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7 0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和宗
研究生(外文):He-Zong Liu
論文名稱:外鈎型衝壓進料機構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Design of Outer-Hook Feeding Mechanism in Metalworking
指導教授:李聰慶
指導教授(外文):Chung-Ch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模具工程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進料機構創新機構流程機構創新設計一般化特殊化裝置法衝壓加工自動化機構調節桿設計創新機構的構造合成
外文關鍵詞:Feeding MechanismAutomatic Mechanism of Metalworking PressMechanism Creative&DesignSpecializing Algorith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所探討的外鈎型衝壓進料機構,顧名思義是指藉由衝頭滑動的過程帶動整體機構的連桿,進而驅使進料鈎撥動料條,而在設計過程中其差異性在於將彈簧視為結構件或運動機件做創新設計,並從新構型中下去探討與比較其進料鈎的運動路徑。因此,本研究根據系統化的創新機構流程,以原始的衝壓進料機構為基礎,使用一般化及特殊化裝置法,定義出符合進料機構創新設計需求及限制的運動鏈,將該運動鏈具體化後,並將所得新構型機構做尺寸與調節桿的設計,再搭配Working Model 2D軟體的模擬,得到能達預期運動效果的新型衝壓進料機構。此機構除了能依靠衝床動力進料外,最重要的是能減少技術人員意外的發生,此種創新機構的構造也可以提供研究類似機械裝置或作為衝壓加工自動化機構設計業者選用參考的價值。
This paper of Outer-Hook Feeding Mechanism in Metalworking its name implies is the process by moving the punch to drive the complete mechanism on of the linkages, and then toggle hook driven material feed section, an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spring as a structure or Moving parts to do creative design and continue to explore new configurations and compared in the feed path of hook move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innovativ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a systematic process to the original press feed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use generalization and specialized devices that meet the definition of feeding method for the creative design of the kinematic chain,After the kinematic chain specific, and proceeds to do a new configuration of body size and lever design, and then with Working Model 2D software simulation, be able to reach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a new campaign pressing the feed mechanism In addition to this body to rely on punch power fe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educe accide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such an creative Structure can also provide the sort of mechanical device or as a punching mechanism design automation industry selected reference value.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論文符號總覽 ix
一、 前言 1
二、 進料機構及其構造分析 3
2-1 進料機構描述 3
2-2 機構構造創新設計流程 5
2-3 進料機構的拓樸構造 6
2-4 進料機構一般化 8
2-5 運動鏈數目合成 11
2-6 進料機構設計限制與需求 14
2-7 可行的特定運動鏈 16
三、 六桿七接頭的新型進料機構 18
3-1 六桿七接頭的設計與條件分析 18
3-2 特殊化裝置數目 18
3-3 六桿Stephenson型運動鏈的連桿配置 19
3-4 六桿Watt型運動鏈的組合論 27
3-5 六桿Watt型運動鏈的連桿配置 27
四、 七桿八接頭的新型進料機構 34
4-1 七桿八接頭的設計與條件分析 34
4-2 七桿N型運動鏈的連桿配置 35
4-3 七桿M型運動鏈的組合論 46
4-4 七桿P型運動鏈的組合論 58
五、 新型衝床進料機構的尺寸設計 69
5-1 六桿七接頭新型機構的尺寸設計 69
5-2 調節桿的設計 69
5-3 七桿新型機構的尺寸設計 76
5-4 六桿新構型優缺點 88
5-5 七桿新構型優缺點 89
六、 結論與建議 91
參考文獻 92
作者簡介 93
參考文獻

[1]顏鴻森,機構學,東華書局,台北市,2005。
[2]顏鴻森,機械裝置的創意性設計,東華書局,台北市,2006。
[3]王新華、陳登,簡明沖模設計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
[4]Tsai, L.-W., Mechanism Design: Enumeration of Kinematic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Function,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2000,
[5]Yan, H. S., 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 2000, pp.183-193.
[6]許正和,機構構造設計學,高立圖書,台北縣,2002。
[7]賴耿陽,機械運動機構,復漢出版社,台南市,2000。
[8]黃大成、蕭益彰,玻璃模具合模機構之創新設計,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專題報告,2005。
[9]鄭弘昌,玻璃模具機構之構造設計與運動分析,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劉久寧,平面8B-12R運動鏈及Kempe機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11]李聰慶、黃美馨、李正雄,衝壓加工自動取件機構之創新設計,第八屆全國機構
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2005,pp.192-199.
[12]李聰慶、邱薆蕙、李正雄、鄭弘昌,三板型射出模具模板控制機構之創新設計,
第九屆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2006年海峽兩岸機構學學術研
討會,高雄市,2006。
[13]Shigley, J.E.and Uicker, J.J.,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McGraw-Hill, New York,1980,pp.109-111.
[14]Hain, K., Applied Kinematics,McGraw-hill,1967,pp241-248.
[15]Hung, Chih-Ching and Yan, Hong-Sen, September2006, “Identifying and Counting the Number of Mechanisms From Kinematic Chains Subject to Design Constraints”, ASME Transaction,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Vol. 129, pp.1177-1182.
[16]Norton, R.L., Design of Machinery, 2nd edition, 1999
[17]Mallik, A. K., Ghosh, A.and Dittrich, G.,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Mechanisms,1994
[18]Erdman, A.G., Sandor, G. N. and Kota, S., Mechanism Design, 2001, pp.14-16.
[19]陳朝光,CNS機械製圖,高立圖書,台北縣,1992。
[20]M.F.Spotts and T.E.Shoup, Desigm of Machine Elements, 1998, pp.305-314.
[21]李聰慶、李奇峻、劉和宗,”金屬成形衝床機構之合成”,第十二屆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pp.371~379,2009。
[22]洪維恩,Mathematica 5數學運算大師,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海煙:〈方東美的新儒家哲學〉,《鵝湖月刊》第309期(2001年3月)
2. 張訓義:〈方東美談新儒家〉,《鵝湖月刊》第390期(2007年12月)
3. 張訓義:〈方東美與斐柏「根源譬喻」〉,《鵝湖月刊》第361期(2005年7月)
4. 傅佩榮:〈方東美先生論「生生之德」〉,《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2007年6月)
5. 劉述先:〈方東美哲學與當代新儒家思想互動的可能性之探究〉,《鵝湖月刊》第306期(2000年12月)
6. 俞懿嫻:〈簡論方程二先生與中國形上學--從西方古典形上學談起〉,《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第46期(2005年7月)
7. 俞懿嫻:〈《易經》創化概念與懷德海歷程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2007年6月)
8. 蔣國保:〈評方東美對熊十力的批評〉,《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9. 劉岳兵:〈春秋齊物論,哲匠亦詩翁—方東美的心靈世界及思想特徵(上)(下)〉,《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0期(1998年10月)
10. 王柯平:(方東美的文化理想觀與跨文化探索),《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2007年6月)
11. 黎建球:〈創化與歷程中的行動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2007年6月)
12.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歷程觀--以方東美的觀點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2007年6月)
13. 宛小平:〈論方東美生命、美和宇宙三位一體的建構〉,《鵝湖月刊》第382期(2007年4月)
14. 李安澤:〈方東美儒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2期(2002年12月)
15.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