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采晴
研究生(外文):Tsai-ching Chen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數位資源使用情形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Applying Digital Resourc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陳建州陳建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Jho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社經背景學業成就數位資源
外文關鍵詞:socioeconomic backgrounddigital resourceacademic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數位落差的問題是現今政府著力甚深的重點之一,因為它可能是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新興因素。然而,在觀察我國國中教育現場與教學上使用數位資源的情形,我認為缺乏「數位落差」與學業成績產生關連的基礎。為此,本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一波與第二波調查中的國中學生為樣本,分析他們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情形對於其學業成就的影響,以檢視我國國中階段學生的數位落差與其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由於我國國中教育階段運用電腦與網路於教學的情形甚低,如果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越長,不論其使用型態為何,都不利其學業成績,原因為使用電腦與網路將排擠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習成就。另外,數位資源運用程度與社經背景並無系統性關係,顯示社經階層間數位落差並不明顯,反而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會限制其子女使用電腦與網路。
  The problem about digital gap is one of many thing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on because it is likely to be a new factor to result in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owever, by observing the educational scen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use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eaching, I doubt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gap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refore, with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as samples, I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ir using computers and Interne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ich coul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gap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ecause the applying computers and Internet to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asn’t frequ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re time the students spend on using computers, no matter what type it is, the wors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This is because using computers and Internet would occupy their learning time, which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ddition, there isn’t any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using digital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This reveals that the digital gap among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sn’t obvious. Instead, th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degree would restrict their children to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Interne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壹、資訊時代的來臨 4
貳、資訊時代下的社會正義 6
一、樂觀派 6
二、悲觀派 7
叁、數位落差的定義與測量 9
一、數位落差的定義與測量 9
二、數位落差衡量指標的演進 10
肆、數位資源使用情形的測量 13
一、電腦使用型態及電腦使用時間 14
伍、數位資源使用對學習的影響 17
一、持正面看法 18
二、持負面看法 18
三、非正面也非負面 20
陸、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教學運用數位資源的情形 21
一、資訊教育的發展 21
二、資訊教育實施現況 30
柒、我國國中學生使用數位資源對學業成績的可能影響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7
一、樣本與資料 37
二、研究架構 37
三、變項設計 37
四、研究假設 39
 
第四章 分析結果 40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70
 
參考文獻 73
天下雜誌(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第29期,2000年11月,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trend/Teacherdetail.asp?no=20。
 
毛苑如、周雅瑩、徐嘉徽、黃瓊玫、廖玲瑄(2008)。大學生使用RSS的能力素養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08,9-20。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6。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奐敏(2005)。不利偏遠地區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峰(2008)。引發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傳奇。2010年9月10日,取自http:// big5.ce.cn/gate/big5/civ.ce.cn/main/syjd/gygm/200806/02/t20080602_15704688.shtml
 
王銘輝(2006)。高雄巿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中大社會人文學報,5,19-65。
 
朱錦鳳(1997)。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20,297-312頁。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研考會(2008)。97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 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9)。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 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吳忠吉(2001)。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政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78,49-54。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4-35。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美娟(2002)。歐美成人教育應用網路學習之趨勢,社教雙月刊,8,31-41。
 
吳鐵雄(2009)。我國資訊教育發展。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 213-242。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蓁(2006)。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 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89-124。
 
李尚遠(譯)(2003)。Peter Singer著。我們只有一個世界(One World)。台北:商周。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Michael E. Porter著。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文化。
 
李勝富(2000)。美國數位差距的現況與因應措施。2011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02.htm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9,89-124。
 
汪琪(1995)。傳播媒介白皮書。台北:遠流。
 
岳修平(1999)。從教學設計觀點看美國國會圖書館數位學習網。資訊傳播圖書館學,6(2),63-69。
 
林東毅(2009)。澳洲資通科技的發展與縮減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及其對臺灣的啟示。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86)。國民小學的資訊教育。載於當前資訊發展與教育(頁65-72)。台北:中央文物。
 
邱曉東(2008)。甚麼是數碼鴻溝。2010年12月10日,取自http://118.143.30.141 /hk/liberalStudiesTopicsAction.do?action=listdetail&method=N&id=ff8080811daea71a011e14fc249541f9
 
施香如(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四: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施香如(2004)。網路與青少年—談網路的影響與網路沈迷的預防。透視犯罪問題,4,4-15。
 
柯舜智(1993)。電子佈告欄使用者的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鑄九、王志弘(譯)(1998)。Manuel Castells著。網絡社會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台北:唐山。
 
孫曼蘋(2001)。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廣播與電視,16,27-52。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89)。Bel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台北:桂冠。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張志偉(譯)(2000)。Dick Morris著。網路民主(Vote. Com)。台北:商周。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臺北:師大書苑。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張維安(2001)。網際網路、社會網絡與經濟網絡:臺灣中小企業與網際網路應用的理論與實作,論文發表於「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東海社會系跨科際國際學術研討會: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對話」。
 
張慶勳、余宗樺、曾禎祥(2001)。國小推行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困境。國教天地,144,58-64。
 
張瓊穗、翁婉慈(2006)。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29-162。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2011年3月2日,取自 http:// 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宏璋(2006)。國中生性別、電腦使用型態、電腦使用時間與學習成就的關係─科技社會學的觀點。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哲(2005)。偏遠地區的數位落差以阿里山達邦社區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哲、簡志成(2009)。資訊教育發展,資訊社會研究,17,53-126。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子難以抗拒。取自http:// www.tcc.gov.tw/~tcc 0/42/news890602.htm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陳敬如(2000)。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芬(2001)。技能與社會階層流動之初探。資訊社會研究,1,179-200
 
曾淑芬(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梓辰(2010)。我國資訊教育政策之發展與省思—以歷史軌跡探討我國資訊教育史,臺灣教育發展論壇,2,55-74。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明堅(譯)(1994)。Alvin Toffler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台北:時報。
 
黃博謙(200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147-182。
 
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209-247。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策會FIND(2008)。通訊產業重要指標:台灣M指標。2010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communications.org.tw/getdetail.php?n_unit=861
 
楊仁興(2001)。國民小學教師科技及資訊素養基本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2,115-142。
 
楊雅斐(2006)。高雄縣市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欣怡(譯)(2003)。Christopher May著。質疑資訊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a sceptical view)。台北:韋伯。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文(2000)。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燕青(2003)。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滕英文(2005)。數位落差下的國小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春、何彥蓉(2003年4月)。國小學生使用電腦時數與用途之現況調查。論文發表於「第十一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綺兒(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淑貞、黃琴雅、李曉君(2006)。台南市國中生網際網路使用情形與親子互動關係之初探。台南科大學報,25,15-32。
 
謝亞恆(2008)。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77,3-7。
 
瞿海源(1997)。資訊網路與台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建會。
 
顏淑芬(1998)。從資訊差距因素探討網路資訊時代公共圖書館之任務與角色。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關中(2002)。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old. 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35.htm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55,3,99-129。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and Culture (pp. 71-106). Beverly Hills. Califi Sage.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6),1231-1261.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1), 44-68.
 
Irving, L.(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A Report 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ap in America.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July, 1999. Retrieved January 2, 2004, from http: //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a.html.
 
Lyon, David(1988),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and Illusions. Oxford, UK: Polity Pres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Issues and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Retrieved January 8, 2005,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oecd.org/dataoecd/10/0/27128723.pdf
  
Stonier, T.(1983) The Microelectronic Revolution, Soviet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Future of East West Relations. Political Quarterly, 54, 137-1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苑如、周雅瑩、徐嘉徽、黃瓊玫、廖玲瑄(2008)。大學生使用RSS的能力素養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08,9-20。
2.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6。
3.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4. 朱錦鳳(1997)。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20,297-312頁。
5. 何榮桂(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6.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7.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8. 吳忠吉(2001)。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政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78,49-54。
9.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4-35。
10.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11. 吳美娟(2002)。歐美成人教育應用網路學習之趨勢,社教雙月刊,8,31-41。
12.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 213-242。
13.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4. 李佳蓁(2006)。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 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15.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8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