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147-184。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Riessman, C. K., 1993)
王培瑾等人主編(1998)。生死教育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王智弘(2006)。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電子報,192。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2-1.htm。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
田秀蘭(2005)。書寫與心靈。應用心理研究,26,11-13。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台北:濤石。(Crossley, M. L, 2000)
金樹人(2002)。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8。金樹人(2005)。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3-001),未出版。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Freedman, J., & Combs, G., 1999)
周恆甫(2004)。臺灣地區網路媒體Blog發展與應用之初探研究-以「交通大學無名小站」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良哲(2001)。網路友誼與愛情。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編,E世代心理學(p.213-229)。台北:桂冠。
李昆諭(2005)。部落格網站使用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李欣容(譯)(1998)。躁鬱之心。台北:天下文化。(Jamison K. R., 1997)
李偉斌(2006)。網路書寫的心理療癒。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電子報,195。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5-1.htm。
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 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研究:以準諮商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李開敏等人(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台北:心理。(Worden, J. W., 2001)李銀鳳(2000)。淺介寫作治療在英美兩國醫療界的運用。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台北:濤石。(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 M. Q., 1990)
林佳蓉(2001)。電子報新聞介面和使用態度之初探性研究-由閱聽人『網路自我效能』角度切入。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佳靜(2005)。Weblog使用者個人因素與書寫動機、書寫行為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昇壕(2006)。大學生網誌使用現況對其現實與網誌之社會支持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淇瀁(2001)。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
林玲妃(1996)。相逢何必曾相識─網誌網路上的人際互動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娟芬(2000)。敘說分析與生命主題。神學與教會,24(2)。台南:台南神學院。2009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ttcs.org.tw/~church/25.2/09.htm。
林耀珍(2004)。從Weblog看網路服務的實踐。2008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msdn/columns/200405softdev.htm。
卓翠玲(2007)。人際困擾當事人接受網路即時諮商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綜論)。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邱忠融、李紋鋒(譯)(2008)。網路社會與日常生活。台北:韋伯文化。(Bakardjieva, M., 2005)
邱妙津(1997)。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洪仲清(2003)。書寫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傷經驗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紀佩君(2004)。網路文學:BLOG。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2009年2月6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42/42-53.htm。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商志雍、廖士程、李明濱(2003)。精神科門診憂鬱症患者就診率之變遷。台灣醫學,7(4),502-509。徐巧玲(2005)。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文化。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冠妏(2003)。怒放:自書與自療關係初探。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施文正(2006)。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馮朝霖(2005)。豈只是「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6,14-17。
許佑生(2002)。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台北:心靈工坊。
莊伯仲、林佳瑩(2005)。虛擬同居人際互動之初探-以愛情公寓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2009年2月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張玉琦(2005)。共生的網路書寫-網路介面在書寫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勻銘(2006)。網路的去抑制效應。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0。2008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190-1.htm
黃世明(2004)。網路書寫blog。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42/42-53.htm
黃俊仁(2001)。明天會更好-談壓力調適。2008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psychia/ns/mainm.html
黃素菲(2005)。我不看我時「我」在嗎?。應用心理研究,26,1-11。
黃惠惠(2005)。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1999)
楊偉龍等人(2007)。部落格行銷達人。台北:碁峰。
葉寶玲(2005)。談話式諮商之外:運用寫作、信件、個案記錄或團體歷程摘要於諮商中。輔導季刊,41(2),64-69。鄧惠泉、湯華盛(譯)(2008)。團體心理治療。台北:五南。(Vinogradov, S., & Yalom, D., 1989)
鄭如安(2007)。從網路人際特性談敘說治療在網路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53,14-23。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White, M., & Epston, D., 1990)
廖思逸(2006)。公開的秘密—從網路日記看網路上的公開與私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德富(2002)。寫作治療對受刑人處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依婷(2006)。線上表演:部落格作者網絡關係對網路書寫的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寫寫(2002)。想就說說:關於網路書寫…2002-12-14。2009年2月15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dq1472/article.php?pbgid=6226&entryid=797。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盧小桃(2009)。盧小桃的繪本日誌:我跟讀者的親密接觸。2009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eachnote/13806421。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Goldberg N., 1998)
謝亦泰(2006)。從情緒向度與不同的心理位置和特性探討敘事書寫的正面效益。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仁進(2004)。從現代性的反思看網路日記—以鄉村部落格及愛情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宛蓉(2003)。自我、書寫、網路:網路個人媒體自我書寫的意義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簡里娟(2007)。論親密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輔導季刊,43(2),39-47。簡怡人(2006)。書寫治療作為婚暴受虐婦女處遇介入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2,29-58。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年6月27日)。「經營部落格是自己的事,美國部落客特徵描繪 」。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6年12月27日)。「台灣部落格熱潮,邁向網路全民運動」。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7年8月27日)。「2006年上網率創新高,近六成民眾連網」。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8年4月14日)。「2007年12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電子報。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1999).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Adams, K. (1998). The way of the journal: A journal therapy workbook for healing. Lutherville, MD: Sidren Press.
Blog. (2009). In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March 2, 2009,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blog
Bolter, J. D. (1991).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Bresnahan, M. J., & Murray-Johnson, L. (2002). The healing web.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3, 398-407.
Bruner, J. (2004). The narrative creation of self. In L. E. Angus, & J. McLeod (Eds.), The handbook of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15). London: Sage.
Chung, C. K., & Pennebaker, J. W. (2008). Variations in the spacing of expressive writing sessio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 15-21.
Diary. (200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08, from http://tw.britannica.com/MiniSite/Article/id00016061.html
Ducade L. C., & Lomicka L. L. (2008). Adventures in the blogosphere: From blog readers to blog writer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1(1), 9-28.
Harries, J. (2003). Signifying pain: Constructing and healing the self through writ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vern, V. W. (2004). Threaded identity in cyberspace: Weblogs & positioning in the dialogical self.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4(4), 321-335.
Hewitt, H. (2005). Blog: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reformation that’s changing your world. Nashville, Tennessee: Nelson Books.
Hourihan, M. (2002).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Retrieved March 13, 2009,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javascript/2002/06/13/megnut.html
McArdle, S., & Byrt, R. (2001). Fiction, poetry and mental health: Expressive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8, 517-524.
Pennebaker, J. W.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8(3), 162-166.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ak, J. (2005). The Digital Queer: Weblogs and internet identity. Biography, 28(1), 166-182.
Smyth, J. M., & Pennebaker, J. W. (2008). Explor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expressive writing: In search of the right recip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 1-7.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7, 321-326.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Suler, J. (2005). Blog as therapy.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Suler, J. (2006). The First Decade of CyberPsychology. Retrieved March 11, 2009, from http://psycyber.blogspot.com/
Wiitala, W. L., & Dansereau, D. F. (2004). Using popular quotations to enhance therapeutic writing.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7, 187-191.
Wright, J., & Chung, M. C. (2001). Mastery or mystery? Therapeutic wri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9(3), 277-291.
Wright, J. (2002). Online counse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0(3), 28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