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薇棻
研究生(外文):Wei-fen Wang
論文名稱: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敘說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Narrative inquiry of the self-healing process through blog writing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9
中文關鍵詞:自我療癒部落格網路書寫
外文關鍵詞:self-healingblogonline wri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21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瞭解個人在部落格網路書寫中的自我療癒經驗與歷程,以及部落格書寫、工具特性與網路團體互動經驗層面對於其歷程之助益與限制。本研究主要透過網路訪談四位成人前期與中期之部落格使用者,此四位受訪者分別面臨人際與家庭議題、感情分手、感情關係身份的掙扎、喪友之哀傷。採取敘說分析為研究方法,並運用「整體-內容」之方式呈現受訪者的自我療癒歷程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
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中,個人首先經歷情緒層面的抒發宣洩、主體性的發聲以及身體放鬆等,繼而重新閱讀自身經驗,加入自我或他人的新觀點和重新詮釋,產生更深的自我覺察或正向意義的整合。他人的支持、認同與見證也促進個人自我肯定。本研究也發現部落格網路書寫者從個人自我內在的療癒,進一步經歷到關係的療癒、修復與促進,最後也走向自我與關係的重建,幫助個人生活適應。

二、部落格網路書寫對個人自我療癒的特殊性:
公開之部落格網路書寫將個人的自我書寫拉到系統互動的層次,使系統的互動層面加入個人的心理療癒與調適中,也增加團體互動的幫助,例如引發重要他人對自己的瞭解與對話、緩衝衝突與提升關係等。此外,主體間的對話也能促進個人觀點轉化、支持肯定的回應與共同見證能提升自尊,閱讀他人部落格能擴大個人觀點、帶來普同感等。其他不同於傳統自我書寫的幫助,如部落格之工具特性能滿足個人的社會需求或社會意向行動,或是觸及某些個人議題,例如公開與聯結性引發個人思考自我對他人眼光的在意、難以自我接納等議題。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部落格網路書寫的團體互動中,出現人際觀察學習、普同感、人際支持和認同的療癒機制較為普遍,人際回饋與對話的經驗助益則變異性較大,而個人與部落格本身特性的互動經驗也不盡相同。

三、部落格網路書寫具有類似自我書寫的療癒機制:
例如促進充分和立即的情緒宣洩、自我賦權與自我控速、自我陪伴、促進自我回觀與重新詮釋、生命故事的整合等。

四、部落格網路書寫與自我療癒歷程之關係:
部落格網路書寫為具有輔助自我療癒的「工具」,書寫者仍為自我療癒的主體。再者,部落格網路書寫僅是幫助個人自我療癒的一部份,個人仍須社會資源或專業資源的共同協助。不同的使用動機、發展歷程與個殊性都會帶來一些不同的療癒效果。

五、部落格網路書寫對自我療癒的干擾或阻力:
部落格的公開和聯結性可能破壞隱密性的效果,不過書寫者仍可以模糊人名、事件或另開部落格等方式因應。再者,網路社群團體不等於治療性團體,而且網路的生態系統中具有去抑制效應、退化行為等,讀者的負面回應與批評,對於個人反倒造成壓抑性的效果。其次,個人與網友難以具有較深的情感聯結和穩定的關係,有時網友的支持回應亦流於表淺,雖未必對於書寫者的造成干擾,但對個人內在療癒的助益亦不大。

六、部落格網路書寫之限制與適用性:
一般生活適應困擾者,屬於初級預防之範圍,可利用部落格網路書寫作為自助工具,例如抒發情緒、塑造自我認同、人際學習、擴大視框、促進人際關係之用等。嚴重情緒困擾者,則較不適於利用部落格網路書寫進行自我療癒,治療師若使用部落格網路書寫作為輔助工具時,也需謹慎、適切或較結構性的引導。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personal self-healing experience and process through the self-writing on the blogs, and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and limits from blog writing,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g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nline interactio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mainly through online interview with four bloggers in young and middle adulthood, who respectively faced the interpersonal and family issues, breaking-up experience, controversial identity in the relationship, and bereavement of a best friend’s death. The holistic-content approach of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tilized to present and analyze blogger’s self-healing process through writing blog.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elf-healing process through the self-writing on the blogs: In the self-healing process through the self-writing on the blogs, the bloggers experienced emotional catharsis, 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 and physical relaxation at first. Then, the bloggers re-read and reinterpreted their experience from new viewpoints provided by readers or themselves, which enhanced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integrated positive meanings into their life stories. Furthermore, besides of the self-healing, the bloggers also experienced the heal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also proceede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lf and relationship, which also improved their life adjustment.

2. The unique helps of self-writing on the blog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several different help of blog writing from traditional self-writing. First of all, the public blogs brought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the system into one’s self-writ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irst of all, public blog writing could make their significant others understand them more and could be used to alleviate their conflict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Second, the intersubjective conversation could help to promote changes in personal views and others’ supportive feedback as well as witness could improve self-esteem. Moreover, reading other people’s blogs could exp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and bring feeling of universality. Meanwhile, the tool features of blog might meet the social need of individuals or social intention of action. Some features of blog, such as the publication and hyperlink, even induced the bloggers to reflect on their personal issues like self-acceptance.

In general,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group, such as vicarious learning, support, univers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were more common, while there were more variability in the interpersonal feedback and conversation as well as 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the blog.

3. Similar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blog writing: Blog writing also had some similar therapeutic mechanism with traditional writing, such as the sufficiency and immediacy of emotional catharsis, self-empowerment, self-paced and self-accompaniment. It also stimulated one’s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reinterpretation,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one’s life stories.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g writing and bloggers’ self-healing process: In fact, blog writing was a self-help tool and it was the bloggers that led self-healing process. Blog writing was a partial help to the bloggers’ self-healing, which meant they still needed social resources and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Besides, different motivati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might lead to different effect of blog writing.

5. The disturbance or limit of blog writing to the bloggers’ self-healing: The public blog might caus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privacy, but the bloggers still could reduced the problem by writing ambiguously or using new blog. However, the internet community was different from therapeutic group and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sometimes caused uninhabited behavior, such as malicious criticism, which might do harm to one’s self-healing. In addition, when readers’ feedback and the relationship tends be shallow, they could only provided very limited help.

6. The application of blog writing: It was applicable for people with general adjustment problems to use blog writing as a self-help tool, whereas it was less applicable for people with serious emotional disturbance 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For these clien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unselors use planned and structural blog writing carefull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名詞界定………………………………………………………………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書寫與部落格……………………………………………………7
第二節 自我書寫與自我療癒…………………………………………………16
第三節 部落格網路書寫與自我療癒…………………………………………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架構…………………………………………………4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研究程序………………………………………………………………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組織………………………………………………………56
第六節 研究之信賴度…………………………………………………………60
第七節 研究倫理………………………………………………………………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Terry的故事-從激流到平靜…………………………………………63
第二節 小個的故事-紀錄片 …………………………………………………88
第三節 Monday的故事—開始是為了結束、結束是為了開始………………110
第四節 秀秀的故事-離別的祝福……………………………………………137
第五節 統整與討論……………………………………………………………16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1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92

參考文獻…………………………………………………………………………195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訪談邀請函………………………………………………………200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202
附錄三 前導性研究之訪談大綱………………………………………………203
附錄四 正式研究之訪談大綱…………………………………………………205
附錄五 逐字稿謄寫之保密同意書……………………………………………207
附錄六 至受訪者之感謝函……………………………………………………208
附錄七 研究受訪者檢核回饋表………………………………………………209


表 次
表3-1 正式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表……………………………………………51
表3-2 資料分析編碼表……………………………………………………………57
表3-3 替代文本修正範例…………………………………………………………58
表3-4 整體-內容替代文本範例…………………………………………………58
表3-5 抽取概念與命名之範例……………………………………………………58

圖 次
圖 2.1 研究者無名小站部落格介面………………………………………………13
圖 4.1 Terry部落格網路書寫之自我療癒歷程圖…………………………………85
圖 4.2小個部落格網路書寫之自我療癒歷程圖…………………………………107
圖 4.3 Monday部落格網路書寫之自我療癒歷程圖 ……………………………135
圖 4.4 秀秀部落格網路書寫的自我療癒歷程 …………………………………163
圖 5.1 部落格網路書寫之自我療癒歷程圖………………………………………185



中文部分: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147-184。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Riessman, C. K., 1993)
王培瑾等人主編(1998)。生死教育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王智弘(2006)。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電子報,192。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2-1.htm。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
田秀蘭(2005)。書寫與心靈。應用心理研究,26,11-13。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台北:濤石。(Crossley, M. L, 2000)
金樹人(2002)。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8。
金樹人(2005)。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3-001),未出版。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Freedman, J., & Combs, G., 1999)
周恆甫(2004)。臺灣地區網路媒體Blog發展與應用之初探研究-以「交通大學無名小站」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良哲(2001)。網路友誼與愛情。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編,E世代心理學(p.213-229)。台北:桂冠。
李昆諭(2005)。部落格網站使用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欣容(譯)(1998)。躁鬱之心。台北:天下文化。(Jamison K. R., 1997)
李偉斌(2006)。網路書寫的心理療癒。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電子報,195。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5-1.htm。
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 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研究:以準諮商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
李開敏等人(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Worden, J. W., 2001)
李銀鳳(2000)。淺介寫作治療在英美兩國醫療界的運用。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台北:濤石。(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 M. Q., 1990)
林佳蓉(2001)。電子報新聞介面和使用態度之初探性研究-由閱聽人『網路自我效能』角度切入。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佳靜(2005)。Weblog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昇壕(2006)。大學生網誌使用現況對其現實與網誌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淇瀁(2001)。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
林玲妃(1996)。相逢何必曾相識─網誌網路上的人際互動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娟芬(2000)。敘說分析與生命主題。神學與教會,24(2)。台南:台南神學院。2009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ttcs.org.tw/~church/25.2/09.htm。
林耀珍(2004)。從Weblog看網路服務的實踐。2008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msdn/columns/200405softdev.htm。
卓翠玲(2007)。人際困擾當事人接受網路即時諮商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綜論)。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忠融、李紋鋒(譯)(2008)。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台北:韋伯文化。(Bakardjieva, M., 2005)
邱妙津(1997)。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洪仲清(2003)。書寫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傷經驗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紀佩君(2004)。網路文學:BLOG。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2009年2月6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42/42-53.htm。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商志雍、廖士程、李明濱(2003)。精神科門診憂鬱症患者就診率之變遷。台灣醫學,7(4),502-509。
徐巧玲(2005)。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文化。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冠妏(2003)。怒放:自書與自療關係初探。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文正(2006)。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馮朝霖(2005)。豈只是「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6,14-17。
許佑生(2002)。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台北:心靈工坊。
莊伯仲、林佳瑩(2005)。虛擬同居人際互動之初探-以愛情公寓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2009年2月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張玉琦(2005)。共生的網路書寫-網路介面在書寫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勻銘(2006)。網路的去抑制效應。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0。2008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0-1.htm
黃世明(2004)。網路書寫blog。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42/42-53.htm
黃俊仁(2001)。明天會更好-談壓力調適。2008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psychia/ns/mainm.html
黃素菲(2005)。我不看我時「我」在嗎?。應用心理研究,26,1-11。
黃惠惠(2005)。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1999)
楊偉龍等人(2007)。部落格行銷達人。台北:碁峰。
葉寶玲(2005)。談話式諮商之外:運用寫作、信件、個案記錄或團體歷程摘要於諮商中。輔導季刊,41(2),64-69。
鄧惠泉、湯華盛(譯)(2008)。團體心理治療。台北:五南。(Vinogradov, S., & Yalom, D., 1989)
鄭如安(2007)。從網路人際特性談敘說治療在網路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53,14-23。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White, M., & Epston, D., 1990)
廖思逸(2006)。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德富(2002)。寫作治療對受刑人處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依婷(2006)。線上表演:部落格作者網絡關係對網路書寫的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寫寫(2002)。想就說說:關於網路書寫…2002-12-14。2009年2月15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dq1472/article.php?pbgid=6226&entryid=797。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盧小桃(2009)。盧小桃的繪本日誌:我跟讀者的親密接觸。2009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eachnote/13806421。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Goldberg N., 1998)
謝亦泰(2006)。從情緒向度與不同的心理位置和特性探討敘事書寫的正面效益。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仁進(2004)。從現代性的反思看網路日記—以鄉村部落格及愛情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宛蓉(2003)。自我、書寫、網路:網路個人媒體自我書寫的意義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里娟(2007)。論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輔導季刊,43(2),39-47。
簡怡人(2006)。書寫治療作為婚暴受虐婦女處遇介入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2,29-58。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年6月27日)。「經營部落格是自己的事,美國部落客特徵描繪 」。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年12月27日)。「台灣部落格熱潮,邁向網路全民運動」。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7年8月27日)。「2006年上網率創新高,近六成民眾連網」。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8年4月14日)。「2007年12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1999).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Adams, K. (1998). The way of the journal: A journal therapy workbook for healing. Lutherville, MD: Sidren Press.
Blog. (2009). In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March 2, 2009,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blog
Bolter, J. D. (1991).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Bresnahan, M. J., & Murray-Johnson, L. (2002). The healing web.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3, 398-407.
Bruner, J. (2004). The narrative creation of self. In L. E. Angus, & J. McLeod (Eds.), The handbook of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15). London: Sage.
Chung, C. K., & Pennebaker, J. W. (2008). Variations in the spacing of expressive writing sessio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 15-21.
Diary.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8, from http://tw.britannica.com/MiniSite/Article/id00016061.html
Ducade L. C., & Lomicka L. L. (2008). Adventures in the blogosphere: From blog readers to blog writer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1(1), 9-28.
Harries, J. (2003). Signifying pain: Constructing and healing the self through writ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vern, V. W. (2004). Threaded identity in cyberspace: Weblogs & positioning in the dialogical self.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4(4), 321-335.
Hewitt, H. (2005). Blog: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reformation that’s changing your world. Nashville, Tennessee: Nelson Books.
Hourihan, M. (2002).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Retrieved March 13, 2009,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javascript/2002/06/13/megnut.html
McArdle, S., & Byrt, R. (2001). Fiction, poetry and mental health: Expressive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8, 517-524.
Pennebaker, J. W.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8(3), 162-166.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ak, J. (2005). The Digital Queer: Weblogs and internet identity. Biography, 28(1), 166-182.
Smyth, J. M., & Pennebaker, J. W. (2008). Explor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expressive writing: In search of the right recip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 1-7.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7, 321-326.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Suler, J. (2005). Blog as therapy.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Suler, J. (2006). The First Decade of CyberPsychology.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Wiitala, W. L., & Dansereau, D. F. (2004). Using popular quotations to enhance therapeutic writing.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7, 187-191.
Wright, J., & Chung, M. C. (2001). Mastery or mystery? Therapeutic wri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9(3), 277-291.
Wright, J. (2002). Online counse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0(3), 285-29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147-184。
2. 金樹人(2002)。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8。
3. 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 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研究:以準諮商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
4. 李開敏等人(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Worden, J. W., 2001)
5.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綜論)。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6. 商志雍、廖士程、李明濱(2003)。精神科門診憂鬱症患者就診率之變遷。台灣醫學,7(4),502-509。
7. 葉寶玲(2005)。談話式諮商之外:運用寫作、信件、個案記錄或團體歷程摘要於諮商中。輔導季刊,41(2),64-69。
8. 鄭如安(2007)。從網路人際特性談敘說治療在網路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53,14-23。
9.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10. 簡里娟(2007)。論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輔導季刊,43(2),39-47。
11.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12.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2,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