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亞雯
研究生(外文):Ya-wen Tseng
論文名稱:媽媽的味道?食物口味、飲食實踐與家庭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Mother's Flavor? Food Taste, Culinary Practic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食物口味認同敘事集體記憶身體操演
外文關鍵詞:food tasteidentitynarrativecollective memorybodily prac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6
  • 點閱點閱:77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家庭飲食記憶是家庭群體的生活縮影,當記憶圍繞著飲食習慣與口味偏好而展開時,飲食口味也成為家庭認同劃界的指標。成長過程中,由家庭所形塑的飲食信念與口味偏好,並非一成不變;當飲食行為或模式因為生命歷程出現重大轉折,進而產生變化、引發飲食危機時,飲食習慣所牽涉的自我認同定位,也隨之受到影響。
本研究以「口味」為研究核心,試圖瞭解在家庭中,食物口味的維持或變化,如何影響著家庭關係?換言之,食物口味及飲食實踐如何成為組構家庭關係的媒介?研究架構始於四個引發飲食危機因素的探討:婚姻、宗教信仰、疾病與經濟。飲食危機的發生牽動了日常生活變化,也意味著個人/集體的記憶將會被重新建構。在飲食脈絡中,家庭口味不僅是家庭記憶的核心,也是記憶的框架;當飲食記憶被召喚並透過廚房實作而轉化成一道道菜餚時,一方面以同餐共食的方式分享給家庭成員,讓現在的家人與過去的家庭意象連結在一起,再次確立家庭關係的彼此親近;另一方面,「家庭口味」的「道地」特性,也是強化飲食記憶的關鍵。
家庭口味的道地課題,說明了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換個方式說,家人身份或家庭關係,也藉由家庭口味來建構或協商。家庭口味的維繫與傳遞,透露了家庭關係的未來發展與權力態勢,不論是傳承或創新,都彰顯了權力關係的變化。
除此之外,飲食工業化也影響著家庭口味的留存。緊湊的生活節奏,讓家庭同餐共食的機會減少,彼此分享家庭口味的頻率大幅降低;工業化產品(如零食、替代食品與營養補給品),在飲食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被大量使用;過去家庭中為就學童準備的便當,也被學校的營養午餐體制取代;如此一來,孩童與家庭飲食活動的連結減少,再者,家庭對孩童在外的飲食規訓權力,也從私領域轉移到了公領域。
最後,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提出面對「家庭口味」的多元可能:一、「遵古法製」不能改;二、「不道地」也無所謂;三、人在情常在,口味不重要。據此,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更為多元且民主的家庭飲食倫理,或是透過飲食而聚合的新家庭倫理。
摘要 1
謝誌 2
第一章 飲食:家庭關係的操演場域 6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6
第二節 文獻評論:家庭飲食的意義、實踐與變遷 7
一、飲食的象徵意義:家庭記憶與認同 8
二、飲食的社會實踐:性別化家務勞動與家庭關係 13
第三節 物質文化研究與飲食社會學的分析視野 15
一、飲食的理論化:物質文化、敘事認同與社會操演 16
二、敘事、記憶與認同建構 16
(一)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 16
(二)從集體記憶到家庭記憶 17
(三)敘事與認同建構 19
三、飲食實踐、身體操演與認同協商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21
二、研究對象的背景故事 22
三、訪談與觀察的設計 28
四、以家庭口味為線索的分析:寫作佈局 30

第二章 飲食危機、口味改換與家庭關係 31
第一節 嫁雞隨雞?婚姻關係與口味轉化 32
第二節 素食者的飲食禁忌與家人配合 38
第三節 疾患者的飲食紀律與家人關係 42
第四節 縮衣節食的口味倫理學 46

第三章 飲食中介的家庭關係與性別協商 51
第一節 共食與儀式:家庭關係的凝聚場域 51
一、日常共食 51
二、祭拜與節慶儀式 55
第二節 誰做羹湯?性別分工與飲食實踐 59
一、情感凝聚與暗中較勁 60
二、分工合作或避免衝突 62
三、廚房裡的位階與使用權責歸屬 65
第三節 「道地」與「拿手菜」的象徵意義 68
一、誰說好吃?「家人」身分的認可 68
二、世代交替:口味的傳承與創新 73

第四章 家庭口味的延續與轉變 79
第一節 家庭飲食規範與兒童教養 80
第二節 零食與便當:家庭飲食規訓的兩個場域 85
第三節 流動的餐桌:飲食不再是凝聚家庭關係的關鍵? 90

第五章 徘徊於飲食記憶與實作之間的家庭 95
第一節 杯盤狼藉的家庭記憶 95
第二節 面對「家庭口味」的多元可能 96
一、「遵古法製」不能改 96
二、不「道地」也無所謂 97
三、人在情常在,口味不重要 97
第三節 「家庭口味」與性別權力的關係 97

參考文獻 100
《記憶有一座宮殿》(2005),台北:網路與書。
尤詒君(1996)《雙工作家庭的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台北:巨流。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 1-44。
王啟屏(2002)《宋代的食羊文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www.doh.gov.tw/health/。取用日期:2008/12/1。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70年代與90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 41-94。
宋怡芳(2003)《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飲食習慣探討》,中國醫藥學院營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 59-88。
杜幸芳(1996)《飲食運動衛教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之成效》,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先蕙(1997)《內、外之間: 婆媳間的關係與權力》,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悅(2008)〈什麼是“物”及其文化?——關於物質文化的斷想〉,《物質文化讀本》(孟悅、羅鋼編),北京:北京大學。
林開忠(2006)〈跨界越南女性族群邊界的維持:食物角色的探究〉,《台灣東南亞學刊》3(1): 63-82。
林鶴玲、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學刊》11(4): 475-528。
邱文彬(1994)《三代同住家庭中代間婦女關係之探討》,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 16-30。
唐先梅(2002a)〈影響夫妻家務公平觀之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1: 71-82。
唐先梅(2002b)〈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差異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 59-73。
唐先梅(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務工作參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 89-102。
徐耀焜(2005)《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飲食烹調策略〉,《台灣東南亞學刊》5(1): 93-146。
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7-Eleven)官方網站(2003版)https://www.7-11.com.tw/pcsc/introduce/int07-1.asp。取用日期:2007/11/10。
莊慧君(2004)《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岦(2006)《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銓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平(2002)〈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1(3): 41-53,
黃朗文(1998)〈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 81-111。
黃馨慧(2000)〈臺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 59-80。
趙惠敏(2005)《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台灣職業婦女的民族誌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易霖(2003)《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璋(2004)〈台灣夫妻的家務工作時間:親密關係的影響〉,《台灣社會學》8: 99-131。
蔡秋雄(2003)《婆媳過招下為人子(夫)者之生活經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晏霖(2005)〈美味的關係:印尼棉蘭家務親密勞動的味覺與口述歷史〉,《台灣東南亞學刊》2(2): 127-158。
蔡珠兒(2006)《饕餮書》,台北:聯經。
鄭玉秀(2004)《從婆媳互動看台灣中產階層婦女覺知的家庭圖像》,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2003)《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
蕭旭伶(2005)《身體、權力與認同:台北飲食男女社會學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 247-296。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 195-250。
蕭阿勤(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事實:台灣一九七○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 1-58。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 115-145。
賴爾柔、黃馨慧(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 10-18。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僱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 43-97。
魏子容(1999)《婚姻中的錢與權—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Adams, Carol J.(2006)《男人愛吃肉,女人想吃素》(卓加真譯),台北:柿子。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F.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s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Bloyd-Peshkin, Sharon (1991) “Mumbling about meat”, Vegetarian Times, 170 (October): 70.
Carr, David (1994) “Getting the story straight: narrative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Jerzy Topolski (ed.), Historiography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Contributions to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pp. 119-133). Amsterdam-Atlanta, GA: Rodopi B. V.
Connerton, Paul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ser, A. Lewis(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邱澎生譯),《當代》91: 20-39。
Counihan, Carole and Penny Van Esterik (eds) (1997) Food and Culture: A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Counihan, Carole M. and Steven L. Kaplan (1998) Food and Gender: Identity and Pow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rotty, Pat and John Germov (2004) “Food and class”, in John Germov and Lauren Williams (eds), in A Sociology of Food & Nutrition: The Social Appetite (pp. 241-262).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Vault, Marjorie L. (1991) Feeding the Famil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aring as Gendered Work.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rnandez-Armesto, Felipe(2005)《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韓良憶譯),台北:左岸。
Foucault, Michel(1995)《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Fox, Michael Allen(2005)《深層素食主義》(王瑞香譯),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Fraser, Morag (1994) “Australia makes a meal of the family duels.” Sydney Morning Herald, 31 December, 15.
Giddens, Anthony(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
Goodall, Jane等著(2007)《用心飲食》(陳正芬譯),台北:大塊。
Halbwachs, Maurice(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
Hinchman, Lewis P., and Sandra K. Hinchman (1997) “Introduction”, In Lewis P. Hinchman and Sandra K. Hinchman (eds),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pp.xiii-xxxii).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irschfelder, Cunther(2004)《歐洲飲食文化》(張志成譯),台北:左岸。
Hobsbawn, Eric, Hugh Trevor-Roper, Prys Morgan, David Cannadine, Barnard S. Cohn and Terence Ranger(2002)《被發明的傳統》(陳思仁等譯),台北:貓頭鷹。
Ikeda, Joanne P. (2004) “Culture, food and nutrition in increasing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ies” in John Germov and Lauren Williams (eds), A Sociology of Food & Nutrition: The Social Appetite (pp. 288-313).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Richard(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巨流。
Korsmeyer, Carolyn (ed.) (2005) The Taste Culture Reader. New York: Oxford.
Lupton, Deborah (1996) Food, the Body and the Self. London: SAGE.
Lupton, Deborah (2005) “Food and emotion” in Carolyn Korsmeyer (ed.), The Taste Culture Reader: Experience Food and Drink (pp. 317-324). New York: Berg.
Martin, Jeannie(2000) “Translated space/translated identity: landscapes of Chinese food in a Sydney street.”《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1-45,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
McIntosh, Wm. Alex and Mary Zey (2004) “Women as gatekeepers of food consumption: a sociological critique” in Carole M. Counihan (ed.), Food and Gender: Identity and Power (pp. 125-144). London: Routledge.
Mintz, Sidney W.(2001)《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林為正譯),台北:藍鯨。
Moisio, Risto; Arnould, Eric J. and Price, Linda L. (2004) “Between Mothers and Markets: Constructing Family Identity through Homemade Food”,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4:361-384.
Pels, Dick, Hetherington, Kevin and Vandenberghem Fr�縴�臆ic (2002) “The status of the object. Performances, mediations, and techniques”,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 (5/6): 1-21.
Pollan, Michael(2008)《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蕭秀姍、黎敏中譯),台北:久周。
Ricoeur, Paul (1991) On Paul Ricoeur: Narrativ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Routledge.
Sahlins, M.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IL: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Somers, Margaret R. and Gloria D. Gibson (1994)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Craig Calhoun (ed.),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pp. 37-99). Oxford, UK: Blackwell.
Stoler, Ann Laura (2002) Carnal knowledge and Imperia Power: Race and the Intimate in Colonial Rul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rong, Roy(2004)《盛宴》(陸劍豪譯),台北:藍鯨。
Walsh, Robb(2004)《吃的大冒險》(薛絢譯),台北:大塊。
Wansink, Brain(2007)《瞎吃》(謝伯讓、高薏涵譯),台北:木馬。
Wicks, Deidre (2004) “Humans, Food, and Other Animals: The Vegetarian Option” in John Germov and Lauren Williams (eds), A Sociology of Food & Nutrition: The Social Appetite (pp. 263-287).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Ian (2007)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London: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唐先梅(2003)〈不同家庭類型家務工作參與及壓力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 89-102。
2. 唐先梅(2002b)〈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差異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 59-73。
3. 唐先梅(2002a)〈影響夫妻家務公平觀之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1: 71-82。
4.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 16-30。
5.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餐飲店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 1-44。
6. 黃子平(2002)〈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1(3): 41-53,
7. 黃朗文(1998)〈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 81-111。
8. 黃馨慧(2000)〈臺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 59-80。
9.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 247-296。
10. 賴爾柔、黃馨慧(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 10-18。
11. 楊巧玲(2004)。教育專業與教育改革的關係之探討:以台灣與美國的發展為例。教育學刊,22,頁109-128。
12.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2),頁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