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康雅婷
研究生(外文):Ya-Ting KANG
論文名稱:台灣景觀專業主義的構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ism in Taiwan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專業主義景觀
外文關鍵詞:Professionalism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藉由研究景觀工作者在國家立法、教育、業界這三個場域的專業化過程,了解台灣景觀專業主義的構成。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度訪談十五位景觀工作者,並記錄他們在大學接受景觀教育的經驗,以及從事景觀工作的過程,同時觀察景觀系學生在教室裡如何學習專業知識,和工作者在職場上與業主、使用者及同儕的互動。本論文以國家立法、教育、業界三個章節闡述景觀專業的發展,並指出另一個場域-市民社會場域具有專業實踐的潛力。
  首先,國家透過立法和考試建立制度,提供專業的認可,也給予工作者在市場上執業的機會。不過,因為景觀工作者沒有專業的牌照,常常要向建築師和土木技師租借,相對較為弱勢;這幾年來,他們為了爭取利益的保障,致力於推動景觀師的國家立法,但是常常遭受建築師和土木技師反對的聲浪。
  其次,景觀教育的系統,區分為高教體系和職業體系;然而,不同體系的畢業生在社會上階級分層和專業分化的情形不明顯,也許這是因為老師和學生知識背景的多元化所致。而景觀教育中,重要的課程移植自工學院的營造和農學院造園典範,其中設計課最為重要,因為師生在互動中彰顯出其知識的霸權。
  另外,景觀工作者在業界場域實踐專業,與建築師和土木技師有競爭或合作的關係,雖然他們總是企圖取得工作的控制權,可是實際上在專業的分工中,卻不盡然扮演主要的角色:有時候景觀工作者處理整合組織的任務,有時候聽從其他職業而從事環境修補的工作。景觀工作者也在勞動過程中,形成對專業的認同。
  從國家立法、學校、業界三處場域,可以看見台灣景觀專業主義的構成。另外,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新的場域正在形成,就是市民社會的場域。在市民社會的場域當中,景觀工作者從事公共事務,包括民眾參與、景觀立法和社會運動,他們不但具有知識與技術,也帶著社會轉化的理念。整體的看,景觀工作者持續的塑造專業者的樣貌,是個還在進展過程中的專業。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ism in Taiwan by study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s involvements in legislatio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The author reviews literature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ism from legislation perspective and appl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erviewing fifteen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recording their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and interactions with employer and peers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ttends classes in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s to observe how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lear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classrooms. The research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in three fields: legislation, educ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place.Otherwise it indicates the other field-civil society which have a potantial to practice profession.
Firstly, the nation provides approved institutions of profess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s by legislation and examination, and gives them a chance to get job in the market. However, landscape architects often rent licenses from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because they don’t have licenses their own. These years, landscape architects dedicate themselves to pursue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 to secure their benefits but they often oppose by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Secondly, in spi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there is no obvious distinction in social hierarchy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ystems.The phenomenon is becaus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versed backgrounds. The important curriculum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ransplant from construction paradigm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paradigm of agriculture colleges. Design cla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at reveal the knowledge hegemony at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rdly, landscape architects practice their profession at industry field and they compete or cooperate with architects or civil engineers.Even though they try to dominate in the team, their efforts not always succeed: sometimes they are the organizer in the team , sometimes they follow other professions to accomplish works. Landscape architects also form the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ir labor processes.
We can see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ism in Taiwan from legislatio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The author also discovers a new field, which is civil society, is forming. In civil society, landscape architects engaged in public affairs including legisl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They have not only knowledge and skill but also ideal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In conclution, landscape architects continually establishing the fa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is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一、專業主義研究在台灣6
(一)景觀專業8
(二)景觀研究在台灣9
(三)專業主義在台灣11
二、專業主義的五個面向12
(一)專業主義做為知識與權力的複合體12
(二)專業主義做為利益保障的制度形構13
(三)專業主義做為標準化或規範化的勞動過程14
(四)專業主義做為認同與倫理的反身性15
(五)專業主義做為生活風格與文化表徵16
三、景觀專業的構成場域:教育、業界與國家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倫理19

第二章 台灣景觀專業形成的脈絡與論述23

第三章 國家在景觀專業構成中的關鍵角色25
第一節 國家法令與政策27
第二節 國家考試與證照28
第三節 小結30

第四章 景觀教育與專業主義的初胚32
第一節 景觀教育的脈絡33
一、校系33
二、課程34
第二節 課程是構築專業的框架36
一、課程的知識與權力36
二、課堂互動的潛移默化38
三、景觀系的風氣與文化40
第三節 教育分工:普通大學與技術學院不一樣?42
一、景觀教育的階層分化?42
二、專業學識vs職業技能43
第四節 斷裂與銜接:實務實習與職場再教育44
一、景觀實務實習45
二、初入職場46
三、職場內部再教育47
第五節 小結48

第五章 景觀工作與專業主義的成形49
第一節 景觀業界的圖像50
第二節 景觀工作者的勞動過程52
一、標準化的勞動力52
二、分工好,還是全都做比較吃香?53
三、甘苦的景觀工作55
第三節 潛在的專業主義57
一、集體的文化表徵57
二、前台59
三、後台60
第四節 外部競爭市場61
一、專業霸主爭奪戰61
二、景觀工作者的「位置」63
三、社會變遷下的生存之道66
第五節 小結67

第六章 結論:解構景觀專業的建構69
第一節 景觀專業是如何構成的?69
第二節 景觀專業的公共參與71
一、民眾參與71
二、景觀立法73
三、社會運動75
第三節 「專業人」與「公共人」76
一、界域內的公共參與76
二、非專業身分的界外參與77
三、跨界參與導向了專業自我反思與重構77
第三節 小結81

參考書目81
附錄:訪談大綱87
Althusser, L. (1990)〈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列寧與哲學》,(杜智章譯),台北:遠流。
Barth, F. (1969) Introduction, in F.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Bourdieu, P. (1984 )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8) Homo Academic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aham, P. (2003)〈勞動分工與職業變遷〉,《現代性的政治與經濟形式》,(許文柏、鄭祖邦、吳挺鋒譯),台北:韋伯文化。
Braveman, H. (1988)《勞動與壟斷資本》,(譯者不詳),台北:谷風。
Burawoy, M. (2005)《製造甘願》,(林宗弘等譯),台北:群學。
Cohen, Y. A. (1969) Social boundary systems,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10, pp.103-26.
Collins, R. (1990)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London: SAGE
Collins, R.(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劉慧珍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Durkheim, E. (2006﹝1893﹞)《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台北:左岸文化。
Foucault .M.(1988)《性史》(第一卷),黃勇民、俞寶發譯,上海:人民。
Foucault, M.(1993)《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
Freidson, E. (1970) Profession of Medicine: A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Applied Knowledge.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
Freidson, E. (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Oxford: Blackwell.
Giddens, A.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sl Method, London: Hutchison.
Giroux, H (1995) 〈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通識教育季刊》,(謝小岑譯),2(4): 98-104.
Giroux, H. (1995) 〈教師作為知識份子〉,《通識教育季刊》,(謝小岑譯),2(4): 89-97.
Goffman, E.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Harris, K. (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唐宗清譯),台北:桂冠。
Jenkins, R. (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群學。
Johnson, T..J.(1972).Professions and power.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Kanpol Barry(2005)〈個人歷程:批判性的建立〉,《批判教育學的議題與趨勢》pp35,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Larson, M. S.(1977)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x, K. (1959)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axwell, J.A.(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高薰芳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Merton, R.K. (1949)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Mills,C.W. (2001)《社會學的想像力》,(陳強、張永強譯),北京:三聯書局。
Parkin, F.(1979)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T. (﹝1939﹞1954) The profess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alcott Parsons,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rev. ed)(pp.34-4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iore, M. and Sabal(1984)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on, D. A. (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台北:遠流。
Thompson, I. (2000)“Aaesthetic, socal and ecological valu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discourse analysis”, Ethics, Place and Environment 3: 269-287.
Weber, M. (1997)《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台北:遠流。
Wink , J. (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黃柏叡、廖貞智譯),台北:巨流。
Wolcott, H. F.(1998)《質性研究寫作》 (顧瑜君譯),台北:五南。
大前研一(2006)《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呂美女譯),台北:天下文化。
王小璘(1998)〈景觀專業教育課程發展方向的淺見〉,《造園季刊》,29: 12-22。
王小璘(1999)〈韓國和紐西蘭的景觀專業制度〉,《造園季刊》,33: 17-24。
王小璘(2002)〈景觀專業的定位與內涵-從新增「造園景觀職系職組」談起〉,《造園季刊》,44.45: 5-14。
王小璘、黃文珊、李碧峰等(1998)〈造園景觀教育課程與業界需求的互動座談會實錄〉,《造園計刊》,29期 55-70。
王世珍(1992)《專業主義與官僚決策》,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价巨(1998)《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經驗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1993)〈專業的迷思〉,《中時晚報》,1993年08月04日15版。
王志弘(1999)《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
王神華(2001)《施工監造工程師專業思維之導入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
王隆(1993)《專業主義下我國地方警察人事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201-224。
王鑫、許玲玉(2006)《台灣劣化土地環境(採礦跡地)之鑑定、整治及復育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古禮淳(2006)〈景觀師與各專業的對話〉,《營建知訊》,280: 36-39。
司馬文武(1987)〈自覺是專業倫理的起點〉,《當代》,20: 54。 
朱政騏(2005)《假面天使: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雪(1989)《由都市公園發展的觀點探討台北市都市公園的演變》,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雪(2005)〈景觀建築科系畢業生就業職業類別及市場專業需求分析探討〉,《造園季刊》,54: 69-94。
汪荷清(2006)〈多專業競合-景觀角色多元化〉,《營建知訊》,280: 27-35。
邢幼田(1990)〈進步式規劃進步嗎?國家體制內的進步規劃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95-111。
林仲毅(2002)〈景觀專業人員對公部門重要性初探〉,《造園季刊》,44.45: 15-20。
林愷昕、顏亮一(2008)〈台灣景觀建築專業之生態設計論述:發展、實踐與課題〉,發表於2008年景觀論壇。
林樂健(1972)《園藝學通論》,台北:台灣開明。
金恆煒(1987)〈專業知識與職業尊嚴〉,《當代》,20: 55。
侯錦雄(2004)〈景觀從業人員的工作特性認知與專業、組織承諾之關係〉,《造園學報》,10(1): 37-59。
侯錦雄、林文毅(2002)〈景觀設計教育中之美學論述與表現〉,發表於邁向多元發展新紀元設計之路-景觀設計教學研討會。
柯鄉黨(2002)〈推動城鄉景觀風貌改造之回顧與展望〉,《造園季刊》,41:17-24。
洪得娟(1999)〈從專業倫理學探討景觀之專業責任〉,《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1: 33-36。
胡瑕玉(1999)〈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造園季刊》,33: 9-13。
范榮泰(2007)〈景觀法草案的威脅與浩劫〉,《台東省土木技師公會電子報》,314,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發行(3月13日)。
凌德麟(1998)〈論台灣造園景觀的過去與未來〉,《造園季刊》,29: 5-11。
凌德麟(1999)〈我伴隨著台灣造園景觀教育專業的成長〉,《1999台灣景觀作品集》76-79,台北: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凌德麟(1999)〈論造園景觀專業高普考試的必要性〉,《造園季刊》,33: 4-8。
唐瑛蔓(2001)《我把靈魂賣給了工作》,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1990)〈領域取向規劃論述之檢討-傅里曼的新民粹主義〉,《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3(1) :151-175。
高宣揚(1993)〈變態心理〉,《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
專題報導(2006)〈認識景觀師〉,《民生報》6月5日,A8企業巡禮版。
梁大慶(2006)〈技職體系景觀教育之定位與課程規劃〉,《景觀論壇》: 81-90。
莊展鵬(1992)《台北古城之旅》,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許瓔純(1997)《公共行政專業主義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峰銜(2004)《家族主義、專業主義對組織文化影響研究-以傳統產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瓊瑩(1995)〈景觀專業之特性與發展前瞻〉,《造園季刊》,18: 16-21。
郭瓊瑩(1999)〈挑戰與省思-跨越世紀環境變遷景觀教育應有的新思潮〉,《造園 季刊》,33: 55-57。
陳凱劭(1993)《台灣建築現代語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憲榮(2006)〈景觀專業證照對景觀工程品質提昇之探討〉,《造園季刊》33: 12-17。
陳錦芳(2006)〈強烈質疑增設「景觀技師」之妥當性〉,《技師報》(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發行)。
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市政權之統治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曾旭正(1990)〈規劃理論與社會變遷-七零年代程序性規劃理論論戰的回顧〉,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177-193。
黃世銘(1995)〈景觀業界的新鮮人開創、經營之心路歷程龍園篇:貫徹始終的理想〉,《造園季刊》,18: 25-27。
黃嘉莉(2003)《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黃毅斌(1995)〈從理論到實際府城篇:追尋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造園季刊》,會學研究所。
楊雅棻(2000)《影響景觀從業人員工作行為傾向之相關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鄒川雄(2005)〈問題意識的建構及其在研究過程中的意義,一個詮釋學的觀點〉,收於林本炫、周平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南華教研所。
劉淑瑛(2000)《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萬華民俗公園為例》,台灣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347-374。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灣大學土木所博士論文。
蔡厚男、曾詩雅(2007)〈地景建築設計與描述之再現策略〉,《文化研究月報》67期,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67/journal_67.htm(2007.5.2)。  
盧世杰、翁熊隆、李禹頡(1995)〈環境協調者-景觀建築師角色的體認〉,《造園季刊》,18: 22-24。
蕭百興(1998)《依賴的現代性-台灣建築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伯芬(2007)〈台灣景觀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文化研究月報》67期,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67/journal_67.htm(2007.5.2)。
謝國雄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顏亮一(2007)〈台灣景觀建築理論範型之研究〉,《文化研究月報》67期,網址: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67/journal_67.htm(2007.5.2)
蘇峰山(2002)〈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狄厄之反思〉,收錄於《意識、權力 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p111-139),嘉義:南華大學。
龔南蕙(2006)《當專業主義遇到侍從主義:當代中國市場經濟下的外國律師業》,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世銘(1995)〈景觀業界的新鮮人開創、經營之心路歷程龍園篇:貫徹始終的理想〉,《造園季刊》,18: 25-27。
2. 陳憲榮(2006)〈景觀專業證照對景觀工程品質提昇之探討〉,《造園季刊》33: 12-17。
3. 郭瓊瑩(1995)〈景觀專業之特性與發展前瞻〉,《造園季刊》,18: 16-21。
4. 凌德麟(1999)〈論造園景觀專業高普考試的必要性〉,《造園季刊》,33: 4-8。
5. 胡瑕玉(1999)〈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造園季刊》,33: 9-13。
6. 洪得娟(1999)〈從專業倫理學探討景觀之專業責任〉,《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1: 33-36。
7. 柯鄉黨(2002)〈推動城鄉景觀風貌改造之回顧與展望〉,《造園季刊》,41:17-24。
8. 林仲毅(2002)〈景觀專業人員對公部門重要性初探〉,《造園季刊》,44.45: 15-20。
9. 汪荷清(2006)〈多專業競合-景觀角色多元化〉,《營建知訊》,280: 27-35。
10. 李麗雪(2005)〈景觀建築科系畢業生就業職業類別及市場專業需求分析探討〉,《造園季刊》,54: 69-94。
11. 古禮淳(2006)〈景觀師與各專業的對話〉,《營建知訊》,280: 36-39。
12.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 201-224。
13. 王小璘(2002)〈景觀專業的定位與內涵-從新增「造園景觀職系職組」談起〉,《造園季刊》,44.45: 5-14。
14. 王小璘(1999)〈韓國和紐西蘭的景觀專業制度〉,《造園季刊》,33: 17-24。
15. 王小璘(1998)〈景觀專業教育課程發展方向的淺見〉,《造園季刊》,29: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