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志揚(2006)。工業設計師人格特質與個人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王秀燕(2003)。國中生電腦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縣。王柏壽(1985)。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做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5,47-198。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年1月)。TWNIC2008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08014b.pdf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年1月)。TWNIC 2009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0901c.pdf
江永進(2008)。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立德大學,台南市。吳正飛(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吳志隆(2007)。臺北市國小資源班教師人際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吳青招(2006)。國中學生網路身分、自我揭露與網路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呂謂正(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李盈數(2009)。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臺北縣,新莊。
周榮輝(2009)。親子關係、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南桃園城鄉地區兩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中壢市。奇摩新聞(2011年6月)。網拍詐騙嚴重受害金額不大易輕忽。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6/1/2stkr.html
奇摩新聞(2011年7月)。網路交友遇惡狼。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712/1/2uwn4.html
孟瑛如(2007)。網路成癮。取自 http://163.30.134.2/upfiles/school/board/office5_271_%BA%F4%B8%F4%A6%A8%C5}961029-%A9s%B7%EB%A6p%B1%D0%B1%C2.ppt
孟繁中(2010)。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伯芳(2009)。高中生網路使用特性、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_以高雄市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怡欣(2004)。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美蓉(1995)。寂寞與自我坦露。輔導季刊,31(1),58-63。林美鳳(2005)。高中生的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欽榮(1983)。管理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林懿珍(2007)。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台中市。邱秋雲(2002)。透過網路建立愛情關係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個人依附型態、自我揭露之初探。取自 http:// 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邱榮芳(2006)。高一學生人格類型與職業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姜正邦(2008)。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對健康狀態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施智元(2009)。青少年依附、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洪光遠與鄭慧玲(1995)。人格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胡立霞(1999)。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胡家濱(2009)。臺南縣國小學童玩網路遊戲與網路人際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唐日新、李美枝(2001)。匯總分析國內虛擬社群的研究。e世代心理學(頁435-450)。臺北:桂冠。
張仁獻(2003)。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與楊國樞 (1983)。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翊祥(2004)。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張源豐(2008)。台東市馬蘭國小高年級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對網路成癮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張鳳燕(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張瓊云(2008)。由學生人格特質結合TAM模式探討電腦課程網路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科學月刊,29(6),469-476。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 56:3,343-368。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淑敏(1989)。歸因方式、自我坦露與高中生之寂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報告編號:NSC 87-2511-H-002-0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陳淑慧(2007)。高職學生人格特質、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皎眉(1993)。如何作自己的公關?談人際關係。載於吳靜吉、林邦傑(主編),與年輕談心:青年人的自我追尋(頁97-118)。臺北市:遠流。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傅義婷(2008)。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馮燕、王枝燦(2002)。網路交友與青少年虛擬社會關係的形成。取自 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n/conference2002/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7-154。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琪皎(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曉涵(2010)。國中生的生活壓力、自我控制與網路沉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瀚諄(2002)。使用網際網路而產生的線上與線下行為之探討。取自 http:// 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楊忠川(1995)。電腦中介溝通環境下親暱關係的發展:語言與非語言信號的補償功能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5,19-37。
楊明磊(2003)。幫助你,因為錯在你?---「青少年網路成癮」社會脈絡的另類詮釋。淡江大學「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研討會」,24-36,臺北縣。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溫嘉民(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電玩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雅萍(2010)。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家長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壽旭霞(2001)。面對網路交友熱輔導人員應有的準備。學生輔導,74,68-81。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廖家和(2008)。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廖婉君(2005)。國中學生人格類型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劉奕蘭(2002)。網路社會支持的探討。取自 http:// 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劉國弘(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雅芬(2008)。台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韋之(2009)。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鍾佩真(2008)。解說志工人格特質與深度休閒對解說成效與遊客用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君倫(2010)。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龔慧玲(2009)。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47). “The psychology of particip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4(3), 142-158.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NY: Scribner.
Day, D. V., & Silverman, S. B.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nel Psychology, 42, 25-36.
De Goede, I. H. A., Branje, S. J. T., & Meeus, W. H. J. (2009). Developmental chang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5), 1105-1123.
Eysenck, H. J. (1970). 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L.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44-276).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Goldberg, I. (1995). Welcome to Dr. Ivan`s depression centr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om.net/depression.central.html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 shal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3(2), 211-218.
Harrington, R., & Loffredo, D. A. (2010). MBTI personality type and other factors that relate to preference for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instruction.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3(1-2), 89-95.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Homans, G. C., (1950).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 597-606.
Joinson, A. (1998).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inhibited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43-60).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Lee, Y., & Sun, Y. C. (2009).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to enhanc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 Evidence from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Adolescence, 44(173), 199-208.
McAdams, D. P. (1998). Personal need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Duck (Ed.).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pp. 7-22). New York, NY: Wiley.
McKenna K., & Bargh J. (1999).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internet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Mcdia-Psychology, 1(3), 249-269.
McKenna K., & Bargh J. (2000). 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4(1), 57-75.
Milani, L., Osualdella, D., & Di Blasio, P. (2009).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6), 681-684. doi:10.1089/cpb.2009.0071
Myers, I. B., & McCaulley, M. H. (1985).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Pervin, L. A. (2010). Personality. Encyclopedia Americana. Retrieved from Grolier Online http://ea.grolier.com/article?id=0309050-00
Pervin, L.A., Cervone, D., & John, O. P. (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Wiley.
R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Schutz, W. C. (1960).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NY: Holt.
Shi, R., & Yang, Y. (2009). Explor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7(5), 591-600. doi:10.2224/sbp.2009.37.5.591
Suler, J. (1996). Why is this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at the "Pala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eatlife. html
Suler, J. (2004).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1, 359-362.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lfhelpmagazine.com/articles/internet/cybaddict.html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Y: Norton.
Thibaut, J. W. and H. Kelly (199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 NY: Wiley.
Young, K. S. (1997).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trieved from http://www.healthyplace.com/ Communities/Addictions/netaddiction/articles/habitforming.htm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NY:John Wiley & Sons,Inc.
Young, K. S. (1996).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
Jou, Y-H. (2009). Typology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2), 121-132. doi:10.1111/j.1467-839X.2009.01279.x
Zhang, L., Amos, C., & McDowell, W. C.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6), 727-729. doi:10.1089/cpb.2008.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