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建文(2005)消費者對有機食品信任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食品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王明妤、林玠恒、方治文、凃安蓉、張甄育和林倩如(2011)農民持續採用有機耕種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台灣農學會報12(1):68-88。
王效岳(1990)蚯蚓的世界。台灣省立博物館,台中。
王淑敏(2003)利用鴨子控制有機稻田雜草之研究。農藝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朱惠英(2004)台南市有機飲食消費者認知程度及消費決策之研究。台南女院學報23:11-36。吳佳靜(2000) 台灣主要都會區蔬菜食用安全特徵價格之研究。農產運銷學系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吳東傑(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遠足文化出版,台北。
吳榮杰、賴朝煌、陳雅惠和林欣穎(2007)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資訊不對稱且有錯誤認知下的政策福利效果分析。公平交易季刊15(3):43-65。李姿瑩(2001)有機餐飲消費者之消費行為與期待之研究,觀光系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林子惟、李明聰(2005)消費者接受有機農產品更高售價之意願研究。健康休閒暨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2005年5月19日,私立立德管理學院,台南。
林妙娟、丁孝全(1997)有機農產品的消費研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7:21-41。
林俊義(2005)永續農業之理念與發展策略。合理化施肥專刊1-14。林美月(2000)台灣有機蔬菜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林欽榮(2002)消費者行為。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林葦萱(2007)三大經營錦囊見曙光,有機誌7:66-68。
林銘洲(2005)台灣有機米消費者行為之研究。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林譽紘(2006)高價值有機稻米創新利潤鏈模式之研究。管理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俞凱菱(2006)管制政策的治理網絡:我國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運作。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姚朝瑞(2010)有機農業善因社群倫理與社會責任之探索研究。經營管理碩士論文。私立嶺東科技大學。馬財專、傅晴華(2008)台灣有機農業生產與勞動過程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23:57-112。張山豐、李素箱(2009)有機農產品消費者購物導向之探討。休間產業管理學刊2 (3) :1-15。
張慧君(2009)影響農民採用有機農產品標章因素之研究。生物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許世宏、劉惠國和柳婉郁(2010)臺南縣後壁鄉稻農對有機稻米看法之分析。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7:21-36。
許聖章(2007)台灣農家所得分配與貿易自由化。農業經濟半年刊81:93-104。陳章真(2007)有機農業在台灣。經濟前瞻113:79-82。曾婉玲(2008)有機農產品消費與有機教學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教師為例。保健營養生技學系 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游仲恆(1999)有機農產品認證問題分析-以消費層面分析。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游炳龍(2007)農產品標章的認知、信任度與態度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游雅雯、廖益萱和鄭博文(2009)運用知識管理和顧客關係管理於自產自銷農產品之個案研究。國際中小企業經營策略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17日,私立環球技術學院,斗六。
黃貞瑜、梁家興(2008)消費者對食品驗證制度的認知研究。嶺東學報24:129-158。黃恒偉(2007)有機食品之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地區有機食品店為例。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黃聖茹、林莉卿(2009)消費者對有機米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知覺風險及顧客忠誠度之研究。海峽兩岸創新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暨管理創新與科際整合學術研討會。2009年12月7日,私立元培科技大學,新竹。
黃碧玉(2007)有機食品消費者之消費知識與態度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高雄地區國小教師為例。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黃璋如(1997)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劃報告。
黃璋如(1999)有機農產品之行銷管道。商業現代化32:26-29。黃璋如(200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計畫「擴大直接運銷通路建立多元化運銷通路之研究」。89科技-1.6-輔-61(03)。
黃璋如(2001)與自然共榮-充滿生機與商機的有機農業。誠品好讀10。
黃璋如(2003)國內外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比較。農政與農情129:36-40。黃璋如、黃淑真(2005)資訊不對稱與國家驗證標章對有機農產品市場之影響。農產運銷半年刊131:66-77。楊純明(2007)全球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生產之潛在影響。中華民國雜草學會會刊28(1):112-130。楊灌園、林頂立(2005)有機畜產品消費者行為之探討-以準有機雞為例。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5年6月19日,私立銘傳大學,台北。
葉虹靈(2007)異端的生存之道-台灣另類有機農業生產者的實作策略。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董時叡(2007)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董時叡、張梅鈴和蘇冠甄(2009)有機農場生產成本及其差異之分析。台灣農學會報10(3):241-253。詹達穎、歐玉華(2008)台灣地區有機農場產銷結構之初探,產業全球化運籌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2008年5月30日,私立東方技術學院,高雄。
趙維良、趙震慶(2007)長期進行有機農耕對土壤微生物群與活性之衝擊。中華農學會報 8:517-536。劉怡珍(2008)有機飲食課程對國小教師飲食健康信念轉變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劉凱翔(2007)有機農業法規及政策之研究。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蔡佩芳(2009)志願務農者的歸農之行。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鄭先祐(2007)邁向有機(生態)農業的時代--向傳統農業學習。農訓雜誌 (T&D) 24 (12):19-21。鄭詩華、黃靖茹(2002)以有機農業體驗方式促進城鄉交流之理念與作法,有機農業體驗促進城鄉交流模式之研究,91農科-1.6.3-輔-#1(5)147-160。
蕭崑杉、蔡必焜(2003)社會資本與社會學習:永續農業知識管理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102-130。鍾瑞貞(2003)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二、西文部分
Andersen, P. and J. Riley(2004) Organic beats conventional. Farmers Weekly 141(15):12.
Armour-Chelu, M. Andrews and M. PeterArmour-Chelu (1994) Some effects of bioturbation by earthworms (Oligochaeta) on archaeological sit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1:433-443.
Asawalam, D. O. and S. Johnson (2007)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Modified by Earthworms and Termites Communica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8:513-521.
Aya, H. K. (2010) Between technocracy and democrac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certification of food products by Japanese consumer cooperative wome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6:130-140.
Bakken, A. K., T. A. Breland , T. K. Haraldsen , T. S. Aamlid and T. E. Sveistrup (2006) Soil fertility in three cropping systems after conversion from conventional to organic farming. Acta Agricultur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 56:81-90.
Cheftel, J. C. (2005) Food and nutrition label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Food Chemistry 93: 531-550.
Carson, Reachel (1962) Silent Spring.(李文昭,1996譯)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
Friederike, A., S. Holger and S. Achim (2009) Evalu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the Organic Certification System: Perceptions by Farmers in Latin Americ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Dev 17:311-324.
Gabriele, J., S. Matthias and S. Achim (2005) The Reliability of Certification: Quality Labels as a Consumer Policy Tool.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8:53-73.
Gibson, R. H., S. Pearce, R. J. Morris, W. O. C. Symondson , J. Memmott (2007) Plant diversity and land use unde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a whole-farm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4:792-803.
Jiping, S., S. Lin, Q. Yuhui, Y. Mengmeng and F. Bei (2009) Market trends and accreditation systems for organic food in China.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 396-401.
Lotter, D. W., R. Seidel, W. Liebhardt (2003)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cropping systems in an extreme climate year. American Journal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18: 146-154.
Metzke, M., M. Potthoff, M. Quintern, J. Heb and R. G. Joergensen (2007) Effect of reduced tillage systems on earthworm communities in a 6-year organic ro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43:S209-S215.
Parfitt, R. L., G. W. Yeates, D. J. Ross, A. D. Mackay and P. J. Budding (2005)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biot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and pasture growth unde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Applied Soil Ecology 28:1-13.
Pimentel, D., P. Hepperly, J. Hanson, D. Douds and R. Seidel (2005)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55(7): 573-582.
Vaughan, H., D. Jacqui and C. Chris (2008) Building alternative agri-food networks: Certification, embeddedness and agri-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4: 15-27.
一、國內外網路
全國認證基金會http://www.cnla.org.tw/thome/html/taf_all.asp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info.organic.org.tw/
有機農場整合資訊http://organic.niu.edu.tw/farm/