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唐盈棣
研究生(外文):Tang,Ying Di
論文名稱:偏鄉遠距課輔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medial Instruction through Long-distance tutoring in Remot Areas─the Case Study of Nantou County
指導教授:董娟娟董娟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Chuan Tung
口試委員:張帆人劉淑惠
口試委員(外文):Fan-Ren ChangShu-Hui Liu
口試日期:2011-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偏鄉遠距補救教學教育均等城鄉差距
外文關鍵詞:Remote TownshipLong-distance Tutoring of Remedial InstructionEducation EqualityRural-urban Ga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3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要: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城鄉的經濟差距也日益擴大,相對的使偏遠地區的居民,處
於文化不利的環境,也因鄉村地區學習競爭普遍較都會區弱、文化刺激也比較少,極可能
影響偏鄉國小學童的學習意願。因此本研究以南投縣國中小為例,透過實地的參與觀察和
訪談,了解偏鄉國小實施遠距補救教學對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的影響,並瞭解偏鄉國小實施
遠距補救教學陎臨的問題及其差異性,最後聚焦在課輔最重要的任務----補救教學的實施
成果。

本論文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藉由執行國小學童課後輔導課程之
過程來探討遠距補救教學相關問題。參與者包括研究者本身、學童、家長、學校老師等。
研究者以課輔志工角色參與觀察並透過訪談資料的分析,回應本研究的提問。研究者藉由
與參與者之對話,深層反思遠距補救教學的整體性,打破既有從專家角色自居之思維,重
新建立開放且多元發展之專業角色,從中獲得知識及成長。

從研究結果發現,課輔學生、家長、老師、大學生學伴等在許多陎向都各有成長,
不一定尌是課業成績,有些更且是付出與感恩的心靈成長經驗,但這些成長代表著多
少可即刻計算出來的成效或效益?例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課輔資源,回收了多少?像
這類的問題,本研究無法回答,如果教育相關單位重視的是可計算的教育產出,建議
未來的研究改以效益指標,檢驗這類的問題。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lso increasing. Residents in remote areas have been living in adverse cultural
environment because competitive learning in rural areas is usually weaker than that of
urban areas. Cultural stimul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it is most likely happened to children
who study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In this study, the cases include in, two elementary schools.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could solv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author.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ake the Nantou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author understood the partial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s. To narrow down the rural-urban education gap, the influences of distance
remedial instruc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is research finally focus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l teaching in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0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
第一節 廣義的理論分析 ……………………………………………………………08
第二節 弱勢者的定義………………………………………………………………..13
第三節 遠距教學的呈現…………………………………………………………….21
第四節 補救教學類型……………………………………………………………….26
第五節 課輔的定義………………………………………………………………….30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圖………………………………………………………………….45
第三節 研究架構圖………………………………………………………………….47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48
第五節 訪談法……………………………………………………………………….51
第六節 檔案分析法………………………………………………………………….52
第七節 問卷調查法………………………………………………………………….52
第八節 章節安排…………………………………………………………………….54
V
第四章 他山之石─主要國家課後輔導之政策
第一節 美國課後輔導政策之經驗…………………………………………………56
第二節 英國課後輔導政策之經驗…………………………………………………65
第三節 南韓課後輔導政策之經驗…………………………………………………71
第四節 日本課後輔導政策之經驗…………………………………………………75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偏鄉小校學童的學習困境…………………………………………………79
第二節 遠距課輔計畫執行之特色…………………………………………………90
第三節 偏鄉遠距課輔的執行成效…………………………………………………96
第四節 柳暗花明又一村─遠距課輔的契機與轉變………………………………102
第五節 看不見的成效─偏鄉遠距課輔的隱性效益………………………………110
第六節 一大伴一小,一小陪一大─不一樣的大學生活…………………………11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5
第三節 研究限制……………………………………………………………………...130
參考文獻………………………………………………………………………………...132
附錄一 深度訪談邀請函……………………………………………………………….14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42
附錄三 偏鄉遠距課輔訪談大綱(參加課輔學校帶班導師)…………………………..143
附錄四 偏鄉遠距課輔訪談大綱(課輔教師)…………………………………………..145
VI
附錄五 偏鄉遠距課輔訪談大綱(暨大計中主任、助教)…………………………….147
附錄六 偏鄉遠距課輔訪談大綱(學生)……………………………………………….149
附錄七 偏鄉遠距課輔訪談大綱(學生家長)………………………………………….151
附錄八 台灣人口密度分布圖…………………………………………………………1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
王家通、蔡清華(2003)。美國教育制度。頁263-302。
王奐敏(2004)。不利偏遠地區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央社(2007,4月22日)。永齡希望小學開學,郭台銘2年砸7億助2萬學童。
2007年10月13日,取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
0423092810MTO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4)。教育品質與管理。教育研究月刊,20-30。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8)。弱勢學生教育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
甘鳳琴(2007)。國小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5-45。
朴福仙(2007)。韓國小學的改革現況與政策發展。《教育資料集刊》:33 輯,頁25-45。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8)。平地老師們在原住民學校。原住民教育情報誌。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9a)。原住民學校的校長。原住民教育情報誌,35-40。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9b)。原住民研究生。原住民教育情報誌,35-40。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杜明城(1995)。「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兼談一項學術研討會的構想」。《國教之聲》。
李青蓉(1999)。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路教學觀:學習友(有)伴網(一)。遠距教育,10 期。
李家同 (1999)。孩子一個都不能放棄。李家同博幼基金會。
李家同(2002)。「誰來關心教育的城鄉差距」。聯合報,第15版,(2002/6/10)。
李新鄉、張俊欽(2006)。台灣地區教育優先區計畫成效之研究初步報告摘述─以九十二年度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5,339-355。
李印、蔡曉芹(2007)。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公平問題初探。承德職業學院學報。
洪明洲(1998)。網路技術在企管個案教學與構建創造學習環境的應用。刊載於教育科技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25-45。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25-45。
林慧敏(2008)。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連之研究以台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5-45。
許添明(2006)。教育優先區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現代教育論
壇,15,433-437。
許如芬(2010)。攜手計畫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學校回應─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金城(2004)。學生的家庭結構與居住城鄉之間的關連性。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郭為藩(1996)。推動教育優先區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7(4):3-13。
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案。
張俊紳(1996)。「原住民國小教育品質的觀察研究」台東: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際的探究研討會(1996年1月)。
張明輝(1997)。美國衛星學校計畫。中等教育。
張世忠、侯凱喨(1999a)。網路在中學建構教學之應用。中等教育,2:90-96。
張世忠、侯凱喨(1999b)。網路在中學建構教學之應用。中等教育,2:90-96
張明輝(2000) 。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第5期,頁123-134。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
張鈿富、葉兆祺、林友文(2007)。美國初等教育改革動向。教育資料集刊:33 輯,頁125-150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6)。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輯刊:36輯,頁121-152。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6),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輯刊》,第36輯,,頁121-152。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謝雅惠、吳美清、周文菁,(2009)。PISA表現TOP5 國家優勢條件分析: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研究案,頁125-150。
張嘉儀(2010)。網路課後輔導對東部偏遠地區學童學習之影響─一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25。
師大書苑(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師院教育叢書。
師大書苑(2007)。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
教育部(1995)。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三年(八十五至八十七)計畫。台北
市:作者。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統計。2004年3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4,8 月31 日)。關懷弱勢弭平落差課業輔導計畫。教育部電子報,
60。2008 年2 月12 日,取自http://epaper.edu.tw/old/060/important.htm。
教育人力資源部(2006)。韓國教育開發院,《教育白書》。首爾市:教育人力資源。
教育部(2005)。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審查原則。2008 年2 月
14日, 取自於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4first/data/plan.doc。
教育部(2007a)。教育部91-96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育優先區」及
「課後照顧」經費支出統計。【教育部公文】。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服務作業要點。台北
市:作者。
教育部(2007c)。9609施政主軸行動方案。2008年2 月12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96.9.doc
教育部(2007d)。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e)。96 年度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節數、編班
人數、實施年級及時間」。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f)。「協助弱勢學生就學計畫」執行情形與檢討。教育部,未出
版。
教育部(2008)。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97年度)。台北市:作者
翁榮銅(2006)。中央、地方與學校在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成效之探討與批判。現代教育論壇,15,322-338。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關係。
陳麗珠(1999a)。臺灣省教育優先區計畫與實施之評估研究問卷調查結果。高雄師大學報,10,1-23。
陳麗珠(1999b)。以德懷術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5,35-64。
陳世岸、魏光莒(2006)。迷你國小不迷你 ---建構的小型學校後發展策略,屏東科技大學屆人文資源研究學術研討會。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 33-53
陳家龍(2008a)。〈課後方案對花蓮弱勢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影響〉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市。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
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鍾敏華(2006)。原住民學生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前
驅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4),63-98。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國立台東 教育大學資料館專案研究。
陳淑麗(2008)。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7-48。
陳淑麗(2009)。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了解與改造。台北;心理。
陳淑麗(2007)。台東縣國小課輔現況調查理想與現況的距離。未出版。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鍾敏華(2006)。原住民學生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前
驅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4),63-98。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
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
資料與研究,76,105-130。
陳淑麗、曾世杰(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之探究。台東教 育學報,19(1),1~32
彭富源(2006)。提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作法-以苗栗縣國民中小學為 例。2007 年4 月5 日,取自http://woa.mlc.edu.tw/index.jsp?unitid=000264
黃茂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48。蔡源煌 (1996)。突破距哩,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之理想—看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方炳林、賈馥茗、黃昆輝(主編),教育論叢,台北市:文景。
黃毅志(1998)。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毅志、陳俊偉(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 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曾淑芬(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
曾勝任(2008)。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曾端真(2005)。弱勢兒童的關懷與輔導。教師天地。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 : 教育社會學的探究 。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振昇(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振昇(199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4:82-84。
廖文靖(1999)。 影響高職機械科學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監察院(2004)。建立輔導新體制與加強弱勢學生教育之成效與檢討 : 含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原住民學生教育,台北;監察院。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蔡進雄(2000)。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實施方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 160-170。
蔡清華(2003)。各國教育制度載於(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頁263-302。
顏素霞(2002)。論差異、社會正義與大學教育機會—分析我國大學生背景資料、知覺大學教育功能之態度。屏東師院學報,17:71-110。
暨南大學計算機中心 (2010)。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手冊-中區。未出 版,南投縣。
暨南大學計算機中心 (2010)。99年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中區輔導暨夥伴團隊訪視手冊。未出版,南投縣。
鄭崇趁 (1988)。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之研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魏意芳(2003)。日本學童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光莒(2006)。休閒文化與後發展論述,環境異議:文化景觀的想像」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魏曼伊(2009)。芬蘭小學師資培育課程規劃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233-252。
西文期刊:
Bogdan, R.C., &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3rd ed.), Boston: Allyn &Bacon.
Berk, R. A. (1996). Standard set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where few
psychometricians have gone before!).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9(3), 215-235.
DfES (2005 a). The 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 – White paper. London: DfES.
Fuchs, L. S., & Fuchs, D. (1998). Treatment validity: A unifying concept for
reconceptual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3(4), 204-219.
Glewwe, P., Gragnolati, M., and Zaman, H. (2000). Who gained from Vietnam’s boom in the 1990’s? An analysis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rend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275.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Lockheed, M. E.& Verspoor, A. M. (1991). Improving primary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Noam, G. G., Biancarosa, G. & Dechausay N. (2003). Afterschool education: Approaches to an emerging field.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Gifford, S. A. (2001).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motional Regulation, Behavior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Fordham University.
Raffini, J. P. (1996). 150 Ways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網路資料:
教育部「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策略規劃,
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5488&ctNode=41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main/index.jsp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偏遠vs.教育〉一個都不能落後:課後輔導搶救孩子
http://npo-emba.blogspot.com/2008/10/vs.html
財團法人博幼基金會
http://www.boyo.org.tw/
台灣原住民知識網
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ct.asp?xItem=1001669&CtNode=17022&mp=cb01
南投縣廬山國小校園資訊網
http://163.22.150.1/NewsList.aspx
南投縣平靜國小校園資訊網
http://www.pgps.ntct.edu.tw/
李國隆(2004)。社會正義。2004 年9 月24 日,取自:
http://home.kimo.com.tw/socialwork tw/social work/theory/theory-11.htm
臺中市政府社會處網站(2009/05)http://society.tccg.gov.tw/home.asp。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04
年2月24日。網址: http://www.edu.tw/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世忠、侯凱喨(1999a)。網路在中學建構教學之應用。中等教育,2:90-96。
2. 張明輝(1997)。美國衛星學校計畫。中等教育。
3. 郭為藩(1996)。推動教育優先區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7(4):3-13。
4.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25-45。
5. 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輯,頁25-45。
6. 李青蓉(1999)。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路教學觀:學習友(有)伴網(一)。遠距教育,10 期。
7.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8. 杜明城(1995)。「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兼談一項學術研討會的構想」。《國教之聲》。
9. 朴福仙(2007)。韓國小學的改革現況與政策發展。《教育資料集刊》:33 輯,頁25-45。
10.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
11.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
12. 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之應用。高市文教,6,53。
13.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
14. 簡淑真(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2,209-277。
15.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