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uslander Philip(1994)“Boal, Blau, Brecht: The Body,”in Schutzman, M. and Cohen-Cruz, J.(eds), Playing Boal: Theatre, Therapy, Activism.pp.45-67. London: Routledge.
Bentley Lselie Obermire(2001)“Courage to joker: critical pedagogy and facilitation in the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Boal Augusto(1994)“The Political Swimmer,”in Schutzman, M. and Cohen-Cruz, J.(eds), Playing Boal: Theatre, Therapy, Activism.pp.134. London: Routledge.
Boal Augusto(1992)“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Boal Augusto(2000)《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台北:揚智。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s) (1999)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Feldhendler Daniel(1994)“Theatre and Therapy,”in Schutzman, M. and Cohen-Cruz, J.(eds), Playing Boal: Theatre, Therapy, Activism.pp.87-109. London: Routledge.
Fox Hannah(2005)〈Weaving playback theatre with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http://www.playbackcentre.org/articles/FoxH_TO.pdf),取用日期:2009/5/14
Fox Jonathan.(2004)On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Psychodrama and Playback Theatre, (http://www.playbackcentre.org/pt_compared_psy_and_to.htm), 取用日期:2009/4/15
Harvey David(2006)《希望的空間》(胡大平譯),南京:南京大學。
Shilling, Chris(1993)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Turner, Bryan(2000)《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于善祿(2007)《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台北:黑眼睛文化。
王浩威(1994)〈尋找自己觀眾的劇場(上)(下)—評《亞洲的吶喊》一書兼談台灣小劇場的策略問題〉《表演藝術》,24、25:84-85、83-85。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
王墨林(1993)〈從「第三劇場」到「行動劇場:王菲林對劇場的反思」〉,《島嶼邊緣》,7: 92-95。
台灣立報(2005)《行動劇餵飽媒體,訴求無人知》,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hehe77&article_id=2105385。(取用日期:2008/03/21)。
何玟娟(2003)《從廚房到舞台:初探民眾戲劇與婦女賦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延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音寧、Subcommandante Marcos(2003)《蒙面叢林》,台北:印刻。
周逸昌(1994)〈社區劇場的理念與實踐—與周逸昌的訪談〉,見莫昭如、林寶元(編)《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頁234-238,台北:唐山。
林偉瑜(2000)《當代台灣社區劇場》,台北:揚智。
林福岳(1993)《將社區運動視為另類傳撥媒介之研究─以「民心劇場」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坤良編(1998)《社區劇場工作手冊》,台北:文建會。
姚慧美(2007)《湯妮.默理遜小說的二元論述》,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洪嘉璐(2001)《兒童參與創造性戲劇活動引導者角色之研究---以九歌兒童劇團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孫華瑛(2007)《是「斷裂」也是「連結」—成為一位女性戲劇工作者的起點》,高雄示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永樹(1997)《身體表演、角色與自我轉化之經驗敘說──關於劇場演員的身體民族誌》,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昭如•林寶元(編)(1994)《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台北:唐山。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
黃彥宜、楊瑾雯(2004)〈戲劇方案運用於社區婦女成長團體之初探〉,《台大社工學刊》9: 1-38。
廖品蘭(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雅惠(2000)《再現帝國建構的男人及男人建構的帝國︰《雅各的房間》與《幕與幕之間》的敘述手法》,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鄭慧翎(1990)《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慧文(2002)《吸引人的身體-從梅洛龐蒂和葛羅托斯基談表演身體的主體性》,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淑雅(1999)〈「烏鶖」的社區劇場實踐〉《表演藝術》,79:94-99。
賴淑雅(2001)〈小心「論壇劇場」!--初探波瓦「論壇劇場」的進步與反動〉,「2001新視野—『戲劇、劇場與教育』歐亞連線國際研討會」,53-59,台北,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
賴淑雅(2001)〈台灣社區劇場概況─社會劇變社區劇團出線〉《文化視窗》,29:24-27。賴淑雅主編(2006)《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謝幸儒(2004)《民眾戲劇工作者之教學歷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喬主編(2003)《觀眾請站起來》,台北: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
簡秀珍(1992)《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布雷希特、莫雷諾比較研究》,台北:唐山。
顧爾德(2004)〈扔掉那沒血沒肉的行動劇吧〉,《新新聞週刊》,89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