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95,75-79。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王淵智、張獻中(2004)。國小五年級實施數學課程銜接教學歷程與成果之初探。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 2004 教育論壇論文集。高雄市:高雄市教育局。
何榮桂(2002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1-2。
何榮桂(2002b)。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32。吳毓瑩、呂玉琴(1997)。潛在類別分析對兒童等值分數概念結構之解析。精簡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511-S-152-007)。
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1/4。國民教育,31(11,12),10-15。呂玉琴(民84)。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處理。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139-140。
李曉莉(1998)。國小二年級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芳玉(2003)。國小學生在等值分數上的表徵轉換表現。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義雄、陳澤民譯(R.R.Skemp 著)(1985)。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教與學。認知與學習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與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32-41。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張守端(2006)。電腦多媒體應用於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概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暨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張新仁(1992)。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8,13-32。教育部(1993)。國小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許志賢(2005)。建構主義應用在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高年級建置個人美術館網頁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10(2),157-158。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英哲(2007)。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英哲(2007)。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0。陳雅芬(2003)。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陳慧佳(2005)。網路即時互動系統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等值分數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喻平、馬再鳴(2002)。論數學概念學習。數學傳播,26(2),89-96。彭海燕(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甯自強(1993)。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1),27-34。
甯自強(1997)。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4),33-39。
程柏豪(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志敘(2005)。資訊融入等值分數教學。國教天地,160,49-55。黃明瑩(2000)。探討幾何問題中的情境及相關變因對解題影響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金堆(2008)。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的大小比較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9,60-63。黃馨緯(199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數線表示法瞭解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碩士論文。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壬孝(1989)。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立德(2006)。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數學分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家興(1993)。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楊順南(1997)。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示。教育研究雙月刊,56,51-62。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志禹(1997)。全方位對話。教育研究雙月刊,53,6-7。
劉君毅(1996)。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鄭婉敏(1999)。認知的學習理論的教學意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3,57-72。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概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哲仁(2005)。動態視覺化等值分數電腦活動補救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72,49-59。
謝欣皓(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線對稱圖形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哲仁(2005)。國一一般能力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中等教育,57(3), 100-125。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鍾邦友(1995)。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的研究與發展。視聽教育學報,1,116-131。鍾邦友(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簡茂發,陳昭地,林保平,王淑貞(1995)。國小五年級數學科基本成就測驗-馬里蘭州及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82,29-45。
顏龍源(2000)。主題化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39。羅鴻翔(1980)。分數的數之發展。國教之友,455,37-41。
貳、英文文獻: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 Silver, E. A. (1983). Rational-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pp. 91-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oth, L.R. (1984). Algebra:Children's strategies and error. N.F.E.R. Nelson.
Booth, L.R.(1987):分數的學習困難(Booth專題演講,林麗惠整理)。科學教育月刊,100,7-15.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Clark, R. & Mayer, R.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m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10-13,21.
Harley, S. (1993). Situated lear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46-51.
Hay, K. E. (1996).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nstructionism, and constructivism: Whose situation is it anyway. In McLellan, H., (Eds.),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pp.89-99).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Hiebert, J., & Tonnessen, L. H. (1978).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ion concept in Two physical context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9, 374-378.
Jonassen, D., (1996). Computers in Classroom :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Kieren, T.E.(1976). On the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 numbers. In R. Lesh (Ed.) Number and measurement: Papers from a research workshop.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Larson, C. N. (1980). Locating Proper Fractions on Number Lines: Effect of Length and Equivalence.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423-428.
McLellan, H. (1996). Situated learning: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McLellan, H.,(Eds),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pp.5-17).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Novillis,C.F.(1976).An Analysis of the Fraction Concept into a Hierarchy of Selected Subconcepts and the Testing of the Hierarchical Dependenci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7).131-144.
Ohlsson, S.( 1988). Mathemat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al meaning in the sematics of frac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J. Hiebert & M. Behr(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Rest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gmetry.New York: Basic Book.
Piaget, Jean. (1977). The role of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In W. F. Overton & J. Gallagher (Eds.),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pp. 17-42). New York:Plenum.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aenz-Ludlow, A. (1995).Ann’s fraction scheme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8, 101-132.
Suchmon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0)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 Researcher, 19(6), 2-10.
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7). The Jasper project: Lesson in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Vance, J. H. (1992).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 number by any other na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 263-266.
Winn, W.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