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naher, A., Parkinson, T., Ryus, P. and Nowlin, L. (1997), Development of Transit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 Transit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TCRP A-15, Washington D.C.
2.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Center (2009), Best Practices In Transit Service Planning.
3.Guttenplan, M., Landis, B.W., Crider, L. and McLeod, D.S. (2001), “Multi-Modal Level of Service Analysis at a Planning Level”, presented in TRB Annual Meeting, Paper No.01-3084.
4.Herbert, S.L. and Kevin, R.ST.J. (1997), “Bus Lane Capacity Revisite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1618, pp. 189-199.
5.Litman, T. (2008), “Valuing Transit 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Vol. 11, No. 2, pp. 43–63.
6.S. Turksma (2001),” Compact Dynamic Bus Terminal Technology in the Netherlands”, 7th World Congress on ITS, Turin, November 2000.
7.S. Solak, J.P.B. Clarke, E.L. Johnson (2009), “Airport terminal capacity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No.43, pp. 659–676.
8.S. D. Liff, D. L. Vlasak (1995), “Bus Route Evaluation Standards”, TCRP , Synthesis of Transit Practice 10.
9.TRB (2003), “Transit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nual—2nd Edition.”
10.Volinski, J. and Page, O. (2004), Developing Bus Transfer Facilities for Maximum Transit Agency and Community Benefit,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 Research.
11.Yang, H., Bell, M.G.H., and Meng, Q. (2000), “Modeling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Servic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No.34, pp. 255-275.
12.Charlotte Area Transit System (2010),from:http://www.charmeck.org/Departments/CATS/Riding+CATS/Bay+Maps.htm, (2010/3/25)
13.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 (2010),from:http://www.panynj.gov/bus-terminals/port-authority-bus-terminal.html, (2010/3/25).
14.王慶瑞等人 (1996),「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設置轉運站可行性研究」,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委託辦理亞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題研究。
15.王恒萍 (2005),「公用型客運轉運中心服務水準評估指標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6.朱正祺 (1996),「高速公路城際客運轉運操作最佳化模式之構建與求解」,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17.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999),「大臺中地區交通路網整體規劃」。
18.交通部運研所 (1999),第三期臺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整體運輸系統供需預測與分析(客運技術報告)。
19.交通部運研所 (2001),臺灣地區公路容量手冊。
20.交通部 (2002),「交通政策白皮書」。
21.李俊賢、顏應明、程佩鳳、葉南廷、胡琬珮 (1998),「高雄都會區公路客運轉運中心之規劃」,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辦理專題研究。
22.李克聰、陳昱豪 (2003), 「公路客運轉運站最適規模與服務策略之規劃設計」 ,都市交通季刊,第十八卷第四期,pp.1-37。
23.林幸加 (2007),「民間參與投資開發暨營運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之相關課題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第36期, pp.215-224。24.胡宜珍 (1994),「公車系統營運與服務績效之評估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25.胡以琴、陳文富、溫蓓章、謝金玫、吳淑惠 (1996),「公路客運轉運中心之規劃-臺北都會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辦理專題研究。
26.徐培修 (2001),「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評估方法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徐嘉駿 (2009),「免費公車績效指標之評選與分析-以市民公車為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8.陳武正、黃承傳、吳水威、張新立、林貴璽 (1988),「非號誌化交叉路口容量影響因素與服務水準分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辦理專題研究。
29.陳麗敏 (1999),「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與服務流量之研究」,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統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2004),「市府轉運站獎勵民間投資興建營運案-交通衝擊影響評估報告」。
31.張學孔、趙崇仁、林乾傳 (2005),「捷運系統服務水準及其指標之研究」,都市交通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27-42頁。32.張瓊文、林玉茹、陳志明、曾平毅(2005),「號誌化路口績效指標之回顧與展望」,都市交通季刊,第二十卷,第一期,19-32頁。33.張芸綾 (2005),「臺北都會區國道客運站之供給容量 檢討」,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34.許添本、趙晉緯 (2007),「人行空間服務水準綜合評估之研究」,規劃學報,第三十四期,pp.89-112。35.湯詠旭 (2003),「國道客運臺中轉運中心之研究」,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曾平毅 (2003),「多車道公路容量與服務水準分析」,92年度交通工程人才培訓課程講義。
37.曾平毅、張瓊文、林國顯、蘇振維 (2008),「都市幹道服務水準等級劃分方式芻議」,都市交通半年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pp.41-48。38.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2),「臺中市朝馬轉運站新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及監造」,臺中市政府委託辦理辦理專題研究。
39.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5),「交九轉運站BOT新建工程-交通影響評估報告」,萬達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辦理專題研究。
40.詹雅雯 (2006),「公路客運轉運站最適規模之研究 ―以臺中統聯客運中港轉運站為例」,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1.鄭賜榮、林豐博、蘇振維、黃運貴、吳繼虹、陳勁甫等人 (1993),「臺灣地區高速公路容量與服務水準評估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專題研究。
42.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網站,http://www.bote.taipei.gov.tw,(20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