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資料
一、中文專書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合著,1995。《1600-1930臺灣史》。臺北:武陵出版社。
文復會編,1967。《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人暨成立大會速紀錄》。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方豪,1994。《臺灣早期史綱》。臺北:學生書局。
王生榮,2000。《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
王佐書,2007。《中國文化戰略與安全研究》。北京:人民。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王曾才,1990。《西洋近代史》。臺北:正中書局。
王雲五,1968。《先秦政治思想》。臺北:商務。
王瑋琦、蔡志昇合著, 2006。〈軍備競賽和軍備管制〉。翁明賢主編,《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圖書,頁263-286。
史明,1968。《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文化公司。
史明,1992。《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臺北:前衛。
民主進步黨,1993。《政策白皮書﹙綱領篇﹚》。臺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朱浤源主編,2005。《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老子,1980。《道德經》。臺北:黎明文化。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2004年文化統計》。臺北:文建會,。
余英時,1955。《文明論衡》。香港:高原。
吳文星,1999。〈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階層的變動〉。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73-80。
吳密察,1990。《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
呂秀蓮, 2004。《臺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臺北:知本家文化。
李松林,1993。《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臺北:風雲。
李昉等撰,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勝彥,2008。《臺灣經濟研究基本論集》。臺北:商務。
李景鵬,1995。《權力政治學》。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李登輝,1996。《經營大臺灣》。臺北:遠流。
李際均,2002。《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際均,2002。《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李登科主編,1996。《國際政治》。臺北:空中大學。
李環,2002。《信息革命與國際關係》。北京:時事。
沈偉烈編,2004。《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
周世雄,2000。《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臺北:五南。
周宗賢主編,2001。《認識臺灣》。臺北:黎明。
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頁161-192。
周煦,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臺北:生智出版社。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揚智。
林熊祥等編,1954。《臺灣文化論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林鍾雄,1995。《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臺北:三通。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
門洪華主編,2007。《中國:軟實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
施正鋒編,2006。《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洪敏麟編,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韋政通, 2003。《中國文化概論》。長沙:岳麓書社。
倪世雄,2007。《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宮玉振,2002。《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徐小波,2008。《臺灣軟實力》。臺北:財信。
徐如亨,2000。《解構另類戰爭(上)》。臺北:麥田。
徐瑜,1992。〈經國先生與文化建設-我國文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張念鎮編,《經國先生與中華民國復興基地》。臺北:黎明,頁217-264。
殷海光,1996。《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桂冠。
秦孝儀,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
翁明賢,2002。《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臺北:創世文化。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1。《國防軍事建設》。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
張五岳主編,2003。《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
張亞中,2002。《開放政治市場》。臺北:揚智。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等編,1996。《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合著,1996。《臺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
張麗東,2003。《永遠的摩根索》。北京:學林。
曹永和,199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梁漱溟,1990。《中國文化要義》。臺北:五南。
盛清沂主編,1972。《臺灣省開闢資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
許極燉,1996。《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
連溫卿,1988。《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香。
郭輝譯,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第1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守亭,1986。《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治臺政績考》。臺北:正中書局。
陳紹馨,1979。《臺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潔華,2000。《21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芳明, 1996。〈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頁135-156。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揚智。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臺北:易博士。
彭懷恩,1997。《臺灣政治文化的解析》。臺北:風雲。
彭懷恩,2003。《中華民國政治體系》。臺北:風雲。
曾逸昌,1996。《文化發展與建設史綱》。臺北:文史哲。
程裕貞,2007。《中國文化要略》。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
程廣中,1999。《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
鈕先鍾,1997。《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
鈕先鍾,2000。《二十一世紀戰略前瞻》。臺北:麥田。
鈕先鍾,2000。《戰略家》。臺北:麥田。
黃仁偉等著,2006。《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合著,2005。《臺灣史》。臺北:五南。
楊英,1958。《從征實錄》。臺灣文藝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部,2008。《2007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年報》。臺北:經濟部。
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年報》。臺北:經濟部。
廖中山,1995。《海洋臺灣V.S.大陸中國》。臺北:海洋臺灣。
廖舜右、曹雄源,2007。〈現實主義〉。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2版。臺北:揚智,頁37-5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統計提要(下)》。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國防白皮書》。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灣新生報社編,1947。《臺灣年鑑》。臺北:臺灣新生報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清季外交史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8種。臺北:臺灣銀行。
劉素芬、樊沁澕,1997。《中國現代經濟學的播種者鄒至莊先生訪問錄》。臺北:八方文化。
劉敏中,2000。《文化學學˙文化學及文化觀念》。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劉杰主編,2006。《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臺北:商務。
劉曉,2000。《意識型態與文化大革命》。臺北:紅葉文化。
樓耀亮,2002。《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人民出版社。
鄭竹園,1985。《臺灣經驗與中國重建》。臺北:聯經。
鄭樑生,2004。《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 。臺北:三民書局。
賴澤涵,2008。〈戰後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賴澤涵主編,《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臺北:威仕曼,頁353-373。
錢穆,1989。《民族與文化》。臺北:東大。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2002。《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
戴國煇,1994。《臺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
謝冰瑩等著,1990。《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
二、翻譯專書論文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1977。《日據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國楨著,吳修垣譯,1999年。《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Reminiscences of Dr. Wu Kuo-Cheng)。上海:人民出版社。
Alan Isaak著,王逸舟譯,1993。《政治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臺北:五南。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韋伯。
Arnold J.Toynbee著,于平凡譯,1992。《文明是怎樣創造的》。臺北:水牛。
Cray, S. Colin著,王正己譯,1981。《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of the Nuclear Er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E. Patricia Tsurumi著,〈日據時期臺灣與朝鮮的教育〉,吳文星編譯,1994。《臺灣漢人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
Herodotus著,王以鑄譯,1998。《希羅多德歷史:希臘波斯戰爭史》(Histories)。臺北:商務。
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Pfaltzgraff著,閻學通等譯,2002。《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北京:世界知識。
Joseph S. 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
Joseph S. Nye,Jr.著,蔡東杰譯,2003。《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臺北:左岸文化。
Joseph S. Nye,Jr.著,門洪華譯,2005。《硬權力與軟權力》(Hard & Soft Power)。北京:北京大學。
Joshua S. Goldstein著,歐信宏、胡祖慶譯,2003。《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雙葉書廊。
Karl Von Clausewitz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1982。《戰爭論》(Vom Kriege),第1卷。北京:商務。
Paul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譯,1995。《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臺北:五南。
Peter J.Katzenstein著,李小華譯,2002。《文化規範與國家安全:戰後日本警察與自衛隊》(Cultural Norms & Nayional Security : 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pan)。北京:新華。
Richard D. Lewis 著,關世杰譯,2002。《文化的衝突與共融》(Managing successfully across cultures)。北京:新華出版社。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2002。《權力與相互依賴》(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avo Klimovski著,張明貴譯,2000。《政治與體制》(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臺北:聯經。
Schech and Haggis著,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
Spykman, N.J.著,劉愈之譯,1965。《和平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北京:商務。
Steven Lukes著,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Power:The Radical View)。臺北:商周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與研討會論文集
王建華,2008。《從柔性權力觀點探討國家安全新構面:以美國、中共為例》。桃園: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雨蒼,2006。《中國軟實力的迷思:奈伊理論及相關爭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志輝,199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筱琳,2005。《軟性權力之概念與應用:以台灣的外交實踐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美慧,2003。《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顯星,2002。《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夏立平,2007/4/20。〈論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對外戰略〉,「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第三屆戰略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四、期刊
孔憲法、閻永祺、吳牧學,2008。〈臺灣文化產業關連之分析〉,《都市與計畫》(臺北),第35卷第3期,頁117-206。
尤陳俊,2006。〈民事法制中的舊慣與日據臺灣時期的治理術變遷〉,《北大法律評論》(北京),第7卷第2輯,頁482-507。
王世塗,1997。〈中共戰略文化解析〉,《國防雜誌》(台北),第12卷第8期,頁1-9。
王素彎,2006/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濟前瞻》(臺北),第107期,頁45-52。王榮川,2006/3。〈論國家安全與軟國力-我國政治安全探微〉,《國防雜誌》(桃園),第21卷第3期,頁237-248。市村瓉次郎,1924。〈唐以前の福建及び臺灣〉,《東洋學報》,第8卷第1號,頁811。
和田清,1924。〈琉球臺灣の名稱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4號,頁414。
朱馬傑,2002/8。〈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中的文化因素〉,《中國評論》(香港),頁64-67。
吳叡人,2006/6。〈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雜誌》(臺北),第17卷第2期,頁127-218。宋淑玉,2006/6。〈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述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北京),第12期,頁78-82。
宋德星、葛勇杰,2008。〈從智識到理論化—軟權力思想的發展演進〉,《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江蘇),第2期,頁88-94。
李愛麗,2004。〈日據時期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學術論壇》(廣西),第2期,頁146-150。
杜十三,1996/11。〈文化的產業升級〉,《文訊雜誌》(臺北),第133期,頁41-42。沈清松,1995/11。〈臺灣文化發展五十年〉,《交流》(臺北),第24期,頁11-16。
沈清松,2002。〈歷史性、文化空間與文化產業〉,《哲學雜誌》(臺北),第38期,頁26-36。周丕啟,2002。〈西方的戰略文化研究〉,《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4期,頁142-146。
林碧炤,2006/2。〈臺灣的非傳統外交〉,《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0期,頁7-15。
邱坤玄,2007/1。〈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臺北),第38卷第1期,頁213-244。
邱秋瑩,2001/6。〈知識經際之意義、內涵與發展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第91卷第6期,頁1-38。
門洪華,2006。〈中國戰略文化的重構:一項研究議程〉,《教學與研究》(北京),第1期,頁57-63。
姜秀敏、林紅霞、吳舒屏,2004/12。〈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文化安全問題解析〉,《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連),第3卷第4期,頁42-46。
封德屏,1995/2。〈移風易俗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李瑞騰專訪文建會新任主委鄭淑敏〉,《文訊雜誌》(臺北),頁21-27。
施正權,2004。〈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哲學與文化》(臺北),第31卷第4期,頁25-60。
倪台瑛,2007/9。〈對中共柔性國力(soft-power)面面觀〉,《中共研究》(臺北),第41卷第9期,頁106-121。
宮玉振,2006。〈論近代中國的戰略文化走向〉,《中國軍事科學》(北京), 第6期,頁50-56。
宮玉振,2001/3。〈戰略文化傳統略論〉,《濟南大學學報》(濟南),第11卷第2期,頁22-25。
徐博東,2004/6。〈論臺灣文化的特點和漢文化在島內傳播發展的歷史分期〉,《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北京),第2卷第2期,頁75-80。
秦亞青,2003。〈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南京),第1期,頁10-15。
郝培芝,2005/1。〈對中國武器解禁案:雙頭馬車下的歐盟中國政策〉,《歐亞研究通訊》(臺北),第8卷第1期,頁13-15。
張樹倫,2008/8。〈當前臺灣文化現象的省思〉,《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通訊》(臺北),第11卷第2期,頁60-77。
張雙英,1996/8。〈談文化形成的特色與文化建設的路線〉,《文訊雜誌》(臺北),頁36-37。莫大華,2008/6。〈批判性地緣政治戰略之研究〉,《問題與研究》(臺北),第47卷第2期,頁57-85。莫大華,1996。〈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臺北),第35卷第6期,頁39-52。莫大華,1996/5。〈戰略文化之研究〉,《國防雜誌》 (龍潭),第11卷第11期,頁73-85。莊萬壽、林淑慧,2003/9。〈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臺北),第2卷第3期,頁27-62。陳小沖,1995。〈日據時期臺灣教育發展論述〉,《臺灣研究集刊》(福建),第2期,頁152-159。
陳麗瑛,2007/7/5。〈臺灣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策略〉,《經濟前瞻》(臺北),頁48-53。
黃俊傑,2000/1。〈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化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臺北),頁86-92。楊永明,2004/9。〈臺灣民主化與臺灣安全保障〉,《臺灣民主季刊》(臺北),第1卷第3期,頁1-23。楊立憲,1995。〈臺灣光復以來文化演變的型態初探〉,《臺灣研究》(福建),第3期,頁42-48。
楊勝群,2007/3。〈小議文化軟權力〉,《瞭望雜誌》(北京),第11期,頁19。
廖漢臣,1949。〈韋麻郎入據澎湖考〉,《臺灣文獻》(臺中),創刊號,頁14-19。
臧宏玲,2008。〈全球化與文化衝突〉,《長白學刊》(長春),第140期,頁141-143。
劉永濤,1996。〈試論西方戰略文化思潮〉,《國際觀察》(上海),第6期,頁51-53。
潘望喜,2001/12。〈臺灣當局軍事戰略演變之評析〉,《西安政治學院學報》(西安),第14卷第2期,頁83-88。
潘朝陽,2005。〈從原鄉生活方式到中華文化主體性—臺灣文化的原則和方向〉,《臺灣研究集刊》(福建),第87期,頁67-76。
蔡子民,1994。〈臺灣文化的發展與特質〉,《臺灣研究‧專論》(廈門),頁1-6。
蔡放波,1997。〈略論日據時期臺灣的皇民化運動及其影響〉,《臺灣研究》(福建),第4期,頁50-53。
冀放,1996。〈日據時期臺灣教育政策的演變〉,《臺灣研究集刊》(福建),第3期,頁75-83。
賴景昌、林國仕,2004/5。〈知識經濟〉,《科學發展》(臺北),第377期,頁58-63。
謝佳宇,2007/6/5。〈以柔克剛—臺灣發揮關鍵軟實力〉,《卓越月刊》(臺北),第274期,頁40-45。
羅建波,2006/6。〈中國崛起的對外文化戰略:一種軟權力的視角〉,《中共中央黨校學報》(北京),第10卷第3期,頁97-100。
五、報章網路資料
王長坤,2000/11/8。〈經濟全球化當中的文化衝突與整合〉,《光明日報》。
包宗和,2008/3/28。〈一中解套,外交休兵開新局〉,《聯合報》,A23版。
朱新民,2004/9/7。〈面對中共和平崛起:發展臺灣柔性國力〉,《聯合報》,第15版。
何鴻榮、桂宏誠,2002/10/26。〈論析臺灣意識與文化認同〉,《中央日報》,第3版。
吳文星,1984/10/25。〈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民生報》,光復節特刊。
林志成,2001/6/1。〈兩岸經改,都有他的影子〉,《中國時報》,第3版。
俞力工,2000/6/7。〈評陳水扁的臺灣文化論〉,《聯合早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12/23。〈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人民日報》,第15版。
莊萬壽,1995/4/17。〈一百年台灣文化的新出發-台灣對原鄉漢文化關係的歷史新探〉,《民眾日報》,第3版。
中國教育文摘,2007/9/26。〈當前臺灣農業科技發展的特點分析〉,《中國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lunwen/66/596/lunwen_ 180485.html〉(2009.06.04)。
中國新聞網,2002/9/24。〈中國掃除文盲提升全民素質仍任重道遠〉,《中國新聞網》,〈http://big5.chinanews.com.cn:89/2002-09-24/ 26/225858.html〉(2009.05.27)。
中華民國國防部,2008/5/1。〈97年國防報告書〉,《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report.mnd.gov.tw/chinese/a5_3b.html〉(2009.06.07);
中華民國國防部,2009/3/16。〈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 gov.tw/QDR/menu.htm〉(2009.05.15)
王文洋,2007/5/24。〈發展國際醫療服務。臺灣做的到〉,《中央社》,〈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705240218〉(2009.06.04)。
王玉水、李炳勤,1996/9/22。〈二十一世紀是亞太世紀〉,《黨員幹部之友》,〈http://www.dygbzy.com/html/hqss /2007-3/26/17_09_36_590.html〉(2009.05.21)。
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2008/3/6。〈軟實力在中國的實踐—國家軟權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 people.com.cn/BIG5/ 41038/6963011.html〉(2009.5.2)
北京週報,2009/3/4。〈2009年中國國防預算〉,《北京週報》〈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9lianghui/2009-03/04/content_184077.htm〉(2009.06.07)。
古德業,2006/5/5。〈臺灣農業科技發展概況及兩岸交流合作願景〉,《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 PUBLICATION/TE/ 095/TE-R-095-009.htm〉(2009.06.04)。
向榮,1992/10。〈臺灣經驗、中國模式及國際局勢〉,《海峽評論》(臺北),第22期,〈http://www.haixiainfo.com.tw/FF/22-4642.html〉(2009.05.15)。
朱敬一,2002/1/1。〈知識經濟時代臺灣的全球佈局〉,《財團法人時代基金會》,〈http://www.epoch.org.tw/pdf/seminar_2002_01_01.pdf〉(2009.05.28)。
行政院,2008/2/4。〈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行政院》,〈http:// www.cci.org.tw/download/download_list.asp?download_cate_sqno=23〉(2009.05.31)。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09/1/22。〈2008年底人口結構〉,《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2009.05.2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 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2009.05.31)。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 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2009.05.28)。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10/28。〈臺灣知識經濟評比亞洲居冠〉,《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 www.cepd.gov.tw/m1.aspx?sNo=0010801〉(2009.06.11)。
行政院農委會。〈加強農產品全球佈局行銷計畫〉,《行政院農委會》,〈http:// www.coa.gov.tw/view.php?catid=19181〉(2009.06.04)。
行政院農委會。〈民國97年臺灣出口農產品量值與96年同期之比較〉,《行政院農委會》,〈http://agrapp.coa.gov.tw/TS2/TS2Jsp/TS20104_R.jsp〉(2009.06.07)。
行政院農委會。〈新農業運動。臺灣亮起來〉,《行政院農委會》,〈http:// 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2009.06.04)。
何振宗,1997/7/9。〈兩國論評述〉,《聯合新聞網》,〈http://issue.udn.com /FOCUSNEWS/TWOSIDES/e/frame.htm〉(2008.06.21)。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網站》,〈http://www.ntnu.edu.tw/his/teacher%20books/%BB{%C3%D1%A5x%C6W%BE%FA%A5v%BDg/%A4%E9%AAv%AE%C9%B4%C1%A5x%C6W%AA%BA%B1%D0%A8|%BBP%AA%C0%B7|%ACy%B0%CA.doc〉(2009.3.18)
吳文星。〈近代臺灣的社會變遷〉,〈http://www.ezsell.com.tw/ ch018_folder/1126〉(2009.5.14)。
李雯雯。〈大航海時代的興起—宗教與貿易〉,《元智大學學術網》,〈h ttp://www.yzu.edu.tw/yzu/pt/ptstudent /hw/954823-hw3.pdf〉(2009.05.07)。
律師文化網。〈文化概述〉,《律師文化網》,〈http://www.lawyerculture.com/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0〉(2009.04.03)。
施正鋒,1999/10。〈臺灣意識的探索〉,《臺灣獨立建國聯盟》,〈http://www.wufi.org.tw/ republic/rep1-10/no10_15.htm〉(2009.06.09)。
施正鋒。〈臺灣人的國家認同〉,《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http://taiwannation.50webs.com /taiwan12.htm〉(2009.07.11)。
胡錦濤,2007/10/15。〈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6/9/2/100469260_1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6260&mdate=1015124425〉(2009.01.25)。
馬英九,2008/2/26。〈一個SMART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華民國國家安全促進會》,〈http://www.npf.org.tw/post/11/3939〉(2009.05.01)
馬寶成,2003/9/11。〈試論政治權利的合法性基礎〉,《中國選舉與治理》,〈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496〉(2009.4.28)。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9/2/18。〈華語能力測驗歷次考試人數〉,《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http://www.sc-top.org.tw/ chinese/report.php〉(2009.06.09)。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7/26。〈漢語水準能力考試歷年考生人數統計〉,《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www.hanban.edu.cn/ content.php?id=2627〉(2009.06.09)。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9/5/16。〈孔子學院2008年度報告〉,《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www.hanban.edu. cn/content.php?id=5106〉(2009.06.09)。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孔子學院〉,《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 www.hanban.edu.cn/content.php?id=3258〉(2009.06.09)。
張小明,2005。〈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美國研究》,第1期,《中國國關在線》,〈http://www.irchina.org/news/ view.asp?id=995〉(2009.5.1)。
張利華,2008/6/13。〈中國特色法治型民主政治建設之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6/13/content_8348682.htm〉(2009.4.19)。
張政亮,2007/3/10。〈地緣政治的演變與發展〉,《臺灣大學政治學系》,〈http://politics.soc.ntu.edu.tw/ old/news/3.pdf〉(2009.4.13)。
戚嘉林,2009/2。〈悲壯的強國夢與臺灣經驗—中國30年經改沈思〉,《海峽評論》(臺北),第218期,〈http://www.haixiainfo.com.tw/ FF/218-7447.html〉(2009.05.20)。教育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http://dict.revised. moe.edu.tw/cgi-bin〉(2008.11.10)。
教育部,2008/12。〈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教育部》,〈http:// 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 sn=8956〉。(2009.05.21)。
教育部統計處。〈歷年在華留學生統計表〉,《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2009.05.21)。
曹郁芬,2008/3/4。〈美國國防部報告:中國飛彈每年對臺增百枚〉,《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5/today- fo1.htm〉(2008.06.21)。
梁崇民,1996/9/3。〈歐洲議會支持兩岸參與國際社會〉,《國策研究院》,〈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46_7.pdf〉(2009.05.29)。
許玉君,2009/5/20。〈最具創新力國家。臺灣全球第六〉,《聯合新聞網》,〈http:// udn.com/NEWS/FINANCE /FIN2/4914929.shtml〉(2009.06.10)。
郭敦仁、江大樹。〈臺灣的憲政發展與民主鞏固〉,《國策研究院》,〈http://www.inpr.org.tw/ publish/pdf/157_1.pdf〉(2009.05.28)。
陳力,2008/4/3。〈地緣政治學〉,《新華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4/03/content_7911515.htm〉(2009.4.13)。
陳立元、范美媛、柴菁菁。〈突破性教材—《溝通華語》Communicating in Chinese的展現〉,《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5/html/paper/papers/bw08.pdf〉(2009.05.21)。
陸啟超。〈臺灣民主憲政發展簡介〉,《僑光科技大學》,〈http://www.ocit.edu.tw/ ~chichao/democracy.pdf〉(2009.05.28)。
黃志芳,2006/10/20。〈Taiwan Is China's Best Partner to Democracy〉,〈http://iis-db.stanford.edu/evnts/4656/Conference_Keynote_Speech.pdf〉(2009.05.28)。
新華網,2003/1/23。〈臺灣經濟發展情況〉,《新華網》,〈http://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3815.htm〉(2009.05.28)。
新華網,2006/12/22。〈中國政府明年將提供11000 留學生獎學金名額〉,《新華網》,〈http://www.edu.cn/xiang_mu_422/20061222/t20061222 _211222.shtml〉(2009.05.30)。
新華網,2009/1/19。〈海權爭霸回顧: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mil/2009-01/19 /content_10680977_1.htm〉(2009.05.11)。
廖德琦,2007/5/31。〈醫療觀光。臺灣新錢途〉,《新臺灣新聞週刊》(臺北),第584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 inview.jsp?period= 584&bulletinid=70265〉(2009.06.04)。
臺灣人權促進委員會,2004/6/14。〈臺灣人權促進會的工作〉,《臺灣人權促進委員會》,〈http://www.tahr.org.tw/indexp-hp/categries/ tw/about-us/work/〉(2009.05.10)。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年)〉,《臺灣研究網》,〈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 twstatistic50/index.htm〉(2009.03.25)
臺灣經濟研究院,2006/11/1。〈臺灣經濟發展史〉,《臺灣經濟研究院》,〈http://www.tier.org.tw/ comment/ pre_20061101.doc〉(2009.05.28)。
臺灣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2009/5/14。〈2009年學術研討會—探索國際醫療新趨勢。發展醫療服務新脈動〉,《臺灣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http://www.medicaltravelintaiwan.com/news_detail. aspx?c=C_00000001&y1= &m1=&y2=&m2=&cid=P_00000541&p=1〉(2009.06.04)。
鳳凰網,2008/12/20。〈盤點臺灣優勢。看臺灣軟權力五大秘技〉,《鳳凰網》,〈http://phtv.ifeng.com/program/kjbfz/200812/1220_1699_ 931017.shtml〉(2009.05.21)。
齊濤,2004/11/9。〈文化衝突與我們的選擇〉,《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11/09/content_2192994.htm〉(2009.4.11)。
羅援、李勁松。〈臺灣戰略文化淺析〉,《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26562〉(2009.06.10)。
貳、英文資料
一、英文專書
Booth, Ken & Russell Trood, 1999.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Booth ,Ken 1979. Strategy and Ethnocentrism .New York:Holmes & Meier.
Buzan,Barry and Richard Little, 2000.International System in World History;Remar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chran, Charles L. and Eloise F. Malone, 1999.Public Policy: Prespectives and Choices .New York: Mc Graw-Hill.
Davidson, W.James,1986. The Island of Formosa.New York:Oxford.
Gray, Colin S.,1996. Explorations in Strategy. London:Greenwood Press.
Gray, Colin S.,1991. War, Peace, and Victory: Strategy and Statecraft for Next Century. New York:Touchstone.
Johnston, Alastair Iain,1995.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lein, Bradley S.“The Textual Strategies of the Military: Or, Have You Read Any Good Defense Manual Lately?”in James Der Derian and Michael J. Shapiro,1989.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stmodern Readings of World Politics.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Morgenthau J, Hans. ,1959.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Nye, Joseph S. Jr.,1990.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
Nye, Joseph S. Jr.,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Basic Book.
Nye, Joseph S. Jr.,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Basic Book.
Nye, Joseph S.Jr.,2004.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Parker Geoffrey,1998.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Pinter.
Pye, Lucian W. and Sidney Verba.,1965.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New Jersey: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Snyder,Jack I.,1977.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Strauz-Hupe Robert and Stefan T. Possony.,1954. International Realtions New York:Mc Graw-Hill.
Toma,Peter A.and Robert F.Gorman,1991.International Relatins:Understanding Global Issues. California: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Williams, Raymond,1983.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York: Oxford UP.
二、英文期刊
Gray, Colin S.,1999/1. “Strategic Culture as Contex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ory Strikes back,”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5, No.1,pp. 49-69.
Kier, Elizabeth.,1995. “Culture and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etween the War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No. 4,pp. 65-93.
Klein, Yitzhak.,1991. “A Theory of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10, No. 1, pp.3-24.
Klein, Bradley S.,1988. “ Hegemony and Strategic Culture: American Power Projection and Alliance Defense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4, pp. 133-148.
Lantis,Jeffery S.,2002. “Reflection and Reappraisal Strategic Culture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4,No. 6, pp. 87-113.
Lord, Carnes.,1985.“American Strategic Culture,”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5, No. 3 ,pp. 269-293.
Nye, Joseph S. Jr.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Why Washington Should Worry.” Foreign Affairs , pp.16-20.
Smith-Windsor, Brooke A., 2000/9. “Hard Power , Soft Power Reconsidered, ”Canadian M ilitary Journal ,pp. 51-56.
三、網路資料
DCMS, 1998/3/20.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http://www.culture.gov.uk/ reference_library/publications/3109.aspx〉(2009.05.30).
The World Bank,“KEI and KI Indexes (KAM 2008),”〈http://info.worldbank.org/etools/kam2/KAM_page5.asp〉(2009.06.11).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sation,”〈http://www.unesco.org/ culture/industries/trade/html_eng/question.shtml〉(2009.05.31).
WFDA,2008/9/15. World Forum for Democratization in Asia.“World Forum for Democratization in Asia,” 〈http://www.wfda.net/ news_detail. htm?id=386〉(200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