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丁嘉琳(2007)。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借鏡國際,臺灣閱讀出了什麼問題? 天下雜誌,387,220-222。
王木榮、董宜俐(2006)。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秀玲(1997)。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117-18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台北:爾雅。
尹玫君、劉蓁蓁 (1997)。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0,21-80。
台北市教育局(2004)。《打造孩子閱讀的桃花源---親子共讀指導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
古秀梅(2005)。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逸之,王怡棻(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26-132。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6, 12-25。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雜誌,71,52-58。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雅慧(2000)。成人的網路學習。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李鴻亮(2000)。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教學科技與媒體,50,37-41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志鵬(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沐馨(2008)。「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49(2),77-87。邱廷榮(2008)。運用「多元表徵交互應用策略」對國小對流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臺東市。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十件事。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杜春梅(2006)。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臺北市。余民寧(2003)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F. R. Ywkovich 原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 ─ 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 , 3-6。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 大衛。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建平(1995)。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年4月,49-67。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琴(2000)。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柯華葳(2007)。「促進國際閱讀素養(PIRLS) 最新發現─臺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152-158。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洪蘭。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2009年9月22日,取自: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395
洪蘭(2008)。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學前教育雜誌。臺北市。信誼基金會。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符碧真(2009)。有效閱讀的方法:SQ3R。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38。
計惠卿(2001)。網路讀書會之學習社群機制設計發展。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 : 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唐.泰普史考特(2009)。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 (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譯)。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著出版年:2009)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草案(98至101年度)。2009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98-101中程.doc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台北:教育部。
黃詩萍(2005)。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貞瑜(2007)。Blog出閱讀的火花-國小四年級學童網路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嘉勝(2004)。資訊科技媒體融入於我國科技教育之教學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14-21 。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馨儀(2001)。國小學生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郭淑芳、張基成 (1998)。企業教育訓練實施遠距教學之途徑。遠距教育,7,30-37。郭玥妦(2008)。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於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台北。郭重吉 (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320 。郭翠秀(2007)。不同閱讀教學方式對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影響—以 PIRLS 資料為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壽山主編、張酒雄、張新仁、邱上真合著(1992)。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莊佳芹(2006)。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陳米華(2002)。讀書會融入三年級語文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景輝(2007)。SQ3RD科學閱讀教學活動對學童科學文章閱讀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昭玲(2004)。大學生非同步網路讀書會以閱讀摘要與討論帶領促進閱讀理解與思維表達之發歷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琬玲(2007)。網路讀書會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麗雲。世界各國閱讀實況分析─以「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為例,2008/7/18,取自http://163.20.156.8/ClassSystemv2/UploadDocument/
許淑玫(1999)。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齊若蘭(2002)。OECD調查,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002教育特刊,52-60。資策會(2009)。2009年3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2009/10/12 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224
曾薇庭(2005)。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春榮(2002)。網路讀書會與教學創新。中等教育,53(4),52-55。
彭成瑋(2000)。網路教學系統的理念、設計與實作。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宜容譯(2001)。Chambers,A.原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語討論。台北:天衛文化。
廖本裕(2009)。寫作歷程模式數位教學平台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高師大教育學刊,33。鄭意儒(2004)。WHO才是網路學習的真正主角?。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2009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3/43-11.htm
鄭惠文(2007)。網路讀書會結合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6, 287。
盧仕純(2004)。動態閱讀教學。師友,44(4),61-63。
謝彩瑤(2001)。台東師院學生課外行為調查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蘇蘭(2009)。2009年9 月18日,取自:蘇蘭網頁: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
蘇育任(1996)。探討PAC 模式-自然科學實驗評量新方法。測驗統計年刊,4,179-194。蘇國榮(1985):如何實施閱讀指導。國校月刊,32(4)。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社會研究,2。英文參考文獻
Cook, L.K. & Mayer, R.E.(1983). 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Prose. In Pressley, M. & Levin, J.R.(Ed.),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 Verlag Inc.
De Corte, E., Verschaffel, L., & De Ven, V. (2001). Improving text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uppe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 design experimen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531-559.
D. W. Johnson and R. T. Johnson (1994). The newcircles of learning :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ASCD.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D. G. Ellis and B. A. Fisher(1994). Small GroupDecision Making-Communication and GroupProcess(4th ed.). New York: McGrath-Hill, Inc.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Goodman, K. S.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 (4),126-135.
Gagné, R.M. (1985). (4th ed.).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New York:Holt, Rineheart and Winston.
Guthrie, J.T., & Wigfield, A. (2000).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reading. In M.L. Kamil, P.B. Mosenthal, P.D. Pearson, & R. Barr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ume III (pp. 403-422). New York: Erlbaum.
Good, T. L., Brophy, J. E. (1997). Looking in classrooms(7th ed.). New York : Longman.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Johnson-Glenberg, M. C. (2000). Train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dequate decoders/poor comprehensions: Verbal versus visu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772-782.
Larry Roberts(2002).Information: Technical reading and writing.Tech Directions.Ann Arbor: 62,(2),p12-14.
Larry Lewin(1999).Site reading the world wide web.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lexandria,56(5),p16-20.
Laberge, J. R., & Samuels, S. J.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6, 293-323.
Lynch, L., Fawcett, A. J., & Nicolson, R. I. (2000). Computer-assisted reading intervention in a secondary school: An evaluation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333-348.
Lungberg, I. (1995). The computer as a tool for remedi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A theory based approach. 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rterly, 18, 89-100.
MacArthur, C. A., Ferretti, R. P., Okolo, C. M., & Cavalier, A. R. (2001).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iteracy problems: A critical review.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1, 273-301.
Merrill, M. D., Drake, L., Lacy, M. J., & Pratt, J. (1996).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5), 5-7.
Mathes, P. G., Torgesen, J. K., Allor, J. H. (2001).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iteracy strategies for first-grade readers with and wiyhout additional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8, 371-410.
Mastropieri, M. A., Scruggs, T. E. (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 197-213.
Newby, T. J., Stepich, D. A., Lehman, J., D. , & Russell, J. D. (2000).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 and using media (2nd Ed.). New Jersey: Merrill/Prentice Hall..
Paris, S.,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 89-101.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3-32.
Richard, E. Mayer, & Roxana Moreno(2003).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1),43-52.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 6-9, 16-17.
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3).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Sindelar, P. T., Monda, & O’Shea (1990). Effects of repeated readings on instructional- and mastery-level read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3,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