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1)。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與教
育,83,52- 62。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立杰(2002)。新幼保考試經典(一)兒童發展。台北:永大。
王純貞(2000)。幼兒創造力與自主性的發展(1)-關於解決問題的
創造力。親子教育,91,6-8。
王惠姿(譯)(2006)Pica, R.著。0-8歲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
台北:華騰。
王惠姿(2003)。影響學齡前幼兒粗動作能力的課程探討。中華家政
學刊,34,47-70。
王建雅(2004)。嬰幼兒教保概論。台北:啟英。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7),7-24。
毛連塭、郭有迪、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
理。
毛連塭(1994)。創造力的涵意及其概念的闡析。國小特殊教育,17,1-7。
毛萬儀、李宜賢、黃琴雅、葉郁菁、羅皓誠(2001)。人類發展學。
台北:永大。
白偉毅(2004)。電腦輔助音樂教學之應用與建議國教新知,51(2),31-34。
朱則剛(2000)。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
伍鴻沂(2002)。幼稚園教師音樂教學態度與能力研究。九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第四輯,2203-2232,嘉義:嘉義大學。
杜宜展(2003)。美術資優兒童創造力之探究。幼教資訊,146,4-13。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
44,47-55。
李伯黍等(譯)(2003)Reber, A. S.著。心理學詞典。台北:五南。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台北:遠流。
李玲玉(2008年,3月)。運用現代科技發展幼兒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載於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暨台灣嬰幼兒教保學會舉辦「97
年度現代科技在幼教與特教之應用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
(頁33-44),台中。
李玲玉(2007)。嬰幼兒的音樂欣賞教學。台北:新學林。
李玲玉(2004)。幼兒的音樂教育:文化和多元智能的發展。台北:
華騰。
李絢芬(2002)。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
呂佳陵(2005)。臺灣出版幼兒教育參考書籍中之創造性音樂活動。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6 ,343-358。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
資訊與教育,77,22-28。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運用。視聽教育雙月
刊,45(4),12-22。
吳武典(1999)。多元智能的理念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73,1-9。吳淑美(1999)。學齡前課程本位評量。台北:心理。
吳國瑄(2005)。節奏律動引導幼兒肢體潛能開發。幼兒保育學刊,1,188-203。
吳靜吉、倪鳴香(1989)。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台北:心理。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心理。
林文川(2002)。創造力與創造性思考之教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永雪(1994)。幼兒律動是肢體活動伸展的快樂園。幼兒教育年刊,7,151-166。
林宜和(2002)。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台北:台灣英文。
林品岑(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
「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
意教學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翠湄(譯)(2000)Phyllis, S.著。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
台北:心理。
林耀聰(2003年,11月)。教師應用「數位視訊媒體」教學之策略。
載於台灣國際教育資源舉辦「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討
會」研討會論文集,(頁307-313),高雄。
林志隆、王郁文(2005)。南區國小初級資訊種子教師創新接受度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
107-146。
林品岑(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
「藝術與人文」 領域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志忠(2002)。國校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邱浩政、葉玉珠(2000)。技術創造力:概念與定義。2007年12月
10日,取自
http://tim.nccu.edu.tw/croci/resultl.htm
邱瓊慧(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范靜蘭(1997)。以創造性韻律活動的教學策略改善幼兒學習適應行為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范儉民(1988)。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姚世澤(1991)。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
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
育,128 ,14-21。
姚乃丹、盧秀琴(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
民教育,42,6,19-24。
洪燕竹(2004)。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2008年01月20
日,取自
http://www. 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
洪蘭(2007)。創造力的天敵。天下雜誌,376,94。洪毓瑛(2005)。幼教綠皮書-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新竹:
和英。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
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漢宏(2003)。電子產業研發人員創新思考風格量表之建構。國立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乃惇(1993)。藝術行政管理。台北:樂韻。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著。如
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台北:心理。
郭實渝(2000)。現代科技在教學上運用與生態教育理念之推動產生
的兩難。歐美研究,30(2),111-144。
郭諭樺(2006)。幼兒的創造力,你發現了嗎?談教師的創造力教學
提問策略。幼教資訊,193,18-22。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張中煖(1996)。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體育
雙月刊,34,45-51。
張育婷(2001)。舞蹈與多元智慧教學之研究-以即興創作課程為例。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9,411-419。
張佩韻(2000)。啟發孩子的創造力。父母親月刊,181,15-17。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41-49。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維安 (2004)。網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教育研究月刊,118,43-54。
張世彗(2006)。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台北:心理。
陳啟榮(2006)。教學的新典範-創造力思考。教師之友,43(3),23-28。
陳美莉(2005)。幼兒在創造性肢體律動活動中心流經驗之研究。台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秋吟(2004)。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歷程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鈴(1997)。談創造性舞蹈教學法-以「即興」活動為例。屏東體
育,1,91-97。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湘(1994)。談大專創造性舞蹈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4(4),111-114。
陳碧涵(1999)。論舞蹈的結構與學習。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4,
289-318。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2001)Pica, R.著。幼兒音樂與肢體
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許銘堯(2004)。小小孩可以玩電腦嗎?。學前教育,26(11),58-60。教育部 (2006)。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OC
(Republic Of Creativity)。2007年2月5日,取自
http://www.creativity.edu.tw/project_introduction/paper.php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01)。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曹威(2007)。幼兒教育學。台北:三民。
連玟雯(2005)。電腦輔助國小音樂班音感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玉生(2004)。電腦科技在音樂創作上之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音樂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素雪(1991)。創造性舞蹈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之研究。台南家
專學報,10,289-313。
黃麗卿(1999)。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台北:心理。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譯瑩(2003)。學術社群說出「創造力」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
一般創造力與兒童創造力研究本文對照中的啟示。師大學報,48
(2),255-275。
黃瓊慧(2002)。「生活」課程之「音樂」教學探究-以一年級為例。
實小學報,2,104-117。
黃慧真(譯)(1994)Sally W. Old&Diane E. Papalia著。發展心理學。
台北:桂冠。
黃玉生(2004)。電腦科技在音樂創作上之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敬梅(2002)。玩興、幽默、創意態度、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
以研究生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震球(1990)。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楊淑茹(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
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雅惠(1993)。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音樂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淑茹(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
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廖幼茹(1994)。國小舞蹈教學設計。國民體育季刊,23(3),152-159。葉玉珠、李梅齡、葉玉環、林志哲、彭月茵(2006)。「幼兒創造力測
驗」之發展。測驗學刊,53(1),129-154。
葉玉珠、葉玉環、李梅齡、彭月茵(2006)。以創作戲劇教學啟發幼
兒創造力之動研究。創造力特刊,51,1-27。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
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1。
葉素汝(1998)。Mosston 體育教學形式在創造性舞蹈教學之應用。
國民體育季刊,27(7),83-92。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B. S. 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
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葉佳容(2005)。幼兒數學創造力教學引導策略之分析研究。屏東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葉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劉政輝(2004)。手腳動一動,腦筋更靈光-淺談肢體動覺智能。東
師體育,11,52-55。
劉淑英(1999)。「重建幼兒的肢體觀」。國教新世紀,187,45。
劉淑英(2006)。創造性舞蹈之理念與探索。奧福教育年刊,8,53-69。
劉淑英(2003)。喚醒身體本能-舞蹈教育課程探討及問題因應策略
(上)。2008年1月10日,取自
http://creativedance.88ok.tw/4.html
劉淑英、廖英足、謝淑玲、謝韻雅(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
兒舞蹈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賴怡卉(2003)。資訊等於知識嗎?談資訊融入教學省思。師說,174,8-9。
賴淑雅(2004)。立體書設計與兒童創造力啟發之探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魏美惠(1994)。創造力的培養與認識。幼兒教育年刊,7,117-129。謝苑玟(2005)。音樂的創造性思考。國教輔導,44(6),42-46。
謝菁珊(2006)。肢體動能與藝術的表現-彼拉提斯。美育,151,14-19。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
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子計畫
「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成果報告。教育部。
簡錦蓉(2001)。何時該讓您的小孩學習寫字。幼教資訊,124,24-25。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鄭麗媛(1998)。國小低年級舞蹈教學要領。國教世紀,181,15-18。蕭瑞琪(2000)。落實生活教育在幼稚園。幼教資訊,111,6-7。蘇建文、連廷嘉、黃俊豪、林翠湄、王雪貞(譯)(2002)Shaffer, D.
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蘇錦榮(1997)。新竹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研發人員、技術人員與
非科技人員創造力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25-339).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lamoir, J. (2007). Play, creativity, and the regional university. Studies
In Learning Evalu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4(1), 1–10.
Ellis, P. (1999).The sound of movement. Creating Aesthetically Resonant
Environments in Sound-CARESS Projects, UK.
Ellis, P. & Van Leeuween, L. (2000). Living sound: human interaction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 Paper presented at ISME commission on
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Medicine,
Regina, Canada.
Ellis, P. & Van Leeuween, L. (2008). Visual music vibration: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sensory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載於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暨台灣嬰
幼兒教保學會舉辦之「97年度現代科技在幼教與特教之應用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47-65,台中。
Hannaford, C. (1995). Smart moves. VA: Great Ocean Publishing Co.
Isenberg, J. P. & Jalongo, M. R. (1993).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pla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NY: Merrillan.
James, E. (2007). Play and creativity. 載於國立台南大學舉辦之「幼
兒遊戲與創造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1,台南。
James, E. (2007). Play and diverse cultures. 載於國立台南大學舉辦
之「幼兒遊戲與創造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54,台南。
Jaxontonewall. (2009, October 24) JaxonTonewall.com-David Jackson’s
WedHome. UK: Soundbeam Info. Retrieved October 24,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jaxontonewall.com/soundbeam/soundbeam.htm
Kaufmann, G. & Vosburg, S. K. (2002).The effects of mood on early and
late idea production.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4,317-330.
Lee, L. (2006). Music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台灣: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86-7160-17-7。
Minton, S. C. (2003). Dance, mind, and body. NY: Human Kinetics.
McCord, K. (2004). Moving Beyond “That''s All I Can Do”: Encouraging Music Creativity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10.
Nikerson,R. S. (1999). Enhancing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137-152).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on, S., McRobbie, C. & Cooper, T. (2000). Exploring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reasons for not using computers in their
teaching: Five cases studie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1), 87-110.
Pica, R.(1995). Experiences in movement with music, activities, and
theory. NY: Delmar Publishers.
Plumert, J. M. (1995).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overestimation of
their physical abilities and accident pronen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866–876.
Roberts, L. G. (2000). Federal programs to increase children’s access to
technology. Childre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12(2), 181-185.
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1996).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Soundbeam. (2009, October 25) Soundbeam The lnvisible Expand
Keyboard ln Space. UK: Soundbeam.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oundbeam.co.uk/
Soundbeam. (2008).Appendixe Soundbeam The Story So Far. Projects,
UK.
Swingler, T. (1998)."That was me!": applications of the soundbeam
midi controller as a key to creative communication, learning,
independence and jo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SUN conference
Technology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Los Angeles.
Swingler, T. (1999). The invisible keyboard in the air: an overview of the
ducational,therapeutic and creative applications of the ems soundbeam. Paper presented at Creativity and Consumption, New Media Arts in Advanced Technology Culture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Luton.
Torrance, E. P. (1984). The role of creativity identifi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4), 55-68.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er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 114-143.
Vass, E. (2007). Exploring processes of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The
role of emotions in children''s joint creative writing.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2), 107-117.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Y: Harcourt.
Webster, M. (2000).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unabridged
dictionary. NY: Merriam Webster.
Zachopoulou, E., Tsapakidou, A. & Derri, V.( 2004). The effects of a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music and movement program on
motor performanc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4),6
3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