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仁暉(2004),分紅配股與公司、員工間激勵效果之關聯性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白如娟(2007),人力資本、員工分紅費用化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公司法,第232條第1項,「﹒﹒﹒」。
中華民國公司法,第232條第2項,「﹒﹒﹒」。
中華民國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
中華民國公司法,第235條第4項,「﹒﹒﹒」。
中華民國公司法,第240條第4項,「﹒﹒﹒」。
中華民國勞基法,第29條,「﹒﹒﹒」。
中華民國經濟部,經商字第206278號函,「﹒﹒﹒」。
中華民國經濟部,經商字第882152963號函,「﹒﹒﹒」。
中華民國經濟部,經商字第09102295790號函,「﹒﹒﹒」。
中華民國商業會計法,第64條,「﹒﹒﹒」。
李夙雯(2007),員工獎酬計畫發放效益之實證性研究,東海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建然,劉正田,葉家榮(2006),以市場評價觀點檢測員工分紅入股是否增進人力資本,會計與公司治理,3(1),47-74。危建國(2007),員工分紅費用化對股價影響之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杜榮瑞(2002),讓公司法規定按公司法規定,會計處理按會計處理,會計研究月刊,202(9),51-52。
吳家聲(1988),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吳琮璠(2006),速以配套緩衝擊,接軌分紅費用化時代,會計研究月刊,248(7),11-13。
林文欽(2008),員工獎酬制度對企業之影響-高科技產業之實務案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玲如(2007),員工分紅費用化相關事件日對股價之影響,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新洲(2009),財務會計準則第39號公報公佈實施後對台灣IC設計產業股價之異常變動,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靜香(2007),員工股票獎酬之研究,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林維得(2003),談員工分紅列為費用合法合理性,稅務旬刊,1856(2),11-16。
柯文通(2008),企業為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9號「股份基礎給付之會計處理準則」實施之因應-以上市(櫃)公司申請發行員工認股選擇權為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洪尚亨(2008),員工分紅與企業價值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洪翠娥(2008),國內資訊電子業獎酬制度之探討,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之未出版碩士論文。陳安斌,王信文(2001),知識經濟之競爭力泉源-獨步全球的台式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產業論壇,3(2),1-19。陳怡樺(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對股東財富之影響,銘傳大學經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振中(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及企業所可能採取的因應措施對股東及員工權益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淑芬(2007),公司治理結構與員工分紅政策之關聯性實證研究-以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基秘字第127號,「﹒﹒﹒」。
張達智(2008),曹興誠:員工分紅費用化惡果逐漸顯現,中央日報[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 doc Detail.jsp?coluid=112&docid=100323610 [2008, May 20]。
張培真(2003),員工分紅入股與公司特質之關係及其對公司績效之影響,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瓊文(2007),員工分紅費用化對公司價值之影響:個案與市場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許佑瑋(2005),公司為何要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許崇源,張仲岳,葉疏(2003),我們認為員工分紅應列為費用!,會計研究月刊,213(8),100-117。
許崇源(2002),員工分紅會計處理之探討-兼論相關之每股盈餘計算,會計研究月刊,202(9),59-64。許琇婷(2004),員工分紅政策與公司特性及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上市資訊電子業為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曹興誠(2002),台灣不該走回頭路,今週刊,309(11),13-16。
葉宗樺(2008),員工獎酬擬制性費用化對公司經營績效與企業價值之影響,中興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馮釋誼(2008),電子業對員工分紅費用化因應措施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黃月霞(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政策對公司績效與股價報酬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電子業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楊清溪,王春娥(2002),我國員工分紅入股費用化理論之探討,管理會計,62(12),45-62。鄭丁旺(2003),員工分紅成為會計原則的痛?,會計研究月刊,206(1),12-13。
鄭惠之(2006),員工分紅費用化時代來臨,會計研究月刊,249(8),28-33。
廖雁茹(2009),員工分紅費用化對企業員工獎酬制度之影響,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至芊(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後獎酬制度之探討,輔仁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名栩(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對企業經濟附加價值之影響,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俊麟(2009),員工分紅費用化對獎酬制度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劉嘉雯,王泰昌,方珮璇(2009),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市場效應-功能固著假說之檢驗,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2(3),1-24。趙輝儀(2008),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實施對股票異常報酬之影響-以台灣資訊科技指數成分股為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趙曉玲(2002),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潘奎佑(2002),企業中高階經理人現金紅利、股票紅利及認股選擇權之激勵效果研究-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蔡宛陵(2007),員工紅利費用化對企業每股盈餘之影響及其因應方法之研究-以股票公開發行科技公司為探討對象,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蔡志瑋(2003),員工分紅與公司績效及投資人報酬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上市資訊電子業為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藍科正,陳怡呈(1996),員工入股制度之探討,台灣銀行季刊,47(1),58-79。
鐘振彰(2005),員工分紅政策與員工生產力、公司獲利績效關聯性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順華(2000),高科技廠商薪資策略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蘇連芳(2008),員工分紅費用化對員工獎酬制度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蘇淑卿(2007),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上路,證劵暨期貨月刊,25(7),39-46。
蘇耀中(2006),員工分紅費用化對公司股價之影響-以上市櫃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會計與管理決策組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boody, D., Barth, M. E., & Kasznik, R. (2004). SFAS NO. 123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 and equity market valu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2), 251-275.
Balkin, D. B., & Gomez-Mejia, L. R. (1987). Toward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compensation strategy.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8(2), 169-182.
Bodie, Z., Kaplan, S. R., & Merton, C. R. (2003). For the last time: Stock options are an expens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1(3), 63-71.
Botosan, C., & Plumlee, M. (2001). Stock option expense: The sword of damocles rvealed. Accounting Horizons, 15(4), 311-327.
Cater, M. E., Lynch, L. J., & Tuna, I. (2007). The role of account-ing in the design of CEO equity compens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82(2), 327-357.
Chalmers, K., & Godfrey, J. M. (2005). Expensing stock-based payments: A material conc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14(5), 157-173.
Conte, M. A., & Svejnar, J. (1988).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profit-sharing, worker owner-ship of asset, and unionization in U.S.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6(1), 139-151.
Core, J. E., & Guay, W. R. (2001). Stock option plans for non-executive employe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1(2), 253-287.
Cornell, B., & Landsman, W. R. (2006). Accounting and valuation: How helpful are recent accounting rule change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8(4), 44-52.
Dechow, P. M., Hutton, A. P., & Sloan, R. G. (1996).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for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4(5), 1-20.
Espahbodi, H., Espahbodi, P., Rezaee, Z., & Tehranian, H. (2002). Stock price reactions and value relevance of recognition ver-sus disclosure: The case of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3), 343-373.
Fitzroy, F. R., & Cable, J. R. (1980).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cen-tives, and employee participa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West Germany. Kyklos, 33(1), 100-121.
Fitzroy, F. R., & Kraft, K. (1987). Cooperation, productivity, and profit shar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2(1), 23-35.
Gomez-Mejia, J. R., & Welbourne, T. M. (1988). Compensation strategy: An overview and future step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1(3), 173-189.
Jensen, M. C., &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Kim, S. (1998). Dose profit sharing increase firm’s profits? 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19(2), 251-370.
Meade, J. E. (1972). The theory of labor-managed firms and of profit sharing. Economic Journal, 82(3), 402-428.
Oyer, P., & Schaefer, S. (2005). Why do some firms give stock op-tions to all employe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6(1), 99-133.
Poole, M., & Jenkins, G. (1988). How employee respond to profit sharing? Personnel Management, 20(7), 30-34.
Robinson, D., & Burton, D. (2004). Discretion in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voluntary adoption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 Accounting Horizons, 18(2), 97-108.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treet, D. L., & Cereola, S. (2004). Stock option comkpensation: Impact of expense recognition 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on-domestic companies listed in the U.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13(1), 21-37.
Tobin, J. (1958). 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 risk.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5(2), 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