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官方出版品及文件
中華民國國防部,「97年國防報告書」。
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94年僑務統計年報」。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審會,「95年統計年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中國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外交2006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
貳、專書
一、中文部分
Alan Collins著,楊紫函譯,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台北:國防部史編室,2004年)。
Bilveer Singh著,張天虹、翟文中、沈明室譯,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海上交通線之安全,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000年)。
John B. Hattendort,馬漢及其戰略思想,收錄於海洋戰略與權力平衡(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John B.Hattendort與Robert S. Jordoan合編(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譯印,1994年)。
Joshua S.Goldstein原著,歐信宏、胡祖慶等合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4年)。
Theodore A. CouloumbすJames H. Wolfe原著,白希譯,權利與正義一國際關係學導論,初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年)。
中共「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6第1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3月)。
中華戰略學會編,戰略精萃(臺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
大前研一,創新者的思考(台北:商周出版,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2008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8年)。
中國油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課程組,中國油源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科學院油源戰略研究組,中國油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球油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國家經濟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36年)。
王玉民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原理(台北:紅葉出版公司,1994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長勝,2006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王建東編著,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台北:文岡圖書公司,1979年3月)。
王洛林,中國戰略機預期的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5-20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泰銓,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王泰銓,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
王高成等著,美中臺關係戰略評估(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5年)。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煥文,試論三個世界畫分戰略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論壇(長沙: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古小松主编,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
包宗和,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布里辛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 ) ,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朱听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勢出版社, 2002年1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3年)。
何蘭,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李耳,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沈偉光主編,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1年)。
李敏倫,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南,身在疾風驟雨中(香港:三聯書店, 2007年7月)。
周風起,中國中長期油源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4月)。
阿木提,石油與國家安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邰培德,台海危機:從尼克森到克林頓總統的中國政策(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約瑟夫、奈尹箸,吳嘉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
美國油源署,國際油源展望-未來國際油源市場分析與預測:至2025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倪正茂主編,法律戰導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倪健民,國家油源安全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席來旺,21世紀中國戰略大規劃(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徐敦信,世界大勢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柴宇球主編,優勢的外交謀略,初版(台北:文字復興有限公司, 2001年)。
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譯印,19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0月)。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
張幼文、徐明棋等著,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年)。
梁守德,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
許文堂主編,越南、中共與台灣關係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
陳岩,國際一體化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傅崐成、水秉和著,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
彭光謙、姚有志編,軍事戰略學2005年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彭懷恩編著,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
童振源著,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黃朝翰,中國與亞太地區變化中的政治經濟關係(新加坡:1990年)。
楊明杰,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楊開煌,出手-胡政權的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楊斌,軟戰爭-美國經濟軍事霸權挑戰中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經建會,「東亞經貿整合趨勢與台灣角色」報告(台北:經建會,2003年9月25日)。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1994年)。
趙春山、楊開煌、邵宗海合著,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已卯(台北:華泰文化,2000年)。
趙春山等,中共周邊國家與地緣政治(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躍進,國家安全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祉,2002年6月)。
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6年)。
潘錫堂、黃天中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台灣分公司,2004年)。
鄭赤琰,從談判角度看南中國海主權糾紛,海南暨南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6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國際經濟研究院,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錢其琛,外交十記(香港:三聯書店, 2004年7月)。
錢學文,中東、�堮�油氣與中國油源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魏一鳴等,中國油源報告(2006年)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魏艾主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羅浩主編,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12月)。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文化公司,2004年)。
二、英文專書
Barry Buzan, Charles, Richard Little, The Logjc of Anarch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oopf,1978).
Karlsson, Svante. Oil and the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Oil Policy(New York:Billing Sons,1986).
Keith Krause & Michael C. Williams,Critical Seccurity Studie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Publishing Company, 1979).
Richard K. Ashley, 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 in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Stephen Krasner, Structural Conflict (Berkley, Calif. :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參、期刊論文
丁志剛,「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利益認證與維護」,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8期(1998年8月)。頁68-71。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頁45-61。于有慧,「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 期(2005年9月),頁25-50。王崑益,「中國的國際戰略與台灣的外交選擇」,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6期(1997年1月),頁31。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23-26。
王緝思,「三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北京),第7期(2002年7月),頁36-39。
王緝思,「美國霸權與中國崛起」,外交評論﹝北京﹞,第84期﹝2005年10月﹞,頁13-16。
朱听昌,「論中國睦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國際觀察(北京),第2期(2001年2月),頁13。
朱振明,「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回顧與展望」,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4年1月),頁21-24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開放改革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台北),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吳玲君,「美國對亞太經合會研究取向與理論基礎」,政治學報,31期(2000年),頁 427-447。吳健民,「多邊外交是建構和諧世界的平台-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北京),第90期﹝2006年8月﹞,頁10-14。
吳健民,「把握時代特點 走和平發展道路」,外交評論﹝北京﹞,第84期﹝2005年10月﹞,頁6-12。
宋鎮照,「解析後冷戰時期東協對外政經發展戰略」,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52。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33-163。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金燦榮、周鑫宇,「美國東亞政策的新特點」,國際觀察﹝北京﹞,2006年第5期﹝2006年10月﹞,頁11-20。
胡敏遠,「從結構現實主義論印度國家安全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2004年4月),頁32-35。孫福生,「戰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演變和發展」,外交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1994年4月),頁9-15。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 9月),頁19-48。張勁,「中共開展石油戰略突破『麻六甲困境』」,中共研究月刊,第40卷第9期,頁40。張惠玲,「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7期(2001年10月),頁4-5。張驥,「權力和平轉移的條件與中國和平崛起的外部條件」,國際觀察﹝北京﹞,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41-46。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9卷12期(2000年12月),頁70-72。郭武平等,「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的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年刊,第2期﹝2006年﹞,頁167-209。
賀先蕙、李郁怡、單小懿,「歐洲大崩盤」,商業周刊, 第1090期(2008年10月13日),頁13-21。
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187。黃建國,「美國的東南亞政策及其影響」,東南亞縱橫,第81期(1999年),頁42。
楚樹龍,「中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4期(1999年4月),頁98。
楊永明 ,「APEC架構與運作的發展與兩難」,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1期(1996年),頁 44-57。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43。楊恆志,「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41。
趙春山,「論中共對外開放政策」,東亞季刊,第26卷第1期(1994年7月),頁1-22。趙磊,「理解中國軟實力的三個維度:文化外交、多邊外交、對外援助政策」,社會科學論壇(北京),2007年第5期(上) ,頁152。
潘石英,「南海與歷史性權利的國際慣例」,國策期刊,第96期(1994年10月),頁7。
閻學通,「國家利益的判斷」,戰略與管理(北京),第3期﹝1996年3月﹞,頁43。
閻學通,「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6年第1期(2006年5月),頁21。
閻學通,「當前國際格局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求是月刊(北京),1999年第14期(1999年4月),頁26。
閻學通,「對中日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北京),2000年第4期(2000年),頁13-15。
應紹基,「南海紛爭的原因發展過程與現況」,海軍學術月刊,第29卷第8期(1995年8月),頁22。
鍾堅,「南海諸島的戰略地位:兼論我國守勢防衛必要措施」,尖端科技(1996年5月),頁82。蘇紫雲,「中共軍力評估-由強兵富國到富國強兵,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遠景季刊(2003年1月),頁222。
肆、網際網路
ASEAN網http://www.aseansec.org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2.st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1037/2698567.html
大公網訊http://www.takungpao.com/news/06/05/27/ZM-571271.htm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時電子報-大陸RSS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6032200080,00.html?source=rss。
中國石油網http://161.207.1.13:82//big5/www.oilnews.com.cn/gb/misc/2004-06/11/content_575216.htm.
中國海關綜合訊息網http://www.china-customs.com/big5/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xwzx/gjss/gdxw/200705/08/t20070508_11272150.shtml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
中央社網站http://www.cna.com.tw/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 //www.fics.org.tw/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
文匯報http://www.wenweipo.com/news.phtml?news_id=CH0603260015&cat=002CH。
世界財經報導網站http://www.icxo.com/
世界新聞報網站http://gb.cri.cn/world_news_journal/
北京週報網站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網站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
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全球戰略論壇http://www.wforum.com/newspool/articles/headline/96890.html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求是雜誌網站http://www.qsjournal.com.cn/qs/20080101/BIG5/default.htm
亞洲時報網站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10302003formerlye.htm
俄羅斯新聞網http://big5.rusnews.cn/
南方快報網站http://www.southnews.com.tw/
南方網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07130098.htm
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
星島日報環球網http://www.singtaonet.com/
星島環球網http://www.singtaonet.com/82/weekly/weekly0606/weekly0606_2/t20060816_302145.html
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網站,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美國中文在線新聞網http://gate.tycool.com:82/gate/big5/www.tycool.com/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網站http://usinfo.state.gov/mgck/
美國專利體系文摘網站http://usipl.blogspot.com/2007/02/pct-wipo-2006.html
海峽評論雜誌社網站http://www.adanstar.com/FF/97-2927.html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
國務院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http://www.hanban.edu.cn/cn_hanban/content.php?id=2512
國際商報http://big5.mofcom.gov.cn/gate/big5/wmfzj.mofcom.gov.cn/aarticle/ag/200711/20071105251778.html
國際線上http://news.sina.com.cn/o/2007-01-16/091511010708s.shtml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華爾街日報網站http://chinese.wsj.com/big5/index.asp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新華網雲南頻道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yn.xinhuanet.com/reporter/2006-07-21/content_7637693.htm
經濟部投審會網站http://www.moeaic.gov.tw/
詹氏防衛週刊網站http://jdw.janes.com/public/jdw/index.shtml
遠景基金會httP:// www.pf.org.tw:8080/FCKM/inter/index.jsp
聯合早報新聞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伍、雜誌、報刊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工商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
中央通訊社(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新社(北京)。
文匯報。
星洲聯合早報(新加坡)。
新華社(北京)。
經濟日報(台北)。
解放軍報。
環球時報。
聯合報(台北)。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