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08)。九年一貫課程。2009 年9 月10 日,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math.php
方志良(2004)。網路輔助數學科補救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影響之研
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方建良(2003)。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空
間位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正國(2003)。引導式網路互動學習模式之研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古禮權(2004)。基於目標設定理論之班級兒童閱讀學習環境建置與評量。國立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史堪普(2002)。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台北: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
年:1987 年)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探究。視
聽教育雙月刊,35(2),1-32。
朱經明、蔡玉瑟(2000)。動態評量在診斷國小五年級數學障礙學生錯誤類型之
應用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73-189。
江秉叡(2005)。國小第一階段數常識電腦化診斷測驗系統之開發與應用。國立
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
教育雙月刊,87,22-48。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8,1-
2。
何榮桂、王緒溢(1998)。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第七屆
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 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21。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37-606。
呂玉琴(1998)。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1,
393-438。
李志鵬(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志賢(2007)。團體獎勵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之歷程與成效研究-以數學低成就
學童分數加減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
義。
李佳玲(1995)。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長燦(2003)。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Vygotsky
「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9,94-102。李雅慈(2002)。關聯數位教材對不同性別與記憶類型的國小學童數學學習成就
與學後保留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李雯婷(1998)。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源順、胡蕙芬(2005)。分數除法的教學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36(1),147-182。
李鴻亮(2000)。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教學科技與媒體,50,37-41。沈慶珩(2004)。資訊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
學,42(1),139-155。
罕驕蘭(2005)。一位六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孟瑛如、吳東光(1999)。數學學習障礙與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應用。特殊教育季
刊,72,13-18。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
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怡如、何信助、廖年淼(2004)。提升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師友,2,
43-47。
林怡靜、曹雅玲(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數感教學之研究-以分數為例。科學教
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 專刊,110-128。
林家輝(2008)。運用合作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小社會領域學習之成效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慶宗(2005)。小組合作學習和擬題在資訊融入數學學習之探究。國立嘉義大
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儒(2002)。國民小學數學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教學和評量的策略-一位國
民小學教師實際教學工作經驗的觀察報告。竹縣文教,25,52-59。
邱廷榮(2008)。運用「多元表徵交互應用策略」對國小對流概念教學成效之研
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俊仁(2003)。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十件事。資訊與教育,88,3-9。侯禎塘、李香慧、張乃悅(2004)。透過數學遊戲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數學學習
困難兒童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文集,6,1-22。
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14-124。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素敏、楊德清(2002)。創意教學:分數的補救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
29,33-52。
紀豐裕(2003)。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彰
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新逸(2003)。CAI 多媒體教學軟體之開發模式。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3(1),68-78。
徐新逸、吳珮謹(2002) 。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
體,3,63-73。
馬行誼(1997)。有關國語科傾聽教學的幾個問題。國教輔導,4,37(2)。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初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英傑(2001)。發展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之省思。國民教育,41(6),29-38。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
理學報,27,175-200。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電腦
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
53-78。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學刊,7(3),199-216。
張獻明(2002)。國一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
莊一凡、陳光勳(200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調查分析之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24。
許文松(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
習態度之影響。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斯琪(2002)。數學教師降低國中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郭嘉慧(1999)。數學教育與電腦網路之初探。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文詠(1999)。科技與教學的邂逅—淺談資訊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52-56。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伶伶(2005)。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之加、
減、乘法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
與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
陳彥廷(2002)。高一學生數學合作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以四位學生為例。國立
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
學報,15(1),127-166。
陳英哲(2006)。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在解決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之
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啟明(2003)。合作學習在數學領域的教學策略。師友,4,43-46。
陳淑貞(2004)。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省思。師說,180,11-14。
陳淑琳、龐嘉芬(2003)。國小數學科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以時間單元為例。
屏師科學教育,17,24-34。
章勝傑(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國立台
東師範學院學報,10,75-104。
彭月香(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私立中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彭聖淵(2010)。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康軒版國小五年級等
值分數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馮莉雅(2003)。數學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0,64-72。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靖瑩(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瑋苓(2006)。淺談數學學習障礙。台東特教,23,48-53。
黃維貞(2004)。e 世代的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48-51。楊宏珩(1997)。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葉倩亨、吳柏林(2001)。由自然潛能與數學生活化探討國中數學的統計與機率
領域課程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01,90-104。
廖雪華(2004)。國中數學科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雯玲(1999)。建構主義取向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地球運動」單元學
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劉淑芳、楊淑晴(2004)。以合作學習為策略實施國小三年級資訊教育之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16(2),33-56。
劉勝鈺(2002)。數學寫作活動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勝鈺(2003)。使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以網路同儕互評為例。國立交通大學
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陽誾(2004)。從學習的觀點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3-7潘浚琪(2002)。全球資訊網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輔助學習系統對國小輕度智
能障。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系所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佩瑾(2004)。資訊科技融入合作學習輔助規劃系統之研製。暨南國際大學資
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明雄(1999)。合作—建構整合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學習簡單幾何問題效果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盈源(2004)。國中數學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教育研究資訊,10(5),111-136。
鄭毓信(1990)。數學哲學新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戴寶蓮(2000)。讓數學教育的根更紮實-談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教與學,
23,20-24.
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
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淡宜(1990)。小學數學「真正理解學習」及「如何解題」教法研究。台南師院
學報,23,265-290。
鍾靜(1997)。低年級數學教室文化的轉變研究。臺北師院學報,10,501-532。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77,4-7。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1,32-39。魏淑卿(2003)。概念圖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合作學習成效研究-以三角形三心單元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龐嘉芬(2001)。分數教學上的迷思與突破。屏師科學教育,13,32-38。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
報,5,621-677。
蘇琬淳(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
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鐘樹椽(1993)。電腦合作學習效果之探究。教師之友,34(1),8-12。二、外文部分
Desoete A., H. Roeyers, A. D. C. (2004). Children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Belgiu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7 , 50 - 61.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Bruner, J. (1985). Vygotsky: An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48, 21-34.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rk, R. E. (1994). 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21-29.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students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p.453-493).
Hillsdale, NJ: Erlbaum.
Fantuzzo, J. W., King. J. A., & Heller, L. R. (1992). 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on mathematics and school adjustment: A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4(3), 331-339.
Gall,M.D. (1987).DiscussionMethod. InM. J.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2-236. Oxford: Pergamon.
Huinker, D. (1998), Letting fraction algorithms emerge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In
Morrow, L.J., & Keenney, M. J. (Eds.), 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lgorithms in
school mathematics. , 170-182., Reston, VA.: 1998 Yearbook.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Brooks, J. G. & Brooks, M. G. (1999).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electronic
resource] :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Alexandria, V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Johnson, R.T. & Smith, K.A. (1991) Active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3).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6th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5). Using the structured academic controversy
strategy to teach language arts. In R. J. Stahl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language arts: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pp.357-384).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oseph, R. J., Laurence, R. A., Susan K. W.&Patricia, F. V. (2003).How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s for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medial students,Exceptional
Children,69(3),279-292.
King, L. H. (1993). High and low achievers' perception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wo small group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 399-416.
Mantei, E. J. (2000). Using internet class notes and PowerPoint in the physical
geology lectur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9(5), 301-305.
Mayer, R. E. (1997). Multimedia learning :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32, 1-19.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 Russell, J. D. (2000).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ing instruction,integrating
computers, and using media (2nd Ed.). New Jersey:Merrill/Prent ice Hall..
Portela, J. (1999). Communicating mathematics throuth the internet– A case study.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6(1). 58-67.
Richard, E. Mayer, & Roxana Moreno(2003).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 ive load
in mult 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1),43-52.
Shachar,H., & Sharan,S. (1994)Talking, relating, and achieving: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2
(4), 313-353.
Sharp, J., & Adams, B. (2002). Children's constructions of knowledge for fraction
division after solving realistic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5(6), 333-347.
Sinicrope, R., Mick, H. W., & Kolb, J. R. (2002). InterPretations of fraction division.,
In Litwller, B., & Bright, G. (Eds.), Making sense of fractions, ratios, and
proportions, 153-161.,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Slavin, R.E. (1983). When doe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e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4, 429-445.
Slavin, R. E. (1984). 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in the Mainstreamed Classroo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RASE), 6, 33-42.
Slavin, R. E. (1989).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4), 231-243.
Slavin, R.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lavin, R. E. (1994).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MA: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Webb, N. M., & Fariver, S. H.(1994). Are your students prepared for group work?
Middle School Journal, 25(3), 51-54.
Wertsch, J. V. (1985). 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Whitney, H. (1985). Taking responsibility in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L.
Streefland (e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l), 2, Utrecht: State University of
Ut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