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裕民 (2003),人與物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伯宇 (2006),(Defacement)—互動式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王忠孝 (2001),傳播科技概論。台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泓斌 (2002),互動超媒體設計應用於虛擬資訊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凱 (2001),超媒體電腦媒介環境中消費者涉入與廣告效果研究-廣告情境與導引策略的調節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王筱璇 (2005),大眾傳播概論。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朱光裕 (2005),台灣消費者茶類消費與飲茶習慣調查,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朱柔若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昭賢 (2000),產品屬性、訊息來源對廣告溝通效果的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宗德 (2005),探討知覺使用者介面於數位藝術互動性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呂冠瑩 (2006),廣告學。新京文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李卉婷 (2004),互動式媒體之應用表達─以櫥窗資訊展示設計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李佳勳 (2002),互動式媒體-以感官多模式探討數位設計環境中人機互動介面設計與應用實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金泉 (2007),精通SPSS統計分析實務與應用。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中 (1993),影響戶外廣告回憶效果之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新生高架橋兩旁之戶外廣告為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晏頤 (2006),經驗學習策略對虛擬經驗類型之廣告效果的影響,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宏遠 (2001),遙距臨場感對WWW廣告效果的影響,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則 (2001),廣告效果測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136。
邱淑芬 (1997),廣告之銷售效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姜佩德 (2002) 網路互動程度與訊息涉入度對商業網站廣告效果的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宗國 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婉如 (2004),網路廣告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價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產品涉入與廣告涉入為干擾效果之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耿慶瑞 (2004),WWW 廣告之互動品質量表,臺大管理論叢,第十五卷,第一期,頁23-48。耿慶瑞、黃思明、洪順慶 (2001),WWW 互動廣告與傳統廣告效果之比較,資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一月。
袁方 (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欣偉 (1999) ,網路互動廣告效果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倫文。梁榮達 (2002),超媒體電腦中介環境下消費者涉入及人機互動對特定廣告態度之影響,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清水公一 (2008),廣告理論與戰略。台北:亞太圖書有限公司。
陳月娥 (2000),社會研究法。台北:千華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坤立 (2003),運用低成本互動裝置於多模式人機介面之研發與探討,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究所碩士論文。陳坤漢 (2008),市售罐裝飲料食品標示訊息對消費者採購決策之影響,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宗平 (2000),評定不實廣告方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尚永、蕭富峰 (2006) ,廣告學 第七版。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威廷、王照明、周文修 (2008),透過行動裝置人機介面置入於—互動廣告看板之互動性研究,頁197-207
陳詩蕙 (2001),消費者特性與行動通訊廣告態度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文博 (2004),去它的廣告行銷。台北:我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俊嘉 (2000),網路廣告互動功能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標題式廣告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黃家琳 (2004),互動式廣告看板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黃煜穎 (2006),體驗影像互動技術對線上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之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朝陽 (2002),廣告理論。台北:新京文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楊舒閔 (2006),線上促銷方式及互動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意菁、陳芸芸 (2007),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至誠 (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淑敏 (2006),直接電子郵件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建順 (2004),現代廣告學。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凱銘 (2002),互動廣告對經驗產品屬性轉換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 (2003),電視節目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潘明宏、陳志瑋(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佩璇、游萬來 (2005),電子故事書融入語文學習互動設計之探討,ICICE 2005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頁259-270。
蔡焜霖 (1995),新廣告心理。台北:朝陽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瑤昇、廖森貴、石柏洲 (2004),品牌對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量表之建構,行銷評論,秋,第1 卷,第1 期,頁37-52。
蕭湘文 (2005),廣告傳播。台北:威士曼文化事業公司。
錢澔倫 (2005),商品網站遠距臨場感研究—生動性與互動性的效果,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儲裕娟 (2002),互動式工作空間,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戴軒廷、馬 恆、張紹勳 (2004),衡量網路廣告態度之指標建構台灣,管理學刊,第4卷,第1期,頁59-84。
戴維怡 (2005),台灣報紙廣告風格之演變:1945-2005,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薛育青 (2005),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顏映如 (2006),互動式廣告運用在公共場域中訊息溝通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欒斌、羅凱揚 (2003),電子商務。台北:滄海書局,鼎隆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Booth, P.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ast Sussex.
Coen, M. (2001). Multimodal Integration-A Biological View. Proceedings of IJCAI'01, Seattle, WA.
Colley, R. H. (1961). Defining advertising goals for measured advertising results.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 New York, 37(2), 97-104.
Dance, F. E. X. (1967). A Helic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Dance(Ed),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u Plessis, S. A. (2004). Stretching the South African business cycle, Economic Modelling, Elsevier, 21(4), 685-701.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11.0 update. 4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Conceptual Found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3), 50-68.
Homer, P. M. (1990).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Some Addi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l(27), 78-86.
Kotler, P. (1995).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NV: Prentice Hall.
Lynch, J.G., & Jr Srull, Thomas, K. (1982). Memory and Attentional Factors in Consumer Choice: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8-37.
Lauterborn, R. (1990). New Marketing Litany: 4P’s Passe, C-Words Take Over, Advertising Age, 26.
Mackinzie, S. B., Richard, J. L., & Belch, G. E.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t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Competimng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l(23), 130-143.
McQuail, D., & Windahl, S. (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
Mitchell, A. A., & Olson, J. C. (1981). Are Product Attribute Beliefs the Only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s on Brand Attitud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l(17), 318-332.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 Hill.
Norris, C. E. & Colman, A. M. (1992). Context Effects on Recall and Recognition of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l(21), 37-46.
Oviatt, B.M. (1999). Ten Myths of Multimod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of ACM,November 1999, 42(11), 74-81.
Oviatt, S. L. (1997). Multimodal interactive maps:Designing for human performanc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2, 93–129.
Rice, R. E. (1984).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Research, in Ronald E. Rice(Ed.) The New Media: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Beverly Hills, CA:Sage, 15-31.
Rogers, E. M. (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hedroff, N. (1994).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Design:A Unified Field Theory of Design, San Francisco:vivid.
Sheizaf, R. (1988). Interactivity:From New Media to Communication, Advancing Communication Science:Merging Mass and Interpersonal Bervely Hills, CA:Sage, 110-134.
Well, W., John, B., & Sandra, M. (1992),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三、網際網路
陳清河 (2003),演說筆記,媒體數位化與傳播產業的未來。2008年5月3日,取自:http://www.fgu.edu.tw/~communication/speech9.htm
孔方正老師個人研究團隊網站,質性研究。2008年7月3日,取自:http://www.pws.stu.edu.tw/fckung/file/QR.pdf
台北數位藝術節官方網站,超介面。2008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dac.tw/daf08/home.html
Ars Electronica Center網站。2008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aec.at/center_about_en.php
MIT Media Lab網站。2008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media.mit.edu/
MiVo & CoLoR 網站。2008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mivochen.com/
有意思吧網站,單向式傳播廣告設計實例。2008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u148.net/article_101.html
Adobe 官方網站。2008年3月1日,取自:http://www.adobe.com/tw/
學承電腦官方網站。2008年4月4日,取自:http://www.pccenter.com.tw/
維基百科網站。2008年3月8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搞互動設計工作坊網站。2008年5月27日,取自:http://ijw.designlab.tw/2008/
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網站。2008年5月27日,取自:http://interactiondesign2008.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