社工決策機制與結構性網絡 99
第三節 漂流社工組織與普渡營隊中的無架構特性 106
第四節 漂流社工的處境與定位 111
第五節 漂流社工的轉變與成長 119
第六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1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3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4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8

附錄一:台灣「社會工作」相關系所列表 155
附錄二:南投縣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移撥鄉鎮公所」事件發生經過156
附錄三:漂流社工大事記 163
附錄四:『GOING勾引』漂流社區工作營活動內容 166
附錄五:社工師考試近年(1997年∼2007年)錄取率 168
附錄六:為何不搬出921組合屋? 169
附錄七:關於對清水溝工作站的理解 175

參考文獻 181
一、中文部分

Alexander, C. Jeffrey著、吳震環譯,2008,《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台北:五南出版社。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
Burghardt, Steven and Michael Fabricant著、張瓊月譯,〈基變社會工作〉。頁41-62,收錄於林萬億、古允文編,《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編,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Fisher, Robert著、王石珍譯,《為自己出征》。台北市:方智。
Freire, Paulo著,方永泉譯,2007,《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Hall, Edward, T.著、周傳成譯,1979,《無聲的語言》。台北市:協志工業出版。
Hyde, Catherine Ryan著、貫之譯,2001,《讓愛傳出去》。台北市:智庫。
Freeman, Jo著、陳信行譯,2008,〈無架構的暴政〉。《文化研究月報》87。資料來源: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7/park01.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2日。
LeCroy, Craig Winston著,李晏甄、林立譯,2009,《社工員的故事》。台北:群學。
Leder, Mini導演,《讓愛傳出去》(電影)。美國:華納。
Mills, C. Wright著、陳強與張永強譯,2005,《社會學的想像力》。北京市:三聯。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Olson, Mancur著、董安琪譯,1984,《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允晨。
Reinhard,2004,〈回應之二〉。收錄於《漂流社工電子報第五十九號:回應—我對漂流的三部曲》。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1236043616/20040310010600/。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Reinhard,2005a,〈前言:在介紹助念團之前的囉囉唆唆〉。收錄於《第七十四期漂流電子報:2005漂流社工營之助念團介紹》。資料來源: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class_paper_open.htm?d=2005-06-22&e=fsw&t=.htm&j=74&f=main&v=1&type=1&change=1。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Reinhard,2005b,〈一種相遇的可能〉。收錄於《第七十五期漂流電子報:「普渡-2005漂流社工營」之漂流社工網站介紹》。資料來源: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class_paper_open.htm?d=2005-06-28&e=fsw&t=.htm&j=75&f=main&v=1&type=1&change=1。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Tourain, Alain著,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2002,《行動者的歸來》。台北:麥田。
Weber, Max著、于曉等譯,2005,《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小丑,2003,〈安安的求職故事〉。收錄於《漂流社工第五十二號:社工實務中的性別現象3》。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4424251/20031115165403/。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02,《福利社區化實踐經驗中之「大地震」:南投社會工作界之「土石流」》。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statement/wang0411.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尹寸欣,2002,《社會工作者參與低收入婦女集體創業的行動與反思∼以台北市天心社會服務協會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昱,2002,《「妹妹」-社會工作與政治的處女情結》。論文發表於「2002年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民國91年6月1日。
方昱,2005,《清水溝的行動與敘事-我在社區中實踐社會工作的歷程與專業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方昱,2007,《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45周年『中國社會的社會工作實踐與教育』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民國96年4月19日。
方雅麗,1999,《台北市公娼事件中政府社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困境∼一個行動研究的反思》。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水瓶子,2003,〈回應上述留言〉。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四十七號:回應「求職秘笈」之回應》。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3319954/20030707222513/。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王心聖,2002,《資深安寧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敘說性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頁95-114,收錄於齊力與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
王行,2007,〈等待社群/community:置身現代性統治技術下助人工作者的共在追求〉。論文發表於「台灣社區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教授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民國96年6月14日。
王佳琦,2007,《徘徊在聽與說之間-ㄧ個社會工作學習者在自我與專業間的差異對話》。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卓聖,2002,《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研究:1950-199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崇名,2006,〈反思與實踐作為社會學的想像力〉,頁:57-92。收錄於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威仕曼。
王淑卿,2007,《社會工作專業典範形塑的可能:李雲裳生命敘事初探》。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1994,〈社工員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定位〉論文發表於「社會工作倫理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民國93年5月19日至20日。
王增勇,2002a,〈在專業主義下交出靈魂的社工專業: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論文發表於「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民國91年1月11日至12日。
王增勇,2002b,〈讓政治的歸政治,福利的歸福利〉。論文發表於「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討會」,台中:亞洲大學,民國91年4月26日。
王增勇,2005,〈編輯室報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v-xi。
王增勇,2007,〈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頁267-276。收錄於陳光興編《當前知識狀況:2007亞洲華人文化論壇》。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201-224。
王增勇、廖俊松,2002,《生活重建中心政策評估及推動模式之研究》。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王慶中、萬育維,1995,《社會學與社會工作者的反省》。台北市:五南。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 95-126。
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部落工作站,2004,〈社區工作營〉。資料來源:http://www.daanriver.org.tw/job_in.asp?ID=1。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協會,2006a,〈社工師法修法公聽會北區會議紀錄〉。未出版。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協會,2006b,〈社工師法修法公聽會中區會議紀錄〉。未出版。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2005,《社工師法修法進度報告》。資料來源:www.mhsw.org.tw/學會公告/社工師修法/941007社會工作師法修法進度報告.doc。取用日期:2009年4月29日。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2005,《社會工作師法修法草案》。資料來源:www.mhsw.org.tw/學會公告/社工師修法/社工師修法草案.pdf。取用日期:2009年4月29日。
江季璇,2005,《社工人員對兒童保護保密倫理的價值與抉擇-捍衛孩子隱私說與不說間的擺盪》。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冷尚書,2003,《戰士與俠的自我╲文本:社會運動存有論的一種初步嘗試》。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冷尚書籌畫、蔡雅如整理,2007,〈社工需要怎麼樣的工會?談談對社工基層工會的想像〉。頁25-31,收錄於《漂流社工第三號:社區工作專刊》。南投縣鹿谷鄉:漂流社工出版社。
吳月美,2007,《在社工實踐中我對權力結構的詮釋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宋麗玉,1986,《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急進傾向與急進事實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安爵,2002,《從南投縣九二一災後生活重建工作談社會工作的倡導觀點的重要性與兩難》。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_7.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李育卿,2006,《機構績效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身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增祿,2007,〈第一章:社會工作之意義與發展〉。頁11-38,收錄於李增祿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巨流。
李憶微,2005,〈李憶微的一段話〉。資料來源: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1/post_6.html。取用日期:2009年4月28日。
沈建亨,2004,《我對社會工作的探索與再認識:與基層社會工作者的串連、集體行動與反思》。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星馳、李力持導演,1996,《食神》(電影)。香港:星輝海外有限公司。
季儂,2003,《part1:讀者來函》。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四十七號:回應「求職秘笈」之回應》。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3319954/20030707222513/。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林佳,2004,《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5,《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嘉,2003,《「從無到有,佔個好位置」我的早療社工師之路在慈濟》。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采蓉,2006,《當社工碰到體制:社工員勞動過程之探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宏,2008,〈社工也能罷工?香港社工工會罷工經驗分享〉。苦勞網,3月24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8216,取用日期:2009年3月8日。
林家德,2004,《社工員專業承諾之敘事研究∼以兒福聯盟出養社工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琪雅,2005,《社會工作者在兒少保護體制內安身立命的故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萬億,1992,〈社會工作──從傳統到根本改革〉,頁1-40,收錄於林萬億、古允文等譯著,《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萬億,2006a,〈第三章: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史〉。頁65-140,收錄於《當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06b,〈第九章:社會工作專業〉。頁374-407,收錄於《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福利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林萬億、古允文等譯著,1992,《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萬億、呂寶靜、鄭麗珍,1999,《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科規劃研究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社工工會籌備小組,2007,〈關於我自己〉。資料來源:http://www.blogger.com/profile/01517464460661500531。取用日期:2009年4月28日。
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2005a,《社工師法受害人論壇,就要開始囉!》。資料來源: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2/post_13.html。取用日期:2009年4月29日。
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2005b,《歡迎認識我們,工作分配如下》。資料來源: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2/post_16.html。取用日期:2009年4月29日。
南投縣新聞局,2002,《響應縣府建構基層社會福利工作機制,南投縣各鄉鎮市公所慨接生活重建中心業務》。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gov.tw/PUBLIC_OP/view.php3?id=1312&sub=85&main=GOVPROMO。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洪文潔,1996,《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倡導取向之分析──以社工相關科系社會工作概論主要教科書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盈豪,2003,〈「漂流」長成什麼樣?〉。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四十七號:回應「求職秘笈」之回應》。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3319954/20030707222513/。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徐楓雁,2002,《台灣地區專業社會工作者實踐倡導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偉琴,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療轉型中的角色反思與因應》。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弘樺,2003,《電子報的想法》,收錄於《漂流社工第三十三號:基層社工組織論壇之分享》。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2223988/20030210113111/。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張立本,2004,《一九九0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玳菱,2006,《社工新人無法拋置的生命經驗-我在康復之家從事精神社會工作的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美淑,2002,《讓我們的聲音發出去》。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_3.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張雯勤,2004,〈從旅行到田野研究:談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頁75-96,收錄於林本炫與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張維修,2000,《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重構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許祖維,2006,《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婕穎,2002,《一位基層社工員所看到此事件背後的想法》。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_6.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許婕穎,2003,〈對政大同學的回應〉。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四十七號:回應「求職秘笈」之回應》。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3319954/20030707222513/。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許婕穎、水瓶子、Reinhard、黃盈豪、阿砲,2004,〈漂流社工團體的行動經驗和反省〉。論文發表於「多元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北:台北縣政府。2004年2月21日。
郭妍君,2004,《尋找失落的女性經驗與社工工作熱情∼女性資深社工口述歷史》。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正益,2002,《這場美好而艱鉅的仗,我選擇再戰!》。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_2.htm。取用日期:2009年年5月22日。
陳芳哲,2007,〈社會運動的動員力量〉。《網路社會學通訊》63。資料來源:http://society.nhu.edu.tw/e-j/63/63-06.htm。取用日期:2009年6月1日。
陳信行,2008,〈社會運動的組織課題:「無架構的暴政」──專題導言〉。《文化研究月報》87。資料來源: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7/park00.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2日。
陳則茵,2007,《置身「社工」脈絡中的反思與行動---探究「助人」位置的歷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奎林,2004,《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角色與困境探討-實務工作者的觀點》。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倫,2007,《庇護誰?論智障者庇護工場的「市場化」》。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敏雪,1995,《台北市社會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實施之發展∼基變觀點之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 190-196。
陶蕃瀛,2005,〈走在國家體制與公民自主的鋼索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217-221。
彭文美,2002,《社會工作員勞動條件的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政樹,2002,《台灣專業社工新思維》。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3.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程韻舫,2004,《台灣第三部門政策倡導之研究--以國民年金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侃如,2007,《大經濟小社工:三位精神社工的生命故事》。台北市:記憶工程出版。
黃盈豪,2003,〈串聯,糖衣包裹的毒藥:0208基層社工論壇後續思考〉,收錄於《漂流社工第三十四號:基層社工組織(三)》。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2280249/20030217221522/。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黃盈豪,2005,《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盈豪、陳俊諺,2008,〈台灣社工社群新挑戰∼社工勞動權益與人身安全議題與探討〉。論文發表於「追求公平正義社會:社會工作專業的挑戰」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2008年3月1日。
黃培潔,2004,《兩種社工論述場域之分析與反思 : 以社區發展季刊與漂流社工電子報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塗,2002,《政治虎牙下,福利悲歌!》。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2_1.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黃肇新,2002,《我們少做了什麼?--省思民間承辦南投生活重建中心之終結》。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statement/Huang0421.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楊長苓,2003,《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琇珊,1992,《社會工作的倡導觀點──理念與實務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 21-29。
漂流社工,2002,《漂流社工電子報試刊二號:你快樂嗎?》。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1111674/20020628111040/。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漂流社工,2005,〈一個營隊的想像〉。收錄於《普渡-2005漂流社工營》。資料來源:http://www.replacing.org/poodoo/before.htm。取用日期:2009年4月13日。
漂流社工,2005,《成員介紹》。資料來源:http://www.replacing.org/member.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漂流社工電子報,2003,〈漂流社工公告〉。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四十九號:讀者投書》。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3814975/20030905140852/。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台北市:巨流。
蔡志杰,2009,〈在議題倡議與集體行動之間:「助人工作者」的組織處境〉。資料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1503。取用日期:2009年6月13日。
蔡培元,2002,〈作為「階級盲」的社工〉,收錄於《漂流社工第六號:個案管理的相關議題》。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1259925/20020729134306/。取用日期:2009年5月22日。
蔡培元,2007,《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涵宇,2006,《一個社工,多個世界?社會工作勞動市場階層化現象初探》。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怡世,2006,《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鄭陸霖、林鶴玲,2001,〈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2: 55-96。
蕭信彬,2005,《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關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社會學考察》。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如,2004,《駐足省思臺灣社會工作的證照制度—從臺美社會工作證照制度比較談起》
謝至翔,2002a,《那美好的仗,我們正要開戰》。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statement/wang0401.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謝至翔,2002b,《建構專業社群》。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group.htm。取用日期:2009年4月12日。
謝至翔,2003a,〈串連,從自己開始〉,收錄於《漂流社工第三十三號:基層社工組織論壇之分享》。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sw0621/3/2223988/20030210113111/。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謝至翔,2003b,〈漂流,一段未完的旅程〉。論文發表於「2003行動研究年會」,北京:北京師範學。2003年3月22日。
鍾秉穎,2006,《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與勞動權益》。論文發表於「『2006年社會工作展望與挑戰』學術研討會」,雲林: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民國95年4月29日。
簡春安、李雲裳、高永興,2005,〈「社會工作師」立法始末〉。《社區發展》109: 142-148。
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台北市:巨流。
簡慈慧,2002,《南投縣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撥交鄉鎮公所之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org.tw/workstation/swact/a_041_3.htm。取用日期:2009年5月16日。
羅曉瑩,2004,《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蘇英足,2005,《都會住宅拆遷與社會工作-科層分工及專業自主之省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Bell, Joyce Marie, 2007, Bringing the Movement Home: Black Social Workers'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Profession, 1966-1976.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Clemens, Elisabeth S., 1997, The People’s Lob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1925.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Joe L. Kincheloe, and Shirley R. Steinberg,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ean, 1985, “Strategy or Identity: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Research 52: 663-716.
Gould, Roger V. 1991. "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1871."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716-29.
McAdam, Doug, 1983,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The Political Process Mode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if Chicago Press.
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1977,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6): 1212-1241.
Melluci, Alberto, 1980,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 199-226.
Payne, Malcol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Polletta, Francesca, 2002, Freedom is an endless meeting: democracy 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lmi, Patrick, and Richard Hunter, 2001, “Beyond the Rank and File Movement: Mary van Kleeck and Social Work Radicalism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1931-1942.”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28(2): 75-100.
Robertson, Roland, 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 Heterogeneity”, Pp. 25-44 in Global Modernities, edited by Mike Featherstone, Scott Lash and Roland Robertson. London: Sage.
Gamson, William A., 2003, “Defining Movement ‘Success”, Pp. 350-352 in The Social Movement Reader: cases and concepts, edited by Jeff Goodwin and James M. Jasper.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Giugni, Marco G., 2004, “Personal and B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in Social Movements”, Pp. 489-507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 edited by David A. Snow, Sarah A. Soule, and Hanspeter Kriesi.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Eyerman, Ron and Andrew Jamison, 2003, “Movements and Cultural Change”, Pp.367-369 in The Social Movement Reader: cases and concepts, edited by Jeff Goodwin and James M. Jasper.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