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1-36。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2),109-138。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王千倖(2000)。案例教學法。戴於洪志成等著,教學原理(頁223-240)。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 80,23-31。王佩蓮(2001)。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國華、卓亦甄(2003)。網路案例教學法之發展初探-以輔導生物科實習教師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王裕德、黃忠志(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生活科技之室內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7(34),29-34。王靜如(2006)。傳達科學本質之理論與教學實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王靜如(2009)。國小科學教學專業指標。高雄市:鈺銘工作室。
王麗雲(1999)。個案教學法之理論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2(3),117-134。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4),12-22。吳青樺、高薰芳(200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發展。視聽教育雙月刊,44(3),17-32。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543-536。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吳瀞佩、高慧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因應策略與省思- 以「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資訊科學應用期刊,1(1),11-12。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汪寶明(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成效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1),36-56。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23-32。林玫君(2005)。案例教學法對在職老師戲劇研習之影響-從言談角度分析。論文發表於藝術教育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屏東。
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契機。師說,180,4-6。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邱克豪、邵慧綺(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台東特教,18,32-3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洪志成、蘇冠榮(2003)。從個案教師內在信念展望教師接納新知的契機。新竹師院學報,17,351-372。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132-155。孫光天、林勇成(2003)。網路虛擬實驗室融入五年級自然領域教學之研究。南師學報,37(2),33-56。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高薰芳(2000)。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應用與評鑑。第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北。
高薰芳、蔡宜君(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之發展與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266-304。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訊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張雅芳、徐加玲(1998)。從系統的觀點規劃教師資訊素養之專業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1。張靜嚳(1996)。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彰化師大科教中心。張瓊穗、翁婉慈(2005)。「資訊大六」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生活領域之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挖子尾紅樹林」主題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72,33-48。張瓊穗、翁婉慈(2006)。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29-162。
莊淑琴(2003)。國小教師數學本質信念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139-165。教育部(2009)。http://www.edu.tw/populace.aspx?populace_sn=2。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陳均伊、張惠博、楊巽斐、鄭一亭(2006)。以學校本位的合作式專業成長:一位資深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改變。科學教育月刊,294,2-14。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2),27-52。
陳淵源、黃兆光(2007)。由資訊融入教學探討教師應用教學知識庫之行為意向。菁莪,18(4),34-39。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雜誌,77,29-35。陳憶芬、張克章、吳壽山(2004)。案例教學法及學生回饋意見之分析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32(3),44-55。
陳麗圓、許嘉予(2007)。理論與實務之橋樑:淺談案例教學法在特殊教育師資培育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109,1-7。曾心瑜(2005)。案例教學法在一所幼稚園之運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曾春榮(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實務運用。北縣教育,50,49-54。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蔡清田(2007)。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武元、林士甫(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透鏡成像與光學儀器的對話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8,10-20。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詠仁、王美芬(2002)。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1-19。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楊正宏(2007)。我國資訊科技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20。楊旻芳、洪志成(2005)。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多元與分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75-196。
楊錦潭、王昭文(2004)。應用訊息處理論達成有效學習的教學實務探討。中等教育,55(1),148-161。
董秀蘭(2008)。案例教學法在國中階段多元文化教育的應用。中等教育,59(2),6-21。
歐陽誾(2001)。國小實施網路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觀察與省思。臺南師院學報,34,195-229。潘淑琦(2006)。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探究教學活動設計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7),87-107。
蔡正宏、周倩、彭心儀(2007)。資訊協同教師團隊於國小混成式學習課程設計與開發運作模式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80,73-89。
盧秀琴、楊明達(2005)。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與實例介紹。國民教育,45(6),78-86。蕭惠君、邱貴發(1998)。區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27,37-45。
賴阿福、 林皎汝、江信瑩(2005)。影響台北市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資訊融入教學頻率暨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4-184。戴翠華、張靜儀(2005)。資訊科技融入與社會建構應用於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0-118。薛雅明、徐玉瓊(2006)。影響案例式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0(1),173-194。顏弘志、段曉林(2006)。建構主義取向教學的實踐- 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信念、教學實務的改變。科學教育學刊,14(5),571-595。譚彩鳳(2006)。香港中文教師教學信念及背景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科刊,14(1),113-146。鐘敏綺、張世忠(2002)。奠基於建構主義的STS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應用。科學教育月刊,254,2-15。英文部分
Barak, M. (2005). From order to disorder: the role of computer-based electronics projects on fostering of higher-order cognitive skills. Computers & Education, 45, 231-243.
Feldman, A. (2000).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ractical domain: A model of practice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84, 606-623.
Gillies, R. M. (2004).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ring small group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4), 197-213.
Hew, K.F., & Brush, T. (2007).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55, 223-252.
Herreid, C.F. (1998).Why isn’t cooperative learning used to teach sciences? Bioscience, 48(7),553-559.
Hokanson, B., & Hooper, S. (2004).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Classrooms: 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he is u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27, 19-23.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81).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3), 444-449.
Kagan, D.M. (1992).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1),65-90.
Levin, B.B. (1995). Using the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1(1), 63-79.
Moster, M.P., & Sudzina, M.R. (1996).Undergraduate case method teaching:Pedagogical assumptions vs. the real world.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Teacher Educatiors(St. Louis, MO.Feb. 1996)
Pajares, M.F. (1992).Teachers’ belief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Review of Educational esearch, 62(3), 307-332.
Richardson, V. (1996).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In J.Sikula, T.Buttery & E. Guyton(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2nd ed.,pp.102-117).New York:Macmillan.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Columbus, Ohio: Prentice-Hall Inc.
Stufflebeam, D.L., & Kellaghan, T. (Eds.)(2003).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L., Madaus, G.F., & Kellaghan, T. (2000).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 ed.).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L., & Shinkfield, A.J.(1985). System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Yilmaz, K. (2008).Constructivism: Its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vari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Education horizons. 86(3), 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