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淑雯
研究生(外文):Chang. Shu - Wen
論文名稱:捕捉生命的印記-張淑雯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Capturing the imprint of life -A Discussion on the Contemporary ink-wash Portraits of Chang, Shu - Wen
指導教授:林田壽林田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ian - S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人資處造形藝術碩士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捕捉印記現代水墨人物畫
外文關鍵詞:captureimprintcontemporary ink-washportra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創作旨在探討筆者在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所值得紀念的事件或紀錄的心境。加上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身分由學生變成社會人士,而現在又升格成為一位母親,在外在的改變與心境的變化上呈現出許多不同的面相,警覺到必須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些美麗的色彩,因此由人的形貌向外發展出與生活相關的事件,將刻印在心中最為感動的情境加以捕捉、紀錄,並嘗試詮釋當時的心境。
因此,進一步將此想法透過圖像的方式,來表達生活的意義,與人存在的價值,並從文獻探討中分析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延革,與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突破,以了解人物畫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價值,與影響筆者創作之處。最後說明筆者融合中國水墨人物畫與西畫的人物表現手法,期望在創作的過程中,以審美的體驗來擷取生活中的感動,藉由作品中的人物、物件與情境的營造,做生活的反思。因此,筆者將刻印在心中最感動的印記歸納出兩個系列,作為研究創作的重點:
(一)悸動系列:剖析「悸動系列」的概念來源,描寫個人在生活空間中接觸到的人、事、物與生活的點滴片刻,在生命中存在的意義,同時紀錄背後蘊含的感動與值得紀錄的價值,表達筆者內心所激起的心靈悸動。
(二)希望系列:本系列藉由孩童的生活圖像,與嬰兒的剪影傳遞純真與無限的希望,提醒我們必須呵護下一代的成長。此外也透過花卉的象徵圖像,表達父母、長輩們對孩子的殷切期盼,傳達父母之愛,與對孩子永無止境的關懷與期待。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experiences, memorable events, and mental state of the researcher. With growing age, transforming from a student to a working professional, and now a mother,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both appearance and mental state has presented many different aspects, thus, being awar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some beautiful memories for her own life. Therefore, from the change of appearance to all events relevant to life, the researcher has captured and recorded the most touching moments of life, and tried to interpret the mental state at that time.
The researcher has put the idea into practice by drawing pictures, and expresse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value of human existence through it.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rtraits and the breakthroughs of contemporary ink-wash portraits from literature review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portraits in art field and the influences of portraits on the creations of the researcher. Finally, it demonstrates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fusion of Chinese ink-wash portraits and Western portrait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er can capture every touching moment of life with her experience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introspect her life by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s, objects, and situations in her work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as divided the most touching imprints of life into two series as the key points for investigating her creations.
(1) Vibration Se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this series, and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every person, object, and touching moment of life that the researcher has experienced. This series also records the inspiration and memorable values behind to express the inner vibration of the researcher.
(2) Hope Series: this series conveys the innocence and infinite hope by presenting life images of children and the sketches of infants, which reminds everyon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and care the growth of the next generation. In addition, this series also expresses the eager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and elder generation towards children by presenting typical images of flowers and plant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love of parents and parents’ endless concern and expectations towards children.
目 次
致謝詞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圖目次 Ⅶ
表目次 Ⅹ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之分析 14
第一節 印記創作的形成 15
一、 成長與學習的影響 15
二、 身分轉換的影響 19
三、 印記的建構 21
第二節 印記的人物表現 24
一、 人物畫的特質與技法 24
二、 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多元性 37
三、 印記人物的創作觀 48
第三節 印記創作的空間形式表現 58
一、 傳統人物畫的空間表現 58
二、 西方繪畫的空間表現-以超現實主義為例 62
三、 印記創作的空間表現 68
第四節 象徵符號的運用 75
一、 象徵的繪畫功能 75
二、 象徵符號在藝術內容的重要性 75
三、 水墨畫象徵表現的運用 82
第五節 印記傳達的方法 84
一、 觀察法 84
二、 筆墨技法 86
三、 色彩觀 89


第三章 作品分析詮釋 94
第一節 悸動系列 96
一、 創作內容 96
二、 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 98
三、 作品分析 100
第二節 希望系列 129
一、 創作內容 129
二、 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 132
三、 作品分析 135

第四章 結論 152
第一節 研究總結與成果 15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及規劃 153
參考書目 154
一、中文書目
1. 王菊生(1998)。中國繪畫學概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2. 王偉(1989)。中國當代美術家 黃冑。中國:四川美術出版社。
3. 王春立(1997)。巨匠與中國名畫 齊白石。台北:台灣麥克。
4. 王春立(1997)。巨匠與中國名畫 任伯年。台北:台灣麥克。
5. 王德育(2004)。台灣藝術 現代風格與文化傳承的對話。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6.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史博館。
7. 王錦堂(1992)三版。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
8. 田麗卿(1993)。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圖書。
9. 皮道堅撰、袁金塔等24人著(2002),兩岸現代水墨藝術比較芻議-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0. 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雅集編委會(2003)。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選集。台北:中正藝廊。
11.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臺灣當代水墨畫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2. 伍霖生編、何懷碩校訂(1991)。傅抱石畫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3. 宋稚青、林如豪(1971)。邏輯與科學方法。台北:大中國。
14. 吳超然(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 水墨與書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5. 吳超然(2003)。從正統國畫之爭到筆墨論辯-試論五年級生的出路。典藏今藝術。台北。
16.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17. 何政廣(2000)。藝術欣賞階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8. 何政廣。花卉。台北:藝術家。
19.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 第五冊。
20. 何恭上主編(1984)。當代美人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1. 何恭上主編(1984)。歷代美人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2. 李可染(1986)。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藝術圖書。
23.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24. 林惺嶽(1987)。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25. 林春輝(1987)。中國書畫1 人物畫。臺北:光復書局。
26. 邵洛羊主編(2002)。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7. 俞崑(1984)。中國繪畫史。台北:華正書局。
28. 姜伯純主編(1998)。中國名畫欣賞全集 宋金【中】。台北:華嚴出版社。
29. 姜伯純主編(1998)。中國名畫欣賞全集 清朝【中】。台北:華嚴出版社。
30. 姜伯純主編(1998)。中國名畫欣賞全集 清朝【下】。台北:華嚴出版社。
31. 郎紹君(1996)。巨匠與中國名畫 林風眠。台北:台灣麥克。
32. 高名潞(2001)。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3. 徐悲鴻(1987)。徐悲鴻藝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4. 倪再沁(1995)。藝術家 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5. 倪再沁(2005)。水墨畫講 文人美學與當代水墨世紀之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36. 洛華笙(1999)。台灣畫壇風雲。台北:信捷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37. 袁有根等著(2005)。顧愷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8. 姜伯純主編(1998)。中國名畫欣賞全集 清朝〈中〉。台北:華嚴出版社。
39. 姜伯純(1998)。中國名畫欣賞全集 宋金【中】。台北:華嚴出版社。
40. 胡永芬總編(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56現實的超現實 馬格利特。台北:閣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41. 胡永芬(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 10謳歌鄉愁與愛情 夏卡爾。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42. 胡永芬(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37古典與虛無之間 基里柯。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43. 高居翰(1998)。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
44. 袁有根等著(2005)。顧愷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5. 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46. 馬拉美(1995)。馬拉美詩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47. 陸蓉之(2004)。內省式自我認同。台北市立美術館導覽手冊。
48. 陸蓉之(199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
49. 郭繼生(1991)。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圖書。
50. 陳瓊花(1994)。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雄獅圖書。
51. 陳英德(1987)。1949年以來的大陸中國畫-海外看大陸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52. 陳兆復(1988)。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藝術叢書。
53. 陳國慶、張養年注釋(2003)。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54. 陳樹升總編輯(1994)。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55. 陳玉珍(1989)。劉其偉水彩集。台北:龍門畫廊。
56. 張心龍(1994)。名畫與畫家。台北:雄獅圖書出版公司。
57. 張光琪撰文(2003)。世界名畫家全集 魔幻超現實大師 馬格利特。台北:藝術家。
58. 張桐瑀(2005)。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高談文化。
59.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唐朝下˙張璪。
60. 張晴文等(2000)。台灣當代藝術家評論。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61.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62. 許麗雯(1993)。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 達利DALI。台北:文庫出版社。
63. 郭繼生(1991)。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圖書。
64. 盛大士。谿山臥游錄。
65. 閔致綱總編(2000)。透視藝術大師 夏卡爾。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66. 傅申(1998)。張大千的世界。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
67. 黃才郎主編。雄獅西洋美術辭典。
68. 黃寤蘭(1998)。鄭善禧-畫壇老頑童。台北:時報文化。
69. 黃賓虹。古代人物畫的勾勒方法。
70. 黃春秀(1995)。達利Dal'i。台北:台灣麥克。
71. 曾得標著、林之助鑑修(1994)。膠彩畫藝術。台中:印刷出版社。
72. 葉松田(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73. 群力英漢辭典增訂版。(1991)。
74. 楊新、班宗華等(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
75. 廖俊穆(2006)。台灣當代水墨畫家選集(2)。台北:大綠印刷設計有限公司。
76. 趙申(1979)。素描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天同出版社。
77. 蔣勳(1993)。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 三版。台北:東華書局。
78. 蔣健飛(1980)。中國民初畫家。台北:藝術家叢刊。
79. 鄭善禧(1992)。祝壽專題畫集。台北:吉象文化。
80. 潘天壽。潘天壽論畫筆錄。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81. 劉天課總編(2000)。中國當代水墨新貌展。台北:藝術館。
82.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83. 謝君麗譯。超現實主義。台北:縱橫文化。
84. 謝里法(1984)。藝術的冒險 西洋美術評論集。台北:雄獅圖書。
85. 謝東山(2001)。中國繪畫。台北:偉華書局出版。
86. 謝東山、朱珮儀撰(2002)。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典藏今藝術。台北。
87. 謝鴻鈞(2003)。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 論文發表。
88. 蕭眞美撰(1995)。大陸國畫界發展與兩岸比較。東亞季刊。台北。
89. 蕭瓊瑞(1995)。觀看與思維: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90. 戴帥(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至光。
二、中文翻譯書:
1. 白瑞塔.班克(Britta Benke)(1994)。喬琪亞.歐姬芙。台北:塔森。
2. 汪晴譯(1987)。七十年代美術。台北:丹青圖書。愛德華˙路西-史密斯著。
3. 李長俊譯(1990)。現代繪畫史。台北:大陸書局。赫伯特里德著。
4. 吳瑪莉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康丁斯基著。
5. 周揚譯(1949)。生活與美學。香港:海洋書局。車爾尼雪夫斯基著(Yephbiluebcknn)(1949)。
6. 泰勒著、沈豈余譯(1975)。藝術哲學。台北:樂天書局。
7. 陳英德、張彌彌合譯(2002)。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台北:藝術家。Jean-Luc Chalumeau著。
8. 項幼榕譯(1999)。藝術群像 13 馬格利特。台北:遠流。馬格利特/Suzi Gablik著。
9. 曾少千譯(2003)。達文西。台北:貓頭鷹。達柏里尼(Francesca Debolini)著。
10. 游恆山編譯,菲力浦基辛巴多(Philip G.Zimbardo)(1990)。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台北:五南書局。
11. 黃秀慧譯(1998)。女畫家 卡羅傳奇。台北:方智出版社。Malka Drugker著。
12. 董強、姜丹丹譯(1999)。西洋視覺藝術史 當代藝術。台北:閣林國際圖書。尚-路易˙普拉岱爾(Jean-Louis PRADEL)著。
13. 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瑪格麗特.魏特罕 (Margaret Wertheim)著。
14. Danto,Arthur(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的藩籬。臺北:麥田。
15. NICHOLAS JOSE AND YANG WEN-I編(1995)。台灣當代藝術GORDON AND BREACH。
三、論文
1. 王瀚賢(2006)。靜定時光-生活中記憶圖象之創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95年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2. 李錫岳(2003)。活在當下-當代水墨人物畫之創作與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92年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3. 吳宥鋅(2006)。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轉變與堅持-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師範大學95年美術學系碩士班。
4. 邱文仕(2006)。人物畫空間構成創作論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95年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5. 張玉枚(2006)。臍帶 期待-生命中隱密的奇異空間。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莫其霖(2005)。存在與再現之間。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許淑貞(2007)。「花語」的生命躍動-許淑貞版畫創作論述。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雜誌
1. 陸蓉之。探詢台灣八○年代藝術風格。台北:藝術家 第176期,1990。
2. 繪學雜誌 第一期內文「中國畫改良論」。北京大學出版。
3. 中國大陸現代藝術大事記(1976-1999〉,《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卷,1999。
4. 魯宏。蛻變中的突破-中國實驗水墨畫。《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卷,1999。
四、網路資料
1. HUNG的藝術欣賞,http://my.so-net.net.tw/pitaya/art12.htm,2008/05/18
2. 中國服飾http://www.anpo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7889
3. 參目擊古中國-造型美術-繪畫http://web.cca.gov.tw/Culture/wac/draw13c.htm。(2009/02/03)
4. http://www.jstvu.edu.cn/suzhijiaoyu/yishu2/lmt.htm(2009/01/02)
5. 吳永猛《論禪畫的特質》-華崗佛學學報第08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5,第257-277頁。http://www.chibs.edu.tw(2009/03/19)
6. 藝術中國網www.artcn.cn(2009/03/16)
7. 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3/8/21/c14192.ht(2008/12/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