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陽萱
研究生(外文):Shiuan Ou-Yang
論文名稱:美白如何是個問題?迷思、操演與利益
論文名稱(外文):Whiteness as problematic: Myth, Performance and Interests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美白身體資本皮膚保養美貌女性主體
外文關鍵詞:whitenessbody capitalskin caringbeautyfemale subj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5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台灣女性對「美白神話」的崇拜與著迷,從美容廠商推出各式美白保養品、防曬用品、醫療產品、養身食品等,可略知一二。但女性為何要「美白」?「美白」為何會成為大多數女性在意的問題?對大多數女性而言,美白的「意義」何在?
本研究試圖以傅柯式的提問,探討對台灣女性而言,「美白如何是個問題」。本研究跳脫傳統女性主義對外貌的批判性分析,企圖探討美白被問題化的過程,把焦點放在女性保養的日常操演,透過美白保養的行為舉止、現象和敘說,探知美白保養如何及為何成為問題,或是不成問題。
研究分三個層次:首先,討論美貌規範下的美白論述與技術、健康意識下的防曬論述與技術,以及老化恐懼下的防皺斑論述與技術,這三種觀點與論述,如何相互支援與挪用而共構出一整套皮膚保養知識論述。
其次,具體的女性如何面對這套龐大論述體系建構出來的問題?如何解讀、詮釋、挪用與實踐?從而產生立基於自身經驗和皮膚保養知識的獨特「保養技藝」。此外,白皙肌膚對從事不同職業的女性帶來的物質利益和象徵利益是否相異?特別是運用外貌為工作利基的女性,其日常生活的「美白工程」實踐過程又是如何?嫩白肌膚是否帶來較高的身體資本?
第三,對黑皮膚的女性而言,「美白」保養的日常實踐相同嗎?她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以及四處傳散的美白神話或「知識」?美白成效會影響到她對自我的觀感和認同嗎?此外,哪些人沒有置身美白迷思的囹圄中?她們可能如何抵抗並成功脫逃?老化的恐懼又如何可能將她們拉回到肌膚保養的實踐場域中?
本文藉由深度訪談,了解受訪者如何透過日常生活的美白保養,呈現出具體的女性主體樣貌,身陷各種性別化的實踐場域(情感市場和工作職場),如何透過美白保養而展現了其衡量、選擇及能動性。
摘 要 1
第一章 導論 5
第一節 美白如何成為問題? 5
第二節 美白相關研究評述 10
一、美白是個好生意:企管行銷的研究取向 11
二、女性主義身體批判:從父權意識形態批判,到認同操演 12
三、化妝/保養的論述與實踐 12
四、美白、種族與國族:人我的膚色劃界 13
第三節 分析概念與架構 16
一、美白是個迷思:美貌神話批判 16
二、美白是行動者的身體與認同操演 18
三、美白是象徵性與物質性的利益 20
四、傅柯式的發問:美白如何是個問題? 20
五、分析架構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二章 美白論述的興起與構成 27
第一節 「白就是美」的歷史演變:從高貴到平民 27
第二節 皮膚保養論述與技術的三種主題 30
一、美貌規範下的美白論述與技術 30
二、健康意識下的防曬論述與技術 33
三、老化恐懼下的防皺斑論述與技術 36
第三節 美白論述的特徵:知識化、醫療化與專業化 41
一、美容醫學化、醫學美容化 42
二、盡信醫療專業的風險:奈米技術為例 43
三、專家立場的扞格:紫外線到底是敵是友? 43
四、防曬的專業知識 45
第三章 日常生活的美白操演 47
第一節 美白保養的問題化與去問題化 48
一、保養實踐的展開與例行化 50
二、非例行化的美白實踐 55
三、日常保養儀式化、個人知能及性別主體的體現 58
第二節 婚配與情感場域的美白價值 61
第三節 職場身體資本的積累與交換:美的行業 65
一、化妝品公關:潘潘 65
二、小鈺主播 68
三、購物台模特兒:甜甜&薰薰 70
四、平面廣告、活動展場模特兒:大眼妹 72
第四節 迷思與利益中介的順服操演和資本交換 74
第四章 美白操演之外 76
第一節 美白焦慮的迴避者與美白標準的邊緣人 77
一、遊移於美白迷思逃脫者及美白焦慮迴避者之間 77
二、美白標準的邊緣人:黑Girls的世界 82
第二節 另一種問題化:不要再黑下去了! 84
第三節 老化恐懼與健康意識下的保養實踐 87
一、可人的青春 87
二、「美貌行業」的自我救贖 89
第四節 階級與地域的差異 91
第五節 結語:主流美白規範抗拒者的缺席 94
第五章 操演於迷思與利益之間的女人 95
參考文獻 99
附錄 受訪者保養產品與程序 104
王浡生(2004)《台灣化妝品業者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台鹽公司轉型對照S化妝品公司為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王藍瑩(1997)《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石田kaori(2005)《美麗是妝出來的》(沈美雪譯),台北:時報。
石希編輯(2007)〈印度男星代言美白產品被指宣揚種族歧視〉,《廣州日報》,網址:http://world.people.com.cn/BIG5/41218/5934655.html (取用日期:2008/09/13)。
朱芳瑤(2008)〈台灣「老了」 健康與婚姻挑戰大〉,《中國時報》2008/11/16 B4 版科學周報。
朱芷君(2004)〈當醫生變美容師〉,《康健雜誌》64: 194-198。
西蒙.波娃(1999)《第二性》(陶鐵柱譯),台北:貓頭鷹。
何春蕤(1994)《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
余友梅(1992)〈抗紫外線 化�菻~找到新賣點〉,《經濟日報》,1992/5/15,31 版企業生活。
吳秀瑾(2005)〈女性主義立場論與社會習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3): 653-682。
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形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 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宋冠儀(2008)〈防曬市場 規模上看12億〉,《蘋果日報》,2008/04/21,壹蘋果網址: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IssueID=20080421&art_id=30471681&NewsType=1&SubSec=25&ShowDate=20080421 (取用日期:2008/08/27)。
李猛(2003)〈波迪爾〉,收於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pp. 273-329),台北,五南。
李瑟(2003)〈不怕老,You're as young as you feel〉,《康健雜誌》51: 38-44。
李寧怡(2008)〈真人芭比20年整形150次〉,《蘋果日報》,2008/11/02,A26 版國際新聞。
汪士淳、郭乃日(2008)〈劉兆玄:搶救經濟弱勢 消弭M型社會〉,《經濟日報》,2008/11/12,A12版主題特區。。
周怡君(1994)《化妝實踐中女性認同的構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香君(2003)《化妝品品牌經營之研究-以六家專櫃化妝品品牌為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周萱萱(2001)〈永遠的玉女〉,《自由電子新聞網》2001/04/09,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9/life/fashion-1.htm (取用日期:2008/08/27)。
林宇玲(2002 a)《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 。
林宇玲(2002b)《電視綜藝節目的反串性別文化》,台北:華之鳳科技。
林君宜(2005)〈化妝品品牌進軍男性消費市場〉,《商業周刊》911: 240-242。
林美姿(1994)〈褲襪進入 護膚時代〉,《聯合晚報》,1994/09/09,19 版消費廣場。
林貞岑(2004)〈穿對衣服,輕鬆美白〉,《康健雜誌》68: 54-6。
邱士芬(2007)《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2002)《老年 符號與建構》,台北:正中書局。
邱品齊 邱顯清(2008)〈皮膚老化觀念剖析〉,《台灣醫學》12(5): 557-63。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台北:心理。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世界的話題:擋不住的口碑行銷時代〉,《動腦雜誌》382: 104-108。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2005)《膚淺》,台北:聯合文學。
張淑麗(1994)〈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3(2): 110-124。
張曉卉(2002a)〈當醫生和藥廠愈走愈近 〉,《康健雜誌》45: 128-131
張曉卉(2002b)〈當醫學中心變美容中心〉,《康健雜誌》47: 152-161
張麗卿(2001)《化妝品好壞知多少:保養品成分剖析》,台北:聯經。
曹俊豪(1995)〈海灘戲水、登山郊遊防止曬傷,善用防曬保養品有益肌膚〉,《經濟日報》,1995/07/08,24 版生活科技。
梁瑞珊(2004)《戰後台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妝扮文化(1950-1980)》,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梅洛龐蒂(2007)《眼與心》(龔卓軍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莊妮娜(2007)《性別的烙印: 從刺青看女性身體的性別建構與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甯(2003)《美白保養品消費者資訊取得來源與零售類型選擇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陳堂麒(2007)〈「不動刀整型」引領醫學美容新風潮〉,《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96: 33-35。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陳進成(2007)〈從奈米技術談中草藥在機能性化妝保養品之研究思路及方法〉,《化工技術》(15)2: 120¬-127。
彭芸芳(2008)〈現在起,你要保骨本 不曬太陽不運動光靠食補沒有用〉,《聯合報》,2008/10/19,B07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黃文香(2002)《選哪一瓶》,台北:麥田。
黃惠如(1999)〈美麗從防曬開始〉,《康健雜誌》8: 190-196
甯應斌編著(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楊塵(1991)〈美容沙龍結合醫療再出擊〉,《經濟日報》,1991/03/13,11 版商業。
溫珮妤(2004)〈吃的保養品行銷新天地〉,《Cheers雜誌》42: 120-124 。
實力媒體(1994)〈搶攻化妝保養品市場新臺幣600億元商機〉,《廣告雜誌》161: 62-65。
綜合報導(2008)〈奈米保養品 恐增中毒風險〉,《蘋果日報》,2008/11/06, A12 版健康。
趙景雲(2005)《共謀或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蔡春娉(1993)〈不曬太陽也要防曬〉,《聯合晚報》,1993/5/22,14 版大觀時尚。
蔡春娉(1993)〈美白化妝品最紅!〉,《聯合晚報》,1993/5/15,14 版大觀時尚。
盧昭燕(2008)〈男性保養品 三年成長七成〉,《天下雜誌》393: 107。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是帶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春雷(2004)《我們住在皮膚裡:人類身體的文明細節》,台北:三言社。
蕭敏慧(1995)〈只看不買沒關係,買開架式保養品,不買專櫃小姐的帳〉,《聯合報》,1995/6/08, 49 版生活資訊網。
閻鳳婷、何世全(1995)〈抗紫外線隱形眼鏡曝光〉,《經濟日報》,1995/05/26, 14版商業商業、消費廣場。
羅淑慧(2006a)〈我國化妝保養品市場 未來CAGR超過8%〉,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處 ITIS(Industry &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ervice)智網,網址: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screen?rptidno=01121C82D546296C482571E60028FFB1&sort=1&mode=0&rpttype=FY96ITIS_NETREPORThtml&keyword=%E5%8C%96%E5%A6%9D%E5%93%81&prdtunits=%25E5%25B7%25A5%25E7%25A0%2594%25E9%2599%25A2IEK&mainclasss=%E7%94%9F%E6%8A%80%E9%86%AB%E8%97%A5 (取用日期:2008/09/12)。
羅淑慧(2006b)〈新興國家的C&T市場 爆發潛力正受到全球注目〉,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處 ITIS(Industry &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ervice)智網, 網址: 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screen?rptidno=C6C8A499FD3803F648257130000D59CB&sort=1&mode=0&rpttype=FY96ITIS_NETREPORT&keyword=%E5%8C%96%E5%A6%9D%E5%93%81&prdtunits (取用日期:2008/09/12)。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 18-31。
蘇新森(2006)〈生技美容化妝品 搶攻美麗新世界〉,《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 81: 6。

Anderson, Claud and Cromwell, Rue L. (1977) “Black is Beautiful and the Color Preferences of Afro-American Youth”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46 (1): 76-88.
Ashikari, Mikiko (2005) “Cultivating Japanese Whiteness”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0 (1): 73-91.
Berger, John (2005)《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Bonnewitz, Patrice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Bourdieu, Pierre (1998) Practical Reas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 trans.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2007) 《實踐理性》(譚立德譯),北京:三聯書社。
Davis, Kathy (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Didou-Manent, Michele and Robert ,Herve (2003)《燕瘦環肥:完美身材的歷史》(宗明譯),台北:圓神。
ELLE TAIWAN (2008) No.205 (October),台北:樺謝文化事業。
Ephron, Nora (2007)《熟女拉警報》(朱衣譯),台北:時報。
Faludi, Susan (1993)《反挫 : 誰與女人為敵?》(顧淑馨譯),台北:自立晚報。
Finlay, Victoria (2005)《白色》(周靈芝譯),台北:時報。
Foucault, Michel (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 (2005)《傅柯說真話》(鄭義愷譯),台北:群學。
Foucault, Michel(2005)《性經驗史︰增訂版》(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Harding, Jennifer (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林秀麗、黃麗珍譯),台北:韋伯。
Hunter, Margaret L. (2002) “If You're Light You're Alright: Light Skin Color as Social Capital for Women of Color”, Gender and Society, 16(2): 175-193.
Irigagy, Luce (2005)《此性非一》(李金梅譯),台北:桂冠
Jaworski, A. and Coupland, N. (eds) (1999) The Discourse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Shilling, Chris (2004)〈身體與差異〉《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文化。
Tran Ky,Michele Didou-Manent and Herve Robert (2003)《燕瘦環肥:完美身材的歷史》(宗明譯),台北:先覺。
Wolf, Naomi (1992)《美貌的神話》(何修譯),台北:時報。
Young, Iris Marion (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台北:商周。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曉卉(2002b)〈當醫學中心變美容中心〉,《康健雜誌》47: 152-161
2. 張文強(1997)。<閱聽人與新聞閱讀:閱聽人概念的轉變>,«新聞學研究»,55:291-310 。
3.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 18-31。
4. 盧昭燕(2008)〈男性保養品 三年成長七成〉,《天下雜誌》393: 107。
5. 實力媒體(1994)〈搶攻化妝保養品市場新臺幣600億元商機〉,《廣告雜誌》161: 62-65。
6. 張曉卉(2002a)〈當醫生和藥廠愈走愈近 〉,《康健雜誌》45: 128-131
7. 溫珮妤(2004)〈吃的保養品行銷新天地〉,《Cheers雜誌》42: 120-124 。
8. 黃惠如(1999)〈美麗從防曬開始〉,《康健雜誌》8: 190-196
9. 陳進成(2007)〈從奈米技術談中草藥在機能性化妝保養品之研究思路及方法〉,《化工技術》(15)2: 120¬-127。
10. 陳堂麒(2007)〈「不動刀整型」引領醫學美容新風潮〉,《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96: 33-35。
11. 張淑麗(1994)〈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3(2): 110-124。
12. 林君宜(2005)〈化妝品品牌進軍男性消費市場〉,《商業周刊》911: 240-242。
13. 吳秀瑾(2005)〈女性主義立場論與社會習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3): 653-682。
14. 朱芷君(2004)〈當醫生變美容師〉,《康健雜誌》64: 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