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慧苓
研究生(外文):Hui-Ling Chen
論文名稱: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網路成癮網路成癮評估模組危險因子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addictionassessment module of internet addictionrisk fac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2
  • 點閱點閱:53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建構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評估模組,經系統性回顧的程序,蒐集台灣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找出最為關鍵的八項危險因子:低自尊、家庭功能不佳、同儕疏離、課業壓力、無聊感、神經質、憂鬱、社交焦慮。採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羅森柏格自尊量表」、「真實人際互動問卷」、「家庭關懷指數量表」、「壓力經驗與感知量表」、「無聊傾向量表短版」、「性格自評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社交互動焦慮量表」為研究工具,以臺灣地區1389位國、高中有效樣本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12.0與Amos18.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積差相關、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驗證式因素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尚稱良好,α係數介於.62至.90之間,除了外在無聊感量表以外,其餘量表的α係數皆在.70以上。此外,驗證式因素分析亦呈現各量表大致皆能符合基本適配標準,以及呈現良好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網路成癮群佔全體青少年人數的20.2%。
三、男生、高職、高二、後段排名等背景學生較容易產生網路成癮問題。
四、網路成癮與否之學生在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內/外在無聊感、神經質、憂鬱及社交焦慮上有顯著差異。而全體青少年在課業壓力上雖與網路成癮未達顯著差異,但高職、高二、前段排名、高職二年級、前段排名高職之學生在課業壓力上與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
五、低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內/外在無聊、神經質、憂鬱及社交焦慮皆與網路成癮達顯著相關;而課業壓力與網路成癮則否。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青少年網路成癮學校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若干建議,以做為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nstruct an Assessment Module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This research collected internet addiction studied by systematic reviews. Related variables were sorted into the most important eight types, including low self-esteem, the detachment of peers, poor family function, stress on study, boredom proneness, neuroticism,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The research tool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e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Questionnaire, Family APGAR index, Stress Experience and Perceived Impact Scale(SEPIS), Boredom Proneness Scale-Short Form (BPS-SF), Personality Self-rating Scal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SIAS). The valid samples were 1389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tudents of Taiwan. The statistic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 Chi-square, t-test,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12.0 and Amos18.0.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Each scale has substantial internal consistency, ranging from α=.62 to α=.90. Except for Extermal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all scales were greater than .70. Besides, the preliminary fit criteria was fit and both interior and exterior qualities were acceptable according to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2. The number of the internet addicted subjects was about 20.2% of the overall samples.
3. Male,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and low-learning students had a higher tendency toward internet addiction.
4. There was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internet addiction as to low self-esteem, the detachment of peers, poor family function, external/internal boredom proneness, neuroticism,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but stress on stud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However, there was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internet addiction as to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high-learning students,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of high-learning.
5. There was predomin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ss on stud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low self-esteem, the detachment of peers, poor family function, external/internal boredom proneness, neuroticism,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but stress on study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According to above findings, severa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furthe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網路成癮之界定 8
第二節 網路成癮解釋模式 14
第三節 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系統性回顧 21
第四節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之探討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建構過程 64
第二節 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96
第三節 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差異分析 97
第四節 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相關分析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2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依選取標準篩選出的文獻整理表 135
附錄二:預試量表內部一致性考驗摘要表 150
附錄三:預試量表 152
附錄四:正式量表 161
附錄五: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使用同意書 169
附錄六: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使用同意書 170
附錄七:壓力經驗與感知量表使用同意書 171
附錄八:性格自評量表使用同意書 172
附錄九: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中文版使用同意書 173
附錄十:社交互動焦慮量表中文版使用同意書 174


表次

表2-1 網路成癮與自尊之相關文獻 26
表2-2 網路成癮與同儕疏離之相關文獻 28
表2-3 網路成癮與家庭功能不佳之相關文獻 31
表2-4 網路成癮與課業壓力之相關文獻 34
表2-5 網路成癮與無聊感之相關文獻 36
表2-6 網路成癮與神經質之相關文獻 38
表2-7 網路成癮與憂鬱之相關文獻 40
表2-8 網路成癮與焦慮之相關文獻 43
表3-1 預試有效樣本之背景資料分佈表 47
表3-2 正試有效樣本之背景資料分佈表 48
表4-1 自尊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5
表4-2 同儕互動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5
表4-3 家庭關懷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6
表4-4 課業壓力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6
表4-5 無聊感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7
表4-6 神經質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8
表4-7 憂鬱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8
表4-8 社交焦慮量表預試之探索式因素分析結構矩陣摘要表 69
表4-9 預試量表模式修正前後參考指標變化摘要表 72
表4-10 預試量表的預測效度摘要表 80
表4-11 正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1
表4-12 青少年網路成癮危險因子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摘要表 83
表4-13 正式樣本模式修正前後參考指標變化摘要表 84
表4-14 正式量表的適配度指標摘要表 94
表4-15 青少年網路成癮人次百分比 96
表4-16 不同背景變項之網路成癮量表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96
表4-17 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網路成癮卡方檢定表 98
表4-18 青少年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與網路成癮之差異分析表 100
表4-19 不同背景變項青少年網路成癮與否在課業壓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101
表4-20 青少年網路成癮危險因子與網路成癮之積差相關分析 103



圖次

圖2-1 網路成癮與脫離成癮脈絡模式圖 20
圖3-1 研究架構 45
圖4-1 自尊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3
圖4-2 同儕互動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4
圖4-3 家庭關懷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4
圖4-4 課業壓力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5
圖4-5 無聊感量表的模式圖 76
圖4-6 神經質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6
圖4-7 憂鬱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7
圖4-8 社交焦慮量表以預試樣本修正後的模式圖 78
圖4-9 自尊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6
圖4-10 同儕互動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6
圖4-11 家庭關懷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7
圖4-12 課業壓力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7
圖4-13 無聊感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8
圖4-14 神經質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8
圖4-15 憂鬱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89
圖4-16 社交焦慮量表以正式樣本再修正後的模式圖 90


一、中文文獻
方紫薇(2002)。高低網路沉迷者在自我認同、情緒調整及人際互動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2),65-97。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58。
王竹正(2006)。即時通訊社群中軟體介面與人格特質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建雅(2009)。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為蒨(2003)。網路上的自我探索與網路成癮:自我複雜度與自我確定性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智弘(2004,4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2009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2.htm
王智弘(2005,12月)。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王智弘(2008)。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症之輔導策略。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探討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智弘、楊淳斐、林雅涵(2008)。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應用。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21。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epaper/221-1.htm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白育甄(2003)。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行政院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都市化地區分類。2010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078&ctNode=3378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振珮(2007)。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7,173-189。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40。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慧菁(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以桃園縣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呂謂正(2009)。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生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佳蓁(2006)。高職生網路成癮之探討。育達學報,20,117-138。
李星謙(2005)。大學生網路沉迷現象與焦慮症狀關係及評量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1-26。
李盈數(2009)。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偉斌(2002)。不同依附風格青少年網路成癮傾向之探討。輔導通訊,71,66-72。
李曉君(2006)。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撥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撥學會。
周騰達、蕭添木、黃洽鑚、劉宏文(1991)。家庭關懷指數的初步研究。高雄醫誌,7,27-31。
岳曉東、應力、嚴飛(2006,10月)。中國大陸網路成癮現狀與對策探討。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以正(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沉迷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20-S-002-002)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7(3),289-309。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0(2),223-256。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宛頻(2008)。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與同理心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旻沛、丁建谷、賴雅純、柯慧貞(2005)。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93-119。
林柏芳(2010)。高中生網路使用特性、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高雄市某高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李(2003)。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偉傑(2007)。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曉玲(2004)。青少年病態性網路使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茹(2003)。網路迷航記-高中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現況分析(以左營高中為例)。學生輔導,86,72-91。
林麗華、林清文(2003)。國中生數學科學習之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87-132。
林懿珍(2008)。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以台中市為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聖玲(2003)。中學生網路沉迷與改善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香如(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四: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S87-2511-S009-015-N)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5。
柯志鴻(2005a)。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志鴻(2005b)。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柯志鴻(2009)。網路世界的美麗與哀愁。網路成癮預防與處遇工作坊。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范珈維、張彧與潘璦琬(2007)。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61-71。
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証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50。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10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涂大節(2008)。大學生網路成癮、身體活動量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二版)。台北:東華。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梅楓(2009)。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源豐(2008)。台東市馬蘭國小高年級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對網路成癮之關聯。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錦珍(2007)。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影響-以生活適應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莊耀嘉、李雯娣(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3(1),65-82。
許仲毅(2008)。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書局。
陳正昌、程炳林(1998)。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教育部電子辭典(199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1年1月10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陳李綢校訂(2000)。教育測驗與評量(Tom Kubiszy & Gary Borich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波汎(2006)。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關係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玟如(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金英(2004)。網路成癮現象之實證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8,39-58。
陳亮恭(2007)。樂活保健:有網路成癮症嗎。長春樂活保健,290,14。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冠名(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7,53-101。
陳彥如(2010)。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個別諮商運用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1-S-002-010-N)
陳淑惠(2003b)。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33。
陳淑惠(2009,3月)。網路成癮研究:探索心理病理成因與治療策略。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a)。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
陳淑慧(2008)。高職學生人格特質、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細鈿、謝明哲、盧虹銘(2007)。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自我學習態度間關係之研究-以長榮大學學生為例。長榮大學學報,11(2),113-132。
陳慧苓、王智弘(2009,6月)。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檢核表編製必要性之探討。2009年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陸美如(2008)。高中生網路遊戲使用現況、人際關係、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教育學誌,20,81-119。
陶然、王吉囡、黃秀琴、劉彩誼、姚淑敏、肖利軍、張惠敏、席延榮、張英(2008)。網路成癮的命名、定義及臨床診斷標準。武警醫學,19(9),773-776。
傅義婷(2008)。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英三(2005)。高中生刺激尋求與課業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國立豐原高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游森期(2003)。臺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教育與心理研究 26(3),501-525。
黃一玲(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明華(2008)。國中生家庭氣氛、學校適應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俊豪(2005)。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其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柏蒼(2010)。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心理病理因子與性別差異:其與網路使用、壓力、衝動性之關聯性。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雅彗(2006)。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群峰(2008)。大專院校學生虛擬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維仲(2006)。大專院校學生行為特質與身心症狀和網路成癮之關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曉涵(2010)。國中生的生活壓力、自我控制與網路沉迷傾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佳幸(2001)。大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心理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媄媜(2005)。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靜芳(2003)。社交焦慮、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環境特性之關聯性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俞均(2006)。探討大學生憂鬱症狀、拒網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在網路成癮模式中之角色。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家和(2008)。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裴美玲(2006)。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整合分析:催眠治療在憂鬱症與憂鬱情緒上之應用。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趙育賢(2008)。不同人格特質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淑德(2002)。建立網際網路系統程式之證據醫學關鍵評價共建共享系統:以針灸治療偏頭痛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慧譯(1996)。諮商研究法。台北:五南。(Heppner, P. P., Kivlighan, D. M. & Wampold, B. E., 1992)。
蔡沛錡(2005)。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雅芬(2008)。台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瑞源(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浩權(2004)。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盧麗卉(2001)。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秀津、楊美賞、嚴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8。
戴淑貞、黃琴雅、李曉君(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南榮學報,11,(C7)1-(C7)20。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8(2),19-44。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佩凌、鄔佩麗、陳淑惠、張郁雯(2007)。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沉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學報,38(3),355-373。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差行為研究:以台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80-105。
魏麗敏(1992)。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嚴文廷(2010,6月18日)。1/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聯合晚報。2010年8月7日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671727.shtml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稠、林惠雅、陳淑美(200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is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tman, E. M., Lau, J., Kupelnick, B., Mostellar, F., & Chalmers, T. C. (1992). A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clinical experts. Treatment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8(2), 240-248.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Black, A. E., & Pedro-Carroll, J. A. (1993).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marital disrup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2(5), 1019-1027.
Browne, M. W. (1984) Asymptotically distribution-free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 37, 62-83.
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Manifestations of depressive affec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 121-132.
Cao, F., & Su, L. (2007).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33(3), 275-281.
Caplan, S. (2007). 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2), 234-242.
Chen, H. L., Wang, C. H., Liu, S. H., Chen, S. H., Ko, C. H., & Shih, Y. C.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Factors Scale for Adolesc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Chien, C. P., & Cheng, T. A. (1985). Depression in Taiw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utilizing CES-D. Bulletin of Japa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87, 335-338.
Cho, Y. R., & Lee, H. J. (2004). A study on a model for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4(3), 541-551.
Clark, D. M., & Wells, A.(1995. 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 In R. G. Heimberg, M. R. Liebowitz, D. A. Hope, & F. 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p.69-93).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osta, P. T. & McCrae, R. P. (1992). NEO-PIR: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Douglas, A. C., Mills, J. E., Niang, M., Stepchenkova, S., Byun, S., Ruffini, C., Lee, S. K., Loutfi, J., Lee, J. K., Atallah, M. & Blanton, M. (2008). Internet addiction: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decade 1996-2006.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6), 3027-3044.
Egger, O., &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10, from http://www.ifap.bepr.ethz.ch/~egger/ibq/res.htm
Epstein, N. B., Bishop, D., & Ryan, C., Miller, I., & Keitner, G. (1993). The McMaster model: View of healthy family functioning. In F. Walsh (Eds.),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New York: Guilford.
Farmer, R., & Sundberg, N. D. (1986). Boredom proneness – 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1), 4-17.
Fisher, C. (1993). Boredom at work: a neglected concept. Human Relations, 46, 395-417.
Fiske, D. W. & Maddi, S. R. (1961). Functions of varied experience.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Furnham, A. (1992). Personality at work. London: Routledge.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6).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4th ed.). Pacific Grove: Book/Cole.
Greening, L., & Dollinger, S. J. (1993). Rural adolescents perceived personal risks for suicid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2, 211-217.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61-7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09, from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Grohol, J. M.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9, from http://www.psychcentral.com/netaddiction/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Hardie, E., & Tee, M. Y. (2007). Excessive internet use: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ociety, 5(1), 34-47.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s: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Hebb, D. O., & Donderi, D. C. (1987). Textbook of psychology (4th ed.).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lms, B. J. (1996). School-related stress: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5409).
Higgins, J., & Green, S. (2006).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4.2.6. US: Wiley.
Holden, C. (2001). 'Behavioral' addictions: do they exist? Science, 294, 980-982.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09,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
Hotopf, M. (2006).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In Chris, F., & Peter, T. (Ed.).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iatry (3rd Ed)(chap 4). UK: RCPsych.
Hur, M. H. (2006). Demographic, habitual, and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 empirical study of Korean teenager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9(5), 514-525.
Julia, H. L., Jacqueline, C., & Vijayan, K. P. (2009).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USA: Oxford University.
June, K.J., Sohn, S.Y., So, A.Y., Yi, G. M., & Park, S. H. (2007).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rnet addiction, smoking, and drinking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7(6), 872-882.
Just click no (1997, January). New Yorker,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09, from http://www.psycom.net/iasg.html
Kim, H. K., & Davis, K. E. (2009).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Evaluat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xiety, flow, and the self-rated importance of Internet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490-500.
Kirby, L. D. & Fraser, M. W. (1997).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In M. W. Fraser (Ed.),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 10-33).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Ko, C. H., Yen, J. Y., Liu, S. C., Huang, C. F., & Yen, C. F. (2009).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4(6), 598-605.
Ko, C. H., Yen, J. Y., Yen, C. F., Lin, H. C., & Yang, M. J. (2007). Factors predictive for 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45-551.
Ko, C., Yen, J., Yen, C., Lin, H., & Yang, M. (2007). Factors predictive for 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45-551.
Ko, C.H., Yen, J. Y., Yen, C. H., Chen, C. C., Yen, C. N., & Chen, S. H. (2005). Screening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ut-off points for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1(12), 545-551.
Lam, L., Peng, Z. W., Mai, J. C., & Jing, J. (2009).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5), 551-555.
Leary, M. R. & Kowalski, R. M. (1995). Social anxiet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in, S. S. J., & Tsai, C. C. (2002).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411-426.
Littell, J. H., Corcoran, J., & Pillai, V. (2008).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Retrieved November 1, 2010, from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htm
Liu, C. Y., & Kuo, F. Y. (2007).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6), 799-804.
Maas, N. (2008). Internet addiction - Does it really exist? Wireless Design & Development, 16(12), 6.
Mattick, R. P., & Clarke, J. C.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social phobia scrutiny fea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6, 455-470.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3). Loneliness and social uses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6), 659-671.
Mulrow, C. D. (1994). Rationale for systematic review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9(6954), 597-599.
Mulrow, C. D., & Cook, D. J. (1998). Systematic Reviews: Synthesis of Best Evidence for Health Care Decisions. Philadelphia: American Coll of Physicians.
Murphy, K. R. & Davidshofer, C. O. (1998). Psychological tes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4thed.). NJ: Prentrice-Hall.
Ni, X., Yan, H., Chen, S., & Liu, Z.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freshme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and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and society, 12(3), 327-330.
O’Hanlon, J. F. (1981). Boredom: practical consequences and a theory. Acta-Psychologica, 49, 53-82.
Oxman, A. D., & Guyatt, G. H. (1993). The science of reviewing research.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703, 125-133.
Pan, J. Y., Zhang, J. H., Ma, P., Liang, H. J., & Yang, L. X. (2006).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0(18), 56-58.
Purdon, C., Antony, M., Monteiro, S., & Swinson R. P. (2001).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Anxiety Disorder, 15, 203-215.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Ryu, E. J., Choi, K. S., Seo, J. S., & Nam, B. W. (2004). The relationship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dolesc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4(1), 102-110.
Schlenker, B. R., & Leary, M. R. (1982). Social anxiety and self-presentation: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a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 641-669.
Shepherd, R., & Edelmann, R. (2005). Reason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anxiet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5), 949-958.
Shuta, V. J. (1993). The definition of boredom, as well as boredom vs. being doomed. Retrieved March 13, 2010, from http://www.pdv-systeme.de/users/martinv/pgg/02R/02R048.html
Smilkstein, G. (1978). The Family APGAR: A proposal for family function test and its use by physicians.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6(6), 1231-1239.
Spada, M. M., Langston, B., Nikcevic A. V., & Moneta G. B. (2008).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s i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5), 2325-2335.
Suler, J. (1998). 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Retrieved March 3, 2009, from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uler, J. (1999). 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trieved March 3, 2009, from http://users.rider.edu/~suler/psycyber/getneed.html
Tsai, H. F., Cheng, S. H., Yeh, T. L., Shih, C. C., Chen, K. C., Yang, Y. C., & Yang, Y. K. (2009). The risk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 A survey of university freshmen. Psychiatry Research, 167(3), 294-299.
Taylor, S. E., Wayment, H. A., & Carrillo, M. (1996). Social comparison, self- regulation, and motivation. In R. M. Sorrention & E.T. Higgins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Walsh, F. (2003). Clinical views of family normality, health, and dysfunction: From deficit to strenths perspective. In F. Walsh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pp. 3-2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Yang, S. C. & Tung, C. J. (2004).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79-96.
Yen, C. F., Ko, C. H., Yen, J. Y., Chang, Y. P., & Cheng, C. P. (2009). Multi-dimensional discriminative factor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regarding gender and age.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3(3), 357-364.
Yen, J. Y., Ko, C. H., Yen, C. F., Wu, H. Y., & Yang, M. J. (2007). The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1), 93-98.
Yen, J., Yen, C., Chen, C., Chen, S., & Ko, C.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3), 323-329.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
Young, K.S. (1997).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105 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5, 12-30.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a).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紫薇(2002)。高低網路沉迷者在自我認同、情緒調整及人際互動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2),65-97。
2.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2),139-158。
3. 王智弘(2005,12月)。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4.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7,173-189。
5.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15-40。
6. 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7. 李佳蓁(2006)。高職生網路成癮之探討。育達學報,20,117-138。
8. 李星謙(2005)。大學生網路沉迷現象與焦慮症狀關係及評量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1-26。
9. 周騰達、蕭添木、黃洽鑚、劉宏文(1991)。家庭關懷指數的初步研究。高雄醫誌,7,27-31。
10.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7(3),289-309。
11.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0(2),223-256。
12. 林旻沛、丁建谷、賴雅純、柯慧貞(2005)。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93-119。
13. 林麗華、林清文(2003)。國中生數學科學習之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87-132。
14. 范珈維、張彧與潘璦琬(2007)。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61-71。
15.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証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