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6 23: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彥民
研究生(外文):Yen-Min Chen
論文名稱: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傳播科技教材發展之研究-以「相機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Living Technology
指導教授:石文傑石文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Jye Shy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生活科技傳播科技教材發展
外文關鍵詞: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傳播科技教材之內涵與發展模式,據以發展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傳播科技教材,並經教材適切性之評估,以完成教材之編寫。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目標模式,首先以文獻分析歸納教材之內涵與發展模式,其次為分析、設計、發展與評估。本研究傳播科技教材之相機單元分成十二章,教材編寫完成後,經學者專家及資深教師進行審查。各章節教材之內容配合教學活動設計表實施教學,以大雅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為期六週的試用教材教學,一班採正常教學;一班採多媒體教學。教學完成後,採用「學習反應量表」,調查學生對課程學習與教材的反應情形。
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同學對於教材內容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提供自我學習的方式等均呈現正向的反應。男女生在課程學習反應向度及教材內容反應向度的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所完成之教材可供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使用,並可依照本研究之發展模式,發展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其他單元之教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evaluation of material appropriateness. To achieve this research goal, the objective model was adopted. First of all, a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nduce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teaching materials. Later, new teaching material were designed,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The developed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subject of camera consisted of 12 chapters. After compile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reviewed by experts and senior teachers. The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lans. Two second-year classes in Daya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One class was given normal instructions, and the other was given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s.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spanned six weeks. After the experiment, a “learning respons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urvey the students’ response to the i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Statistic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students showed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objective, learning activity, and provided self-learning methods. Their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response dimensions reac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The developed teaching material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of the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main of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Besid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eaching materials for other units in the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main could also be develop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圖次 XI
表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六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材與課程發展理論 11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探討 29
第三節 生活科技課程之實施 39
第四節 傳播科技教學背景及教材發展策略45
第五節 網路學習理論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研究實施 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學生對傳播科技課程與教材接受程
度分析 71
第二節 學習反應量表中開放性問題之分析78
第三節 傳播科技教材審查結果 80
第四節 討論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5
參考文獻 88
中文部分 88
英文部分 95
附錄 99
附錄ㄧ 網頁教材 99
附錄二 相機使用教材 111
附錄三 學習反應量表 207
附錄四 專家審查名單 209
附錄五 傳播科技教材專家評估表 210
附錄六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表 214

圖 次
圖1 - 1 研究步驟流程圖 6
圖2 - 1 教材發展系統圖 1 2
圖2 - 2 泰勒的課程模式圖 2 1
圖2 - 3 工藝課程模式圖 2 2
圖2 - 4 科技概念架構圖 2 3
圖2 - 5 問題解決模式圖 2 3
圖2 - 6 資訊與傳播課程架構圖 5 7
圖2 - 7 相機單元課程網頁圖 6 3
圖3 - 1 傳播科技課程教學研究架構圖 6 6

表 次
表2 - 1 國中生活科技主題 4 4
表3 - 1 傳播科技課程研究之樣本 6 7
表4 - 1 「學習反應量表」總量表t 考驗摘要表 7 2
表4 - 2 「學習反應量表」課程學習向度t 考驗摘要表 7 3
表4 - 3 「學習反應量表」教材內容向度t 考驗摘要表 7 4
表4 - 4 「學習反應量表」總量表t 考驗摘要表 7 5
表4 - 5 「學習反應量表」男女生課程學習向度t 考驗摘要表 7 6
表4 - 6 「學習反應量表」男女生教材內容向度t 考驗摘要表 7 7
壹、中文部分

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總綱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php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田耐青(1999)。運用教學科技經營兒童的多元智慧。載於施冠慨主編。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55-68)。台北:師大書苑。
石文傑、林明聰、王式州、陳彥民、許弘科(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高工電子科「圖控式感測器實習」為例。第八屆提升技職學校經營品質研討會,67-72。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談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3-14。
朱耀明、黃一峰(2005)。傳播科技教學知識內容分析-以數位相機教學為例。2005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
吳鐵雄(2000)。序言─遠距教學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6,1-2。
呂若瑜(199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TNU2331001。
李大偉(1995)。我國中小學教師技學素養能力之研究。八十四年度技學素養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李大偉、王昭明(1989)。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李 珀(1999)。有效能的教學。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沈亞梵(1999)。教學媒體新科技。研習資訊,16(5),5-11。
沈慶陽(2006)。職業學校本位課程實習教材發展之研究─以機電整合實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5NCUE503
7011。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人龍(1996)。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教材發展與教學實驗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TNU3037004。
邱玉菁(2004)。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果的再思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4),561-581。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231,20-27。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孫仲山(1993)。編製訓練教材的重要原則。就業與訓練,11(6),4-6。
孫邦正(1995)。普通教學法:教課教材教法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7。
孫培真等(2004)。數位教材製作。台北:金禾出版社。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翁上錦(1999)。課程發展與教學目標之擬訂。技專校院教師教學方法研習會手冊。台北: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康自立(1989)。教材發展之基本概念。職業訓練教材製作參考手冊,台北:職業訓練局。
康自立(1994)。職業訓練教材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12(2),19-25。
康自立(1994b)。職業訓練教材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12(3),84-90。
康自立(2000)。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彰化:品高圖書出版社。
張春興、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豔華(2000)。從網路假期談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第十  四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台北。
黃碧雲、王玫瓔、廖秀芳、黃榮賢、郭斐麗、郭淑惠(2007)。「生活科技」課程之理論依據及「國小資訊與傳播」 課程規劃。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暫行課程綱要實施要點(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Q&A問題與解答篇》
教育部(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台北:教育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暫行綱要。
教育部國教司(1992)。國民小學教學媒體手冊。板橋: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文典(2001)。「自然與科技」學習領域自然領域教材內容之重新建構課程。邁向課程新紀元(七)。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伯璋(1988)。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念分析。邁向課程新紀元(一)。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昭郎(1992)。傳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曾國鴻(1996)。教材發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游光昭(1993)。傳播科技之內涵。中學工藝教育,26(10),10-14。
游光昭、宗靜萍(2005)。傳播科技。載於李隆盛(主編),生活科技概論(393- 451)。台北:心理。
游自達(1995)。情境學習論之要義。國立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簡訊,11,4。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
教師天地,102,34-41
游寶達、翁仲銘(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置構探討。資訊與教育,82,43-49。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標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委託台灣師大教育中心專題研究。
黃炳煌(1982)。教育與現代化。台北:文景書局。
楊昭儀、徐新逸(1995)。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學雙月刊,39(3),15-27。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611040。
楊遵榮(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理念與教材編輯。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殿林傑(2001)。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溫嘉榮、吳明隆(2001)。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劉美娥、許翠華(1999)。國民小學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展會。
劉嘉榮(2000)。錨式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教師之友,41(4),6-13。
歐用生(1998)。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與課程改革—台灣學校教育改革的展望。國民教育,38(3),2-9。
蕭錫錡(1993)。能力本位教育教材之發展。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
簡茂發(1994)。尖端教學法:教學歷程與策略。台北: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4),10-18。

貳、英文部份

Bagdonis, A. S., & Sailisbury, D. F. (199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ul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 Technology, 34(4), 26-32.
Barden, R., & Hacker, M. (1990).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lmar Pub. Inc
Bartel, C. R. (1976). Instructional analysis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 Chicago: American Technical Society.
Beniger, J. R. (1986).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Craig, A. (1980).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90498)
Daiber, R., Litherland, L., & Thode, T. (1991).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In Michael, J. D. (Ed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40th yearbook (pp. 187-211).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Dick, W., & Carey, L. (1985). Te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Glenview, IL: Scott, Foreman.
Goetsch, L. D., & Nelson, A. J. (1987). Technology and you. Albany, New York : Delmar Publishers Inc.
Hacker, M., & Barden, R. A. (1988). Living with technology. Albany, 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Inc.
Hales, J. A., & Snyder, J. F. (1981). Jackson's Mill Industrial arts curriculum theory. Charleston, WV: Wes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artley, J. (1978).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text. New York: Nichols.
Heinich, R. (1989).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Kemp, J. E. (1985).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Kibler, R. J.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inney, N. (2001). A guid e to design and testing in online psycho logy courses. Psychology Learning and Teaching, 1(1), 16-20.
Ritchey, R. (1986). The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bas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Nichols.
Rogers, E. M. (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Romiszowski, A. J. (1988).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London: Kogan Page.
Rowntree, D. (1994). Preparing materials for open, distance and flexible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Sabar, N. (199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Lawa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Seels, B., & Glasgow, Z. (1998).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Seymour, R. D. (1990). Conceptual model for communication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Communication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39th Yearbook, CTTE, 66-92. CA: Glencoe/
McGraw Hill.
Taba, 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Taylor, P. H. (1970). How Teacher Plan ours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Reach, London.
Wood, J., & Kellum, M. (1987). Explor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Mid-American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sortium,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25-30。
2. 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7。
3. 孫仲山(1993)。編製訓練教材的重要原則。就業與訓練,11(6),4-6。
4.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231,20-27。
5. 沈亞梵(1999)。教學媒體新科技。研習資訊,16(5),5-11。
6.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談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3-14。
7.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8. 康自立(1994)。職業訓練教材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12(2),19-25。
9. 游寶達、翁仲銘(2001)。融入學習理論於網路多媒體環境之建置構探討。資訊與教育,82,43-49。
10.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11.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12. 劉嘉榮(2000)。錨式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教師之友,41(4),6-13。
13. 歐用生(1998)。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與課程改革—台灣學校教育改革的展望。國民教育,38(3),2-9。
14. 李亮(2000)“十二年國教之教育政策分析”,教育學苑期刊,第三期,頁5-9。
15. 林文達(1986)“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8期,頁8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