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英語內文基本理念。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3-2.php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編)(1998)。系統化教學設計(四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主譯)(1991)。學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家通(主編)(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
王淑惠(2008)。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概述。2009年10月11日,取自http://dlweb01.tzuchi.com.tw/DL/edu/aboutus/affair_edu/lessons/%B1%D0%BE%C7%A5%D8%BC%D0%B7%A7%ADz.pdf
毛佩琦(2003)(譯)。Freeman, D. L.著。英語教學法大全。台北市:師德。
朱經明(2007)。教育及心理統計學。台北市:五南。
余文玲(2008)。運用平衡閱讀教學於符合教育部課後扶助攜手計畫之國小學童英語補救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PTT5620008。呂翠華(2008)(譯)。Winebrenner, S.著。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改造學習困難的孩子。台北市:心理。
李詠吟、邱上真、柯華葳等(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李明姝(2003,12月30日)。程度差異過大班級英語教學。英語教育電子月刊,4。2009年10 月15日,取自http://ejee.ncu.edu.tw/feature.asp?
period=4&flag=4
李家同(2003,12月30日)。為什麼英語會有雙峰現象。英語教育電子月刊,4。2009年10 月15日,取自http://ejee.ncu.edu.tw\feature.asp?
period=4&flag=4
李承宇(2009,6月28日)。偏鄉師看都市童 「好程度被嚇到」。聯合新聞網。2009年10 月18日,取自http://data.udn.com/data/titlelist.jsp?
random=0.7349005106315659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季芬(2005)。英語童書教學在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之效能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694030。吳雅真(2006)。英文童謠教學對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CCU5238005。林佩蓉(2007)。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CYU5620003。林芳如(2000)。國小英語聽說教學法課程設計與教學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重新(編著)(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 : 五南。
邱上真(1992)。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評量--認知取向。特殊教育季刊 ,43,1-6。邱才銘(2000)。國民小學英語科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習。
姜毓玟(2004)。應用英語童書閱讀教學策略於英語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694021。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 : 五南。
徐明月(2003,12月30日)。我看雙峰現象。英語教育電子月刊,4。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ejee.ncu.edu.tw/feature.asp?period=4&flag=4
柳雅梅(2005)。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英文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5576031。陳淑麗(2009)。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瞭解與改造。台北市:心理。
陳玉真(2005)。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CCU05462008。
陳淳麗(2001)。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市:師德。
陳祥麟(2008,9月13日)。消弭英語雙峰 推學生合作學習。國語日報。2009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
content.asp?Serial_NO=57970
陳豔秋(2004)。國民小學實施校本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靜宜(2009)。英語村情境教學課程設計發展研究。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梁岫雲(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郭為藩(1970)。特殊教育。台北市:開山書店。
郭惠雯(2000)。英語學習策略對高中英語科低成就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英語文能力指標。
教育部(2009a)教育改革相關方案。2009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636
教育部(2009b)年度施政計畫。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
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6
教育部(2009c)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2009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edu.
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
教育部(2009d)93-97年教育部施政主軸。2009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75
教育部國教司(2009e)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改善方案。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55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編著)(1997)。教學原理。台北縣:空大。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三版)。台北:心理。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張新仁(2002)。補救教學面面觀。2009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nknu.
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黃光雄(編譯)(1987)。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市:復文。
黃振球(1996)。由美國的教育改革談拯救我國國中班後段學生。臺灣教育,546,8-12。黃淑苓(1999)。補救教學之設計與實施。學習落後學生的補救教學與輔導研討會手冊。台中:中興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詹麗馨(2003,12月30日)。以人為本,用心彌補--專訪台北市英語科輔導員。語教育電子月刊,4。2009年10 月15日,取自http://ejee.
ncu.edu.tw\feature.asp?period=4&flag=4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53-60。
趙美聲、朱則剛、洪敏琬、林偉文、田耐青、廖遠光(編著)(1997)。教學原理。台北縣:空大。
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劉金花(主編)(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廖惠君(2007)。應用「混成增強策略」於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TNT5374002。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鄭俊芬(2005)。國小英語教學步步艱難步步行。國教天地,161,1824。謝沁宜(2009)。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STUT0741002。聶澎齡(2004)。台灣國小畢業學童英語能力之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240067。藍正發(2006)。以英文兒歌律動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TPTC694006。龐維國(譯)(2007)。Dick, W.,&Carey, L著。系統化教學設計(第六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二、外文部分
Admas, M. J.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lomm, B. S. (ed.) (1969).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rional goals. Handbll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Carbo, M., Rita, D., & Kenneth, D. (1986). Teaching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Englewood Cliffs, N.J.: Allyn & Bacon.
Corno, L., & Snow, R. (1986). Adapting teach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learner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605-629).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Dick, W., Carey, L., & Carey, J. O. (2009).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Gagné, R.M. (1965). Conditions of learning. M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rt, L. (1998). Human brain and Human learning. Kent, WA: Books for Educators.
Julie, M. P. & Ruby, E. (2006).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in developmental mathematics. The Community College Enterprise, 12, 21-38.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26(8), 1-7.
Krouse, J.H. & Krouse, H.J. (1981). Toward a multimodal theory of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6, 151-164.
Mandel, H.P. & Marcus, S.I. (1988). The psychology of underachieveme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NY : John Wiley & Son.
Mowat, J.M. (1999). Marie Clay’s reading recovery: A critical review. An unpublish thesis. Winnipeg, Manitob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Rimm, S.B. (1985). How to reach the underachiever. Instructor, 95, 73-76.
Robinson, D. G., & Robinson, J. C. (1995). Performance consulting: Moving beyond training.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Stephen, L. Y. (1996). Powerful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Publishers USA.
Westman, J. C., & Bennett, T. M. (1985). Learning impotence and the Peter Pan Fantasy.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15, 15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