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2: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清芬
研究生(外文):ChingFen Lin
論文名稱:《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的地獄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Naraka in Dīrghāgama
指導教授:黃俊威黃俊威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游祥洲,薛華中
口試日期:2011-04-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吠陀時期 梵書時期 奧義書 耆那教 六道輪迴 業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主要在探索佛教的地獄觀念,以《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的地
獄思想研究為主,並從佛教的歷史發展-從早期印度佛教、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追溯地獄觀念的形成脈絡,期盼釐清此一源遠流長的概念,使其具有積極之正面
價值。
本論文內容包含四章:第一章-緒論,載明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
法、研究範圍,相關文獻與學術研究。第二章-印度早期的地獄思想,分別從吠
陀時期、梵書時期、奧義書與耆那教時期探索,並就地獄(naraka)之語義 、地
獄思想之起源、墮入地獄的因果逐一細究。第三章-是從<世記經‧地獄品>來
論及地獄的種類、壽命、位置,並和其他經典中的地獄做比對。第四章乃綜合各
章論述,做一總結。
地獄思想普遍存在於我國民間,國人多抱持迷信與消極價值看待。地獄屬於
六道輪迴,輪迴是以業力為依據,因此,探究地獄思想必須先從輪迴與業力思想
尋根起。
關鍵字:吠陀時期、梵書時期、奧義書、耆那教、六道輪迴、業力
This paper is mainly in exploring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hell, based upon the
hell thought research of Dīrghāgama, and from Buddhism'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from the early India Buddhism, original Buddhism to the faction Buddhism searching
for the
idea of hell sequence, looking forwar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this long history, that
has the active positive value.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four chapters: Chapter I-introduction, containing the study
motive and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cademic research. Chapter II –discussing the type of hell, life,
location, and the other classic hells to do in comparison with Dīrghāgama.
Chapter III –the idea of hell in early Indian, exploring from the Vedic period,
Upanisad and Jainism, probing the meaning of naraka, the source of the hell thought as
well as the reason and sequence of falling into the hell. Chapter IV i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do a summary.
Hell thought exists generally in folk, people hold superstitious and a negative
value regarding much. Hell belongs to the six great divisions in the wheel of karma,
based on karma, therefore, explore the hell thought must from samsara and karma
originally.
Key words: Veda time, Brāhmana , Upanishad, Jainism, the six great divisions in
the wheel of karma and Karma.
目 次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2
第三節 相關文獻與學術研究……………………………………2
第二章、地獄思想的探究
第一節 地獄(nakara)之語義…………………………………4
第二節 地獄思想之起源…………………………………………6
第三節 墮入地獄的因果…………………………………………17
第四節 地獄在佛教的定位………………………………………20
第三章、<世記經‧地獄品>的地獄分類
第一節 地獄的名稱、種類………………………………………25
第二節 地獄的位置………………………………………………90
IV
第三節 地獄中的壽命……………………………………………93
第四節 地獄的救贖………………………………………………100
第四章 結論…………………………………………………………101
參考書目……………………………………………………………104
參 考 書 目
壹、佛教經藏及原典
《長阿含經》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1 No. 1
《增壹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卷36,大正2 No.125
《中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1
《立世阿毘曇論》<云何品>,大正32
《成唯識論述記》卷5,大正43
《成實論》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大正32
《法苑珠林》卷7,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大正5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99,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大正26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大正22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1、12,尊者世親造,玄奘譯,大正29
《大智度論》鳩摩羅什譯,卷13,大正25
《中部經》<大業分別經>,漢譯南傳大藏經12
《經集》(Suttanipāta),漢譯南傳大藏經,屬南方上座部經藏(小部)之巴
利語經典。
貳、著作:
木村泰賢著,演陪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8年
木村泰賢著,<業與輪迴之研究>《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二)》張曼濤,台北,大乘文化,1978 年
于凌波著,《原始佛教基本教理的探討》,高雄市,妙林雜誌,2000 年,初版
水野弘元、中村元等人著,許洋主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市,法爾出版社,1988 年,第一印第一版
水野弘元著,《佛角的真髓》嘉義市,香光書香出版社,2002 年
水野弘元原著,郭忠生譯 ,《原始佛教》,台北市,菩提樹雜誌社,1990 年
中村元著,陳信憲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嘉義市,香光書鄉,1985年
中村元著,《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嘉義市,香光書鄉,2003 年
印順法師著《成佛之道》新竹市,正聞出版社,1960 年
呂澂著,《印度佛教思想概略》,天華出版社,1982 年
王鎮輝著,《死後的世界》,台北市,福爾摩沙出版,1996 年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 年,初版
白非白著,《業報迷蹤:佛經中因果業報的機制運作》,台中市,精微學社,2006 年
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1998 年,二版
印順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87年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88 年
印順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2 年
定方晟著,劉欣如譯,《須彌山與極樂世界》,台北市,大展出版社,1996年
屈大成著,《佛學概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 年
「地獄變相圖」導覽手冊中文版,華藏淨宗協會出版,2010 年
宇峰著,《業力與因果》,全佛文化事業,2007 年
《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年
杜而未著,《揭示佛經原義》,台北市,台灣商務,1996 年
李潤生作,《佛家輪迴理論(上)》,台北市,全佛文化,2000 年
林煌洲著,《印度教宗教文化》,台北市,東大圖書,2007 年
林崇安著,《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4 年
[法]亨利‧阿尔冯著,張以群译,《佛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
姚衛群著,《印度哲學宗教百問》,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6 年
高永霄導讀,《異部宗輪論導讀》,台北市,全佛文化,1998 年,初版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
真源著,<依業輪迴說的根源及其演變>《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二)》張曼濤,台北,大乘文化,1978 年
約翰‧鮑克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台北市,正中書局,1994 年
黃家樹導讀,《雜阿含經導讀》,台北市,全佛文化,1998 年
﹝日﹞梅原猛著,劉瑞芝、卞立強譯,《地獄的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東大圖書,1993 年
楊曾文著,《佛教的起源》,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1 年
談錫永著,《細說輪迴生死書》,台北市,全佛文化,1998 年
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 》,台北市,東大出版,1993 年
聖嚴法師著,《印度佛教史》,台北市,法鼓文化,2006 年,三版
聖嚴法師著,《學佛正信》,台北市,圓神出版,1993 年
莊錫慶編譯,《佛教小百科》,台北市,漢欣文化,1988 年
劉貴傑著,《佛教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2006 年
摩奴一世著,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8 年
《俱舍論頌講記》中冊講義<分別世間品>第三,壹同女眾佛學院編,2008年
華藏淨宗學會,《諸經佛說地獄集要》,2010 年
蕭登福著,《道教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2004 年
蕭登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貢噶旺秋仁波切,《世親密意莊嚴-對法藏論(俱舍論)註釋》2006 年,台北市,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出版
羅偉國著,《佛教的奧秘》,台北市,新潮社,1999 年
釋忠定,林碧玉編輯,《佛教學生論文》第三集,高雄市,妙林雜誌,2001年
Ralph T. H. Griffith, The Hymns of the RGVEDA, p.538, (X. XIV)
The Upanisads, IV. 5(translated by F. Max Muller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Part III,
3.13~14
参、 期刊論文
丁敏,《佛家地獄說的研究》,1981 年,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陳振龍,《印度教、佛教與道教對地獄視覺描述之探討》,2003 年,台灣科大
碩士論文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2004 年,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班論文
達和著,<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普門學報》第48 期,2008 年,11 月,p.165
林煌洲,《奧義書輪迴思想研究》,1987 年,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潘氏釵,《從原始佛教的因果業報到六道輪迴的成立》,2009 年,華梵大學碩士論文
郭朝順,《無我的輪迴─佛教的生死觀》,元培學報,第五期 (1998.12)
無著比丘原著,蘇錦坤翻譯,<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的意涵>,《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2008 年
肆、工具書、光碟、網路資源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佛學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教育部《異體字字典》,2004 年一月版(正式五版)
《漢語大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
http://hanyudacidian.commercialpress.com.hk/index.htm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 年2 月
福嚴佛學院http://www.fuyan.org.tw.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j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